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抗戰公路“二十四道拐”關隘在貴州晴隆縣城西南一公里, 公路從關上至關下入口處, 古時候名為老鴉關, 從上至下依山勢呈彎道盤旋, 有24個彎, 故得名“二十四道拐”。全長4公里, 蜿蜒於高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 是320國道的一段。為了紀念史迪威將軍在中國抗戰中的卓越功績, 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軍隊對緬甸戰役發揮的巨大作用, 1945年, 蔣介石發表廣播講話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 故而被稱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標誌。

“二十四道拐”公路的由來

“二十四道拐”公路, 1928年開始動工修築, 1929年因滇軍入黔, 內戰復起而停工。1931年設計確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築方案, 同年9月, 國民省政府任命猶國才為公路督辦, 盤縣、普安、安南三縣各組織常工隊施工, 安南民工身繫繩子於“二十四道拐”懸崖峭壁開山鑿石, 因工具簡陋, 工程異常艱險, 修築進展十分緩慢。1936年6月, 軍隊調防, 遺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單價, 令紫雲、安順、織金、鎮寧、關嶺、普定、郎岱、安南 (今晴隆) 、貞豐、興仁、安龍、興義、普安、盤縣等14個縣分段承包, 各縣縣長親自到段督導工作。“二十四道拐”於1936年9月完工通車。

1 9 4 1年, 抗日戰爭進入艱難時期, 經“二十四道拐”運送抗戰物資的車輛車水馬龍, 車禍時有發生, 交通不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美國陸軍中將約瑟夫·史迪威受任美軍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兼盟軍中國戰區總參謀長, 美陸軍部長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維持滇緬公路”的運輸, 並致力於“改進中國陸軍的戰鬥效能”。1941年, 美國盟軍中國戰區司令部陸軍戰時生產部安南辦事處成立“公路改善工程處”, 由美軍和安南民工對“二十四道拐”進行整改修造, 工程設計、監督、施工均由美軍公路改善處派員全面負責指揮, 美軍1880工兵營13連隨後相繼進駐 (住現在沙子鎮蔣壩營) , 在當地群眾的配合支持下, 完成了彎道改建任務, 保證了運輸暢通。美國工兵一直駐守到日軍無條件投降後一個多月才逐漸撤離。整修改造工程主要做了減彎改線、擇址沿山道泥土疏鬆處砌石壘牆、加固保坎、護路固土等工作, 並新建了一處砌石起拱的橋面公路, 適當拓寬彎道。改造後, 彎度角度增大, 路面寬闊, 車輛行駛如履坦途。

“二十四道拐”公路在抗戰中的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中期, 日軍封鎖了國際援華物資海空運輸線:以香港為中心的華南線, 以越南海防港為主幹的西南線已經被截斷;日軍全面佔領宜昌, 長江運輸被封鎖, 陪都重慶似為一座孤城。中印公路成為國際援華物資唯一的可靠路線。所有國際援華物資, 必須從中印公路 (從印度的利多經密支那至畹町) 運到昆明, 再通過滇黔公路、川黔公路運到國民政府陪都重慶。

晴隆縣位於雲貴高原中段, 苗嶺山脈西部, 貴州省西南面,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北角。地處東經105°01′~105°25′, 北緯25°33′~26°11′之間。縣境南北長69公里, 東西寬33公里, 全縣總面積1331平方公里, 正是中印公路通往雲南的咽喉之地。

晴隆縣城雖然處於抗戰後方, 但由於正處於抗戰戰略物資運輸的咽喉地帶, 許多國民政府的辦事機構和軍事機構先後在晴隆駐紮,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難胞湧入, 一個小小的山城要負起如此多的重擔, 晴隆民眾為支持抗日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可想而知。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1 9 4 3年, 美國隨軍記者巴特拍攝發表了一張照片——長長車隊沿著“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行進 下載原圖

1938年2月至1942年年初的3年多時間裡, 負責戰時後方運輸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管理局在重慶至貴陽、貴陽至昆明間, 投入了4個大隊約800輛卡車擔負運輸任務, 運輸抗戰物資到前線。當時, 因每月承擔著15000噸抗戰急需物資的運輸任務, 被稱為“抗戰的生命線”。

1941年11月, 因“二十四道拐”段的安南縣名與越南國名相同, 為不混淆電報及行文往來, 國民省政府下令將安南縣更名為晴隆縣。

從1942年1月到3月, 為了增援在緬甸被日軍圍困的英國軍隊, 避免中國西南通道被掐斷的命運, 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1942年8月, 失利後殘餘大部退入印度的遠征軍第38師、第5軍軍部和第22師進駐印度比哈爾邦的藍姆伽訓練基地, 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 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二十四道拐”公路整修改造完成, 確保了中國重組的數萬遠征軍順利出征, 和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師。

抗日戰爭中後期, 每天平均有3000多輛運送抗戰物資的汽車, 晝夜不停地經過晴隆, 晴隆縣城作為抗戰後方戰略物資的集散地, 超過45萬噸物資通過史迪威公路運到抗日戰場支援抗戰, 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 美國隨軍記者巴特拍攝發表了一張照片——長長車隊沿著“二十四道拐”的陡峭山路, 從幽深谷底向險峻山頂緩慢爬行運送物資。照片所顯示的奇偉卓絕的景象, 成為中美盟軍團結抗戰壯舉的象徵而轟動世界。抗戰勝利後, 這張照片多次被國內外媒體登載, 公路“二十四道拐”是在貴州還是在雲南, 引起了史學界的爭論。很多媒體和專家一度認為在雲南境內的史迪威公路標誌“二十四道拐”, 最終被事實證明在貴州晴隆境內。

現在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已經名聞世界, 是晴隆對外宣傳的一張重要名片, 是重要的省級紅色旅遊景點, 第六批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抗戰公路“二十四道拐”不僅見證了中美兩國共同抵禦日本軍國主義並肩作戰的深厚友誼, 更見證了中國人民威武不屈、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