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創造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贛南模式”紀實

治山理水書新卷

——贛州市創造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贛南模式”紀實

站在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廢棄礦山治理瞭望臺環顧四周,但見綠樹搖搖,綠草茵茵……

“以前,這裡方圓幾公里聚集了眾多稀土開採人員,即便到了晚上,各個山頭也是燈火輝煌,挖山掘土不止,還有商店、飲食店紛紛‘跟進’。幾年下來,青山被毀,良田受汙,留下荒夷一片。”該鄉上甲村老支書鍾賤林親眼目睹了這個村莊的鉅變。

柯樹塘廢棄礦區的變化,是贛州吸取歷史教訓、全力抓實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特別是獲批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以來,我市積極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被水利部譽為創造了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贛南模式”。

傾力支持彰顯中央關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猶縣梅水鄉園村碼頭木材成山,木排塞河,每天5個火車頭到此日夜運輸木材。“統計數據顯示,上猶自森林鐵路開通十幾年來,為國家建設貢獻了400多萬方木材。”該縣水保局副局長劉烈濃介紹道。

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歷史、人為等因素,我市水土流失面積1980年高達111.75萬公頃,佔全市山地面積的37%,那時的贛南大地,紅土裸露、溝壑縱橫。

上世紀80年代初,英國皇家協會一名爵士到興國縣考察水土流失後驚呼:中國南方出現了“紅色沙漠”!

中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組成聯合調研組考察贛南水土流失後指出:贛南水土流失面積之廣、程度之烈、危害之嚴重,在南方諸省區均屬罕見!如不抓緊治理,興國要“亡國”,寧都要“遷都”!

贛南老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

1983年,國家把興國縣列入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之一。隨後,贛南18個縣(市、區)先後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國家持之以恆的大力支持,為我市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贛州建設成為“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支持贛州“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繼續實施崩崗侵蝕防治等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加強贛江、東江源頭保護,開展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治理。”

2014年12月,水利部將贛州列為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要求贛州打造水土保持示範樣板。

2017年,贛州被列為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並獲得中央基礎獎補資金20億元。

高位推動創造“贛南模式”

上世紀50年代,贛縣三溪鄉下濃村村民周東海,面對崩崗淤塞河道淹埋農田,帶領村民治山治水治窮取得顯著成效,周恩來總理為其事蹟所感動,當即寫下“叫崩崗長青樹,讓沙洲變良田”,由國務院水保委製成錦旗進行表彰。

紅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治理典範,激勵著今天的老區幹部群眾。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把水土保持擺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視、高位推動,要求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

——實施四大工程。籌資183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整治、礦山環境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等五大類63個項目;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啟動10年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計劃,增強涵水保土功能;實施東江流域生態保護工程,推進生態修復、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五大類79個項目建設,實現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實施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園建設工程,探索採用“水保+產業發展”“水保+農村汙水處理”“水保+鄉村旅遊”“水保+脫貧攻堅”“水保+美麗鄉村建設”5種治理模式,啟動創建100個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園區。

——致力三項創新。把水保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過程嚴抓嚴管嚴治。創新審批管理,為規範農林果開發,出臺贛南山地林果開發水土保持技術規程,建立山地林果開發聯審聯批聯驗長效機制。創新監督執法,實施“屬地管理、市縣聯動、部門聯合”,實現全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全覆蓋、常態化和規範化。創新考核問責,把水土保持改革創新納入縣(市、區)年度科學發展綜合考評。

——築牢四大保障。強化組織保障,市縣兩級成立水土保持委員會,專設水保局,列為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後,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層層抓落實。強化資金保障,近三年累計爭取山水林田湖草等水土保持重點治理資金25.23億元,市縣財政足額落實配套資金,吸引民間資本約15億元。強化技術保障,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地區性水保科研機構贛南水土保持生態科學院,我市創造的“水平竹節溝”治理技術獲全國推廣。強化制度保障,出臺重點治理工程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項目竣工驗收、監督檢查等12個配套文件,實現水保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合力攻堅成就多方效益

“自實施系列水保措施後,我們的村莊環境得到極大提升,山綠了,水清了,茶葉產業得到壯大,鄉村旅遊見效明顯,光桂花園農家樂一年利潤就有20多萬元。”上猶園村村民告訴記者,該村通過治山保水、疏河理水、產業護水、生態淨水、宣傳愛水等措施,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大豐收。

不僅園村如此,時至今日,贛州各地的水土流失都得到根本性治理,生態環境有了實質性改善。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已由1980年的111.75萬公頃下降到63.33萬公頃,年土壤侵蝕量由當年的5326萬噸降到現在的1220萬噸;江河河床逐年下降,水庫、山塘蓄水量增加,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各地抵禦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

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深入實施,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我市探索出“治理一條小流域,建設一個示範基地,扶持一批治理大戶,培育一個支柱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路徑,在綜合治理小流域內推行“山頂喬灌草,山腰種果瓜,山下培豐田,山塘養魚鴨”,發展小流域生態經濟,興建了以發展臍橙、油茶為主的種養基地2240個,種植經果林5.53萬餘公頃,新增水面養殖587公頃。“十二五”以來,全市約有6.55萬農民、困難職工通過創辦種養基地,實現並帶動勞動就業,擺脫貧困,奔向小康。

眾志成城、合力攻堅,如今,贛南水土保持大示範區建設已見雛形。全市建成了一批有規範、標準高、效益好、示範功能強的水保生態建設示範工程,塘背河等34條小流域被國家評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小流域”,興國、瑞金、石城、安遠等4縣(市)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縣”,章貢區被評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城市”。近三年,全市新創建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園(村)56個,建成了南方崩崗綜合治理示範區、廢棄稀土礦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範村等示範工程,寧都縣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龍南縣虔心小鎮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園、興國縣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上猶縣園村小流域治理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這些水保生態文明示範工程,已成為我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骨幹工程。 (記者 鍾瑜)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