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誉的南京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民国时期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

那么,中山陵是由谁设计的?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和磨难?承建商为何不仅没有赚钱,还亏了本?对于中山陵的建筑特色,世人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乱世中建造的南京中山陵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曾说过:“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1925年5月13日,孙中山葬礼筹备委员会,决定向海内外悬赏征求陵墓的设计图案,并采用密封卷的方式进行评选。

最后,经过四位评判顾问协商后,最终认为吕彦直设计的方案“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评选吕彦直获得头奖。葬礼筹委会复议认为,吕彦直的设计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同时聘请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

随后,吕彦直立即着手编制初步预算,总数约为50万两白银,后来限于经费的原因,经葬礼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中山陵工程分两个部分进行建造。

几经商量,姚新记营造厂终于同意以443000两白银的造价承包。年底,家属代表孙科与姚新记签订第一期工程合同,吕彦直以证人身份签字,合同规定工期14个月。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1926年1月15日,中山陵工程正式破土开工。工程分三期,第一期是建造墓室和祭堂。

由于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上施工,条件极差,材料运输尤为困难。从意大利进口的850吨大理石及从比利时进口的竹节钢,经香港转运上海后,海关要征收巨额关税。沪宁铁路局和宁省铁路局也以“不办联运”和“枕木腐朽,不堪承重”为理由,勒索巨款。当地土豪劣绅又以占用农田,破坏道路为借口,进行敲诈、阻挠。加之当时南京被军阀孙传芳盘踞,政局动荡不安,工地常被散兵游勇骚扰,工人被拉夫,财物被抢掠,工程进度十分缓慢。按合同规定,第一期工程应该在14个月内完成,如到期不能完工,每延迟一天,姚新记就要被罚款50两银子。为此,姚新记多次致函吕彦直,要求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困难。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至7月中旬,开工已半年,而主要材料还没有运到。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上海和南京之间。至9月,终因辛劳过度,病倒在上海寓所。有关工程事务,均委托黄檀甫全权处理,但技术工作,仍然需要他亲自裁决。因此,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和做成的模型都须送往上海,由他亲自审查、修改。选用的建筑材料,除必须按他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经南洋大学试验并超过美国标准,他才签字准用,否则就要返工。他的严格要求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免引起姚新记营造厂发出“工程在宁、取决于沪”和“吕建筑师欲成其千载一时艺术之名,处处以试验出之”的怨言。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吕彦直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后,葬礼筹委会由上海迁至南京,加推蒋介石等7人为委员。5月起,材料运输才顺利起来。6月,吕彦直到南京参加葬礼筹委会议,讨论工程进度,敦促中山陵的第二期工程迅速上马,并住在山上督促施工。

此后时局相对安定,后面的工程进展顺利。1927年开工的二期工程由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主要是水沟、石阶、护壁等工程;1929年开工的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

1929年夏,中山陵二期工程建造完成。不幸的是,就在二期工程即将验收交工前,一代建筑大师吕彦直病逝,年仅36岁。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的奉安大典隆重举行,安放在北平的灵柩换用苏联赠送的铜棺迁到南京入葬,而原本安放在北平西山碧云寺的楠木棺材,里面装进孙中山的礼服,作为衣冠冢。

中山陵第三期工程包括碑亭、陵门、卫士室等工程,于1931年冬全部完成。至此,历时六年之久的陵墓工程宣告竣工。同年,中山陵管理委员会为吕彦直立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石碑的上半部,是建筑大师吕彦直的半身像,这是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制作的;在石碑的下半部,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的碑文。据说,这座石碑原本安放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但在抗日战争中却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不过,巍巍中山陵昭示着这位建筑大师的不朽功绩。


设计师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没赚钱却赔了本,谁建造了中山陵?


建成后的中山陵陵园总面积占地45870亩,陵园所在地计海拔158米。从甬道上达祭堂,共有10段花岗石石道,共计392级石阶,气势雄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