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一農民家避雨,問他姓啥?老農回答後被立即封為“牧馬千戶”,為什麼呢?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作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出身最為貧寒的一位,稱帝之路確實頗為傳奇。朱元璋自幼出身在一個普通的貧民之家,十五六歲之際父母大哥都在一場瘟疫中去世,家中連塊地兒也沒有,最後還是一個好心的鄰居給朱元璋一塊地來安葬親人。接下來的朱元璋又當過和尚和乞丐,差點餓死在路上,直到後來參加了紅巾軍才開始了自己的霸業之旅。



也許是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太過於“傳奇”,以至於民間流傳關於朱元璋的野史趣聞多如牛毛。這不,這下面又有一個關於朱元璋的野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因為自己也曾是農民出身,對於百姓的疾苦有著切身的體會。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平時喜歡微服私訪,考察民情。


在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和所有帝王一樣,在生前就給自己準備了身後之所,即為明孝陵。明孝陵作為朱元璋的陵墓,事關大明江山的延續 自然馬虎不得,因此派了一支特別的部隊再次護衛,這支部隊即為孝陵衛。但是,朱元璋一直很頭疼的就是,無法為孝陵衛找到一個合適的養馬人。

這天,朱元璋又微服私訪,然而在途中卻遭遇了暴雨,慌亂之中只能跑到一戶人家避雨。這戶人家的主人是個樸實的老農,見到一個陌生人淋成落湯雞過來避雨,趕緊把火生起來,好讓這個陌生人烤乾衣服。

老農自然不知道眼前的這個人是當朝的皇帝朱元璋,只是一貫以來的熱心腸使然。朱元璋對老農心生好感,遂同老農交談起來,當朱元璋得知老農的名字叫做董茂時,頓時喜不自勝,自己一直以來頭疼的孝陵衛牧馬人終於有了著落。對著老農說: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原來,董茂這個名字大有講究。董,拆開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茂盛的意思,二者合起來就是千里茂盛的草原。這名字的主人,正是孝陵衛牧馬人的絕佳人選。

果然,朱元璋回到皇宮之後,一道聖旨就到了老農家裡,老農被封為千戶,成為了朱元璋明孝陵的御用弼馬溫!


小鎮月明




朱元璋被稱為“布衣天子”,他來自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所以他本能地和貧苦農民距離更近,而和官員的親近度非常一般。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特別是貪汙腐敗的官員,朱元璋恨之入骨,只要發現就會嚴肅處理。

有一次,朱元璋在一農民家避雨,問了老農姓名後,封老農為“牧馬千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去孝陵,因為避雨,認識了一個農戶



朱元璋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對於自己的結髮妻子馬皇后,一直以來非常喜歡和尊敬。但是,1382年,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的天感覺塌了。

馬皇后在當年9月葬在了孝陵,但這個孝陵當時主體並未完工,為了督促孝陵的建設,另外為了看看馬皇后,朱元璋次年春天去了孝陵所在地紫金山。

在紫金山,朱元看到了山花爛漫,看到了山鹿成群,看到了草木茂盛,於是決定設一“牧馬千戶”機構,相關人員很快就開始了調兵遣將,架構很快搭建起來了,但缺一個合適的領頭人。

有一天,朱元璋在視察完孝陵建設後,返城途中,下起了瓢潑大雨,不一會的功夫,朱元璋身上就被打溼了,而雨卻沒有停的意思。



無奈的朱元璋躲進了一個農戶家裡,男主人一看朱元璋渾身溼漉漉的,於是拿了一套乾淨的粗布衣服,給朱元璋換上了,然後兩人就家長裡短地聊了起來。從聊天的過程來看,朱元璋聊的很開心,因為自己就出生於農村,所以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漸漸地,朱元璋有了欣賞之意,便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農戶回答“一直給人做關於放馬、養馬的工作。”

“原來如此,你叫什麼名字?”朱元璋繼續問道。

“我叫董茂。”農戶回答道。

聽到這個名字,朱元璋有點驚訝,又有點若有所思,貌似有了主意,不久就回了京城。

農戶董茂被封官



朱元璋回去後,開始安排吏部官員,啟用董茂這個人,封董茂為“牧馬千戶”。當朝廷官員到達董茂家,宣佈了皇帝的意思時,董茂很驚訝,怎麼會這樣呢?

啥也不說了,先上任再說。

不久之後,董茂瞭解到,自己能擔任牧馬千戶這個職位,一是因為自己善良的行為,特別是給“那套衣服”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朱元璋,認為董茂品德非常好,可堪重用;二是因為董茂是養馬、放馬出身,做個牧馬千戶,這是專業對口,能最大限度發揮才能;三是董茂的名字,讓朱元璋加了分,“董”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茂盛的意思,“董茂”這個名字,就是千里茂盛的草原,這樣的名字太對應“牧馬千戶”這個職位了。

牧馬千戶這個職位到底是幹什麼的呢?其實就是帶著人養馬養鹿,看守陵墓。關鍵是牧馬千戶這個職位,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董茂的一個舉動解決了自己的工作,也解決了子孫後代的工作。

董茂獲得的所有一切,其實就是對他善意行為的一個回饋,善良是一種品質,是一種能給他人溫暖的品質。

董茂的品德、行為和專業,配得起“牧馬千戶”那個職位,一切的取得都源於那份“善良”。



這個故事記載於清初褚人獲的《堅瓠集》,有人說,那是野史,野史怎麼了?正史不見得一定真,野史也不見得就一定假,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保持那份善良”,永遠!


藍風破曉


朱元璋經過數年征戰,終於於1368年建立明朝。即位後也十分注重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力勸地方官員要體恤百姓,為官清廉。

召集天下流亡的難民,開荒墾田,獎勵耕種,興修水利工程,並且實行減輕賦稅政策,所以明朝初期農業發展得還算比較好。

但對於開國功臣朱元璋是不大放心的,於是又建立了“錦衣衛”,監督百官,偵察眾臣活動,朝廷百官人心惶惶,做事謹慎,朝政也還算穩定。

但朱元璋卻執意效仿先人,微服私訪,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試探民情?還是另有打算?

朱元璋此去還真不只是去考察百官,體恤民情,還真有另一個目的:尋找一個忠實可靠之人來擔任牧馬千戶一職,並且負責看守自己的陵墓。

每個皇帝建朝之後便開始處心積慮的為自己打造陵墓,這便是明孝陵。

朱元璋在南京紫金山看中了一塊風水寶地,依靠著青山,風景優美,朱元璋喜不勝喜,便調動大批工匠著手修築。由於依山而建,規模甚是宏大,建築非常雄偉,並且派遣6000精兵來守衛陵墓修建。


在陵墓不遠處有一塊平坦之地,朱元璋便命人在此建設牧馬千戶所,供負責養馬的將士使用。

畢竟是為自己養馬守陵,朱元璋希望找到一個自己信任的人來擔任此職,這也是他微服私訪的重要目的。但由於一直找不到入眼的人,這個職位也就空了下來,這才有了躲雨封官之事。

當然朱元璋微服私訪,考察百官也是不可否認的。打小在農民家庭長大的朱元璋,其實比一般農民生活得更困苦。

所以朱元璋自然要多關心關心百姓的生活,以防地方官員貪贓枉法,禍害一方。雖說不能將貪官汙吏一網打盡,但至少也使他們收斂了些許,百姓生活也稍稍好一點。這才陰差陽錯遇見了老農。

當時只因回宮路途中遇到大雨,只好到老農家避雨。也只是由於攀談期間偶然問起老農名字,卻未曾想到他就是自己想要找來飼養馬的人。


朱元璋為何突然大發慈悲因老農幾句話,就如此信任他,並且封他為牧馬千戶呢?

朱元璋問起老農的名字也只是出於平常交談的話語,而當老農說出鄙人姓董名茂時,朱元璋便眉開眼笑了,大喜曰:“千里草,馬所宜也”。

原來董拆開了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草木豐盛的意思。用了這樣的人來養馬,草木豈有不肥的道理?(這個理由實在是荒唐!)

老農固然不解,朱元璋也表明了自己身份,並封他為牧馬千戶,實行世襲制,負責管理明孝陵戰馬和守護明孝陵的工作。

對於老農來說,這是天大的恩賜,能吃上國家糧食,至少明朝不滅,祖祖輩輩都不用一年四季奔波忙碌。而朱元璋也找到自己想找的人,此次微服私訪算是皆大歡喜。

這個老農到底懂不懂養馬,史料並未記載,我們不做任何評價。但這老農確實是運氣很好,董姓人士千千萬萬,但他卻在此時遇到朱元璋,可見上天對他不薄。我們也應該為這個老農感到高興。


但與之相反的是另一個農民也遇到了朱元璋,與朱元璋也交談甚合,卻在吃完老農的西瓜後下令追殺,這到底又是為何?

朱元璋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還算兢兢業業。除了每天在宮中處理政務外還要親自微服私訪,畢竟君舟民水,人民若是起義就可能是王朝更替,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

有一次朱元璋又到民間出巡,但是中午天氣炎熱,出巡隊伍甚是勞累又飢渴,只好尋一棵大樹休息片刻,再作打算。恰巧旁邊有一塊西瓜地,瓜農看到這一群人,出於好心,便挑了幾個瓜給他們吃。

朱元璋邊吃邊與瓜農聊天,瓜農話語之間甚是讓朱元璋洽意,不一會兒早已飢渴難耐的一群人狼吐虎咽地就將西瓜吃完了。朱元璋深知百姓之苦,便叫隨從給瓜農錢,但瓜農卻是委婉拒絕。

朱元璋不想欠一個老百姓人情,說出了自己的身份,想封他做個小官以此表達感激之情,但還是被瓜農拒絕了。朱元璋見此況也不好強求,道幾句感謝之言後便離開了。

▲配圖

朱元璋尋思著,作為一個尋常百姓,受到皇帝賞賜封官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這個瓜農卻不貪圖錢財也不願入仕為官,卻以對此地日久生情推脫皇帝的欽封,談吐之間尚又有一番風味,可見不是一般人,若不是世外高人?

朱元璋在歷史上也算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對開國功臣趕盡殺絕,既然此人不能為己所用,留著或許是個禍害。所以朱元璋才剛走出百米不遠,便下令追殺瓜農,但瓜農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同樣是偶遇皇帝,一個接受了封賞,一個未接受封賞,但結局卻截然不同。姑且不說這個瓜農是否是世外高人,且說朱元璋一句話可讓一個人榮華富貴,也可以讓一個人瞬間消失,可想而知封建社會的可怕之處。


史之策


這是民間流傳的關於朱元璋微服私訪的一個故事。

故事說的是朱元璋在建南京明孝陵時期,有一次來看自己的墓地。古人都在乎死後會有盜墓者,因此老朱也在孝陵派了一支軍隊日夜把守。但是,軍隊是有了,可就是缺一個養馬的官。對於很多人來講,這是一件很難辦的差事,因為放馬的同時還得保證陵園中山清水秀。很多人都不願去,這讓朱元璋很頭疼。


這天正好下大雨,於是朱元璋跑到了孝陵附近的一農戶家避雨。朱元璋穿得富貴有仙氣,老農熱情地招待了他。朱元璋問老農叫什麼名字,老農說叫董茂。而朱元璋滿腦子都是養馬的事,這剛好點化了老農的名字,董字拆開就是千里草,名字又是一個茂字。朱元璋覺得這是上天賜給了他一位養馬官啊,加上老農又對這熟悉,朱元璋大喜,直接封老農為牧馬千戶,並且可以世襲。朱元璋太高興了,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要什麼有什麼。

故事講完了,但這個故事明顯是後人編的。

因為朱元璋的明孝陵在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建文帝朱允炆是在朱元璋死後第九個月在成立了一個衛隊去守衛孝陵的,並在那設立了辦事處,而朱元璋生前根本沒有這個想法。並且上面故事中養馬世襲這件事也是根據建文帝頒佈的孝陵衛隊世襲而編撰的。孝陵衛兵採取世襲制,目的就是讓這些兵世世代代守衛孝陵,以保衛孝陵作為家族終生的目標。

這一代一代人守衛了孝陵276年,直到明朝滅亡。這之後孝陵立馬被肆意盜掘,清朝時又成了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的戰場,至此殘垣斷壁,破瓦流磚。


讀文學史詩


朱元璋貧苦出生,從小就給地主放牛,上學想都不敢想,甚至連個正二八經的名字都沒有。但是,朱元璋很勵志,從一個牛背橫笛的牧童成長為沿街走巷化緣的和尚,然後又從一名普通的起義軍,逆襲為一代君王,朱元璋的一生,書寫了太多的傳奇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雖說朱元璋沒有上過學,但是他勤奮好學,只要有機會就找書看,他非常懂得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所以參加義軍後,朱元璋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氣,於是改名為朱興宗。因為他的祖宗十八代都是窮人,所以下決心從他這輩兒開始就要翻身,改變祖宗的命運,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次小試牛刀吧!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朱元璋在義軍隊伍裡混的風生水起,深得義軍首領郭子興的器重,郭子興還把自己的養女馬大腳嫁給了朱元璋。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了義軍的首領,幸運的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於是,朱元璋有了更為遠大的志向,而“興宗”這個名字在他覺得已經與自己的身份不符了,因為他要乾的是推翻元朝的大事兒。所以,朱元璋又把“興宗”改為“元璋”,“朱”同“誅”,寓意誅滅元朝,“璋”是一種玉器,代表溫文爾雅有內涵。同樣,建立政權後,朱元璋把國家叫作“明朝”也是有很重要的向徵意義。

所以說,儘管朱元璋出生低賤,但是當上皇帝后更注意自己的文化素養,並且做什麼事情都要和文化扯上點關係,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才學。當然這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以此來掩蓋曾經的寒酸。關於牧馬千戶這件事情上,就很能反應出朱元璋辦事的特色。

一般封建帝王在小有成就後,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朱元璋自不例外。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的孝陵就開始動工,自己閒暇之餘也會去察看一下工程的進度和質量。防止下面的人貪汙銀兩,糊弄自己,或是搞豆腐渣工程。一日朱元璋又來到工地轉悠,不想突然下起雨來,於是朱元璋就到就近的一戶農家避雨。進屋後,朱元璋就和農家攀談起來了,經過聊天得知主人就是養馬出生,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朱元璋靈機一動,因為負責陵寢的保衛部隊正好缺一個養馬的千戶。接著朱元璋又問農家的名字,農家回答“董茂”,這下朱元璋樂壞了,因為“董”字拆開就是千里草,“茂”字意思就是茂盛。用這樣的人養馬,豈有不肥的道理,朱元璋一拍大腿,天助我也!於是即刻任命董茂為養馬千戶。千戶可是個不小的官職呀,農家喜從天降,受寵若驚,急忙跪地磕頭謝恩。


所以,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不但會用人,而且用得很有講究!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右布衣”,放過牛,當過和尚,前期這些職業都很接地氣,因此深受民間段子手喜愛,流傳在民間的段子層出不窮。

沒辦法,屌絲逆襲這種故事,從古到今,誰人都愛聽。

今天這個段子的歷史背景,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當上皇帝之後的事情。

什麼是“牧馬千戶”?

這就要牽涉明朝的馬政管理機構。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知道自己的王朝仍有痛點,那就是戰馬很匱乏,不利於肅清北元、維護江山統治。

明初戰馬數量之少,能把朱元璋逼到什麼地步?逼到急了,朱元璋甚至規定“內外藩封將帥,皆以馬為幣”。鼓勵外國來朝貢時進獻馬匹。

戰馬都成為有貨幣屬性的物種,番邦來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咱只收戰馬。

從機構設置上來說,明朝設置了群牧監、太僕寺、行太僕寺等機構,專門從事飼養戰馬工作,太僕寺之下,又設牧監、群官等官職,各衛所也必須承擔養馬任務,從制度上鼓勵軍牧、官牧、民牧,以保證國防需要。

這個故事中的老農的“牧馬千戶”的主要職責,顧名思義,就是以千戶之職,承擔軍牧任務,這個牧馬千戶,隸屬於孝陵衛。

孝陵衛就是駐守在明孝陵的一級軍事保衛單位。

位於鐘山一帶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興建的,據說是朱元璋親自選定的自己死後的陵寢所在,他曾經看到鐘山一帶有許多野生的鹿生存,是大吉之地,“鹿馬蕃息”意味著子孫後代生生不息,遂下令禁止在此地獵捕、砍伐,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保護這片土地的清幽。

孝陵衛下面又專設“牧馬千戶所”,負責飼養戰馬、保護鹿群。


但這個牧馬千戶的位置一直沒有找到合適人選。

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又來到鐘山視察孝陵修建進度,這一次他選擇了微服私訪,在孝陵周邊轉悠的時候,忽然遇上了瓢潑大雨,給他淋半路上了,幸虧前方不遠處就是一處農戶,朱元璋趕緊敲開人家的門,進去躲雨。

戶主老頭兒姓董名茂,世代務農,偶爾也打個獵改善一下生活,他看到朱元璋雖然身著布衣,但談吐非凡,非富即貴,也不敢怠慢,端出熱茶敬奉,看到朱元璋衣服被淋溼,又找出乾淨的衣物讓他換下。

朱元璋很感激,跟老農噓寒問暖,打聽人家的姓名。老農告訴了朱元璋之後,這老朱就不淡定了。

董茂,董茂,“董”字就是草和千里,“茂”者,盛也,單從這個名字來論,再適合做牧馬工作不過了!

就這樣,董老頭被飛來的皇恩浩蕩大彩蛋砸中了,被封為孝陵地區的牧馬千戶。子子孫孫世襲罔替,承擔著為孝陵養馬護鹿,休養山林的任務。

現在的南京孝陵衛地區,有沒有姓董的人家不清楚,但孝陵衛辦事處的很多周姓人家,確係是當年明朝孝陵衛世代傳承下來的後裔。


歷來現實


“明太祖避雨封董茂”故事是明太祖微服私訪系列的一個,但是和“明太祖怒斬瓜農”之類的不一樣,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真的。

故事的始末如下:

明太祖在生前就開始營建孝陵,並在陵園內養鹿千頭。這些梅花鹿的鹿角上都掛著銀牌,被稱為“長生鹿”——禁止捕獵,膽敢盜獵者一律償命!另外,因為孝陵有數千兵馬防護,自然也就會有一批軍馬。所以明太祖也在孝陵安排了一個牧馬千戶的編制,用來照顧軍馬和孝陵的梅花鹿。但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辦事認真的明太祖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擔任這個差使。

直到某一天,明太祖微服出訪,來到了明孝陵附近,回程之時中途遇雨。 於明太祖就帶著隨從前往附近的一戶農民家躲雨。在賓主談話的過程中,明太祖得知這家主人名叫董茂。這“董”字拆開,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千”和“裡”,所以董字又名“千里草”,明太祖得了這麼個彩頭由是大喜過望。當即下旨:“以董茂為牧馬千戶。”

最初記載這個故事的褚人獲在筆記《堅瓠集》中記載“偶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憇於民家。問其姓名,曰:董茂。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鹿所宜。'”這個牧馬千戶其實就是個“弼馬溫”、皇家馬僮,其實不算起眼,雖然品級不高,為正五品,月俸十六石,屬於中級武將,但因為世襲罔替,可以說是實打實的貴族階層。而且董家由於是守護皇陵的千戶,有著許多特殊的福利。比如董家的房子壞了,官府會撥款為董家修葺——“即拜為千戶,以典斯牧,子孫世掌所印。門牆每壞,官府為之修葺”。

這段傳說被記載於明清易代之際的史料筆記之中,而且在此之前就長久流傳民間。被皇權保護的長生鹿、牧馬千戶、從天而降的幸運、所有的這些傳說都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人民,實在是太需要一段能夠改變命運的“幸運”了。

歷史上孝陵衛的世襲武將除了五個千戶之外還有最高長官是指揮使,這一職務長期以來期為梅、蕭兩家世襲。 梅家為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後,思祖之子梅殷,尚明太祖女寧國公主。靖難之役時,梅殷不僅拒絕歸順明成祖,而且還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譏諷明成祖,因此離奇的被人擠下金水橋溺死。事後明成祖為了拜託嫌疑,只得厚待梅家,任命梅殷之子,也就是外甥梅永貞為孝陵衛指揮使。其後,梅家至少有四代七人世襲這一官職。 與梅家同一時期擔任孝陵衛指揮使的還有同為開國元勳之後的蕭家,以及孫、劉、鄒等貴族世家世襲孝陵衛指揮使之職。而孝陵衛這個被認為十分“神秘”的守陵大軍,其實就是一個貴族世家子弟掛職當差的福利機構。


孝陵秋色。見證太多的歷史。


陳大舍


明太祖朱元璋真乃性情中人,一高興,一個老農民家頓時福從天降,獲得了一個世襲罔替的千戶職位,這種幸運,真是祖墳冒青煙了。

話說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終日忙碌於國事,等到天下差不多安定下來,才著手考慮自己的陵墓建設,而他的明孝陵也是從洪武14年開始建造,直到朱棣當皇帝3年後才建成,期間歷時25年,調動了十萬軍隊和民工建造,陵墓周長45公里,不僅宮殿巍峨,佈置華麗,裡面還有松柏十萬株,有上千頭鹿,在陵墓內奔走覓食,很是熱鬧。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看陵墓也修好大半了,他也開始為陵墓的一些細節做安排。

首先,皇帝最怕的就是有盜賊挖陵墓盜取財物,畢竟,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墓沒有不被盜掘過的,太祖皇帝可不願意身後也遭遇此事,於是,他設置了孝陵衛,建立專門的看守部隊。

明代,軍隊設置裡有衛和所,比如5600人設為一個衛,1120人設為千戶所,112人設為百戶所。

當時鐘山上,生活著許多的野鹿,它們成群結隊地在山間奔走覓食,看的皇帝真是龍心大悅,他下旨禁止民間捕獵野鹿,也不準老百姓到陵園區域內砍樹,另外他還決定在山下也設置一個千戶所的職位,利用鐘山這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來養馬,他希望養的馬也能像這些鹿群一樣,越來越多。

不過尋思了好久,這個養馬的千戶所的人選一直定不下來,這讓朱元璋很焦躁。

話說有一天,朱元璋出去轉轉,考察民情,順便去自己的陵園轉轉,看看施工進度,在半道上,忽然下起了大雨,身邊又沒帶什麼雨具,匆忙之下,他看旁邊有戶人家,就躲進去避雨。

朱元璋問主人家討了些茶喝,然後和主人家攀談起來,這一聊就聊得很是開心,朱元璋高興之餘,就問起主人家的姓名,老農民說,名曰董茂。

朱元璋一聽,就在心裡默唸:董茂,千里草,茂盛,那馬和鹿還不得養的好麼。

恩,朱元璋把董茂二字拆分一看,董字可以拆分成“草”“千”“裡”,如果讓他來負責養馬和養鹿,那肯定能養的很好,這樣孝陵就不會冷清了。

於是,朱元璋下旨,任命董茂為“牧馬千戶”,負責養馬養鹿,也負責看守陵墓的職責,這個職位世襲罔替,只要大明朝一直在,這個職位就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如果董家的房子壞了,朝廷也會撥款予以維修(即拜為千戶,以典斯牧,子孫世掌所印。門牆每壞,官府為之修葺。)

應該說,在恰當的時機,皇帝和老農民碰到一起,結果皆大歡喜,皇帝的慷慨令人欽佩,農民的幸運讓人羨慕,活脫脫一個君愛民、民愛君的動人故事。

當然,故事自然就是故事,這不過是朱元璋系列“微服私訪記”故事中的一個罷了,要麼想殺掉賣西瓜的農民,要麼又和寺廟裡的和尚扯上了關係,這樣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還要到民間處理這麼多事情,真是太忙了。


雲中史記


在朱元璋掃平天下,定都南京後。就開始計劃自己的身後事了,要選一處風水寶地來作為陵寢,庇佑後世子孫,以期待大明基業萬代相傳。徵召了許多的易學高能,風水大師,全國的山山水水塌邊無數,最終在孫權墓的旁邊選定了一塊地方,這個陵墓修建了三十年,動用了十多萬的民壯軍吏。

明孝陵,院牆周長四十五公里,園內亭臺樓閣,鱗次櫛比,高樓大廈,美輪美奐,氣勢恢宏無比。裡面十萬株珍稀名木,上千頭鹿,豪華無比。盜墓毀陵是那個朝代都避免不了的事情,朱元璋為此專門設置了守陵衛來保護陵墓。感覺有點冷清不熱鬧,於是就設置了一個牧馬千戶所,在陵園裡面養馬。



牧馬千戶所的主官是千戶級別的,在明朝也是中上層級別的軍官了,一時間,朱元璋也不知道派誰來擔任這個職位合適。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訪,在回來的路上,竟然下起了大雨,匆忙之中,他躲進了附近一農戶家避雨,與那農戶主人閒談之中,朱元璋問起農戶的姓名,農戶回應說自己叫董茂,朱元璋一聽,若有所思,嘴裡嘀咕道:“千里草,馬鹿所宜也”,原來,朱元璋將那農戶的姓氏“董”拆為“草”“千”“裡”,聯想到孝陵還缺一個牧馬千戶,這“千里草”來養馬,一定是個好兆頭,頓時大喜,當即下旨,命董茂為牧馬所千戶,且世襲罔替。



所以說起個好名字也是一門學問的,有一個好名字可以改變你的命運。甚至是子子孫孫的命運,因你而變。


冊小吏


歷史總是那麼有趣,有人莫名其妙在丟了身家性命,也會有人被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暈。在明代,就有這麼一個幸運的農民,因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到對的人,說對了對的話,因而走了狗屎運,福至子孫。

故事的時間,發生在洪武年間,洪武帝朱元璋十分迷信風水,他看中南京紫金山附近的一片風水寶地,那裡的環境宜人,空氣清新,山上有很多鹿,靈氣十足,於是將此地圈禁起來,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墓寶地,也就是後來的明孝陵。為禁止在這裡捕獵,還專門設置孝陵衛,派軍隊駐紮在此守護皇陵,同時建造了一座“牧馬千戶所”,把自己皇族要用的御馬在此地飼養。

於是問題來了,就是究竟派誰來飼養和管理這些皇家御馬呢,一時也沒有好的典守人選。

恰好有一次,朱元璋到明孝陵附近微服私訪,在回去路上卻不巧下起了大雨,朱元璋於是就到附近的一家農舍去避雨,農戶看到了是當官的大老爺,連忙將他們請到了家裡面去。朱元璋看見這家主人非常勤勞本分,於是和這家主人拉起了家常,問起了他們的姓氏,這家的主人說自己姓“董”名“茂”,當地人氏。朱元璋默默思量了一會兒,高興地說:“水草茂盛,千里馬,好名字,這個牧馬千戶的典守就由你來當了。”原來,這個“董”姓拆開之後就是草字頭,千、裡,還加一個“茂”字,這都是養馬的好字呀,朱元璋覺得這個人來養馬的時候肯定會非常順利,有福氣!

好姓好名好彩頭。於是這個叫董茂的人就被任命為了牧馬所的管事,並且他家可以世襲這個職位,他們家的住所要是有損壞的話都是歸朝廷出錢維修,從此這董氏家族就端上了世代相傳的鐵飯碗,真是一個天大的餡餅呀!

此故事見於明代董谷所著的《碧裡雜存》,原文記載:高皇帝初作孝陵於鐘山之陽,因山多鹿,禁人捕獵,而設教陵衛于山下,特置牧馬千戶所,蓋取義鹿馬欲其蕃息耳。所既置矣,尚虛典守之職。他日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偶於民家門屋下憩焉。問其何姓,曰:“董氏也。”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所宜也。”即拜其人為千戶,以典斯收。至今子孫世掌所印,不得而易。牆門每壞,官府輒為之修雲。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