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合”到“分化”,是我們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確方式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

這說明,潛意識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而潛意識的形成大多來自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這些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思想觀念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從“融合”到“分化”,是我們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確方式

1.

我們小時候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越深刻,長大後越傾向於按照小時候的世界觀來看待成人世界,這就是自己與原生家庭的“融合”。

這裡說的“融合”,指的是我們對別人的看法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在按照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維習慣來應對別人。

比如,我們在原生家庭習得的觀念是,“父母都是對的,不聽父母的話,就是不孝順”。那麼,當我們看到有人和自己的父母對著幹的時候,潛意識裡就會給這個人下定論—“不孝順”。

其實,最早的“融合”是嬰兒時期的自己和母親形成的親密關係。

因為我們剛剛出生時,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媽媽來幫忙,我們離不開母親的照料,所以形成這種“融合”的生活狀態。

而這種“融合”狀態慢慢成為我們潛意識裡的東西,悄悄地影響著我們。

正如我們在結婚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我們的母親是一個強勢的人,要求家人,特別是子女一定要順從她,這就會讓已經成家的我們,在遇到強勢的另一方時,也會順從,這就是和原生家庭裡的“融合”反應模式有關。

《超越原生家庭》一書中,對“融合”的狀態提出四種方式,即順從、反叛、攻擊和斷絕關係。

這四種方式是在應對“被要求(或命令)做出改變的一方”時通常會做出的回應:

(1)順從,說的是為了和權威或強勢一方達成“一致”。

比如,家裡的父親有大男子主義,要求家人,尤其是母親要順從他,否則就會發脾氣。這時媽媽的順從就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孩子們會知道,只有順從爸爸,他們才有安穩日子過。孩子們長大後,就會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因為一旦有人不開心,他們就會緊張,極力表現出順從,以讓對方認同自己。

(2)反叛,說的是要和權威或強勢一方說的不一樣,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比如,家裡母親是一個權威人物,反叛者一般是家裡排行中間的孩子,因為出生順序讓他自己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前面的哥哥姐姐,是家裡第一個孩子,父母肯定會百般呵護,而後面出生的弟弟或妹妹一定是會讓父母更加疼愛的孩子,自己就像是個多餘的孩子,不受重視。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們就會選擇反叛的方式來回應這個權威人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想方設法表現自己的不同,以引起對方的關注和重視。

(3)攻擊,說的是為了消除對方對自己的否定或不認同,採取“攻擊”方式來顯示自己權威。

比如,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方要當“一家之主”而出現攻擊者,也就是說,夫妻兩個人都想說了算,都想成為“一家之主”,這就會出現攻擊者。其實,這樣的攻擊是在爭論家庭權力。有些事無所謂對錯,特別是夫妻之間,但這種爭奪就是家庭矛盾產生的原因。這樣的家庭權力爭奪戰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婚姻生活。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成為一家之主,才是最重要的。這種長大的孩子,有時自己都感覺不到,這就是潛意識在起作用。

(4)斷絕關係,說的是為了解決人際關係出現的爭端,採取“離開”的方式以顯示自己的不滿。

比如,一個強勢的妻子,會讓丈夫覺得自己被掌控,無法做自己,進而與其斷絕關係。但是,這種斷絕關係未必就是離婚,很可能是冷戰。還有,長大的孩子,因為父母總是吵架,選擇搬出家,也是一種斷絕關係。很多人覺得,自己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就不會受到其影響,而現實情況未必如此。

上述的四種回應方式,都是一種與原生家庭的“融合”狀態,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其影響。

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開始長大,接收到的信息不再單一地來自母親或家庭,還有社會和他人給我們的知識,這些對於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我們還要做好“分化”。

從“融合”到“分化”,是我們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確方式

2.

這裡說的“分化”,指的是我們在保持和他人的親密關係時,不會那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做事不被他人的需求和評價所左右,我們可以做自己。

這個“分化”即是超越原生家庭的關鍵。

我們挖掘童年,理解童年,就是為了現在和將來活得更好。否則,探索原生家庭就毫無意義。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

這就是說,原生家庭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可以通過“看見”,進而“分化”自己來超越原生家庭。

從“融合”到“分化”,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認識到只有自己改變,才能有不同的未來。

當我們談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大多是在談論其對自己的負面影響,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坐以待斃,讓自己的命運任其“輪迴”。

我們可以超越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換句話說,談論原生家庭,最終目的就是要超越它。

比如,我們意識到現在的自己有自卑,更多原因來自於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否定評價。當父母否定自己時,就會覺得自己是壞孩子,不被別人愛的孩子,久而久之,這種觀念深入內心,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當我們找到這個緣由時,我們要做的是,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對自己的影響。“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別人的評價並不代表我的全部”,這種觀念慢慢建立時,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

其次,我們做事要有目標指向性,儘量不受其他人影響。

目標指向性,讓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自己,並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哪裡。這樣,我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會像“關係導向性”的人那樣,那麼在意他人的評價和認同。

就像那些一味地討好丈夫的女人們,她們在意丈夫對自己的評價,委曲求全,不敢指出對方的問題,更不會埋怨對方的過錯,但我們發現,這種忍氣吞聲的生活並沒有換來丈夫對自己的愛。

當然,我們在表達真我的同時,並不是要忽視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

可見,要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這就是在“分化”。

父母可能對自己找的男朋友不滿意,但自己知道這個人是自己認定的,那就真實地和父母交談,坦誠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父母的態度會有所改變。即使沒有改變,也不會影響你的決定,這就是在“做自己”。

再次,我們做事要區分思想和感受,以讓自己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

那些“分化”成功的人可以很好地區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們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會對他人做過多的評價;他們也不會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信條;他們更不會因為別人的信條與自己不同而攻擊別人,或對別人懷有戒心。

就像前面說到的,父母不同意自己找的男朋友時,“分化”成功的人,不會因為父母不同意而隨意改變想法,也不會因為父母不接受而對父母有看法,這就是在做自己的同時,還能保持好親密關係,這才是成熟的人,“分化”成功的人。

只是,從“融合”到“分化”需要時間,更需要勇氣,因為超越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婚姻心理學》中所說,“婚姻是我們每個人完善自身的過程”。當我們超越原生家庭時,我們不僅在認識自己,還是在完善自己,更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從“融合”到“分化”,是我們超越原生家庭的正確方式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