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李世民很牛?

夜缘梦


李世民肯定是牛人,也是一个很牛的皇帝。

一般来说,唐太宗李世民近似半个开国皇帝,而其他朝代如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已经54岁,光武帝建立东汉时30岁,隋文帝建立隋朝时40岁,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时已经52岁,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朝时33岁,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半个开国皇帝,登基时37岁,明太祖建立大明时40岁,明成祖登基时42岁。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干掉两位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禅位之时,不过28岁而已。

于奠基后世的其他皇帝来说,这个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

在这样的年纪下成为皇帝,热血仍然在他的胸膛流动,在位二十余年间,数次对外对内用兵。

因其功绩,毛主席高度赞赏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贞观二年,灭掉割据势力梁师都建立的梁国,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灭掉突厥,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自贞观中四夷君长请太宗为天可汗,是后夷人率谓天子为天可汗。--《资治通鉴注》

之后又对高句丽用兵,隋炀帝是数次用兵都告失败,而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取得大胜,为之后在唐高宗时期成功灭掉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入高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攻石城,拔之。进至积利城下,高丽兵万馀人出战,海岸击破之,斩首二千级。--《资治通鉴》

贞观二十年,又设立多个都护府管理漠北漠南,极大的扩大了版图。

另外唐朝的“开放”之风也可以说是从李世民在位时期开始的,他本着内外一视同仁的理念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治理国家上,唐太宗李世民又能够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并能完善和开创制度,如发展科举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等。

再者如唐朝对待藩王的制度上不同于此前朝代的制度,宗室藩王只有爵位而不裂土。

本来李世民是想要对宗室子弟们全部封为世袭的刺史,最后在以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劝阻下而放弃了。而且这些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的儿子也不过是个平头百姓,想要步入仕途仍然需要通过科举。

此后宋朝建立,宗室的对待方式也是类似唐朝,也就因此历代只有唐宋两朝没有大规模的藩王之乱。

明朝建立后,以汉朝晋朝元朝为榜样,分封藩王,结果导致朱棣的“靖康之役”,但朱棣也没有彻底解决明朝的藩王问题。

最终使得藩王成为明朝在财政上的蛀虫,间接的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南岭说史,了解更多历史趣闻轶事。


南岭说史


不是别人说很牛,的的确确是非常牛!列举一下毛主席和钱穆对他的评价

毛主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钱穆: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一个杰出的君主,自称: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又安。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贞观之治,尤为后世所望。太宗即英才挺出、又勤于听政。太宗一朝贤臣,如王珪、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李靖、魏征、戴胄之类,指不胜屈,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齐一努力之精神,实为中国史籍古今所鲜见。

因为大家不管从影视作品,还是历史书籍等各方面,都对他有一个大致了解,我就不细讲他的经历

主要讲他比较特别几个方面

第一,少年军事天才,基本上开国战争都是在他二十四岁之前就完成了,在对比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历史,没有一个开国君主战争能在他这个年纪就完成的,虽然他不是开国君主,但是他在唐朝开国时期,也差不多是这样角色。

第二,中国从秦汉到隋唐经历四百年的长期的分裂,虽然隋朝重新统一,可是隋朝非常短暂的又陷入天下大乱的局面,而又能够重新统一起来,这个少年军事天才贡献最大。对比西方,罗马帝国灭亡,就无法像中国这样又重新统一,开始分裂到至今。如果李世民无法在统一起来,我们中国后面历史难以想象

第三,在治理国家,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后面历朝历代都是延续这套制度,只是有的朝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轻微的修改,甚至到今天我们国家一些制度也是延续他。

第四,对外方面,秦朝对北方匈奴是建长城防御策略,汉朝初期刘邦被匈奴围困,对匈奴以和亲嫁公主政策,经过文景之治修生养息,到了汉武帝主动进攻打了一二十年才把匈奴打趴下,最后整个国家都打的一穷二白。而反观李世民刚开始国家非常穷困也是用国库钱财收买了突厥才换来休养生息机会,可是短短几年,立马就把北方突厥给打趴下,而且都是降服的服服帖帖,后来他也做草原的天子,称“天可汗”,他没有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代子孙,在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时候征服了突厥,到了后面的朝代,宋被辽金威胁,明朝被北元威胁,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汉人建立政权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征服只有他是全胜,而且国家付出代价也最小。

如果还有不足的,希望小伙伴们留言补充


阅史明今


唐太宗李世民还不牛?

怎么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写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也就是说,中国这几千年来,唐太宗李世民在几百个皇帝中是排的上号的!

为什么?

我们简单说说。

1. 武功赫赫

(1)雁门关救驾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李世民出生于岐州武功县,是隋朝岐州刺史李渊次子。

李家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昞之妻,李渊母亲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姐

可以说,李家是皇亲国戚。

因为关陇集团是以军功来授予官职,所以李世民从小被李渊训练的弓马娴熟。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所率大军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口,箭矢都射入了城内,隋炀帝抱着儿子大哭,情况十分危急。

隋将云定兴奉命援救,向各地招募愿意出征的军士,李世民应募从军。

当时云定兴所带领的军队只有5000多人,隋炀帝围困的军队有1万多人,而突厥大军是10万之众。

如果强行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李世民于是采用了疑兵之计,在军中大量携带军旗,战鼓,将行军队伍拉长,迷惑敌人。

突厥人见烟尘滚滚,战鼓雷雷,以为随军主力到了,再加上粮草不足,只好退兵。

隋炀帝逃回太原,对大侄子李世民丰厚的赏赐,从此李世民威名远传。

(2)晋阳起兵

随着隋炀帝胡作非为,天下人纷纷起义,留守太原的李渊也决定起兵。

义宁元年(617年), 晋阳起兵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进攻长安。

但隋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阻挡唐军去路。恰逢连日大雨,唐军的粮食断绝,李渊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李建成和李世民强烈阻止,终于使得李渊坚定了继续进攻的决心。不久,唐军攻克霍邑,随后渡河,攻占长安。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3)攻克洛阳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而河北、中原、山东、江南都有许多割据政权。李世民率军出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主要有四场大战役。

一,向西,破薛举,平定陇西,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二,向北,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三,向东,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使唐朝占领了华北。

四,向东北和向东,镇压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唐朝平定北方,统一全国之势,势不可挡。

(4)亲征高句丽

高句丽是北魏以来在东北最大的边患。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军取得多次大胜,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而唐军士兵死了不到两千人,缴获了大量铠甲、马、牛等等。

功绩远超隋炀帝,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重创高句丽。当李世民儿子李治即位后,灭高句丽。

2. 文治

(1) 文化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

并任命著名学者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2)恢复经济

隋朝末年大规模的战乱,民不聊生。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使得经济迅速。

与此同时,他还减轻农民赋税劳役,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总评价:唐朝贞观年间,四海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时,史称“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