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在世界建築史上享有盛譽的南京中山陵,不僅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民國時期興建的規模最大的紀念性建築。

那麼,中山陵是由誰設計的?在建造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波折和磨難?承建商為何不僅沒有賺錢,還虧了本?對於中山陵的建築特色,世人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亂世中建造的南京中山陵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在臨終前曾說過:“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1925年5月13日,孫中山葬禮籌備委員會,決定向海內外懸賞徵求陵墓的設計圖案,並採用密封卷的方式進行評選。

最後,經過四位評判顧問協商後,最終認為呂彥直設計的方案“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評選呂彥直獲得頭獎。葬禮籌委會複議認為,呂彥直的設計方案“簡樸堅雅,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決定採用此方案建造陵墓,同時聘請呂彥直為陵墓建築師。

隨後,呂彥直立即著手編制初步預算,總數約為50萬兩白銀,後來限於經費的原因,經葬禮籌備委員會討論決定,中山陵工程分兩個部分進行建造。

幾經商量,姚新記營造廠終於同意以443000兩白銀的造價承包。年底,家屬代表孫科與姚新記簽訂第一期工程合同,呂彥直以證人身份簽字,合同規定工期14個月。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1926年1月15日,中山陵工程正式破土開工。工程分三期,第一期是建造墓室和祭堂。

由於在荒無人煙的山坡上施工,條件極差,材料運輸尤為困難。從意大利進口的850噸大理石及從比利時進口的竹節鋼,經香港轉運上海後,海關要徵收鉅額關稅。滬寧鐵路局和寧省鐵路局也以“不辦聯運”和“枕木腐朽,不堪承重”為理由,勒索鉅款。當地土豪劣紳又以佔用農田,破壞道路為藉口,進行敲詐、阻撓。加之當時南京被軍閥孫傳芳盤踞,政局動盪不安,工地常被散兵遊勇騷擾,工人被拉夫,財物被搶掠,工程進度十分緩慢。按合同規定,第一期工程應該在14個月內完成,如到期不能完工,每延遲一天,姚新記就要被罰款50兩銀子。為此,姚新記多次致函呂彥直,要求幫助解決施工中的困難。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至7月中旬,開工已半年,而主要材料還沒有運到。為加快工程進度,呂彥直不得不奔波於上海和南京之間。至9月,終因辛勞過度,病倒在上海寓所。有關工程事務,均委託黃檀甫全權處理,但技術工作,仍然需要他親自裁決。因此,每一分部工程的圖紙大樣和做成的模型都須送往上海,由他親自審查、修改。選用的建築材料,除必須按他指定的商標、產地之外,還要選送樣品,經南洋大學試驗並超過美國標準,他才簽字準用,否則就要返工。他的嚴格要求與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免引起姚新記營造廠發出“工程在寧、取決於滬”和“呂建築師欲成其千載一時藝術之名,處處以試驗出之”的怨言。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呂彥直

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後,葬禮籌委會由上海遷至南京,加推蔣介石等7人為委員。5月起,材料運輸才順利起來。6月,呂彥直到南京參加葬禮籌委會議,討論工程進度,敦促中山陵的第二期工程迅速上馬,並住在山上督促施工。

此後時局相對安定,後面的工程進展順利。1927年開工的二期工程由上海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建,主要是水溝、石階、護壁等工程;1929年開工的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衛士室等,由上海陶馥記營造廠承建。

1929年夏,中山陵二期工程建造完成。不幸的是,就在二期工程即將驗收交工前,一代建築大師呂彥直病逝,年僅36歲。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的奉安大典隆重舉行,安放在北平的靈柩換用蘇聯贈送的銅棺遷到南京入葬,而原本安放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的楠木棺材,裡面裝進孫中山的禮服,作為衣冠冢。

中山陵第三期工程包括碑亭、陵門、衛士室等工程,於1931年冬全部完成。至此,歷時六年之久的陵墓工程宣告竣工。同年,中山陵管理委員會為呂彥直立了一座紀念碑。在這座石碑的上半部,是建築大師呂彥直的半身像,這是由孫中山大理石臥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製作的;在石碑的下半部,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手書的碑文。據說,這座石碑原本安放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內,但在抗日戰爭中卻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不過,巍巍中山陵昭示著這位建築大師的不朽功績。


設計師在工地上累死;承建商沒賺錢卻賠了本,誰建造了中山陵?


建成後的中山陵陵園總面積佔地45870畝,陵園所在地計海拔158米。從甬道上達祭堂,共有10段花崗石石道,共計392級石階,氣勢雄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