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娣中醫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梁氏鍼灸療法

針灸醫師梁楨先生在新昌可謂家喻戶曉,梁醫師原名梁法祥,於1916年出生於大市聚鎮姚卜丁村,16歲開始當教師,數年後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從事地下工作,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改名字為“梁楨”。多年顛沛流離、艱辛無比的革命工作,使身體落下病根,一次在外大坑村一座佛堂修養之時偶遇錦陽師父等高僧,暢談之時瞭解到幾位師父都是懂醫術之人,於是萌生了學醫的想法,一能解自己之症,更能治他人之疾。於是療養期間熟讀了中醫各大經典著作,並跟從幾位師父學習經驗,果真治好了自己的病,還為很多親鄰醫治。解放初從政,政府委以重任,時任新昌第一任文化館館長、檢察長,本來已經塵埃落定。然而遭遇“反右”運動,梁楨含冤入獄,成為一生中最大的打擊。真可謂是絕處逢生,在寧波獄中他巧遇曾紀瑞師父,得知其為有名的針灸醫師,終於堅定了自己從醫的志願,他化悲憤為力量,幾經磨難,學成醫術而歸,成為一名優秀的針灸醫師,同時也成為“新昌梁氏針灸療法”的創始人。“新昌梁氏針灸療法”於今年年初被紹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五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回到家鄉新昌以後,梁楨先後在大市聚衛生院、新康醫院、三坑衛生院、新昌中醫院等單位工作,培養赤腳醫生幾十名,帶學徒十幾名,退休後直至逝世前的幾十年間為來訪患者免費治療,分文不取,90多歲高齡依舊耳目聰慧,為上門來的病人扎針施灸,醫術醫德得到了老百姓的廣泛讚揚。

梁楨醫師汲取了顯華、錦陽、紀瑞等師父之長,獨創了一套梁氏針灸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就是“一針、二灸、三膏藥”,針就是以針刺經驗穴位疏通經脈,灸就是以艾灸溫通祛除病邪,膏藥是灸法的必要輔助起到無菌化膿性免疫治療。其中核心是灸法。灸法治病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說文解字》:“灸,灼也,從火,久聲。”《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溫陽起陷,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於陽氣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灸法,以艾葉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熱源在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溫烤,以起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的功效,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艾葉用於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灸法了。

解放前後一段時間,新昌大佛寺內的幾位名僧一直用灸法為附近百姓解除病痛,新昌西山庵顯華師父以化膿灸治療許多頑疾,聲名遠播,來求診者往來雲集,僧人曾紀瑞師父和張錦陽師父師從於她,並將其化膿灸法盡數傳承,在新昌大佛寺行醫濟世,許多大病重病灸治而愈,深得人心。梁楨醫師盡得幾位師父灸法之精髓,運用傳統中醫針灸理論加以融會貫通,通過臨床的實踐積累,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梁氏針灸療法,療效日趨完善,聞名於全省各地,曾被評為紹興市名中醫,名聲遠揚,不但臨近區縣前來就治,安徽、湖南等其他省市也有患者紛紛前來。梁楨之女梁德斐,繼承父業,得到父親真傳並在父輩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到北京、山西、南昌等各處求學,汲取各家之長,終於形成一套以麥粒灸、隔物灸、溫灸、新九針為基礎的創新療法,針灸並用的治療體系。梁德斐之女潘良傳承祖業,現就職於西湖景區醫院針灸科。梁氏一家是為“針灸世家”,幾代人致力於針灸事業,並立志將珍貴的梁氏針灸理論體系,獨特的化膿灸法和家族的臨床經驗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新昌梁氏針灸療法”傳承歷代針灸之精髓,對許多疑難雜症均有祛除病根,力如拔山之效。“新昌梁氏針灸療法”是以直接灸、化膿灸為主要治療手法,在保持這種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吸納溫和灸、溫針灸、鋪灸、隔物灸、天灸等灸治方法,結合針刺、拔罐,有效治療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面癱及各類神經損傷後遺症,眩暈、前列腺炎、耳聾、病毒性角膜炎及許多專科病。梁氏針灸通過三代人的共同努力,進行了全面的臨床總結,堅持診病明確,辯證施治,取穴精確,以灸治為特色,結合針刺、拔罐、膏藥,盡力做到給病人帶來痛苦少,收效快,治癒率高。

為使這一寶貴的醫療技術不至失傳,梁氏一家幾經努力。梁楨先生和梁德斐醫師於20世紀80年代培訓全縣各鄉鎮醫院骨幹11名,80至90年代師帶徒培養學生12名,並帶教多批次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傳授梁氏針灸。現有潘亞英、嶽豔、呂林燕、王軍霞、潘良、俞洪、俞金娣等多名學徒,傳人在杭州、新昌、寧波、紹興等地開展以梁氏針灸療法為主要技術的醫療活動。因此,梁德斐醫師也被紹興市文廣新局命名為傳統醫藥“新昌梁氏針灸療法”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現在,新昌中醫院針灸科、梁德斐中醫診所是“新昌梁氏針灸療法”的保護和推廣基地。

俞金娣中醫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梁氏針灸療法
俞金娣中醫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昌梁氏針灸療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