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吞魏,西晋十分顺利,为何15年时间不敢打吴国?

蒋献凯


熟悉三国那段历史的人都了解,虽然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但是若论实力魏国无疑是最为强悍的,曹魏政权无论从人口,兵力,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方面和其他两个政权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三足鼎立中蜀国无论地盘,人口还是经济和魏、吴都没有可比性,再加上连年北伐用兵极大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可以说蜀被灭时早已严重透支,所以魏灭蜀是三国中最强者消灭最弱者的一战。

至于曹魏改“姓”就更不用说了,早在“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就已经改姓司马了,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266年魏帝禅位,直到280年东吴降晋,三分归晋,这15年的时间晋为什么没有完成统一,他们在干什么?

首先更正一个问题,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内魏、吴也没有闲着,边境上的各种冲突不断,“西陵之战”中吴将陆抗还曾大败晋军。这段时间晋主要做了两件事,准备、等待。

准备:

稳定局势,蜀国刚灭,西晋必须维护在当地的统治,以解除后顾之忧,比如善待刘禅以及蜀国的王公大臣。

修炼内功,训练水军,由于东吴有长江天险,又极善水军作战,西晋吸取了以往水战失败的教训大量造船并训练水军,使之能有和东吴对抗的实力。

瓦解敌人,西晋对吴国实行了分化瓦解政策,坐镇交战前线的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 基本准则是吴军投降双手欢迎,吴军要走好酒好肉欢送。

等待:

东吴经济发达,综合国力远在蜀汉之上,魏灭蜀之时恰逢东吴政权度过了动荡时期,孙皓即位为帝稳定了政局,东吴曾一度有开明盛世之象,孙皓也因此被称为“令主”即贤明的君主。


在这种情况下西晋除了准备,剩下的就是等待一个时机,等待吴国从内部瓦解。

果然吴主孙皓没有让人失望,在经历了短暂的明君生涯后,孙皓变得昏庸暴虐,在他看来吴国有长江天险,西晋无力灭吴。在加上吴国在陆抗之后东吴再无良将,西晋终于等来了灭吴的良机。

公元280年吴主孙皓自缚双手出降,东吴灭亡。


一点点历史


西晋吞吴灭蜀之后,并没有立即灭吴,而是等了十几年,这期间在等待什么?其实是在等待一个灭吴的时机。司马昭灭蜀汉之时,吴国后主孙皓初登帝位,登帝初期其施行明政,吴国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较为不错。彼时,西晋内部普遍认为吴国民富国强,灭吴难度极大。然而,吴国后主孙皓施行短期明政之后,逐渐变得好大喜功,显现出其暴躁的性格秉性,而由于其多年的暴政积累,吴国国力大幅下降衰弱,内耗不断。晋帝司马炎等待十几年后,终于等来了灭吴的大好时机,于是决定发兵灭吴,至此,在亡蜀十五年后,西晋起兵伐吴,天下一统,三家归晋。


平淡是真151500


因为长江天堑还有赤壁之战准备不全的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