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钱宝昌


一提到宋朝,大家肯定都会想到经济繁荣。而且宋朝不仅仅是朝廷富裕,就连百姓都极为有钱。然而这种有钱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是虚胖,更要命的是还滋长了“富贵病”——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事。

▲宋代古画上的开封府

作为历代王朝中经济最繁荣的朝代,宋朝的财税收入是强汉盛唐的数倍。俗话说“有钱好办事”,于是大宋面对外敌的首选方略不是出兵御侮,反倒是拿钱打发,对宋朝君臣来说,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那基本都不是问题。因为国库有钱,而且大宋兵制与前朝不同,实行的是募兵制,这就直接为其积弱和覆灭埋下了祸端。

▲北宋疆域图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除宋朝外基本实行的都是征兵制,在这种兵制下,男子到一定年龄就必须被国家征召入伍,参军服役,凡是拒绝者都会处以重刑。宋代独行募兵役,国家军队征兵并不是强制性的,普通百姓要是想当兵就自己入伍,参军后国家会与其签订文书,保证其在军队中的吃穿住行与固定工资,这与别的朝代大为不同——改强制征兵为志愿参军,不仅可以保证兵源,又避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宋代农民即使因为天灾人祸成为流民,还是可以通过入伍参军维持其基本生活,而不会走向反抗起义之路。

▲今人仿建的宋皇宫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大宋国库丰盈的基础上,完善的财政体系保证了宋朝能够搞历代王朝所不能实行的募兵制。因此在宋朝历史上,即使有一些规模不等的流民暴乱,但始终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不至于颠覆大宋。在封建时期,历代王朝几乎都会把全国钱粮汇聚于中央,因此当一些偏远地区爆发天灾时,中央往往不能及时调拨物资赈灾,颗粒无收的农民们被迫形成大规模流民,成为令众多统治者头疼的祸端。

▲宋代农民耕田场景复原

从这一层面而言,宋代募兵制显然是有着其优越性的——每当流民出现,在爆发动乱之前,宋廷就会及时将其充入军队并给予其生活物资。再加上凡是通过募兵制入伍为兵的流民,都会与朝廷签订合同,这一签往往就是一辈子,本就失去了土地的流民一下子得到铁饭碗,自然也就不会闹事起义,宋朝内部阶级矛盾也就因此间接解决。可是募兵制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自宋中期以后,通过募兵制入伍的士兵越来越多,以至于宋军一度达到了上百万之众。

▲宋代士兵剧照

这样一来导致军费支出剧增,即使财政收入是汉唐数倍的宋朝,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也难以维持,而在一些艰难时期,朝廷连基本的军饷都发不起。另一方面,流民充入军队后一般都是抱着白混薪俸的心态,每日训练偷奸耍滑,长久以来也就宋军战斗力越发低下。因此宋军看似规模庞大,但实际上能打战的却没多少,宋朝积弱也由此加深,实在令人唏嘘感慨。

《宋史》


趣观历史


历史上的宋朝是个奇葩的朝代,虽然偏安一隅,但经济上却雄冠全球。人口比唐朝巅峰时增长两三倍,创造了丰富的市俗文化,但军事上却是个侏儒,连小小的西夏也敢与之叫板。这一切注定了其必定灭亡。


赵匡胤本是北周大将,自“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后,由于害怕其它将领如法炮制,听从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夺取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用文官指挥军队,军队中贪腐成风,这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

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本是汉族的固有领土,但自石敬塘称"儿皇帝"割让给北方的契丹后,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荡然无存,北方草原部族可长驱直入直达黄河。自宋太宗赵光义北伐失败后,宋朝就彻底地断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以致北宋政权头顶一直悬着一把利剑,待到金人南下时,繁华的东京汴梁化为"南柯一梦"。



弱小的西夏原是宋朝的属地,和燕云十六州的张北地区一样,都是优良军马的产地。但西夏羌族首领李继迁骗取宋太宗的信任后,暗地里发展势力,慢慢坐大。夺取河西之地后,西夏势力大增,待到其子李元昊称帝,公然脱离了宋朝的管辖。仁宗对西夏的征讨同样以惨败而告终,被迫承认西夏的存在。


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无穷的赔款却使的国库空虚,民间的起义不断发生,深深地打击了宋朝的统治。

宋朝的统治者引狼入室,与女真(金)联合灭掉了长期对抗的契丹(辽),却不成想金人不久后就灭掉了北宋政权。与蒙古联合灭掉了金朝,但忽必烈的大军不久就南下,等到陆秀夫背着幼帝在涯山投海,宋朝被灭亡也就成为了事实。



行云流水1437995


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国家的自作孽不可活,在欧洲封建社会,国王只是大贵族,贵族阶层稳定令统治者少了很多烦心事,欧洲国王的一道政令往往只能传到自己家厕所,各个封地上的贵族,在经济上都自给自足,并且自己训练武装力量,有点像西魏宇文泰开始搞的府兵制,兵农合一,不但不需要政府出钱来养,发生战争时往往贵族的武装力量可以以战养战,比如十字军东征,在出征前都是穷鬼,通过一路征战劫掠,越来越富有,宋朝面对的北方强敌,如辽,金,蒙古,都是这种可以进行长期战争的军事体制。而宋朝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政府采用募兵制,由中央政府来发军饷养全国的兵,因此造成当兵的混工资,地方上招兵的谎报人数吃空饷,宋军每次出站动辄100万大军,其实水分很多,其中起码50%的人为谎报人数为腐败者的灰色收入的来源。

所以小政府,大社会不但是西方封建制的特点,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宋徽宗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贵族公子,他如果生活在欧洲必定成为一流的艺术家,书法家受人膜拜,而偏偏出生在已经消灭贵族阶层并且中央集权的宋朝,还莫名其妙被推上了皇帝的位置,这个帝位对于这么一个一流文人来说并没有吸引力,反而是累赘,统治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清朝皇帝早晨4点钟就要起床,7点就要开早朝,一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一旦不勤政就要出现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而宋徽宗身边都是靠科举考试考上来的穷人中的刁民,对于政治没有抱负,对于国家没有任何责任感,只是图一己之私,一已之功,推出很多祸国殃民的政策。当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利都集中在中央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就必定走向国富民穷,民间没有任何抵抗力量的社会。


用户5378631644


1、皇朝之初局势恶劣。

经过六十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其实如果从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算的话,更恐怖),人口断崖式下降,且失去多个军事要塞,国都也无险地可守,周围又有强敌林立。像打怪升级一样,先后灭亡了吴越、北汉、楚、蜀、南唐、南汉、南平,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就到了极限了。 在这里插一句,很多人爱拿周世宗郭荣多活五年说事儿,但是在其执政的最后一年,已经因为穷兵黩武开始军民哗变了,他到底会成为秦始皇式的人物,还是唐玄宗式的人物,都随着他的早逝掩盖于历史的尘埃中了。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恐怖的继承人更迭和皇子夭折率带来的政治危机。

为了避免其他皇子和作为继承人的太子争位,两者所受的教育有明显差距,通俗点说,皇子们学的是如何做一个琴棋书画俱能的忠臣,继承人学的是御臣治人开拓天下之道,而且作为继承人,往往有自己的政治势力。隋废太子,三世而亡,唐废太子,经历武乱,明思在位,不得其道。

宋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9.76岁,明显低于当时上层男性的寿命均值64.47岁。

第二代赵光义(赵炅)的继位就让人疑惑,因为赵匡胤有二子在世,而且之后都不明不白地去世。

赵光义长子赵元佐因事发疯,改立次子赵元僖,其居然被自己的妾毒死。于是储位虚悬3年。

第三代赵恒(赵元侃)前五子均早逝,找了个备胎赵允让,第六子就是宋仁宗,他的三个儿子均夭折,只能找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但赵宗实养育在宫中的生活并不幸福,一方面,仁宗一生儿子,他就要被赶回家,另一方面他差一点无诏继位,让仁宗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所以赵宗实即位后不久,开始了濮议……

后来的宋徽宗(更合适的继承人是赵似)、宋孝宗(原太子是赵尃)、宋光宗(原太子是其长兄)、宋宁宗(原定继承人是其堂兄)、宋理宗(原定继承人是赵询、赵竑,另外宁宗有九子均夭折)、宋度宗(宁宗有亲生子赵维夭折,赵孟启本身有智力问题)在继位过程中均有波澜,就这样政权也能平安过渡,也算是奇迹了。

但是,带来的危机是很大的,因为宁宗之后继位的除了度宗三子外均不是亲生皇子,所以,当南宋末年度宗三子相继沦陷后,和皇室血缘最近的(宗法上不是最近)、又有男性后裔的,居然是赵伯圭(孝宗兄长)这支,双方关系远到什么地步呢?

拿其中一个世系举例——

赵伯圭-赵师垂-赵希戭-赵与訔-孟頔、孟颁、孟硕、孟颂、孟頖、孟颢、孟睢、孟頫、孟頵、孟愿

赵伯琮-光宗(绝后)-宁宗(绝后)-理宗(绝后)-度宗(有三子,一被俘,两去世)

所以当度宗幼子赵昰被陆秀夫背着投海以后,宋朝军民哪怕想举着一个人的旗帜反抗,都不知道应该举谁,

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计:16年

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十六国(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计:54年,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计: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计:267年

自有皇帝以来,连续传承超过300年的朝代唯宋一朝(汉朝中间亡国16年,还有玄汉2年半,时人比如诸葛亮就称汉朝分为前后汉,而至早到修宋史时,才有人称呼南北宋),已经做得很好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在这300多年里飞速发展,至今仍然领先。

4、外敌实力恐怖。

蒙古和金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核弹,基本无解。


黑山羊歸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社会的一个朝代,虽然它周围强敌林立,北有大辽、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战而灭之,一统天下,但是它却在经济文化领域开疆拓土,重视商业,实行文官政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个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财政最高时达唐朝的4倍。那么,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一流,底蕴深厚的大宋帝国,为什么忽然就能被一个刚成立不久的金国给灭亡了?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军队经商。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宋朝不仅并不落后,他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辽、金、西夏乃至后来的蒙古远为强大,却为什么老是军旅不振,被对方吊打呢?这是因为宋朝长期奉行的是“花钱买和平”的政策。靠给对方送“岁币”来换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对待收复本族领土“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宋太祖最初采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桩库”,多攒些钱买回来。

那既然宋朝凭借自己擅长赚钱的优势,用“破财消灾”的策略来维护和平,那军队的建设自然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于是,军队就被整得很惨:首先,重文轻武。这种国策造成宋人普遍不愿意当兵,再也没有了汉唐尚武的风范,士子们不再向往边塞立功,再没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的热血,也没有了唐朝“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其次,削弱军队。别的朝代都是希望强军,宋朝国策却是弱军,唯恐军队强大后,将领们重演自己“黄袍加身”的把戏及唐朝藩镇的跋扈。于是驻军上强干弱枝,劲兵荟萃中央,边疆不敢多驻精兵;练兵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时阵图遥控,文官监军;兵种上,招饥民入伍,将军队变成慈善机构,养兵百万,却委靡不振。最后,军队经商。宋朝人擅长赚钱的本事也向军队转移,不好好操练,忙着赚钱,贪腐成风,丧失战力。到后来,宋兵的竟然要脸上刺字,以防逃跑,军队的士气可想而知。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终成功地削弱了军队力量,打压了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老百姓也喊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口号,但是“弱宋”的帽子也从此丢不掉了!军队是国家的台柱子,军队经商,军人忙着赚钱,军心散了,军队垮了,经济强大的宋朝成了对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国家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张爱萍上将说:“宋朝皇帝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推行军队经商之略,结果是武功荒疏,军纪涣散,面对一个西夏小国,也是屡战屡败。金兵入侵时,中央政权失控,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

第二,九龙治水。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北宋统治者也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为了预防大臣专权,将权力一再分散,一个岗位设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将相权一分为三,由中书、枢密、三司分别掌管政、军、财三大权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统摄;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牵制,避免专权;将官称和实职分离,分割各级长官事权,削其权力;“官”常是拿俸禄而无所事事的空名,“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也非实职;只有担任的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实际差遣的工作才是实际职务。

这样一来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皇权稳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专权,避免了权臣控制朝政,影响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龙治水”,相互争斗、相互扯皮,“龙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斗得越欢”,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严重影响了决策的快捷高效。于是,宋朝常被人讥笑说“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经渡河”。最后,财政吃紧。政府机构空前庞大,给财政造成严重压力。

第三,中央独裁。

经过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终于削弱了军队,搞乱了官场,将朝政大权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虽然诸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奇高,在腐化堕落上也没有其它朝代严重;但是,他们在军事、外交上却极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军事傻瓜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辽,被射两箭,结果乘驴车狼狈逃窜,并最终因此伤折寿而亡;后有糊涂透顶的军界奇葩宋钦宗宠信江湖神棍郭京,大开城门让他领七千七百神兵杀敌,结果都城陷落,被敌人俘虏押解北上而终。

要说皇帝也未必都得懂军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学会分权用人、委任责成,比如刘邦就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从宋太祖以武将之身篡权得国之后,宋朝皇帝就将兵权与相权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说什么也不肯轻易给人,非要牵制众臣,自己独揽决策大权。偏偏宋帝在军事上又没那两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最终落得一个亡国贱俘的可悲下场,只可惜苦了与他们陪葬的大宋百姓。

其实,宋朝也有一个聪明一点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无能,就声称“王与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于将帝王权柄分于下属,经讨论得到共识后执行政事,又敢于权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军事统帅,不掣肘、不置监军,充分发挥统帅的调度权职,终于赢得了平定广西叛乱的重要功绩。所以,史书评价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后来,王安石变法,一味加强集权,经过一系列党争,分裂了北宋社会,使得相权与君权最终脱离了有效制约。终于,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带领下万丈深渊。



沧浪之水中国深圳


宋朝灭亡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赵匡胤当年“陈桥兵变”,以大将的身份夺取政权,他深知掌握军权的军阀是很容易颠覆一个政权这就注定他更重视军权收归中央、权力集中的重要性。

赵匡胤为了防止发生唐朝因地方军阀坐大最终灭亡的现象,在国家边患未除的情况下,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军事将领的兵权,以文官带兵,实行兵将分离,这虽说能有效的避免兵变,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外行领导内行的荒唐局面。

宋朝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但国防建设比较滞后,庞大的军队腐败透顶,致死国力不堪重负,军队毫无战斗力,百姓也负担超重。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塘丢失了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周,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


宋朝削弱朝中百官及地方官员的职权,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并从立国之初就重文轻武,制定以文制天下的国策使宋朝的中央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重文轻武的后果就是在与辽、金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造成外族入侵,疆域萎缩,直至最后亡国。

宋朝期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以蔡京、高俅、秦桧为代表的奸贼卖国求荣从而升官发财;而那些凡是救国救民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从杨家将到岳飞,从寇准、王安石到李纲,从宋神宗到宋孝宗,无论是抗战的皇帝还是大臣不是被杀被贬就是死后被清算。(赵匡胤黄袍加身)


正是朝廷腐败的举措以及奸臣贼子祸国殃民所埋下的祸根,大宋不灭真是天理难容。


遗产君


宋朝灭亡的原因

1.建国之初,赵匡胤定下的规矩,重文轻武,对武将常怀戒备心,每次外出打仗,文官为一把手,武将为二把手,外行领导内行能行吗?时间长了就起了变化。

2.宋朝经济虽然很发达,财政收入也高,但是,对外每年的赔款也多,赔款多,就得搜刮民脂民膏,人民反过来造反,行成了恶性循环。再有钱也不能这么造啊!

3.五代时期,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北方游牧民族,造成宋朝北部边境线无险可守,辽,金南下基本是一马平川。冷兵器时代人家骑着马就来了,挡都挡不住啊。

最后有摊上个干啥都行,就当皇帝不行的宋徽宗,不灭亡也难啊。


游走开封


宋朝的灭亡在于:国家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在于王侯贵族间的奢侈糜费,在于官僚之间的明争暗斗。在于皇帝的纵欲享乐,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在于重文轻武,不整军备,在于君臣之间离心离德,各怀私意,在于朝廷的残酷剥削。


那年花开YX月正圆


宋朝有大奸臣秦桧,误国了!


做自己4132


宋朝灭亡的原因是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造成门户大开,养骑兵的资源大大减弱。在如此不利条件下,只好增税养兵,拖垮径济。

不认同收武将兵权。如果兵权不收,极易造成军伐割据。如果李世民生活在赵匡胤时代,不如赵匡胤干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