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宋朝的社会发展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的梁晓明教授说过:“在中国古代名画中,我最喜欢《清明上河图》。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在于它所反映出的宋朝经济状况。”

《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宋朝的社会发展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瑞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为什么如此繁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仅短于汉朝,而疆域又最小的一个朝代。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甚至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以后的明、清。宋朝经济之繁荣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而在文化史上更是有巨幅长篇图画《清明上河图》闻名于世。

《清明上河图》反应的是宋朝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描绘了当时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作者以长卷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全幅画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宋朝的全盛景象。

梁小民教授曾说:“在封建历史中,几次商品经济高潮都出现在统治者对商业抑制的放松,实施或某些鼓励政策的时候。宋朝的繁荣与危机都要从这种政治制度中去寻找。一个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其开国皇帝决定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立的政治体制有自己的特色。”

宋太祖在位期间,对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改革军制,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二是改革行政,在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的同时,也将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担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间接收回下放的权利,将其集中在中央;三是改革财政,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 ,“悉辇送京师”。

经过改革,宋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政治趋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北宋继续改革经济制度,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宋朝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宋太祖的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使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因此,北宋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盛景象。

《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宋朝的社会发展

《清明上河图》中所隐藏的宋朝“军事机密”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超过了《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等任何一部描绘人物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大段落,按照展开的次序,首先是汴梁郊外的景物,接着是大桥及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最后描绘了汴梁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三厘米,小者如豆粒,虽说人物形体微小,个个纤毫毕现,极富情趣。这种大手笔,很少有人能模仿。

然而这张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却缺少了两种最为常见的动物——马和羊,这其中隐藏了不可告人的玄机。我们知道,马匹是古代陆地上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然而,在这幅图中,马匹几乎都被毛驴与黄牛所代替,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马和羊会牵扯到北宋的“国家机密”。

北宋一开国,就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然而北方那些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却对北宋早就垂涎欲滴,于是,朝廷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同书也说及辽与金决战时不失去战马之来源关系极为重大。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短缺情景迫切。马匹原来也可以在华中繁殖,只是受当地农业经济的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瘠劣。”所以说,虽然《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幅反应市容的长篇图卷,但是却泄露了北宋王朝的重要战备物资不足的“军事机密”。

《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只有一幅吗

许多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真迹,往往总是备受怀疑。毕竟这流传千年的珍宝,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涮”,其真实度必然会受到世人眼光的考验。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流传过程中所带出的真真假假版本,总是受人关注。虽然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的确是真迹,但是却并不能称得上是“唯一”,这是为什么呢?

《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什么秘密?——宋朝的社会发展

第一幅《清明上河图》在87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曾多次遭受劫难。张择端在翰林院供职期间,首画《清明上河图》的时间约在公元1111年至公元1125年,此画完成后献给了宋徽宗皇帝赵佶。金人只识珍宝不懂字画的价值,因此《清明上河图》未被抢走,而流落到民间。数年后,金人张著得到此画,并在画面上撰写了跋文,时人张公药、王润等人在画面上留有题咏。

公元1260年元朝统一中原后,《清明上河图》由临安(今杭州市)被掠到大都(今北京市),由著名书画家赵孟收藏,不久,他将此画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今浙江吴兴县)。时过200年之后,《清明上河图》又流落到苏州,后来几经流转,到明朝嘉靖年间,权相严嵩又用强硬手段从陆治那里得到《清明上河图》真迹。后来严嵩将此画交给了儿子严世藩保存。不久,严世藩获罪被杀,在抄没其家产时将《清明上河图》请回皇宫。到明隆庆年间,此画落到成国公朱希手中,以后《清明上河图》几经辗转落到皇宫内。皇宫一内臣将此画窃到手,但一时无法带出宫去,便将此画藏在宫内御河桥下的石缝内,恰逢天降大雨,将画污损得一塌糊涂。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自从汴梁被金人侵占,便和家人南下避难,因思念家乡,他又重新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真迹。

张择端生平

张择端(公元1085年至公元1145年),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梁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该画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