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洪承疇是怎樣的一個人?

旅途的時光


明朝人把他當叛徒,清朝人說他是二臣。兩頭不討好。

洪承疇的“功績”,就在於:

坐鎮南京,眼見清軍屠殺明人而不顧;

請纓長沙,生生拖敗了明末兩蹶名王的李東國,徹底斷絕了明末遺民們復國的希望。


那他這輩子到頭來得到了什麼呢?

明代遺民

他勸降孫兆奎,問:“先生在兵間,可知道那揚州史可法是死了還是沒有死”?孫不客氣地回懟:“經略從北邊來,想必曉得我大明督師洪承疇在松山是死了還是沒有死”?

他勸降金聲,問:“你可認得我”?金聲說:“不識”。洪承疇說:“我便是洪承疇”。金聲直接罵:“逆賊,承疇受先帝厚恩,官到閣部,臨陣殺敵犧牲。先帝痛哭不已,賜祭九壇,厚恤其家人。這是我大明的忠臣,你是個什麼東西,還敢冒充”?

他勸降當時才十六歲的夏完淳,說:“童子不曉事,哪能起兵造反?你也不過是聽信賊語罷了!若是歸順我們,還有官做”。夏假裝不識洪承疇:“我聽說承疇先生是我朝人傑,戰死松山,先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夏,我常欽慕他的忠烈,我雖然年紀小,殺身報國,怎敢落後”!當左右告知堂上大人即洪承疇時,夏更是毫不客氣:“承疇先生死國已久,全天下都知之,曾經御祭九壇,群臣嗚咽。你是什麼逆賊,還敢冒稱他的名號,侮辱了忠魂”!

他勸降黃道周,黃道周罵:“承疇死久矣!松山之敗,先帝痛其死,賜祭九壇,親自哭臨,怎麼可能還活著!你這無名之輩還敢冒名”!

沈百五,曾經幫助過年輕的洪承疇讀書上學,清兵南下後沈百五抵抗被俘,洪承疇心中還記著沈百五的恩情,於是去勸降他。沈百五見了洪承疇卻說:“我的眼睛已經瞎了,你是何人”?洪回:“小侄正是洪承疇也,伯父難道忘了嗎”?沈百五很生氣:“洪公受國厚恩,殉國久矣!你是什麼人?還想陷我於不義嗎”?

清朝政府

生前高官厚祿,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看起來榮華富貴,然而兩次重要的委派都只是因為清朝抵擋不住明人的攻勢,其餘時間仍然是在家休息。而且死後被封三等輕車都尉,官銜只有從三品。

乾隆欽定貳臣傳甲等,你是清朝開國首席功臣,清朝皇帝卻認為你只是個二臣,品德不行。

他的家人:

親生母親不肯住他新修的洪衙埕巷。傳說人家還送他新宅一副對聯叫:“忠義孝悌禮儀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缺“恥”,下聯忘“八”。這副對聯應該是假的,因為袁世凱也被用過這個。但是意思很明顯,當地人都瞧不起他,新宅子落成沒有一個親戚來恭喜。

親弟弟洪承畯說:“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造了一隻木船,然後攜母親隱居江上。

他的結髮妻子削髮出家。


現代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又去美化他,給他找出種種理由來開脫。我覺得沒有任何意義,洪承疇就是一個叛賊。不管是明代的人、清朝的人,甚至是他的親人都已經有了公論了。

當然上面列舉的那麼多明人罵他的話幾乎都無法考證,因為那些人見他之後全都死了。他們有骨氣為國捐軀,我也不求你洪承疇非得以死報國,你投降就投降了,不要出來坑你的同胞好嗎!!!你來南京,指揮清軍壓制明軍,清軍搞出了嘉定三屠、江陰十日等等各種屠殺,江南百姓不恨你入骨嗎?

但是,迷惑的是,現在洪承疇故里為了宣傳自己老家出土的叛徒,竟然打出“開清第一功”的名頭,你問過清朝政府了嗎?清朝政府同意了嗎?


墨聞


洪承疇本出身寒門,少年出名、兩榜進士,仕途得意、位極人臣,君主賞識、下屬歸心,以這些經歷來說,在這場明清國戰中,他無論是戰勝而成為大明棟樑,或是戰敗以身死謝恩酬國,都將是一段勵志故事,也不枉讀了那麼多聖賢書,以身踐行,為自己、為儒家在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洪承疇在松山戰敗、十三萬大軍盡沒,淪為滿清階下囚。路過錦州時,他寫下一首“王師已喪孤臣在,國土難全血淚餘,千年若化遼東鶴,飛越燕山戀帝居”的絕命詞,那時大約想的也是陷於賊手,為國盡節。大明崇禎皇帝,聽說他戰敗後已自盡殉國的謠傳,以為他辱朝廷,不負君國,更賜祭九壇,國禮安葬,優加恤撫。豈料洪承疇臨到生死關頭,方知“自古艱難唯一死”,被范文程一番勸說,,然後皇太極一番禮賢下士的表演,便讓他背棄家國,剃髮留辮,屈節以事胡虜,和故國、故君從此一刀兩斷。

但作為一個最沒有理由、最不應該投降的人,他偏偏就選擇了投降。 洪承疇自己顯然是意識到了這一點的,所以,他才會比其他人更瘋狂百倍的為清廷賣命,務求扼殺南明,拿下中華江山,瘋狂誅殺一切反清人士,意圖在幫助清廷獲得中國正統中建立巨大功勳,清廷以後能洗白自己。

洪承疇肯定沒想到,自己最後還是被清廷不屑地列入了貳臣傳,泉下若有知,是否應有悔?

可笑的是,洪氏後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千方百計為其洗白不說,而今還公然吹噓洪承疇為開清第一人,除了日常舉辦各種紀念會、研究會,2015年,福建南安洪氏後人還組織了“隆重紀念開清重臣洪承疇誕辰414週年”的儀式。


不可思議的歷史


這幅對聯,上聯說的是抗清名臣史可法,下聯說的是明末大漢奸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 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1644年隨清軍入關,帶著隊伍下江南,一直到15年之後,1659年攻佔雲南,與吳三桂聯手滅掉南明,看著永曆皇帝被弓弦勒死,他才回到北京。

鮮為人知的是,“大漢奸”洪承疇的塑像還曾經被北京的關帝廟供奉過。

天啊!

原來,當年崇禎皇帝聽說洪承疇陣亡的消息後,立刻下了聖旨:全國致哀,並在北京前門外的一座關帝廟供奉洪承疇塑像。 聖旨一下,衙役們從關帝廟裡請出了關老爺,塑上洪承疇的像。崇禎皇帝還親率文武百官來到廟裡上香。

後來,前線隨軍太監從清軍軍營裡逃出來,洪承疇投降的消息立刻傳遍京城,老百姓們衝進關帝廟,一起動手把洪承疇塑像砸爛了。

比洪承疇早五百年的南宋,有個福建老鄉施宜生,對比下二人經歷,很有意思。

金兵攻佔了汴梁,他投降了,官至翰林學士。

1159年,他作為副使跟隨金朝高官出使大宋。

當時,宋金已“和平相處”二十年,但是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垂涎江南,遂起投鞭之志,計劃渡過長江,統一天下。

而南宋朝廷依然是“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並未引起基本的警惕。

施宜生雖然做了“漢奸”,但還是心念故國。

只是大庭廣眾之下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南宋官員,而且當時犬牙交錯、魚龍混雜,也許對面的南宋官員就是金朝間諜,所以他也不敢冒昧行事。

臨走之前的一個夜裡,幾個宋朝大臣和他聊天,他抓住機會,對著他們說:“今日北風甚勁”,暗示北方有情況,又索要紙筆,說“筆來,筆來!”,諧音是“必來,必來”。

幸虧其中一個南宋大臣很機靈,馬上領悟了意思,趕緊向宋高宗報告,做好戰爭準備。

果然隨後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

幸虧南宋已有準備,采石之戰遏制了完顏亮攻勢,才倖免於亡國,一直堅持到1279年。

但施宜生卻因為“洩密”,回到北方之後便被一口大鍋活活煮死。

緊要關頭,他獻出自己的生命,為南宋延續了120年壽命。

同樣是同鄉,同樣是讀書人,同樣做了漢奸,卻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不同角色,從中似乎可以看出人性的巨大差異。


歷史有妖氣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南安市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23歲的洪承疇中進士,崇禎期間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入內院佐理機務。

洪承疇是明末的重臣,清朝初年的重要智囊。要認識洪承疇這個人,先要弄清3個問題。

1.洪承疇有沒有才幹、有沒有盡力?松錦大戰失敗主要責任在誰?

2.明朝是不是該亡?被俘虜後,洪承疇要麼拒降而死,要麼投降清朝。拒降而死,清朝就無法入關嗎?明朝就能避免滅亡的命運嗎?

3..投降清朝後洪承疇做了什麼?


洪承疇


先說第一個問題:洪承疇作為明朝將領,有沒有才幹、有沒有盡力?

洪承疇出生貧寒,因為天資英敏,有人看好他,資助他讀書,以至於他才有機會中進士。從1616年-1628年這12年就不說了,對認識洪承疇並無多大幫助。我們從1628年開始說。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農民大起義,崇禎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讓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不負重託,解韓城之圍,開始嶄露頭角。


從1631年擔任三邊總督到1639年基本肅清農民起義,前後8年時間,其中1634-1639年,洪承疇是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前線統帥。抓住高迎祥的孫傳庭也算是洪承疇的部下,此戰也是洪承疇統一部署下的一個戰果。明代中後期軍事將領在外帶兵打仗是很難的,糧餉給養不好保證不說,光是說朝廷的環境就夠喝一壺,將領基本上很難有自主指揮的空間,袁崇煥是死於這樣的環境,後來的楊嗣昌也是死於這樣的環境。



可以說,在明末險惡的政治環境下,洪承疇能取得如此“剿匪”成績實屬不易。一是洪承疇對農民軍的認識比較到位,對形勢的認識是清醒的,繳撫的分寸把握得當;二是戰略戰術得當,用兵雖不如神,但已很接近了,基本沒有昏招。以上兩點,在明末文官中無人出其右。

從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23歲中進士,37歲在亂世中以軍功當巡撫,到41歲總督五省軍務,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位極人臣。這與洪承疇自身的努力和天賦是分不開的。崇禎皇帝對洪承疇是十分倚重的。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在鎮壓農民起義取得重大順利但不是決定性順利的時刻,多爾袞和他的侄子嶽託,繞開山海關、繞道蒙古分路向北京殺來。崇禎皇帝認為“秦賊剿降將盡”,感覺陝西的起義大事已定,朝廷與起義軍的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與滿人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於是急調洪承疇、孫傳庭來京防禦,這就給快死的李自成予以東山再起的機會,李自成的面對的軍事威脅等於解除。崇禎的這個戰略誤判,給明朝帶來覆亡的後果。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皇太極的近6萬人馬圍困錦州,勢在必克。為挽救遼東危局,崇禎皇帝命洪承疇率寧遠總兵吳三桂等8位總兵,集結13萬軍隊於寧遠,打算解錦州之圍。洪承疇對當時的形勢已經有了解,主張步步為營,逼近錦州,且戰且守,以守為主。清兵善騎射、長野戰,但缺火器,沒有使用槍炮,攻堅能力差。明軍士氣低落,但擁有火器,憑藉堅固城池、以逸待勞、等待機會的確是上策,當年袁崇煥就是這樣做的。崇禎皇帝本心也是想穩紮穩打,但兵部尚書陳新甲想速戰,搖擺不定的崇禎皇帝擔心糧食供應難以為繼,聽信了不瞭解前線情況的陳新甲,又回過決定採取速戰速決的方針,下詔要洪承疇速戰,陳新甲多次馳書催戰,派到前線的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更是不斷干擾洪承疇。這樣情況下,洪承疇只好出戰。其實狹路相逢勇者勝,皇太極更缺糧食。


結果大家都知道,戰鬥打響後,明軍迅速土崩瓦解,各路兵馬逃的逃,被殺的被殺,屍橫遍野(海),此後洪承疇率慘軍堅守松山半年,後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暗中投降清朝,裡應外合,洪承疇最終兵敗被俘,錦州守將祖大壽出城投降。明軍的錦寧防線崩潰,清軍圍點打援的戰略意圖完美實現。




被俘後的洪承疇不投降。皇太極派出范文程在內的許多人勸降,均被洪承疇大罵。後來,皇太極親自出馬,“太宗乃親至洪之館,解貂裘而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皇太極是個心胸非常開闊的的人,也是個非常睿智的人,不少漢人將領犯罪應受處罰,有的甚至犯死罪,大多得到皇太極的赦免。他們談了什麼,史書沒說,只是說,洪承疇“視太宗良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洪承疇認為,皇太極是真命天子,所以向清朝投降。

洪承疇作為明朝將領,有沒有才幹?有沒有盡力?松錦大戰失敗主要責任在誰?第一個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問題:明朝是不是該亡?被俘虜後,洪承疇要麼拒降而死,要麼投降清朝。拒降而死,清朝就無法入關嗎?明朝就能避免滅亡的命運嗎?或者取代明朝的漢人朝廷能讓漢人就能享受太平嗎?

明朝問題多多:

一是明代皇權孤單。胡惟庸當宰相時被朱元璋殺了,宰相制度被廢除。不設宰相,那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誰來負責?朱元璋自己兼任,朱元璋成了大明公司的ceo,中央政府事無鉅細,由皇帝一個人裁決,這樣的情況下本應該調整嫡長子繼承製度,儘量選擇有才能的子嗣繼承皇位,可是終明之世都沒有改變。皇親國戚被完全排除在外,皇族本是皇權的一部分,所謂家國天下,但皇族一律不能幹政,不能對國事評頭論足,也見不到皇帝,這是明朝皇權設計的最大問題。



二是分封制度拖掛明朝。明代皇族分封制,皇子長大後,除了太子,一律分封到京城之外當藩王,親王的長子世襲親王,其餘兒子封郡王,以此類推,最低的爵位也有年俸200擔。朱棣以後,這些藩王基本被管束,不得參與軍政事務,但是俸祿很豐厚。崇禎年間,皇族已數十萬計,要花掉朝廷財政的三分之一左右。李自成、張獻忠他們為什麼起義?沒有飯吃。為什麼沒有飯吃?多餘的錢和米都在皇族家裡。


三是官員俸祿微薄。明朝的官俸低薄,各部尚書的官階為正二品,全年的俸銀只有152兩,什麼概念,就是守法的官員如果家裡多一兩口人,這點工資就養不活。低工資讓明朝官員幾乎都成為“既要當表子又要立牌坊”的陰陽人,陰陽人當政,政府能好嗎?


四是縱容言官。朱元璋設立言官制度,本是糾舉不法、勸誡皇帝,怕皇帝犯糊塗、怕皇帝被堵塞試聽。但是發展到後面,不可收拾,打也沒用,殺也沒用。再說和低工資也有關,不折騰點動靜,罵罵皇帝實在對不起這份俸祿。



簡要來說,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皇權孤單導致的決策腐敗。皇帝個人的喜好對決策具有較深的影響,皇帝名義上生殺予奪,但實際上憑皇帝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無法完全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這樣就無法知道群臣的真正心思,無法駕馭群臣。管理是門技術活,提綱才能挈領,綱舉目張,否則無法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崇禎皇帝在實際上也是昏招跌出。不要說別人來打你,別人不來打你的時候,自己內部經常斗的揭不開鍋,嘉靖大禮儀之爭、萬曆國本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努爾哈赤有句名言“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決策迅速,目標明確,執行有力。焉能不勝?


明朝制度的全面潰敗,明眼人還是可以看出來的。順治元年(1644)初,清朝大學士范文程啟奏攝政王多爾袞進軍中原,提到“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前面說到皇太極和洪承疇見面到底談了什麼,讓洪承疇決心投降?筆者設想,范文程能看到的問題,皇太極和洪承疇這兩個才華橫溢的人應該也能看到:明朝的政治腐敗必然導致滅亡;李自成、張獻忠的流寇作風成不了大氣候;清朝蒸蒸日上,是統一中國唯一可靠的力量。



洪承疇拒降而死,清朝就無法入關嗎?漢人就能享受太平嗎?如前所說,從制度設計的角度說,明亡是必然的,早幾年晚幾年的事。那朱明朝廷退出歷史舞臺,漢人就能享受太平嗎?不能。農民起義軍本身各自為政,李自成、張獻忠尿不到一個壺裡,後來各自稱帝,兩位都缺乏雄才大略,十幾年來,都是流寇式的作戰,基本沒有建立牢固的基本盤,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都無法在明亡之後短時間統一華夏。

相反,清朝已統一滿洲以及蒙古大部,皇太極無論是從心胸還是韜略來說,都堪稱曠世雄才。加上各項制度較為完備,軍事實力已用幾場大勝仗得以證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洪承疇想到這些,該是如何感想?如何為自己的前途決策?

明軍剿匪勉強能應付,一旦和清軍打野戰,幾乎必敗,後來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也說明組織渙散的農民軍根本不是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訓練有數的清軍對手,山海關兵敗後,李自成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一年內就失敗身死了,明軍十幾年沒辦成的事情,多爾袞快刀斬亂麻解決。



第三個問題:洪承疇投降清朝後洪承疇做了什麼?

投降清朝後,洪承疇所做的工作基本是參謀、招撫、後勤等工作。

一是為清朝當局穩定局勢出主意。勸多爾袞錄用明朝降臣,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穩定社會秩序。洪承疇仍然以在明朝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大學士,參謀機務,對清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為清廷更好地獲得漢人承認、解決清朝政權的合法性提出了許多好意見。(夜燈唯許月華侵)

二是親自招撫明朝舊官員。洪承疇是明末忠臣,在明朝官員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順治二年,洪承疇被任命為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對明朝官員進行招撫。這個在明末對付農民軍時主剿的人怎麼到清朝擔當起了招撫的重任?此一時彼一時也。明末對付農民軍招撫有什麼用?招撫過來了,人家要吃飯,你沒有飯給人家吃,還是要復叛。對明朝舊官員,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等地十三府,招降福建鄭芝龍,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



順治十年(1653年),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管糧餉。人員兵馬聽其調度,“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報聞。”洪承疇這次上場終於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求踢得不錯。他積極實行屯田,恢復生產,備糧、練兵、修城防、設水師,為穩定這些地區的局勢和發展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康熙四年(1665)二月十七日,洪承疇在北京病逝,終年七十有三。在明朝為官時未實現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終於算是實現了,大力神杯算是拿到手了。雖然揹負漢奸的罵名,也算值了。

洪承疇在明末的亂世之中,以一介書生成長為封疆大吏,官居一品,但終究未能挽救明朝危亡,這個不是他個人能力問題,他在明朝的所作所為說不上有歷史正面意義;作為鎮壓農民起義的主力軍,他也是奉命而為,盡王事。從歷史事例看來,洪承疇有才有能,私德方面也不錯,並沒有不擇手段的傾軋,也沒有打擊報復的惡行;更不像吳三桂那樣擁兵自重、殺戮太盛、反反覆覆。



洪承疇投降清朝,並非追求追求榮華富貴。他這樣的才華、這樣的能力不甘心為極端腐敗的明朝殉葬是可以理解的。具有這樣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人,“治國平天下”的壯志未酬,死不瞑目。作為頂級運動員,總教練崇禎皇帝給了洪承疇上場的機會,但是沒有給他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洪承疇看來不能不說是憾事。

當洪承疇被俘見到皇太極後,通過言行,洪承疇說皇太極“真命世之主也”,洪承疇和崇禎皇帝是見過多次談過多次的,相對來說是比較熟識的,洪承疇此話的意思就是皇太極比崇禎皇帝厲害,皇太極是真命天子。實際上,從格局、胸懷、眼界等方面看,崇禎皇帝遠遠不如皇太極。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無產階級對於過去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這個原則和標準評價洪承疇同樣合適。

洪承疇在清朝的作為和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加快民族融合,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儘快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恢復,均起到了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將洪承疇定位為以明代清的潤滑劑再合適不過。

按照這個的標準,洪承疇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在明代的作為談不上歷史進步意義;在清代的作為,具有明顯的歷史進步意義,這一點應該肯定。



按照儒家學說,洪承疇侍奉過明清兩朝,的確是“大節有虧”。但過分貶低洪承疇,既不符合當時的實際;也不符合現在國家大一統的現實。洪承疇作為一名被俘降將,無兵無將,在清朝做的事多是出謀劃策,執行命令,借力而為,把洪承疇吹捧為開清第一功、歷史偉人並不符合歷史實際。

肯定洪承疇在明清交替過程中做出的歷史貢獻,並不否定抗清人士的歷史功績。不反抗怎麼知道能不能復明?不反抗,怎麼讓滿清知道漢人具有的反抗精神?反抗也是反抗清初滿族的民族壓迫政策,如剃髮易服、過度殺戮等等。

洪承疇的斡旋潤滑減少了清朝統一進程中的戰爭和殺戮,加快了新政權的穩定;史可法等抗清人士的強烈反抗促使清廷不得不對一些過激政策進行調整,減少了民族壓迫。從這個意義上說,兩者都具有正面意義,殊途同歸。


坐看東南了


洪承疇,在明清兩朝均任高官,但是歷史對他的評價卻不高,因為他投降了清朝,做了漢奸,這就讓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汙點。但是,不可否認,他還是很有能力的。

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的實力日漸壯大,農民軍的特點是流動作戰,今天在陝西,明天在山西,下個月可能又跑到河南去了,這讓地方官員很頭疼,畢竟不好隨意越境作戰,另一方面,只要把農民軍趕出自己的管轄範圍就可以了,沒必要拼命。而這些農民軍也掌握了地方官員的心理,所以他們總是在兩省或者幾省交界的地方活動,一旦有一省出兵,馬上就撤到另一個省去。一來二去,農民軍沒被剿滅,反而越來越壯大。後來崇禎皇帝吸取了教訓,設置一個總督,可以管兩個省,協調作戰更加方便了。但是農民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馬上到兩省之外的地區活動,最後這個總督管轄的範圍越來越大,最後總督管理的範圍多達五個省,而五個省幾乎是當時明朝和清朝的半壁江山了。

明末農民戰爭圖

崇禎七年(1634年),崇禎皇帝命令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負責對活躍於這一地區的農民軍的聯合剿滅行動。有了這樣的一個總督自然方便了各省之間的統一行動,剛開始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明軍在洪承疇的統一調度之下形成了對農民軍各部的包圍,農民軍遭受了重創。但是就在農民軍陷入低潮時,關外的皇太極入侵明朝,導致崇禎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前去抵擋,最終讓起義軍死灰復燃,之後農民軍幾乎成了不可抵擋之勢。

洪承疇劇照

洪承疇之後還有熊文燦等人管理過五個省,但是洪承疇最傳奇的是他不僅僅在明朝管理過五個省,到了清朝,他還管理過五個省。洪承疇在1642年松錦之戰中兵敗被俘,被俘後洪承疇投降了清朝,據野史記載,是皇太極的妃子(後來的孝莊太后)用美人計勸降了洪承疇,當然這只是野史的緋聞罷了。但是,不管怎麼樣,洪承疇投降了清朝,而且也為清軍入關、打下江南等地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洪承疇畫像

順治十年,洪承疇在清朝的仕途達到了頂峰,由於大西軍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明抗清,清朝在湖廣、雲貴等地的軍事壓力十分巨大,在這個時刻,洪承疇被委以重任,順治皇帝命他“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五省軍政大權一把抓,可以說清朝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洪承疇也不負眾望,在他的調度之下,南明遭受了軍事上的重創,而永曆政權的核心人物孫可望、李定國之間也發生了內訌,最終洪承疇招降了孫可望,徹底瓦解了南明永曆政權的抵抗,李定國孤立無援,失敗已經在所難免。

1653年形勢圖

洪承疇在明清兩次都出任五省總督,可以說兩朝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洪承疇做的事情就是與農民軍作戰(清朝時期,南明軍隊也基本是由原來的張獻忠餘部組成),洪為明朝作戰則是報銷君父、為國分憂,最終崇禎皇帝也沒有負他,洪承疇被俘後傳來了他的死訊,崇禎誤以為真,還特地設靈臺祭奠,可見崇禎皇帝對他的重視;而在清朝,洪承疇為滿清最終政府明朝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被授予一個“三等輕車都尉”,是低於“公侯伯子男”的第六等爵位,而且死後還被乾隆列入《貳臣傳》,這樣的待遇不知道洪承疇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天涯看點歷史號


洪承疇,對於清朝來說,是個大大的功臣,但是對於明朝來講卻是個罪人,甚至很多人認為他對於漢民族來說都是罪人。

關於洪承疇被勸降的經過,很多都能知道的。


洪承疇松錦之戰被俘以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麵前下跪! ”擺明了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但是到了清朝的首都盛京,他卻改變了主意投降清朝了,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盛京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

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到了洪承疇的關押指出,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隔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就這樣洪承疇投降了清朝。

在野史上記載上說,洪承疇至死不屈,以絕食而抗降,後來皇太極派孝莊皇后去獄中勸降。但洪承疇看到這絕色美女後,一下子動了心。孝莊皇后從家庭和兒女情長的角度來分析他的前途,孝莊皇后一媚一笑、三言兩語就把洪承疇心裡防線摧毀,終於開始吃飯、飲酒、喝水。最後投降滿清,成為清朝一員大將,為推翻明朝建立了功勳。

而從歷史的角度看,洪承疇是歷史的罪人、叛徒、漢奸、賣國賊!


百花亭雜談


你好,我是史事君,為您解答!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洪承疇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官至三邊總督、薊遼總督。

▲ 洪承疇

但在“松錦戰役”中,洪承疇受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掣肘,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思路;加上那時明王朝已經十分腐敗,崇禎帝也不能給洪承疇以支持,導致“松錦戰役”失敗,他自己也被清軍所俘。

▲ 影視劇照

經過皇太極的勸降,洪承疇審時度勢,最後投降了清朝。他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勸降鄭芝龍、得以順利進軍福建時,被譽為“開清第一功”。

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

(參考史料:《清史稿》)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


史事春秋


洪承疇到底是怎樣的人?就現在的觀點來看,不外乎兩種說法。

第一種,洪承疇是賣國大漢奸。作為明朝社稷重臣,洪承疇在被俘後投降不說,還盡心盡力為清朝平亂,搞垮了南明政權。如此數典忘祖之徒,實在是民族的一大敗類。

第二種,洪承疇是促進民族融合的民族英雄。洪承疇投降後,採取“以撫為主”的策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生靈塗炭。並且他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倡導儒家學說。這一舉措,淡化了滿漢之間的差異,讓清朝能夠穩定平穩地完成朝代更迭,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洪承疇劇照)

那麼,洪承疇為何會得到這兩種極端評價,他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幼時,他家境貧寒,學習條件十分艱苦。儘管生於逆境,洪承疇仍然在23歲就高中進士,並很快成為了明朝刑部一名官員。不得不說,他從小就有一顆不甘於平庸的心。

崇禎二年,陝北農民起義愈演愈烈,王左掛率部進攻韓城。時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楊鶴手中無將可用,只得把作為參政的洪承疇推上前線。不曾想,洪承疇竟然輕而易舉就解了韓城之危,這一戰,也讓他很快聲名鵲起。

崇禎三年,洪承疇與降而復返的王左掛再戰,又一次取得了勝利。這一次,洪承疇直接將王左掛斬首,並且對於投降的義軍,洪承疇也盡數誅殺。他這一措施,儘管違反了上司楊鶴的招撫政策,但卻從根源上解決了農民軍再起的問題。

此後幾年,洪承疇多次鎮壓農民軍的起義,為明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崇禎七年,洪承疇已經身兼三邊總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等職,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最為依仗的國之柱石。

但隨著明朝的日漸衰敗,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儘管洪承疇多次鎮壓,先後擊敗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部隊。但在清軍南下後,縱然洪承疇戰無不勝,也無力迴天了。

(李自成劇照)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統領八路總兵,率領十三萬精銳與清軍在寧遠展開交戰。洪承疇本主張步步為營,慢慢向錦州推進。但無奈朝中大臣一直促戰,洪承疇被迫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方針。而這也最終導致明軍糧道被截,遭遇包圍。

洪承疇本決定放手一搏,但各部總部紛紛建議南撤,最終十數萬軍隊土崩瓦解。

第二年,洪承疇戰敗於松山,遭到了清軍的俘虜。

被俘的洪承疇開始絕食,堅決不降。皇太極屢屢派人勸其歸降,但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不願放棄,他特派先一步投降的范文程前去勸降,讓他再試探一番洪承疇。

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絕口不提招降之事,終於讓洪承疇不再破口大罵。在兩人談古論今的過程中,房樑上一片灰塵落了下來,掉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當即將灰塵撣開,繼續同范文程說話。

范文程回去後向皇太極稟報說:“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這一番試探,讓皇太極有了收復洪承疇的信心。

此後,皇太極對洪承疇關愛有加。比如當他看到天氣嚴寒,而洪承疇衣裳單薄時,便當即脫下貂裘給他披上。此事之後,洪承疇便正式投降了清朝。

(皇太極劇照)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順治都對洪承疇非常器重。在清軍定都北京後,順治讓洪承疇保留仕明時的原職,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之後,更是讓他成為了清朝第一位漢人宰相。

受清朝厚恩的洪承疇,也在隨後知恩圖報。順治十年,孫可望、李定國在雲貴一帶彙集幾十萬大軍,歸附於永曆皇帝,開始了新一輪的抗清。61歲的洪承疇被委以重任,率領大軍向南方進軍。

經過幾年的相持,洪承疇以智取勝,成功讓孫、李二人出現內訌。永曆政權從內部分崩離析,洪承疇順利平定南明。

事實上,洪承疇在平定江南的過程,確實是堅持了“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儘管他儘量想要避免沾染同胞的鮮血,但作為曾經的明朝重臣,洪承疇卻在降清後為了前程不遺餘力地為清廷賣命,這已然讓他坐實了“漢奸”之名。

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令人統計了120名明朝叛臣,並編了一本《貳臣傳》,洪承疇赫然在列。《貳臣傳》的問世,讓洪承疇的後代面臨了巨大的道德譴責和精神壓力。這也算是倒戈者付出的代價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大漢奸,洪承疇時絕不可能繞過去的一個人,此人文韜武略,才識過人,是當時漢人精英階層的傑出代表。當時,國家和人民對他寄予厚望,奈何此人竟然兵敗被俘,最後投降了滿清,並不遺餘力的為滿清出謀劃策來滅亡明朝政權。在滿清滅亡明朝的過程中,此人之功,幾無出其右者。

洪承疇像

洪承疇以進士出身,先是憑藉剿滅陝甘地區農民起義軍的功勞坐上陝西三邊總督,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在剿滅義軍的過程中,洪承疇進退有據,指揮有方,這些軍事行動無不顯示了他國人的軍事才能。非但如此,他在與農民起義軍鬥爭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對大局的預判能力更為出色,如果洪承疇的故事到這裡便終結,那麼他至少還會給大家留一個好印象。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危急,崇禎帝不得不調洪承疇來防衛北京,其後,更是封洪為薊遼總督,將復遼之重望,寄託在他身上。不料松錦大戰兵敗,又加上叛徒出賣,致使洪失身被俘。

洪承疇在被俘之初,堅決不降清。清廷每每派人前去招撫,皆被大罵而歸。到後來,皇太極對洪降清之事已幾乎不抱希望,無奈只能派自己的寵臣范文程前去招降,若還是不成,只能殺了以絕後患。范文程雖然勸降無果,不過在勸降過程中,范文程注意到了一個小細節:“兩人談話之時房樑上掉下來的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肩膀之上,洪承疇隨即抬手拂去”。因此,范文程判定洪未必是真的想死。回去後,范文程對皇太極說,若是一個真心求死的人,怎麼會在乎身上的灰塵呢,再勸勸吧,還是有希望的。最後皇太極親自為洪承疇披上大氅,洪才決意歸降。

野史盛傳莊妃委身勸降洪承疇,恐不足為信

本來那時崇禎帝以為洪承疇已經殉國,更是為他主持了規格及高的葬禮,洪作為松錦之戰的指揮官,對於戰事失利,肯定有無法逃脫的責任,但習慣於遷怒他人的崇禎並沒有為難洪的家人。試問一下,明廷可有對你不住的地方?

我看來,洪承疇歸降,一是惜命,二是惜才,惜自己的才華隨自己的生命而去。

洪在明朝多年為官,這些經驗使得他對明朝內部所有的情況幾乎瞭若指掌。滿清有了洪承疇,就能在決策層上處處壓制明朝。而洪承疇為了證明滿清政權是天命所歸,為了證明自己降清一事是順應天命,真是為了他的新主人殫精竭慮,夙夜憂會。如同哈巴狗一般出謀劃策。而清朝統治者們,則對他處處提防,不肯委以實權。當年滿清決定入關,便是他極力促成的。

在洪承疇為清廷經略江南時,更是大肆撲殺抗清義士。屠戮同胞這種事,他幹起來真是得心應手的很。之後勸降鄭芝龍,更是讓清廷兵不血刃佔領福建全境。

本事張獻忠義子的南明將領李定國,在與清廷作戰的過程中,連戰連捷,並兩次擊殺清廷的親王,打破了八旗兵野戰無敵的神話。抗清的事業迎來了新的高潮。

這一系列事件搞得清廷惶惶不安,竟想要與南明議和。這是洪承疇挺身而出,力主堅持作戰,並被委任五省經略。他在湖南前線,機關算盡,對南明將領各種分化拉攏,最終拖到了孫可望與李定國內訌,並招降了孫可望。自此,南明政權再也沒有與清廷鬥爭的本錢了。

清廷對這種漢奸走狗,從來都沒有誠心對待過。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種事幹起來真是熟練之至。洪死後,僅僅封了一個三等車騎都尉。這個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都不入的爵位,更像是一種赤裸裸的侮辱。

到乾隆執政時,更是把洪承疇打入“貳臣”的隊列之中,想你一代人傑。自詡安邦定國之才,竟留罵名於千古,不亦悲乎?


榮光與溫柔


洪承疇(1593年-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順治十年(1643年)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49年)督清軍攻佔雲南後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溢文襄。

  早年經歷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乾,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圍剿流寇

  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六年。1622年(天啟二年) 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佈政左參議。

  1627年(天啟七年),洪承疇升陝西督道參議。

  1628年(崇禎元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農民大起義。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

  1629年(崇禎二年),農民軍王左桂、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1630年(崇禎三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作為楊鶴手下干將,本該支持上司的招撫政策,可是洪承疇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僅剿匪,且並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流寇多達數萬。其實如果讀過明末“賊軍”史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面是頗有先見之明的。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

  1631年(崇禎四年),三邊總督楊鶴為此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改楊鶴的“邊剿邊撫(誘降)”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軍。

  1632年(崇禎五年)春,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雙方在西澳激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杜三、楊老柴被斬殺。

  1633年(崇禎六年)冬,農民軍轉進至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進行遊擊性質的流動作戰。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面,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明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被動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圍剿”方針。

  1634年(崇禎七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檢撤掉圍剿失敗的陳奇瑜,洪承疇仍任陝西三邊總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當其調動官軍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當時農民軍聚集在陝西的有20餘萬人,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及其部屬李自成的力量最為強大。洪承疇命總兵賀人龍、左光先出兵夾擊,義軍突圍東走,轉進靈寶、汜水(均在河南)。

  1635年(崇禎八年)一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此時,清軍入邊,破昌平等16城,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

  1637年(崇禎十年),朱由檢再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督,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十餘座,並攻克甘肅的寧州、羌州,入七盤關,但在1638年(崇禎十一年)返陝時,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亦為左良玉軍擊敗,負傷退谷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

  1639年(崇禎十二年)十月,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兵敗松錦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兩面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是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被俘降清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應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洪承疇被俘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仍不放棄,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張存仁等的專業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仕清生涯

  洪承疇降清後,清太宗命隸鑲黃旗漢軍,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疇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10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日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佔北京、明思宗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清兵入京後,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1645年(順治二年)五月,多鐸率師攻佔南京,多爾袞下“剃頭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敕賜便宜行事。

  1647年(順治四年),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制。1648年(順治五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對其慰勞備至,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所有建議,無不採納。

  1651年(順治八年)閏二月,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別諸御史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轉或外調,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回閩。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上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1652年(順治九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1653年(順治十年),孫可望、李定國所率領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在雲、貴歸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現新高潮。五月,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此時洪承疇已61歲,臨行前,順治帝設宴餞行,賜寶馬、寶刀。1655年(順治十二年)五月,孫可望攻嶽州(今湖南嶽陽),為洪承疇設伏所敗,撤回貴州。1657年(順治十四年)洪承疇經略湖南時,駐於長沙黃興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將軍府(今青少年宮),並建集思堂。署之東有真武宮,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宮成為關押“反清復明”人士的監獄,著名學者陶汝鼐即下獄於此。後又因“洞庭舉事”一案,株連湖湘名士300餘人,會審真武宮。俟洪承疇到長沙,才平釋此案。1657年(順治十四年),桂王的永曆政權內部發生矛盾,孫可望在與李定國的內戰中失敗,窮蹙請降。世祖一面命洪承疇率所部相機進取,一面命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徵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分道進兵貴州。1658年(順治十五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統軍南征。九月,清兵各路會師入雲南。

  晚年逝世

  1659年(順治十六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洪承疇上疏說,雲南地方險遠,少數民族眾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於是順治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他又看到雲貴地區地瘠民苦,疏請發內帑賑濟貧民,建議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的社會秩序漸趨安定,生產開始恢復。八月,洪承疇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調理。

  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死,子玄燁(康熙)嗣位。這時洪承疇業已69歲,仍任大學士,卻感孤獨,於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幾經爭論,康熙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母(輕車都尉)世襲。

  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疇卒于都門私邸,享年七十三歲,康熙恩賜祭奠如制、諡文襄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