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農民稅負有多重?

文史小茶館


歷朝歷代,王朝的更替必然伴隨著農民起義,而社會中最老實本分的階級農民為什麼會進行起義呢?原因就是根本活不下去了,農民只有到了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時候才會選擇造反,造成農民活不下去了的原因之一就是繁重的賦稅,至於賦稅從何而來,有多重,又為什麼有這麼重,等一系列問題下面為您一一解答。


農民稅負究竟有多重

這個稅負有多重的問題不太好說,歷朝歷代也不太一樣,在這裡我們按幾方面解釋:

一、皇帝收稅

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最高的統治者,自然要享受百姓的供奉,也就是稅收,但是對於百姓來說繁重的賦稅的締造者並不是皇帝,因為皇帝收的稅確實不算多,至於具體是多少,歷朝歷代也都不太相同,最常見的是三十稅一,也有二十稅一,也有六十稅一,總之都不是太多。


二、官僚收稅

這裡的官僚是指在政府各個部門工作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官員本是吃皇帝俸祿的人,不應該收稅,但是天下百姓眾多,皇帝不可能自己收稅吧,肯定要靠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進行收稅。所以,門道就出來了,官僚們不擇一切手段的想從農民手裡收取賦稅,把皇帝要收的交給皇帝,而把剩下的便留給自己,收的越多,自己剩的就越多,分的就越多,所以官僚們就會想方設法的多收稅,如果說皇帝三十稅一,那麼官員們就得三十稅五。


三、地主收稅

地主是農民階級最大的敵人,也是壓在農民身上的最大的一重大山,喘不過氣來。地主最大的發展方式就是土地兼併,而土地兼併也是一個國家崩潰的根本原因。地主是強大的,農民是弱小的,地主仗著自己的強大欺負弱小的農民,想方設法的給農民們製造壓力,迫使農民將土地賣給自己,最後農民頂不住壓力後便會將土地賣給地主,而自己則成為地主的佃戶。

這樣的結果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理所應當的地主對給自己打工的農民進行收稅,至於這個稅收已經不能說是稅收了,因為大部分收成全部都要給地主,而最後到農民手中的收成只能算是養家餬口的工資了,皇帝是三十稅一,官僚是三十稅五,地主就得是三十稅二十了。

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我認為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併,想一想,一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往往是百廢待興,國家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那麼既然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社會生產力也越來越強,王朝為什麼會發展到王朝的末期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國家富強的過程中伴隨著無法調解的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很簡單,就是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而一個王朝從建立開始,人口肯定是逐步增長的,所以人越來越多,而能分配給普通農民的地卻越來越少。這些地主們與官僚們環環相扣,屬於是利益共同體,無論是上至皇帝還是下至普通平民都拿他們沒有辦法。土地兼併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地重,皇帝收不上來稅,財富都流落到地主階級手中,最後導致農民起義,國家滅亡。

皇帝為何不採取措施,又為何收不上來稅

這也並不能全怪皇帝,土地兼併這一過程往往是不知不覺的發生的,潛移默化的,而皇帝也並不是每一個都是雄主,有些皇帝貪圖享樂,自然不會注意到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即便是注意到了,面對重重阻力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改革。至於為什麼收不上來稅,也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古代收稅有的是按人頭收稅,這樣一來地主地在多,人頭也不會那麼多,所以對於地主來說這點稅收就是九牛一毛了。


而農民土地則越來越少,孩子卻不一定少,自然就有很多交不上來稅;還有一種國家是按土地收稅,佔有的土地越多收稅越多,但是地主階級官官相護,往往會採用一切方法逃避交稅,比如謊報土地數目就是一個方法,有一百畝地說成是五十畝甚至更少都很有可能。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皇帝收不上來稅。

一個王朝的最大的隱患就是那些開國功臣們,功勞越大,國家就越危險。因為他們就是隱形的地主階級,即便他們當朝為官,不佔有百姓的土地,但是他們的親戚也有利用他們的便利條件逐步的成為地主階級,而起初由於這些開國功臣確實為皇帝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輕來輕去,皇帝自然也不好說什麼,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他們便是這個國家走向滅亡的最大的隱患,最後更是直接導致國家的滅亡。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古代農業稅收,一般都是低於三十稅一的,即使明末加稅,也不到三十稅一,像漢文帝時期,一度低到六十稅一,

這樣看起來,農民負擔並不重吧?

但是,皇帝不可能親自下來收稅吧?中間經手人太多了,有地主、豪強、各級官僚來收取,這中間就有文章來做了,

而且,糧食運輸過程中有損耗,收稅時會把損耗加進去,比如,你們家收糧食八十斤,會收你100斤,

當然,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這些不會威脅統治的,這只是薅羊毛,不會把你薅禿了。

古代大多數時期,是實行土地私有制的,土地私有制下,自由農大多數會失去土地,集中到地主手裡,農民變成佃農,成了地主家的依附人口。

地主收租子,就不是跟皇帝那樣薅點羊毛了,地主那是割韭菜,齊根割,留點你活命的就行了,而他交給皇帝的,還是三十稅一。

所以說,皇帝收的稅,只是官僚地主吃剩下的殘羹冷炙。

即便是殘羹冷炙,因為基數大,農民量大,土地面積大,皇帝的收入應該也不錯的,

但是呢?土地這東西,幾千年來,就沒有誰可以測量清楚的,為什麼?你有一千畝,你肯定會說只有五百畝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可交納糧稅的田地實有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頃。可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可用交糧稅的田地減少至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頃,全國的土地竟然減少了一半有餘。。

皇帝缺錢了,皇帝就會想到加稅,因為實在沒其他辦法了。

加稅很重吧?其實也不重,還是那句話,人口基數大,分攤到個人就少了。

比如,在崇禎十年前,遼餉最高時,一年也就是650萬兩;分攤在每畝地上,一畝地也就多收一分二釐的銀子(0.012兩)。筆銀子,按當時的物價折算,也就能買3斤米。

甚至在崇禎十年後,明帝國已到最後的瘋狂,但是,所謂的三餉全算上,分攤在每畝地上,也就三分銀子(0.03兩銀子))。這筆銀子,按當時的物價算,最多也就能買五六斤米。

但是呢,官僚、地主、士大夫這些經手人肯定不交吧?他們又有大量土地,把他們本應該交的,轉嫁給農民,那就多了。

在這種背景下,最後就出現了一種怪事。“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

總的來說,農民是皇帝的生產工具,是皇帝的奴隸,你也會愛惜自己的生產資料吧?皇帝同樣也會愛惜老百姓,但是地主官僚就不一定了,

家田輸稅盡,稅是地主的稅,而不是皇帝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古代每個朝代農民稅負都不一樣,一般主要都是人頭稅和土地稅。

漢代的時候,農民稅負大概是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沒有田地的就是出人力,修建政府工程,一年出工三十天。不過這裡講的都是每個朝代的制度,中後期國力衰退,增加的苛捐雜稅不在之列。


唐代的農民稅負很低,只有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沒有田地的人一年只用出工二十天抵稅。唐朝國家富強,老百姓稅負也低,所以唐朝百姓還是過得不錯的。

宋代的農民稅負大概是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但問題來了,不是說宋代是中國古代最富裕的時候嗎?怎麼賦稅還增加了呢?其實原因是宋代農業技術發展很快,每畝人均勞動力減少了,而產量提高了。


打個比方:一家如果有3個勞動力,以前可以種10畝地,畝產200斤,一季可以收2000斤糧食;而現在同樣3個人,可以耕種15畝,畝產300斤,那一季的收成就是4500斤了。雖然稅負比例提高了,但總收入增加了。


元代就不提了,就是土匪,農民有糧就被搜刮走了,所以元代壽命短,起義不斷,就沒消停過。

明朝的時候,稅負最高的時候二十分之一,比較彈性,朱元璋最低收的稅收不到五十分之一。不虧是農民出身的皇帝,懂得農民疾苦。明朝在稅負方面是保持的最好的,直到崇禎年代大明滅亡都沒有增加過賦稅。


清朝的時候,康熙年間大部分時候稅負很重,因為戰爭不斷,朝廷需要銀子。到了雍正的時候,雍正帝取消了壓在農民頭上兩千年的人頭稅,稅負大幅減低,大概是十三分之一。不過雍正帝歉收地區減稅力度很大。農民日子過得也還不錯。

古代農民的命運就掌握在皇帝手上,命好生在一個盛世,稅負低,就不會餓肚子。



花木童說史


我們古代的中國可是一個賦稅相當重的國家,大家知道我國古代的農民賦稅有多重嗎?小編是知道一些的,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吧。

第一個,丁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頭稅。如果古代一個戶家裡的孩子生的越多,那麼應該承擔的賦稅就會越重。

第二,田稅,這個是以農戶的田畝為依據的收的一種稅。而大部分田地多的,老百姓收的稅也會更多。一般都是三十而一或者二十五而一這種徵收比例。

第三,其他地方官僚的苛捐雜稅。像古代的一些地方官,都會為自己的私利所設一些條條框框來給大家增加賦稅。

以上三點就是小編對中國古代農民所收賦稅的見解。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大咖叭


古代稅收我不知道,當今六個錢包不夠首付,古人如何?


冬日陽光133823569


淨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七十都要上交國家,還不包括徭役。


慄粟觀滄海


現在都是間接收稅! 純稅大概百分之60,另外還需要加上其他比如房子,醫藥等~~~


山頂洞土著居民


肯定比現在重,吃不飽穿不暖!!最主要的是生產力低下,農作物比較少,產量也低!!


黃岡80後


古重窮,今免亦窮!


延888


現在雖然沒有直接稅負了,可是生產資料不納稅嗎?不還貸款利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