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隱藏了什麼祕密?——宋朝的社會發展

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的梁曉明教授說過:“在中國古代名畫中,我最喜歡《清明上河圖》。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藝術價值,而且還在於它所反映出的宋朝經濟狀況。”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了什麼秘密?——宋朝的社會發展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瑞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汴京為什麼如此繁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僅短於漢朝,而疆域又最小的一個朝代。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個朝代,甚至超過了以前的漢、唐和以後的明、清。宋朝經濟之繁榮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而在文化史上更是有巨幅長篇圖畫《清明上河圖》聞名於世。

《清明上河圖》反應的是宋朝的社會生活和風俗,描繪了當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和自然風光。作者以長卷形式,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全幅畫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完全可以看出當時宋朝的全盛景象。

梁小民教授曾說:“在封建歷史中,幾次商品經濟高潮都出現在統治者對商業抑制的放鬆,實施或某些鼓勵政策的時候。宋朝的繁榮與危機都要從這種政治制度中去尋找。一個王朝政治制度的特徵是其開國皇帝決定的。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所創立的政治體制有自己的特色。”

宋太祖在位期間,對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改革軍制,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改革行政,在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的同時,也將獨霸一方的節度使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擔任閒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間接收回下放的權利,將其集中在中央;三是改革財政,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 ,“悉輦送京師”。

經過改革,宋朝的中央集權得到強化,政治趨於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北宋繼續改革經濟制度,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另外,宋朝皇帝都能較好地執行宋太祖的祖訓,大臣和文官也敢於發表意見,使皇權得到一定的束縛。這種開明的政治氣氛,使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因此,北宋出現了《清明上河圖》中的繁盛景象。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了什麼秘密?——宋朝的社會發展

《清明上河圖》中所隱藏的宋朝“軍事機密”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超過了《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等任何一部描繪人物的作品。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大段落,按照展開的次序,首先是汴梁郊外的景物,接著是大橋及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最後描繪了汴梁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三釐米,小者如豆粒,雖說人物形體微小,個個纖毫畢現,極富情趣。這種大手筆,很少有人能模仿。

然而這張看似包羅萬象的《清明上河圖》上,卻缺少了兩種最為常見的動物——馬和羊,這其中隱藏了不可告人的玄機。我們知道,馬匹是古代陸地上最為便捷的交通工具,然而,在這幅圖中,馬匹幾乎都被毛驢與黃牛所代替,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馬和羊會牽扯到北宋的“國家機密”。

北宋一開國,就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然而北方那些虎視眈眈的遊牧民族,卻對北宋早就垂涎欲滴,於是,朝廷不得不加緊對戰備物資的控制。馬和羊,即名列其中。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則要製作營帳、軍服。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遼史》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限制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看出: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短缺情景迫切。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瘠劣。”所以說,雖然《清明上河圖》只是一幅反應市容的長篇圖卷,但是卻洩露了北宋王朝的重要戰備物資不足的“軍事機密”。

《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只有一幅嗎

許多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真跡,往往總是備受懷疑。畢竟這流傳千年的珍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洗涮”,其真實度必然會受到世人眼光的考驗。正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流傳過程中所帶出的真真假假版本,總是受人關注。雖然經過歷史學家的考證,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的確是真跡,但是卻並不能稱得上是“唯一”,這是為什麼呢?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了什麼秘密?——宋朝的社會發展

第一幅《清明上河圖》在87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曾多次遭受劫難。張擇端在翰林院供職期間,首畫《清明上河圖》的時間約在公元1111年至公元1125年,此畫完成後獻給了宋徽宗皇帝趙佶。金人只識珍寶不懂字畫的價值,因此《清明上河圖》未被搶走,而流落到民間。數年後,金人張著得到此畫,並在畫面上撰寫了跋文,時人張公藥、王潤等人在畫面上留有題詠。

公元1260年元朝統一中原後,《清明上河圖》由臨安(今杭州市)被掠到大都(今北京市),由著名書畫家趙孟收藏,不久,他將此畫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今浙江吳興縣)。時過200年之後,《清明上河圖》又流落到蘇州,後來幾經流轉,到明朝嘉靖年間,權相嚴嵩又用強硬手段從陸治那裡得到《清明上河圖》真跡。後來嚴嵩將此畫交給了兒子嚴世藩保存。不久,嚴世藩獲罪被殺,在抄沒其家產時將《清明上河圖》請回皇宮。到明隆慶年間,此畫落到成國公朱希手中,以後《清明上河圖》幾經輾轉落到皇宮內。皇宮一內臣將此畫竊到手,但一時無法帶出宮去,便將此畫藏在宮內御河橋下的石縫內,恰逢天降大雨,將畫汙損得一塌糊塗。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自從汴梁被金人侵佔,便和家人南下避難,因思念家鄉,他又重新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也就是流傳至今的真跡。

張擇端生平

張擇端(公元1085年至公元1145年),字正道,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繫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繪當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傑出藝術成就的優秀風俗畫。經過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該畫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