彪218431606
當時的洪承疇軍難道比二十多年前的楊鎬軍強大嗎?糧草輜重被毀只是一個誘因,加速了洪承疇軍的滅亡而已。要不然,八旗兵多困一段時間,洪承疇軍一樣的結果,彈盡援絕。
說一千道一萬,明軍戰鬥力極差,面對八旗兵野戰如以卵擊石一樣。而想打敗八旗兵有一道繞不過去的坎——野戰。此時明軍的戰鬥力對八旗兵就是無解。每次發生大規模野戰,明軍都有若干總兵陣亡。薩爾滸是(杜松,馬林,劉鋌),這次松山大戰,除了吳三桂逃跑了,其餘七個總兵或戰死或被俘。
不去鑽研新式武器裝備,不研究新的戰術,想靠一些傳統戰術打敗八旗兵,根本不可能。
鋼鐵俠舅舅592
先簡明扼要地歸納一下,根本原因是洪承疇沒有料到皇太極的反應速度能這麼快,他想集中兵力,搶先奪下錦州外城。
下面是鄙人拙作《滿漢風雲錄》中,關於洪承疇為何不派重兵守衛後方糧草的具體分析,希望能對你有用!
介於當時的戰局已對清軍十分不利,皇太極大為焦急,以至於“憂憤嘔血”。於十九日匆忙抵達松山附近的戚家堡後,皇太極一刻也不休息,立即往前線視察。皇太極登上山崗嚮明軍遠眺,只見出戰的明軍佈陣嚴整,而明軍據守的營寨也防守森嚴。皇太極不無感慨道,眾人都說洪承疇善用兵,果然名不虛傳,難怪我的將軍們都怕他(《明季北略》記載,“人言承疇善用兵,信然,宜我諸將憚之也”)。
但同時,用兵老辣的皇太極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明軍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破綻。明軍的大部兵力都集中於前鋒,這導致了明軍後衛出現空虛,也就是虎頭蛇尾。皇太極的原話是,“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洪承疇可是一位傑出的將帥啊!而且此番援錦,洪承疇還特意強調持重求穩,力求不給清軍可乘之機。既如此,援錦明軍為何會出現虎頭蛇尾的敗筆哪?說來也很好理解,洪承疇用兵可不僅是持重謹慎,有時也很大膽冒險。在收復錦州的緊要關頭,洪承疇恰好就大膽冒險了一把。
當時,腹背受敵的多爾袞幾遭挫敗,已然是銳氣全喪,只能苦苦支撐、勉強維持而已。援錦明軍只需再加一把勁,就能徹底壓垮當面的多爾袞。而只要收復了錦州,明朝就已鎖定了勝局。就算皇太極起傾國之兵趕來再戰,也是於事無補。為了趕在清朝援軍前儘快奪回錦州。向來不失大膽的洪承疇冒了一回風險,他將大部兵力全押在錦州方向上,這才有了明軍後防的空虛。明將張鬥曾提醒洪承疇,“防其抄襲我後”,但洪承疇並沒有採納。在他看來,當務之急應是儘快奪取錦州。可不想偏偏此時,皇太極趕來了。
皇太極用兵向來以兇狠著稱,而且,還特別擅長把握戰場上稍縱即逝的寶貴戰機。在發現明軍虎頭蛇尾的弊病後,皇太極迅速抓住對手的嚴重失誤,狠狠給了洪承疇致命三擊。
其一、反包圍。虎頭蛇尾的弊端在於,當空虛的後方或側後方突然出現敵情時,己方很難做出及時反應。抓住明軍首尾難顧的弱點,八月二十日,皇太極命令清軍在一天時間裡,於援錦明軍的兩翼及後方拼命掘出三道長壕。壕深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極狹窄,僅可容趾,可以達到“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墮者,無著足處,不得躍起”的阻隔效果。三道長壕從錦州西面往南延伸直至大海,截斷了松山、杏山之間的一切通道。除了壕溝外,松山、杏山之間的所有交通要道,皆有清軍“綿亙駐營”,“橫截大路”。隨著,援錦明軍與後方的一切聯繫及糧餉供應的徹底中斷,皇太極在一日之間,便成功將十三萬明軍反包圍。
其二、劫糧。古語“功高莫過救主,計狠莫過絕糧”,只要斷絕了對手的糧草補給,就能引致敵方的極大恐慌,甚至可以不戰自亂。為防止明軍突破清軍的反包圍,重新打通糧道。還是八月二十日,皇太極又令阿濟格率軍突襲明軍的糧草囤積重地,位於距離錦州七十里的筆架山島。筆架山島是一個連陸小島,因島上小山形似筆架而得名。每當落潮時,海岸至海島之間便會現出一條長長的石灘,連通兩岸。阿濟格正是趁著落潮灘現,向駐島明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然而陸島之間的石灘狹且長,又是茫茫大海中的唯一登島通道,可謂易守難攻。只要明軍部署得當,清軍是很難登島得。但不知為何,也許是本應守島的重兵被抽至錦州的主攻方向上,從而導致守島兵力不足,亦或是阿濟格所部清軍太過兇悍。本應易守難攻的筆架山,還是被阿濟格一舉攻下了。而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十二堆糧草,也盡為清軍所獲。
其三、設伏。皇太極算準了明軍斷糧後,會陷入極度的恐慌,勢必要突圍而去。於是,皇太極特遣“諸貝勒大臣,各以精兵伏於杏山、連山、塔山及沿海諸要路”,專心等候著明軍在慌亂中自投羅網。同時,還可迫使明軍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與以逸待勞的清軍決戰。
皇太極不愧為一代名帥,他以迅雷之勢砍出的三斧子,招招兇險狠毒,且都打在洪承疇的軟肋上。在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的同時,也將洪承疇及十三萬明軍置於異常險惡的境地。
折衝萬里
如果按照洪承疇自己的想法,皇太極是不會有機可乘的。
洪承疇用兵一般不用險,松錦大戰的敗北,三個字——不得已。
松錦大戰最早的起因,是皇太極因為實在啃不動關錦防線,所以決定以圍困代替進攻。崇禎十三年,皇太極派大軍圍困了錦州的祖大壽,修築城池堡壘,做長期圍困的打算。到崇禎十四年的三月份,錦州東關被清軍拿下,錦州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錦州守將祖大壽不得已,向朝廷告急:錦州糧食僅能支持一個月,錦州一旦淪陷,關錦防線將全面崩潰。務必拉兄弟一把。
由於當年內閣大學士孫承宗的推薦,崇禎皇帝對祖大壽很是看重,對於錦州的重要性也很明白。於是崇禎帝迅速組織了聯軍來解救錦州: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速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崇禎十四年,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僅僅三年不到。明朝的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了。這次出征,洪承疇帶領著明朝九邊邊防軍的所有精銳,耗費了海量的錢財糧餉,對於明朝朝廷來說,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
從崇禎十四年四月下旬開始,洪承疇軍開始於清軍交鋒。明軍屢戰屢勝,尤以吳三桂作戰勇敢,清軍幾乎崩潰。
但洪承疇做事穩健,不敢貿進。大軍駐紮在寧遠等待決戰機會,向朝廷報告說要先等待尋找戰機。應該說洪承疇的安排從軍事上講是十分穩妥的,但是從財政上講就不是了。
崇禎十四年,明朝的財政完全是捉襟見肘的水平,國內由於農民起義和天災人禍,收入銳減。而由於兩線開戰,軍費激增。所以洪承疇這十幾萬人馬,真要待上個一年半載的,不用清軍打,明朝自己就窮死了。
所以兵部尚書陳新甲幾乎一天一封信的催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崇禎帝嚴令洪承疇“刻期進兵”。洪承疇不得已,只得在七月二十六在寧遠誓師,二十八日即到達錦州城南,與清軍激戰。
皇太極在正面戰場佔不到便宜,便命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筆架山潮水落下的時候搶佔明軍糧草(現在筆架山還是這樣,潮落的時候可以徒步上島)。洪承疇軍沒了糧草,準備回寧遠先獲得糧草,再圖進取。
應該說在這個時候,明清兩軍還是不分勝負的。
在得知糧草被搶後,洪承疇召集八大總兵,約定明天早晨一起撤離。誰知大同總兵王樸得到消息後回營即率本部人馬撤離。古代軍營通訊落後,大軍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為清軍破營,隨即全軍崩潰,人馬自相踐踏,八大總兵競相逃跑,死傷無數。
八大總兵中,有的跑到了杏山,有的跑到了塔山,洪承疇在中軍,沒跑了,困守松山城,數次試圖突圍都遭失敗,全城彈盡糧絕。就這樣還堅持到了崇禎十五年的二月,在內奸的破壞下失守,兵敗被俘。
至此,明朝在遼東全盤皆輸,邊防軍精銳喪盡,所謂“九邊精銳,盡赴一擲”。如果這場戰爭能打贏,也許兩年後李自成就進不了北京,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松錦大戰戰敗後,明朝也就事實上畫上了句號。
小約翰
嚴格來講皇太極不是端了明軍的糧草大營而讓明軍大亂,而是截斷了明軍與後方的聯繫道路,導致明軍走向崩潰。
松錦之戰明軍的糧草大本營主要集中在寧遠,並在塔山,杏山,松山等幾個據點分別存糧,但這幾個據點的存糧,主要是應對於當地守軍所用,而不是洪承疇的軍隊所用,洪承疇軍隊所需糧草還是需要從寧遠向前線轉送,筆架山不過只是海上向松山杏山運輸糧食的一箇中轉站,並不是明軍重點的屯糧區域,所以筆架山上並沒有存放太多的糧食,即便是後來的清史,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記錄筆架山上有糧草12堆,所以筆架山上的糧食並不多。筆架山地失守,只是失去了明軍從海上向松山方向運輸糧食的通道,和洪承疇的軍隊斷糧沒有太大的關係。
洪承疇的失職,主要還是在於過於集結軍隊與前線,從而忽視了後路的防守,甚至對後路的情況失去了偵查,以至於皇太極率主力部隊繞到洪承疇的後方,連續挖壕溝切斷了洪承疇的退路之後,洪承疇才有所反應,這不是一個帥才該有的軍事佈防,在這一環節洪承疇輸了。
事實上松錦之戰洪承疇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利用黃太吉的主力未趕到錦州前線之前,直接解決錦州之圍,一再的步步為營拖延時間,等黃太吉的主力趕到前線。敵我雙方兵力形成反差之時,洪承疇已經沒有太大勝算了。
遼寧資深球迷
清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圍困錦州,環城立營,挖深溝,築高壘,圍而不攻,要阻斷錦州與外界的一切聯繫。真正的目的是圍點打援,消滅來援的明軍主力。
率領明軍駐守錦州的是總兵官祖大壽,崇禎十四年三月,錦州外城失陷。
督師洪承疇率領大批明軍進駐寧遠。洪承疇帶兵多年,經驗豐富,性情穩重,考慮周全,指揮打仗時非常重視後勤供應,比如他曾經定下一條規矩,出兵征戰,必須“師行糧從”,糧草一定要隨軍同行,數量足夠支撐一年。
關於錦州當前的形勢,洪承疇認為,錦州城防守堅固,而城外清軍的糧餉即將耗盡,明軍最好的策略是和清軍打持久戰。
錦州城中有人送出消息,說城裡的糧草還能支撐半年,祖大壽的作戰建議是,明軍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一再催戰,洪承疇回覆說,此一戰關乎國家命運,前方糧餉轉運困難,最佳策略是等待。崇禎皇帝得到奏報之後,也密令洪承疇進軍。
洪承疇不敢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七月底誓師出兵,率領六萬大軍抵近松山,在松山一帶建立車營。雙方在錦州、松山之間交戰,錦州城中的祖大壽組織突圍,險些衝破清軍的鐵圍。
至此,明清雙方在松、錦一帶形成決戰的態勢,雙方兵力大致相當,各有十幾萬人。但明軍的糧餉集中在寧遠、杏山、筆架山等處,和前方軍隊之間有相當的距離,留下一個致命的隱患。
此外,有一條長嶺山從塔山伸向錦州,有一位姓張的監軍認為,明軍應該在長嶺派駐一支人馬,防止清軍抄襲明軍後路。洪承疇不以為然,輕蔑地說:“我十二年老督師,你一個書生懂什麼?”
皇太極率兵趕往松山前線,親自察看戰場形勢,派出三千騎兵佔據了長嶺山,命令清軍迅速掘出三道深壕,各深八尺,寬一丈多,從錦州以西向南,穿過鬆、杏之間,一直伸到海濱,難以逾越。同時派阿濟格等人向塔山進攻,奪取海中的筆架山,取得明軍的軍糧。
明軍與後方的通道完全被截斷,軍糧無法運到松山,松山的糧草只夠三天的供應。所以洪承疇命令眾將全力出擊,迅速為錦州解圍。
但許多將官擔心被困在松山,請求向寧遠方向運動,洪承疇大怒:“糧草雖盡,拼死一戰,還有一線生機。一旦退軍,一切不可收拾。”
洪承疇的決策是第二天與清軍決戰,但當天夜裡各路明軍率先奔逃,處處遭到清軍的截殺。大約有五萬明軍被殺,只有一萬多殘兵進入了松山。
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城陷落,洪承疇被俘,城中殘存的三千多明軍包括巡撫丘民仰、總兵官曹變蛟、王廷臣等將官,全部被殺害。
綜上,兵部尚書和崇禎皇帝催戰,打亂了洪承疇的佈署,洪承疇自己的狂妄與大意,也留下了致命的破綻。當糧道截斷之後,洪承疇決定破釜沉舟,可惜部將人心渙散,最終慘敗。
於左
薩拉丁與諸名王之戰中獅心王率領英軍沿著海岸線進攻耶路撒冷,白天前進晚上回到岸邊補給,這樣的做法行軍速度慢,卻可以保障後勤無憂,薩拉丁率領的馬木留克騎兵戰術打法與蒙古人相似,沒有打到英軍的後勤被迫與英軍決戰,結果慘敗丟掉了耶路撒冷。明軍也應該效仿獅心王的策略,依靠海路補給,這樣就不會被皇太極斷糧道。
大話壺
遇到這種弱智的問題實在不知道如何回答,韓信滅趙、陳餘敗亡,韓信很客氣對陳餘手下李左車說,趙王不聽您的主意所以敗亡。曹操與袁紹作戰,許攸恨袁紹不用自己計策而失敗。難道果真如此?
打仗就如同下象棋,你和高手對戰時你無處不是漏洞,他將死你並不是因為你跳錯了一步馬,放錯了一步車的問題。
洪承疇與皇太極決戰,明軍到處是漏洞,並不僅僅是糧草被燒,糧草只不過這是你若干個漏洞中的一個而已。
就如同考試,有的人感嘆要是那個題目我做對了就可以及格了,其實是因為你的水平本來就達不到,而不是因為錯了一兩題的緣故。
哀公問宰我
戰略性錯誤,軍隊不能野戰,搞堡壘也是無用,整個遼西,為了築壘,花費無數,一但清軍來攻,要麼就不戰而逃,要麼就被圍點打援。軍人不敢戰,什麼策略,再好的裝備也都是給對手準備的。
加上主政者急功近利,各路兵馬矛盾重重,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作風,尤其是遼西武將的軍閥化。每次開戰就是送大禮。再有錢也不能這麼造
塔奇克馬80667869
八旗勁旅驍勇善戰,明軍能守就不錯了,崇禎急與後金主力決戰,反手收拾農民軍。明軍主動出擊,正面僵持,後方空虛致使後金迂迴偷襲成功,明軍在戰場全面崩潰,80%主力投降,洪承疇投降。至此明朝戰場主動權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