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陶淵明讀《山海經》,寫詩就感嘆夸父: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竟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說夸父追太陽,都追到了太陽的老家禺谷,應該算是平手。尤其他說夸父“功竟在身後。”讓後來許多人都產生共鳴,他們生前迫於時勢失敗,但那股精神卻能激勵人們一往無前。

特別是夸父的柺杖化作一片桃林(鄧林),後來完全是陽剛和正義的化身,道士打鬼必備工具。

《山海經》都有一棵大桃樹:“淪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

後來一度還出現了一個人格化的女神:桃花女。

《西遊記》中孫悟空將銀角大王裝到葫蘆裡,有意唬住眾妖,一口氣唸了了四個人名“周易文王、孔子聖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這桃花女先生便是桃在人間的女性形象,她能在孫悟空嘴裡和周文王、孔夫子、鬼谷子平起平坐,可見當時地位之高。

在元雜劇的故事裡,桃花女的本領大得很,她和周公都是真武大帝的弟子,他們原本是真武大帝修煉時用過的一把刀,真武大帝在修道的時候,用這把刀剖腹洗腸,刀和刀鞘都上沾染了真武大帝的血,於是感天地靈氣,分別修煉成人形,刀成了一個男子,刀鞘成了一個女子。

後來王母娘娘召刀鞘上天看守蟠桃園,成了桃花女;而刀則託生商朝諸侯家,成了周公,這時桃花女也下凡投生在民間。周公神算,說彭祖某日該死,桃花女教彭祖禳解之法,為他贏取了壽命。周公知道後決定娶桃花女為妻子,實則要暗中要會會桃花女,兩人經過一番鬥法,桃花女大獲全勝,最終真武大帝出來,將二人收回天上。

故事中這桃花女的本命就是一棵桃樹,有神樹護體,自然周公也不是對手,桃的威力可見一斑。

這是在世俗的世界裡,在人類的世界裡,桃樹也是一路走高。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司馬遷在《史記》裡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忠厚朴實的飛將軍李廣。太史公可謂一語三關:

一則李廣姓氏上已經佔了一個李字,桃李形容非常妥帖;

二則桃李不言也正符合李廣“其身正不靈則行”的風格;

三則桃李本身就是優秀人才的代名詞,而李廣雖然倒黴,但他的將帥之才卻是人盡皆知的。

這種以樹喻人的方法並非司馬遷首創,早在春秋有了,管仲在治理齊國的時候,建議國君重視教育:“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意思就是做短線投資就種莊稼,栽樹木,長遠投資,那就辦教育。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我們現在學校門口常見的百年大計的標語也是從這裡來的,後來把有用的人才稱為棟樑,已經完全是在用樹指代人了。

但可不是所有樹木都能成為棟樑。

《韓詩外傳》上就有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保舉了許多人做官,但後來他失寵於國君,那些被他保舉上來的人非但不幫他,反而落井下石。

“牆倒眾人推”的子質向朋友發牢騷,朋友說:“春天種桃李,夏天還能乘涼,秋天還能吃果子,可是如果你種的是蒺藜,別說乘涼吃果,反倒要扎你。”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看來種樹還是要種桃李,桃李就成了形容優秀人才的代名詞。唐朝的狄仁傑素來善識人才,提拔了不少有為幹部,《資治通鑑》就說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門”

白居易當年拍丞相令狐楚的馬屁“令公桃李滿天下,何須堂前更種花。”天下舉子都是您親自栽培,何須再種花呢。

桃花女:一個曾經連孫悟空都求助的女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