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 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 古时候名为老鸦关, 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 有24个弯, 故得名“二十四道拐”。全长4公里, 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 是320国道的一段。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 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 1945年, 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 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的由来

“二十四道拐”公路, 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 1929年因滇军入黔, 内战复起而停工。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 同年9月, 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 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 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 因工具简陋, 工程异常艰险, 修筑进展十分缓慢。1936年6月, 军队调防, 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 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 (今晴隆) 、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 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 9 4 1年, 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 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 车祸时有发生, 交通不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 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 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1年, 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 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 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 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 (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 , 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 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 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整修改造工程主要做了减弯改线、择址沿山道泥土疏松处砌石垒墙、加固保坎、护路固土等工作, 并新建了一处砌石起拱的桥面公路, 适当拓宽弯道。改造后, 弯度角度增大, 路面宽阔, 车辆行驶如履坦途。

“二十四道拐”公路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中期, 日军封锁了国际援华物资海空运输线:以香港为中心的华南线, 以越南海防港为主干的西南线已经被截断;日军全面占领宜昌, 长江运输被封锁, 陪都重庆似为一座孤城。中印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的可靠路线。所有国际援华物资, 必须从中印公路 (从印度的利多经密支那至畹町) 运到昆明, 再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到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 苗岭山脉西部, 贵州省西南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地处东经105°01′~105°25′, 北纬25°33′~26°11′之间。县境南北长69公里, 东西宽33公里, 全县总面积1331平方公里, 正是中印公路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

晴隆县城虽然处于抗战后方, 但由于正处于抗战战略物资运输的咽喉地带, 许多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和军事机构先后在晴隆驻扎,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难胞涌入, 一个小小的山城要负起如此多的重担, 晴隆民众为支持抗日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可想而知。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1 9 4 3年, 美国随军记者巴特拍摄发表了一张照片——长长车队沿着“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行进 下载原图

1938年2月至1942年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 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 投入了4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 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当时, 因每月承担着15000吨抗战急需物资的运输任务, 被称为“抗战的生命线”。

1941年11月, 因“二十四道拐”段的安南县名与越南国名相同, 为不混淆电报及行文往来, 国民省政府下令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

从1942年1月到3月, 为了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 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的命运, 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1942年8月, 失利后残余大部退入印度的远征军第38师、第5军军部和第22师进驻印度比哈尔邦的蓝姆伽训练基地, 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 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二十四道拐”公路整修改造完成, 确保了中国重组的数万远征军顺利出征, 和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中后期, 每天平均有3000多辆运送抗战物资的汽车, 昼夜不停地经过晴隆, 晴隆县城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 超过45万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运到抗日战场支援抗战, 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3年, 美国随军记者巴特拍摄发表了一张照片——长长车队沿着“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 从幽深谷底向险峻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照片所显示的奇伟卓绝的景象, 成为中美盟军团结抗战壮举的象征而轰动世界。抗战胜利后, 这张照片多次被国内外媒体登载, 公路“二十四道拐”是在贵州还是在云南, 引起了史学界的争论。很多媒体和专家一度认为在云南境内的史迪威公路标志“二十四道拐”, 最终被事实证明在贵州晴隆境内。

现在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已经名闻世界, 是晴隆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 是重要的省级红色旅游景点, 第六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共同抵御日本军国主义并肩作战的深厚友谊, 更见证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