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明成祖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天下做了大明朝皇帝,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之后,把大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我们都知道,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定都南京其实是有担心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的文章已经具体做过介绍。而北京作为当初的元大都,在朱元璋即皇帝位不久就被明军攻克,所以当时明太祖也有把都城定在北京的想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朱元璋还是有些勉强的在南京定下都城。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是有些遗憾的。那么后来朱棣迁都北京是遵照太祖遗诏还是另有原因?下面,就朱棣迁都一事,笔者为您带来详细解读。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首先,朱棣为什么决定迁都北京。朱棣为朱元璋嫡生第四子,被封燕王。《明史.成祖纪》记载,朱棣“智勇有大略”到了封国之后,多次跟备边北平的大将徐达学习兵法。当时朱棣拥有一支十万人的护卫武装,是诸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藩王。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藩政策。至建文帝元年(1399)六月,已经先后削废了五个藩王。接下来,建文帝准备向燕王朱棣开刀。由于朱棣早有继位之心,却由于天意如此使其无法达成所愿。这次朱允炆削藩削到了朱棣头上,无疑是主动将脖颈伸向燕王,天注定似的给了朱棣夺位的良机。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朱棣援引《祖训》关于藩王有权向朝廷索取奸臣的规定,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号为“靖难”。这一发难不要紧,明王朝的内部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之久。朱棣攻下南京,夺得帝位。永乐元年,朱棣下诏,将自己的封地北平改名北京。朱棣由藩王夺得帝位,表面上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实际目的无疑是夺取江山。但是在他的革命成功之后,他又反过来站在朱允炆同样的立场上看待藩王存在的危险问题。于是,朱棣把各藩王削的削、迁的迁、废的废,终于再没有像他当年似的拥有与朝廷抗衡的藩王存在,于是在内部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但是明成祖削藩成功,却将北方几大军事要塞削弱了防御力量,造成北边防空虚的后果。如何应对这种关系到社稷安危的重大问题,就成了明成祖必须要面对而且是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明太祖做出的选择就是把都城从南方迁到北方。用这种方式形成以京师为中心,对北方、东北方、西北方加强控制。以守边军事力量拱卫京师、抵御北方元朝残余贵族势力侵扰的战略部署,来应对和解决明王朝潜在的危机。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永乐四年,朱棣下诏修建北京城。但是,由于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除了百姓困苦,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幅下滑,出现了国库空虚的现实。而在这期间,皇后徐氏于永乐五年去世,朱棣为其在昌平建寿陵。而同时又与南部越南连年发生战争,北方与蒙古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永乐七年,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北征,次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塞征讨鞑靼。永乐十二年,朱棣又亲率大军征讨瓦剌。这之中发生一些列重大事件,使得国家耗费巨大。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方的粮食不能自给,必须由江南进行补给。在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下,营建北京的计划便被迫推迟了。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又过了十年,朱棣夺位后继续推行朱元璋的遗民屯垦政策出现了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移民政策,并开河渠疏漕运,将南北方的运输线彻底打通等等。由此国内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也具备了继续营建北京的基础条件。在人力、物力等因素完全具备的条件下,永乐十五年(1417),北京的营建工程正式动工。经过三年的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雄伟的北京城就此出现在燕山脚下,即将迎来她未来的辉煌。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御驾奉天殿受朝贺,把都城正式迁到北京。迁都之后,南京成为“留都”,南京诸司的设置继续存在,称为“留守”。而北京与南京并称“南北两直隶”。

朱棣迁都北京是朱元璋的遗嘱还是另有隐情

这就是明成祖迁都北京简单的前因后果。如果说当初朱元璋留有定都的遗憾,那么,朱棣迁都也从某种意义讲是了却了太祖的遗愿。但其实朱棣迁都北京一是以大局观为出发点,二是以社稷安危为前提。如果有人认为历史上朱棣迁都是为了掩盖夺取朱允炆皇位的篡逆行为,那就有些不顾历史的真相而妄加猜想了。但是,朱棣迁都也确实是与篡位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由此引发的国家政局的变化,就是朱棣迁都的理由。要说朱元璋是否有遗嘱将要后代未来迁都,其实是根本没有的事情。但是朱棣迁都北京,倒也弥补了太祖的遗憾。太祖若是地下有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