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洪承疇為何要降清?他投降後又做了哪些事情,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洪承疇,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陝西總督,曾率兵鎮壓明末農民起義,是當時明朝的肱股之臣。當時清軍分兵南下,朝廷命洪承疇前去抵抗,崇禎十二年,皇太極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崇禎十四年,遣洪承疇領精銳十三萬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採取圍困的方式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退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到了崇禎十五年,被圍困許久的明軍糧草已經消耗殆盡,副將夏承德私下與皇太極進行書信往來,答應從內部接應。就這樣在清軍和夏承德的裡應外合之下,洪承疇等一干人等被俘虜。

起初的洪承疇是堅決要做“烈士”的,不吃不喝,對著招降的人破口大罵,一時間讓皇太極頭疼。范文程自告奮勇,想要去看一下。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看在了眼裡,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過了幾天,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在皇太極的不懈努力之下,明朝的重臣洪承疇最終歸降了。投降之後,也是拿出了十足的本事,對於清軍入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644年,洪承疇從多爾袞那裡領兵十萬南下攻明。由於之前洪承疇被清軍圍困多日都沒有他的消息,明庭以為他已經殉國了,甚至通告了全國洪承疇的英烈事蹟,現如今居然倒戈攻來,確實讓人始料不及。之後又帶兵入主京師,趕走了大順軍。

新登基的順治皇帝對這位漢人降將十分器重,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入宮內院輔助軍務,成為了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漢人輔宰。

到了1653年,南方又發生了農民軍起義,並且歸附於明朝宗親朱由榔,這對於剛剛入關的清庭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時的民心還是傾向於明朝的,必須將這個火花撲滅。1655年,已經61歲高齡的洪承疇被任命為五省總督,督戰雲桂戰事。同年十二月便大敗起義軍,之後便攻進昆明,平定了雲南。戰事結束後,洪承疇上書順治皇帝,雲桂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推薦平西王吳三桂鎮守。

就是這樣一位漢族降臣,戰功赫赫,活到了73歲,康熙四年死在了家中,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諡號文襄公。


土豆夜談


洪承疇,在松錦會戰失敗被俘後,投降了皇太極,這樣的結果看似出乎意料,但是卻又在清理之中。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之間的最後一場生死大決戰——松錦會戰,以明朝軍隊的大敗虧輸結束,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遼東土地盡失,只得困守寧遠和山海關等幾座孤城,至此清軍在遼東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明朝則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

而更讓明朝朝堂特別是崇禎皇帝本人感到悲憤的是,當時明軍在遼東地區的最高統帥、薊遼督師洪承疇竟然投降了皇太極。

在此之前,崇禎在接到松錦大戰戰敗的消息的同時,得到的是洪承疇陣亡的消息,為此崇禎皇帝專門為洪承疇撰寫了祭文,並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但是洪承疇投降的消息傳來,瞬間讓崇禎皇帝的顏面是蕩然無存,“國家養士三百年”,享受高官厚祿的洪承疇就以這樣的方式回報自己,崇禎皇帝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而在憤恨的同時,崇禎皇帝必然也對洪承疇的投降感到了出乎意料。

但是對於洪承疇而言,投降實際上也是在清理之中的事情。

首先,明朝的衰落與清朝的強盛,這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事實。

自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建立後金政權,開始與明朝爭奪遼東地區的控制權開始,一直到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朝,與明朝分庭對抗,短短二三十年的功夫,清朝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逐漸佔據了戰場上的絕對主動權,不僅在遼東地區全面壓制了明軍,更是不斷的越過長城,襲擾內地,對數次直接威脅到了京畿地區,明朝已然處於了絕對的下風。

然而此時,明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清朝一個敵人,作為曾經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洪承疇更是親眼見證了內部起義的風起雲湧,再加上明朝朝堂之上文臣之間的黨爭和國家崩潰的財政體系,洪承疇必然是對明朝極度的失望和絕望。

況且,洪承疇之所以兵敗被俘,可以說是完全被自己人坑掉了,原本已經制定好的突圍轉移計劃,因為屬下總兵為了自保擅作主張,將有序的突圍變為了一場潰敗,而最先領頭逃跑的便是吳三桂,而這也更加讓洪承疇對於大明王朝死心了。

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也才49歲,還在從政的巔峰年齡,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滿足自己能夠建功立業的人生目標,選擇投降要比為大明王朝陪葬,會讓自己得到更多。

其次,就是當時的崇禎與皇太極相比,個人能力和魅力實在是相距甚遠。

崇禎縱然有著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也有著事必親躬的勤奮與執著,但是崇禎的性格弱點太過於明顯了,疑心重,好面子,不願意承擔責任,極度的自負,而這也讓明朝朝堂之上的眾多能臣良將頗為心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禎以極為殘忍的方式殺掉了袁崇煥,而這也使得明朝朝堂之上的君臣矛盾更加激化,皇帝與武將之間則更是離心離德。

反觀皇太極,清朝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發展,不斷向外擴張,而皇太極本人也是禮賢下士,重視人才。洪承疇也正是因為皇太極親自將一件裘衣披給了自己而倍受感動,最終選擇了投降。

再次,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經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皇太極繼任後金大汗開始,就一改努爾哈赤對於漢族人的歧視政策,一方面消弭滿漢矛盾,加強民族間的團結,另一方面,對於漢族的文臣武將予以了重用。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文程和孔有德了。

范文程是通過後金自己組織的科舉考試選拔出的漢族官員,受到了皇太極的欣賞和器重,成為皇太極非常倚重的心腹和智囊,而他也參與了勸降洪承疇的工作,並且皇太極親自為其披上裘衣便是范文程的計策。

孔有德在“吳橋兵變”後投降了清朝,並且受到了皇太極的極度的禮遇與重用,其地位和待遇是遠勝於在明軍時期。

也正是看到了皇太極對於漢族這些文臣武將的禮遇,也讓洪承疇放下了後顧之憂,同時也對自己的前途有了新的期望,這也間接促成了洪承疇的投降。

最終,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正式投降了大清。

投降後的洪承疇成為了大清王朝的功臣,同時也就此成為了南明朝廷的“噩夢”。

不少“清黑”和“明粉”們在評價明末清初時期,漢民族“最大罪人”的時候,洪承疇總是會位列其中,成為排名位居前列之人,而這也正是因為洪承疇在清朝一統天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擔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安撫地方,招降、收編反清武裝,對於清軍平定江南及福建地區立下大功,與此同時,洪承疇也極為殘酷的清剿南明殘餘,鎮壓反清起義,受到了江南地區人士的批判。

之後,洪承疇擔任五省經略,全面指揮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戰爭,在永曆政權內鬥以及孫可望投降後,洪承疇率領的清軍開始佔據絕對的優勢,最終消滅了永曆政權,而這也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個政權。

至此,大清王朝正式完成法理上的統一,而在這期間,洪承疇可謂功不可沒。

洪承疇去世一百多年後,被乾隆皇帝列在了《貳臣傳》中。

洪承疇自投降清朝開始,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帝王的信任與器重,再加上功勳卓著,也得到了極高的禮遇與朝堂地位。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特恩賜祭奠如制,諡號“文襄”。

然而,對於大清王朝一統天下如此重要的洪承疇,最終也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為了進一步緩和民族矛盾,加強滿漢之間的團結,同時瓦解漢族的反清情緒,進一步統一思想,並且鞏固自身統治,下旨編纂了《貳臣傳》,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餘人,用以警示世人。

洪承疇也被列入《貳臣傳》之中,並且被收錄在了“甲編”之中。

能夠編入甲編的,都是對於清朝赤膽忠心,功勳卓著之人,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壽等這些為立下赫赫戰功之人,都在甲編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所以乾隆皇帝肯定的功績,否定的是氣節,而這歸根結底還是政治統治的需要。

只是可憐了洪承疇,自己在世的時候被明朝遺民不斷批判,去世後一百多年,再次為清朝君主樹立為反面教材,如果洪承疇泉下有知,必然是非常的不快。


雍親王府


洪承疇出生於萬曆年間(1593年),早年家庭生活比較清貧,但受益於母親良好的教育。刻苦讀書,努力上進,成功考取舉人,進士等。從此開始步入大明仕途之路。在陝西與農民起義軍作戰過程中,憑藉過人的謀略以及勇敢作戰的精神,履歷戰功,不斷得到升遷,崇禎時期獲得皇帝加封三邊總督之職。成為朝廷重臣。

袁崇煥被殺之後,擔負起邊關抵禦清軍入侵的重任。可惜的是洪承疇指揮的松錦大戰以失敗告終,並且在松山城被清軍攻破後被俘,後投降大清。下面我們來詳細瞭解一下,洪承疇投降清軍前因後果。



洪承疇雖然以前線總指揮的身份被派往松錦前線指揮作戰,但是面對錦州被皇太極圍困的情況下,是馬上進行救援錦州,還是等待有利時機後再行救援。洪承疇與北京方面的崇禎等發生分歧。洪承疇認為,錦州城高牆厚,且擁有紅夷大炮優勢,易守難攻,且糧草充足,完全可以抵禦皇太極的正面進攻,如果貿然救援錦州,必然使雙方軍隊發生正面野戰,面對野戰實力超強的後金騎兵,明朝軍隊必然處於劣勢之中。

其實,早在袁崇煥抗擊清軍時期取得的寧遠大捷以及寧錦大捷都是避開與清軍野戰,利用城高牆厚擁有紅夷大炮優勢抗擊清軍的入侵,而後等待有利時機,進行最後反擊,取得勝利。袁崇煥的這些作戰經驗,洪承疇當然能夠完全領會。怎奈北京方面要求洪承疇火速救援錦州城,並派來監軍督促。最後洪承疇迫於北京的壓力倉促率軍應戰,導致數萬大軍被清軍戰敗,而洪承疇匆忙之中,來不及突圍,被困松山城中。彈盡糧絕後,被攻破城池的清軍俘虜。

被俘之後的洪承疇,起初也是堅持寧死不屈原則,拒絕向滿清投降。後來在皇太極強大心裡攻勢下,不得不投降大清朝。當然,洪承疇的投降表現,多少都有貪生怕死的嫌疑。因為洪承疇知道,即使皇太極放過自己,猜忌多疑的崇禎皇帝也不會放過自己,等待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因此投降清軍至少能苟且偷生。


投降大清的洪承疇幫助大清國很快統一南方廣大地區,並消滅李定國輔佐的南明政權。

另外,洪承疇對大清國前期的建設中,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並建議清政府採取很多明朝時期的各種國家政治制度以及相關的各種政策,為大清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雖然洪承疇對大清做出很大貢獻,但是皇太極期間一直沒有重用他。雖然順治皇帝重用過洪承疇,但其一直沒有進入大清高層。後來的康熙皇帝更是沒有重用。臨近退休只獲得一個三品官職。而到乾隆時期,基本給規劃到了漢奸的歷史地位。洪承疇投降大清,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人生悲劇。


折返888


洪承疇是文官,進士出身,袁崇煥被殺後他接任薊遼督師,松錦大戰兵敗被俘,投降皇太極。

一個王朝要覆滅,是有預兆的。洪承疇做官多年,身居要職,對於王朝所處的狀態是清楚的。洪承疇先是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後和清軍作戰,為挽救大明王朝努力過。當他的努力換不來應得的效果,思想上便會產生懷疑,大明朝還有救嗎?!



孫承宗被排擠,袁崇煥被殺,盧象升戰死,為了大明王朝,出生入死,鞠躬盡瘁的人沒有一個好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朝廷大臣會反思,跟著崇禎皇帝沒有好結果,為什麼還要跟著他呢?

松錦大戰,洪承疇十三萬兵馬,和清軍兵力相當。清軍圍困錦州城,意圖圍點打援。洪承疇對清軍的作戰策略非常清楚,不給皇太極機會,雙方處於對峙狀態。軍隊消耗是很大的,這種戰略僵持,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結果是崇禎皇帝堅持不住了,他下令洪承疇主動出擊。



在崇禎皇帝的催促下,洪承疇沒有辦法,派兵去解錦州之圍,準備與皇太極決戰。皇太極抓住機會,斷了洪承疇的糧道。明軍軍心大亂,紛紛要求撤軍。吳三桂提前撤退,不明真像的官兵以為兵敗,爭先恐後地逃亡,相互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洪承疇堅守松山城,彈盡糧絕,沒有援兵,不得已投降。

松錦戰敗,責任在崇禎皇帝。洪承疇會覺得,他盡力了,憑什麼要他負責?更重要的是,他負責了,他殉國了,他心不甘啊!



為了皇帝盡忠,死了留下好名聲,很多大臣並不怕死,也不惜死。可要是像袁崇煥那樣冤死屈死,忠臣死不瞑目,誰願意做下一個袁崇煥。

洪承疇的投降是掙扎、思索後的無奈選擇。

洪承疇投降皇太極,成了大清朝的嚮導,為大清問鼎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起到了指導作用,他對大清的貢獻比范文程要大得多。

洪承疇在大清一直受重用,康熙四年病死,諡文襄。

乾隆朝修史,把洪承疇列為貳臣。洪承疇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被列為貳臣,可見統治者不喜歡這樣的不忠之人。不過也暴露了乾隆的不地道。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雍親王府朋友寫了一篇文章,對洪承疇降清作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洪承疇降清也是萬不得已。

筆者認為,如果洪承疇就此打住,他也不會被清庭列入《貮臣傳》,作反面教材。在歷史上,人們至多認為他是個貪生怕死輩。問題是他不甘寂寞,二次出山,甘願為清朝殺害漢族人民充當馬前卒。無論是對付江南烽起雲湧的反清起義,還是對待南明的永曆皇帝,洪承疇都衝在前面,對待前恩主的後代毫不手軟。真的是劊子手的角色。



洪承疇這種反常的舉動,誰都無法接受。作為漢族下層人民,從沒對洪承疇有好感。以前替明朝皇帝殺起義軍將士,後期替清朝皇帝殺反清起義將士。總而言之,鎮壓人民!這是下層百姓對他的印象。


對清朝皇室來說,也感到後怕。對統治者來說,強調臣下對自己忠誠。可是洪承疇對前主子是那樣絕情,對自己不會起二心?清庭不能不這樣想。事實上,和洪承疇同列的吳三桂後來又叛清而去。所以清庭用得這類人也不安心!只是說打天下開疆拓土,用得著他們,自然加以籠絡。一旦天下坐穩,需要鞏固時,洪承疇又被作為反面教員被宣傳!

洪承疇不但不被漢族人民見容,連他的母親與兄弟也接受不了他的這種民族叛賣行為,與他割袍斷親。


愛國主義什麼時候都應被高揚,洪承疇就是愛國主義的反面教材,無論他做了什麼,都不能見容於中國歷史!


陽城導航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要塞松山城(今遼寧省錦州市松山鎮)堅守半年多時間後,終於被清軍攻陷,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松山淪陷後,錦州守將祖大壽也率眾出降,塔山、杏山隨即落入清軍之手。至此,歷時兩年的明清松錦之戰結束,明軍精心構築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由於洪承疇的身份太重要,所以清帝皇太極聽聞消息後,立刻命人去招降他,但後者卻做出一副誓死不降的姿態,並對前來勸降的使者破口大罵。雖則如此,皇太極並沒有放棄,考慮到宰相范文程(內秘書院大學士)也是漢人,對洪承疇的內心世界應當很有了解,所以便派他前去執行勸降任務。



等到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後,還沒有張口,便遭到洪承疇的破口大罵。尤其是得知范文程的身份後,洪承疇罵得更加起勁,把他視作“漢奸走狗”,恨不得戳斷他的脊樑骨。面對著洪承疇的百般羞辱,范文程一忍再忍,絕口不提勸降事宜,只是對他噓寒問暖,與其談古論今,在緩和氣氛的同時,悄悄觀察他的神情、舉動。


且說談話之間,屋樑上忽然落下一塊灰塵,恰好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只見他一邊跟范文程談話,一邊數次拂去灰塵。范文程看在眼裡,於是不動聲色地向他告辭,隨即向皇太極彙報說:“洪承疇不想死。”皇太極向范文程詢問原因,後者解釋道:“洪承疇在跟微臣談天時,頻頻拂拭落在衣服上的灰塵,絕非一心求死之人應有的表現。”皇太極聽後,連連稱是。



既然洪承疇本心不想死,皇太極便加大“溫情攻勢”,命人好好地照顧他。兩天後,皇太極親臨太廟祭祖,並派人將洪承疇召來,準備親自勸降。洪承疇到來後,面對著皇太極立而不跪,並且一再宣稱自己絕不會投降。皇太極沒有暴躁氣惱,只是對洪承疇噓寒問暖,並脫下身上的貂裘為他禦寒。


令人沒想到的是,皇太極此舉竟然徹底擊穿洪承疇的“內心防線”,後者在感動之餘,由衷地感慨皇太極才是真命之主,隨即跪地稱臣,就此歸降了清國。五月初五日,洪承疇攜部將祖大壽等人舉行正式的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見《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洪承疇在明朝出將入相,不僅身份極為重要,而且熟悉關內的政情、民情,他的投降對於清國來講,象徵意義和實際作用都不言而喻。所以等到清軍入關後,洪承疇因參贊之功,被順治帝拔擢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



不久,清朝因強推“剃髮令”而引起江南百姓激烈反抗時,洪承疇又以“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的身份,負責在江南各省安撫百姓、攻擊南明諸王及各地義軍,為清朝穩固當地的局勢立下“汗馬功勞”。等到江南平定後,洪承疇又以“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的身份,去追擊桂王朱由榔軍隊,幫助清朝攻克、穩固西南各省。


總之,洪承疇降清後,為其進軍關內、平定南方各省立下奇功,堪稱“開清第一功臣”。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洪承疇建有如此“不世之功”,晚年卻遭到清廷的拋棄,只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境遇遠不及吳三桂等人。不僅如此,洪承疇因為背明降清的舉動,遭到親友們的鄙棄,無一人願意跟他交往。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疇病死在京師私邸,享年73歲。



乾隆帝即位後,以“華夏共主”自居,在大力褒揚南明大學士史可法、黃道周等人(全都殉國而死)的同時,也對洪承疇等降臣大加鞭撻,並將其事蹟編入《貳臣傳》,只因念及他的功勞,才將其列入“甲等”。對於乾隆帝來說,這已是對洪承疇最大的“恩典”,但後者若泉下有知,大約會非常懊悔當年的降清行為吧?



文史磚家


松山之戰,洪承疇堅守松山半年,副將夏承德降清,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失守,洪承疇被俘、曹變蛟、王廷臣及所部官兵3000多人被害。四月八日,清軍進攻塔山,第二天就攻入城內,明軍7000多人被殲。三天後,杏山城被清軍紅衣大炮摧毀,明守軍被迫投降。至此,明朝關外四個軍事重鎮全部丟失,東北大抵,僅剩寧遠至山海關的一隅之地。

歷時兩年的松錦之戰,以明軍精銳全失,清軍大獲全勝是而告結束。明、清之間的軍事力量由此發生逆轉,明朝再也無力與清軍一決雌雄。而更關鍵的是洪承疇的投降,積極倒明為滿清奪取天下籌謀劃策的一代貳臣就此誕生了。

洪承疇從松山被押解到瀋陽,一路上“感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言不休”,抱定盡忠殉國的必死信念。清廷先派滿將勸說,他宗室怒目而視,一言不發。滿將失去耐性,舉刀欲殺,洪承疇“延頸承刃,始終不屈”。皇太極再命文臣勸勉,他仍是“一言不答”。此時的洪承疇,唯願一死了之,既報崇禎知遇之恩,又可像文天祥那樣“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洪承疇面臨的卻是自己無法掌控,難以擺脫的兩難境地——生不容易死更難。一位信豐孔孟之道的飽學之士,合一拋卻信義氣投降異族?歷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稍加梳理,不外民間、官方兩種說法。

民間最流行的是“太后誘降說”。皇太極為使洪承疇真心降服,不惜動用“血本”,派遣貌美如花,機敏過人的莊妃博爾齊吉特氏誘惑。伺候,莊妃因兒子順治帝福臨尊她為皇太后,故稱“太后誘降”。其實,“太后誘降說”事實不確,但它代表了反清人士及明朝遺民的觀點和情緒,意在貶低洪承疇與莊妃。

而官方流行的主要是“太宗感化說”。此說有意美化皇太極,出自清皇室或者其他大臣之口。此外的說法還有多種,比如清廷派兵送洪承疇歸明,因走投無路而降清;比如皇太極本不想留洪承疇,因他主動請降,范文程等人上奏,才納為降臣。但其實,以上各種說法都比較片面,經不起推敲。

根據史實,應該說,招降洪承疇成功,范文程和張存仁起到了極大作用。對洪承疇招降最熱心的,當數清廷督察院參政張存仁。他曾上疏皇太極“洪承疇等文職為我得,則明國之君視文職如草芥,伺候文職不敢擔當;武職盡為我又,則明國之君視武職為寇仇,此後武職亦不願效力。”然後,又對如何招降、重用洪承疇,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對於招降洪承疇一事,范文程十分看重,親往說降。洪承疇並未一言不乏將其“拒之門外”,而是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論古今之事。兩人聊著,房梁積塵掉落而下,恰好落在洪承疇的衣袖之間,他一邊說話,一邊拂去灰塵。范文程見狀,對勸降頓時充滿信心,向皇太極進奏說:“洪承疇愛惜衣服尚且如此,何況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洪承疇一有降清的苗頭,皇太極便擔心他會反悔變卦,於是馬上下令剃髮,當晚即予執行。次日下午,又在崇政殿舉行隆重的受降儀式,據《清實錄》記載,洪承疇Wie皇太極的恩寵與禮遇,感動得熱淚盈眶。

洪承疇降清後隸屬鑲黃旗漢軍,皇太極將他視為入關奪取中原的“引路者”,對其“恩養有加”。據《清史稿》記載:“凡值大祭祀、宴會,必定親隨,賜房屋莊田男女有差,服食無虛日。”但皇太極生前,洪承疇的作用並未得到充分發揮。

洪承疇真正發揮作用,是清軍在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之後。當時洪承疇建議清軍不得停留,應抓住時機,加速前進,目標北京。為此洪承疇起草告示,沿途廣為散發,將清軍裝扮城救民於倒懸的仁義之師,號召明軍與清軍聯手,共同圍剿農民軍。受此蠱惑,清軍不僅沒有遇到抵抗,反而受到歡迎,長驅直入,很快佔領北京。

洪承疇前往帝廟,跪在崇禎皇帝的靈位前“哭靈”。為籠絡人心,多爾袞下令“官民人等為崇禎服喪三日”。清軍的這些行為而,特別是洪承疇的特殊身份,給舊臣遺民造成一種假象,以為清軍是來替明朝報仇的。以致南明政權有過聯合清軍,共同對付農民軍,“合師進討,問罪秦中”的幻想。受此誤導,漢人不禁放鬆了戒備警惕,加速了清軍問鼎中原、滅亡明朝的歷史進程。

由此可見,洪承疇作為明廷職位最高的降官,只要他一“出手”,就招招厲害,直指漢人及殘明“死穴”。洪承疇招撫江南,經略五身,終使南明地盤全部納入清朝版圖,就連康熙也認為他“效力疆場有年,勞績茂著”,但在論功行賞時,只給予“三等輕都尉世職,準襲四次”。晚年的他門庭冷落,重病纏身,倍感淒涼。

乾隆時,滿人修史,將投降清朝的有功之臣全部列入《貳臣傳》,洪承疇也不能例外。可見滿人主子們骨子裡也是瞧不起這些降臣的。後來在北京西直門外麥莊橋發現的一塊洪承疇墓碑,上面的碑文便有“破明並十三萬時獲爾,蒙太宗皇帝寬恩撫育”,“大兵南下,爾圖報豢養之恩”之類輕視鄙薄的詞句。就連清朝宗室詩人,對洪承疇的失節也頗為不恥,作詩嘲諷道:
“千古傷心是此間,感恩無奈得身還。當時若使容君死,不比文山比疊山。”

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兩人皆為南宋抗元英雄,並稱“二山”。


江畔初見月


洪承疇投降清朝的事情發生在崇禎十一年開始的松錦之戰。崇禎十一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並以此為基地猛攻當時的松錦防線的重鎮錦州,面對清軍來勢洶洶的攻擊態勢,當時的崇禎被迫加強防守,於是歷史上明清的決戰開始了。

崇禎十二年,陝西的李自成部被洪承疇徹底擊潰,李自成在潼關被洪承疇設伏攻擊,結果是農名起義軍大敗,只有18騎逃入陝南商洛山中,而在此時遼東的明清戰事吃緊,崇禎皇帝發出命令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兵前往遼東支持當時的松錦之戰。到了崇禎十四年,當時的錦州守將祖大壽嚮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面對如此危局,崇禎皇帝為挽救遼東危局,讓洪承疇統帥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明朝的九邊精銳,當時大部分的有戰鬥力的部隊基本上都集中在這裡,明朝想要在這裡和清朝發動一次決戰,但是如此龐大的軍隊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崇禎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疇率領的軍隊到達,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雙方在乳峰山一直髮生戰鬥,清軍失利,幾至潰敗。但是洪承疇很是清醒,提出希望能夠步步為營,徐徐逼近錦州。但是面對糧草的空缺和軍隊後勤的壓力,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支持不住,強烈要求與清兵決戰,洪承疇被迫出兵,與清軍一絕生死,但是明朝大軍散落,首尾不能夠相顧,結果被清軍抓住機會,定下掘壕圍困斷敵糧道之法,清軍猛修戰壕,連續挖了三道大壕,將明軍包圍起來,切斷了其與後方的一切聯繫和糧餉供應,此後洪承疇一直突圍,但是沒有成功,隨後清軍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糧草斷絕,部隊的戰鬥意志減退,洪承疇和八總兵商議分為左右路,決定突圍。但是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使得軍心大動,各個總兵都是爭著逃跑,結果明軍大潰敗。洪承疇未能突圍,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洪承疇、被俘至瀋陽。至此洪承疇的人生開始了新的篇章

洪承疇被俘之後,他投降了,關於投降的版本卻有很多種。

依據《清史稿》的說明,洪承疇拒不肯降。皇太極派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不是可以勸降。范文程到了監獄之後,洪承疇對於范文程大罵,而范文程則是百般忍耐,故意慢慢和他聊天,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輕輕的把衣服搽拭乾淨。范文程於是便告辭出來,他對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求死,他對於一件衣服都這麼愛護,何況是自己的命呢?”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意見,第二天皇太極邊區監獄對洪承疇噓寒問暖,把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 洪承疇半天沒有說話,最終說了一句“真命世之主也” 隨後洪承疇偕祖大壽等降將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依據民間傳說,則有太多的“傳奇”在裡面,可能更符合大眾的心態,畢竟這裡面的故事極其香豔,而且也傳達了百姓的善惡觀。傳聞孝莊當時這位三十歲的少婦,裝扮成漢女侍婢,十分美麗。她手捧參湯進入監獄,故意對洪承疇說是酒,少婦溫婉的勸說洪承疇喝酒,又走過來捏住他的肩膀,洪承疇最終失節,投降了清朝。這個故事裡面傳達了百姓的觀點,身為儒家子弟的洪承疇不能節制慾望,拋棄了仁義禮智信,最終投降,是受到百姓的憎惡,而滿清亦如此手段收付一名高官,手段不好。

但是無論洪承疇是如何投降,以何種手段投降,但是他的結果就是投降了清朝。

洪承疇投降清朝之後基本上充當了皇太極所說的“嚮導”作用,在順治年間為了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江南的反清起義轟動全國,清朝就是在洪承疇的幫助下平定,血洗江南。李定國擁護桂王朱由榔的雲南政權,曾經兩撅名王,殺的清軍打敗,西南幾乎要失敗,清朝順治帝都被振動,但是多虧了洪承疇,最終平定雲南。對於清朝的建立,洪承疇勞苦功高。


人者仁義也


洪承疇是一個特別具有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他既是大明王朝的肱股之臣,又是清朝的忠心臣子。


對於不太瞭解歷史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洪承疇是一個兩面三刀的叛臣,在明朝危亡之際居然義無反顧的投靠了新主子。


但對於瞭解那段歷史的人們來講,用辯證的眼光去評判這個人才更能體現歷史的客觀性。功也好過也罷對於已經長埋地下幾百年的人來說,是非對錯也能只能任由後人評說。


1.洪承疇降清背後的秘密


關於洪承疇因何降清的真實說法目前並沒有定論,但一直以來大家對這個事情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之所以投降清朝是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有人說他的確是一個硬骨頭,再被清朝人俘虜後一心求死就是不投降。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洪承疇是一開始就打算做降將嗎?


在他身為明朝大將與清軍作戰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是一員有勇有謀的主將。雖然在與入侵之敵作戰時也不是百戰百勝,但從這種為國為民為家的態度上來看,最起碼在那個時候他應該沒有想過降清。

但任何事情都是時也命也,洪承疇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馬失前蹄,被俘之後高聲痛罵而不就範。或許在降清之前他真的做過心裡掙扎,但事實擺在眼前洪承疇確實叛明降清了,這種板上釘釘的行為被史書記載也被老百姓口口相傳至今。


無論哪種原因或當時的洪承疇作何感想,他終究還是走上了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或許這裡面的是非曲直只有他自己最明白。


2. 降清後鎮壓南方軍民


洪承疇在投降後為了表忠心,居然幫助外族人鎮壓南方起義。雖然他力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進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靈塗炭的慘劇,也體現了他愛護百姓的一個側面,但這種做法還是讓很多人想不通。既然現在如此為何當初要那樣做呢?每個人都都正反兩面,在遇到事情之後也都會有很多矛盾,但利己的想法始終會打敗公心。


無論如何洪承疇在降清之後,確實做出了很多令人稱讚的事情。但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方面是自己事業比較重心重,另一方面就是他具有一顆體悟民情的心,他雖然是大明朝的叛徒但卻沒有背叛老百姓。在清朝為官的日子裡洪承疇也不斷嘗試上書,希望朝廷可以減少苛捐雜稅,讓久經戰火的老百姓得到能夠休養生息。


3. 《貳臣傳》中抹不去他的名字


洪承疇對清朝再忠心他始終也是個外人,雖然在他死後康熙親賜諡號“文襄”, 藉此表彰他對清王朝立下的功勞。但在乾隆朝的時候卻依然被編纂入《貳臣傳》,這種淒涼和悲哀怎一個“貳”字了得。洪承疇在1665年春季懷著既矛盾又複雜的心情死去。他對人世有深深的眷戀他之所以降清或許就是沒有必死之心,如果在那一剎那他可若駕鶴西去,恐怕在青史中也會留下屬於他的濃重一筆。


歷史總探長


關於洪承疇的歷史與傳說,簡單來說就幾點:

1.松錦之戰後投降了大清的皇太極,十指彈灰的故事說明他是一個自愛之人。所謂的與莊妃一夜情純屬於子虛烏有,是那些反清復明者對他的誣陷。

2.洪承疇對於大清歷史是產生了巨大作用的,尤其是大清在征服江南的過程中,要是沒有洪承疇,會走很多彎路,百姓少受了很多年的苦。

3.對於他為什麼要降清這個問題是在沒什麼好說的,不降清就是死,天下大勢所趨,面對已經死去的大明,他未嘗不是棄暗投明呢?

4.對於洪承疇的結局,漢人士大夫稱他是叛國者,漢奸名聲揹負。清朝統治者還算客氣,讓他有個善終。

我想重點說說的是,為什麼乾隆皇帝將他列為“貳臣”

什麼是“貳臣”,我們來看看乾隆皇帝的看法(大意):

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出現貳臣,不能一味責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敗,自覆宗室,也是出現貳臣的原因,"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到了乾隆這一代,大清的江山已經穩固,乾隆皇帝是個比較自負的人,動不動編編書,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給自己取了個外號“十全老人”,好像天底下就他一個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一樣。

此時此刻的滿清,對於漢文化已經不像前幾朝還是個學習的過程,漢文化的精髓基本上已經滲透到上至皇族,下至滿民的血液,很多八旗子弟早已經熟悉漢人的生活和習慣,滿漢的區別已經難以察覺。

對於洪承疇的歷史評價,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應運而生,所以在乾隆皇帝看來,這傢伙就不應該投降清朝,而應該保持民族氣節,像其他明朝的如史可法一樣以死殉國,方顯大義,於是,乾隆將洪承疇列入“貳臣”甲等。

但是洪承疇對於清朝的功勳卻不能就此忽視,雖然乾隆沒有身在皇太極時期,對於當時天下的局勢沒有切身之感,但是千秋史冊在後,乾隆爺還是把問題的根本指向了前朝的敗國皇帝,原諒了投降者本人的選擇。

這很明顯是乾隆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他是皇太極,只怕也會感嘆:得一洪承疇,俺的頭疼病好了不少。

如何正確評價洪承疇?

歷史也需要辯證看待,如果以儒家的標準去評價他,那他就是“貳臣”,但是我們更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他。在這裡,我們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正確認識洪承疇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當時的大明朝已經腐朽不堪了,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給人們的是更多的苦難,社會經濟一團糟,而崛起於青山黑土之間的滿清,打破了大明朝腐朽的格局,讓他浴火重生,在當時,滿清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不管這種先進性能能管多久,但是卻給黑暗的大明末期帶來一絲光明。洪承疇在此時選擇大清,是選擇跟先進生產關係合作,對生產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肯定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