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投降滿清的漢人中,很多人封王了,為什麼洪承疇功勞很大,爵位卻低的可憐?

小義老師扯歷史


首先,題幹上就有歧義,在清初漢人封異姓王真正大權在握、名氣比較大的也就是4個罷了(像義王孫可望封的比較水,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此題說的好像漢人封王一大把,獨獨落下了洪承疇一樣。清初四位異姓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其實就這4個異姓王論對清朝的貢獻率完全不亞於洪承疇,甚至高於洪承疇,再加上當時軍政形勢的需要,所以清廷對他們的器重確實遠高於洪承疇。

從貢獻率來看,四王當中孔、耿、尚三人早在清入關之前已經在為清太宗皇太極賣命,而孔有德和耿精忠在投降皇太極之前發動吳橋兵變,使明朝負責補給遼東地區的山東登、萊沿海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儘管在背叛明朝的時候一開始還沒有想著降清,但這場兵變客觀上對清朝起到了支援作用,皇太極在他們降清之後對此兵變評價道“奪據山東,殘破數城,實為我助”,肯定了孔、耿二人的這份投名狀。在尚可喜投降清朝後,三人又率領自己的部屬隨清徵朝鮮、入關破明,參加錦州圍城戰和松山決戰。在清入主中原後,替代水土不服的八旗軍在南方作戰,奪取了湖南、廣西、廣東等大片土地,其中所歷艱難困苦,實是驚人,也算是為清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史列傳·貳臣傳·孔有德》:每解衣自視,刀劍瘢痕,宛如刻劃。風雨之夕,骨痛痰湧,一昏幾絕。



而吳三桂對清朝則首先有獻山海關之功,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個事實,吳三桂儘管在氣節上雖然為人不齒,所謂“自古不子不臣之人,鮮有如吳三桂者”,但是其本人確實是一個優秀武將,自降清後從山海關開始,轉戰河北、山西、陝西、漢中、四川至雲南,前後同農民起義軍、南明永曆政權打了無數死仗、惡仗,所立的功勞相對於三順王只大不小。

而洪承疇確實是一流的文官,其戰略能力和指揮能力確實是相當出色,但是具體到攻城略地,還必須有敢打敢拼的武將來實施,況且清入關初始,特別崇尚軍功,而這四位出身於遼東的武將確實不負清廷所望,所以爵位在洪承疇之上部分也在情理之中。

更何況孔有德、耿精忠投降清朝時,攜帶了六、七門西洋造的紅衣大炮以及修炮、造炮的炮匠,清的火炮技術得到了質的提升,為入關後的攻城略地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像太原、潼關這樣的堅城就是在紅衣大炮的轟鳴下垮塌的,如果沒有火炮引進,八旗軍功夫再高,一座城一座城的啃,恐怕八旗男丁都要打沒了。光是這一點,洪承疇所做的貢獻就無法與三順王相比。

但是,清朝給洪承疇的待遇相對於他的功勞來說確實是低了很多,好歹他在永曆政權暴起之時,苦苦支撐西南戰局,經略西南五省達四年之久,所謂“西南底定,皆其功也”。但是,在他乞休之後,僅僅獲得了三等輕車侍衛的職務,而且只准襲四次,這對於他來說簡直算的上羞辱了。

《清聖祖實錄·卷三》:給致仕經略大學士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襲四次。

這個爵位不要說和孔、耿、尚、吳相提並論,他居然和無恥告密、出首李之椿復明案的謝國寶相同,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很顯然清廷在有意壓制洪承疇。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洪承疇是一介文臣,他在降清的時候孑然一身,根本就沒有私人的部屬和武裝力量。所以,在清廷眼裡可以用完就扔,不會有任何後遺症,放心又安全。而孔、耿、尚、吳是個人就不同了,他們屬於“帶資入組”性質的,就孔、耿二人就“攜船百艘,兵二萬來歸”,當然裡面存在大量非戰鬥人員,根據《清史稿》所載耿仲明有舊兵2500、孔有德有舊兵3100、尚可喜有兵2300,本來八旗人丁就少,一下來了近萬能戰之士,這就是雪中送炭,清廷自然是要高規格禮遇重用的。

《清太宗實錄·卷十四》:且又全攜軍士官民,盡載甲冑器械,航海來歸,偉績豐功,超群出類,朕深嘉尚。

而吳三桂則帶著關寧軍餘部加入清軍,史稱“三桂精騎五千,俱敢戰,為建州之所畏,至是合,勢益張”。隨著這四個異姓王南下,戰事不斷推進,隨著投誠兵員增多,力量增強,清廷為了消滅南明政權,反而會更加倚重他們,手裡有無籌碼,這就是洪承疇與清初四王的本質區別。

其次,洪承疇尚對故明有愧疚之心,引起了清廷對他的猜疑和忌諱。

儘管洪承疇降清之後,為清廷盡力辦事、出謀劃策。但是,其本人由於背叛了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忠君信仰,心理備受折磨,唾面自乾、懷羞愧恐之感在所難免。就在順治二年,洪承疇經略江南之時,洪承疇入南京文廟講書,提到馬士英不忠之事,有生員何光顯嘲諷洪承疇“馬士英雖然不忠,未事二姓”,當時洪承疇就怒了,大家都認為何光顯性命堪憂,沒想到“府教官戒飭十五下而釋”,這說明他內心應當有愧。



而在其招撫東南的過程中,被兩次告發,一為與反清人士有牽連,二為放縱有“謀逆”文字者,反叛這兩次純屬誣告,順治帝雖然表示這是“反間以圖陰陷,朕豈墮此小人之計耶”,可是又嘉獎巴山嚴查之功,這顯然就是警告洪承疇不得有二心。

在其經略西南之時,竟然不主張窮追永曆皇帝,當吳三桂向他請教自保之策時,洪承疇則告以“不可使滇一日無事”,言下之意就是要“養敵”自重,當時之敵不就是永曆政權嘛!而在順治十六年的八月,清廷兵部諮詢洪承疇攻取緬甸事宜,洪承疇竟以雲南未靖等理由,暫停進兵。




但是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可並不這麼想,上疏力主進攻緬甸,邀寵自固,抓獲永曆帝,提出“三患二難”之說,吳三桂奏疏一上,立即抓到了清廷的癢癢肉,議政王、貝勒、大臣立即表示支持吳三桂之說,進兵緬甸。


這個對於洪承疇來說就比較尷尬了,吳三桂的奏疏反面說明了洪承疇不想進兵緬甸之理由,實為強詞奪理,乃不想剿滅永曆帝的說詞,清廷對這個首鼠兩端的洪承疇更加不能信任了。

《清史稿·卷二三七》: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


既然洪承疇無根無基,清廷又懷疑其有二心,對其不信任,在爵位上打壓他也是理所當然了。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清聖祖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庭聞錄》、《國榷》、《甲申傳信錄》、《明季南略》、《簷曝雜記》


論史


李永芳是最早投降的標杆,漢奸的榜樣、嘔像級存在;

三順有崇禎御賜葡式紅夷大炮,他們叛變使明軍喪失遠程重火力優勢,故名“天佑”;

三跪有明軍最後精銳關寧鐵騎,戰力不在滿八旗之下;

成仇無嫡系部隊,以原明兵部尚書身份出謀劃策、招降納叛。

華夏淪陷豬尾飄揚,洪奸可居首功。但滿清實行先軍政策、軍功授爵,奴才的地位由手握兵權和實際戰功決定。無實際兵權的奴才,自然也會受到野豬皮的輕慢。

這套激勵、分配機制明顯不利於洪奸,讓他吃了個啞巴虧!


白馬非馬1001


清朝對漢人封王主要是因為你首先要有實力,意思是你要有一支軍隊,然後是你要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洪承疇只是一介文官,不符合封王的標準。



分享快樂每一天Vlog


順治、多爾袞入關時八旗兵只有十餘萬,為了征服近億漢人軍民,使用了以漢徵漢、以漢制漢的策略,包括封王,包括康熙此後的周陪公、李光第、年羹堯、李鴻章等等,無一不是功勳彪炳,也無一善終。

洪承疇與四王爵位、功勞高下又能怎樣,還被打入貳臣之列,為清、萬世唾罵。

究其因: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華夏的土地上,清廷有足夠的理由這樣認為。

相比之前各代,尤其漢政權,開國功臣大都能時代尊享殊榮。信任之外,更講信義、更有心胸。

說大清時是封建社會,是明顯的高估,半奴隸更確切。


魏東雙


哪有很多?

總共也就5~6位啊……

而且人家封王是因為自帶軍民投降

洪承疇是戰敗被俘的

手裡啥也沒有


神天天無聊


活著的異姓王就是準備殺掉的。


星空之下


不單單是洪承疇,所有降將在新朝的官職,都是和降將的“本錢”掛鉤的。其本錢計算方法是當時實力和潛在實力的綜合評估。


剩石二世


主動歸順的才封王,被抓投降的不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