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麼?

郜素清


·盤錦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沒幾座·

遼寧盤錦市是1985年,因遼河油田的建設發展而新興的一座中小城市。在這座城市尋找比較古老的建築物那是件難事。

有資料表明,2002年在盤錦盤山縣太平鎮西五棵樹村,出土了元代的小瓷羊玩具,並有同質錢幣55種,分別為唐、宋、遼、金、元錢幣。這些罕見的出土文物填補了盤錦地區無唐代文物的空白。

還有一些地下的文物見證盤錦歷史暫且不談。有人說盤錦地面現今可看得到的,最古老建築是晉商“永順泉大院”舊址,建於1675年。但這個大院早就損毀,現在見到的永順泉大院舊址的照片是1913年重修的,距今有近百年曆史。從整個盤錦區域的歷史記載來看,古老建築也有一些,只是到了解放前後都已破、損、毀了。

除了這個晉商永順泉大院舊址,可能就屬1931年日本關東軍侵略中國,進入盤錦市後建的一些老房屋了。在盤錦市雙臺子區勝利街東段,火車站貨場西側,一個稱作盤錦“小紅樓”舊址(1932.04—2019)的紅磚建築。這個小紅樓建築,是1932年4月日軍修建的守備隊隊部。小樓的西北、東南兩角則各突出修建了碉堡,設有多處射擊孔,樓內有辦公室、審訊室、拘留所、休息室等。是日軍侵華的鐵證。目前是日軍罪行陳列館。

在盤錦這座剛剛新興不足四十年的中小城市,談論古老的風土人情還是田莊臺,無論從建築和歷史的文化發祥都是獨一無二的,田莊臺鎮1653年載入史冊。至1985年前田莊臺是河運商貿往來興盛時期。田莊臺鎮雖然古老,但沒存留下古老的遺蹟。

田莊臺鎮從明朝(隆慶前)到民國十二年,先後有九廟一寺古樸典雅的廟宇建築於世。從中日甲午戰爭田莊臺唯一一處的甲午陸戰戰場的結束,到建國後這些寺廟基本損毀。但在這些損毀的寺廟中,獨有田莊臺清真寺(1894—1975.03)存世時間最長到1975年3月。這座清真寺建於1894年前後,是清軍左寶貴首領聯合眾人捐建。1975年2月4日營口海城大地震,波及田莊臺倒塌房屋1萬餘間,清真寺堅固無損。在震後的3月因一顆違規發射信號彈將古老的清真寺引發火災,損毀後拆除。

如果說田莊臺現存的老建築,還有碼頭的“小白樓”舊址與老抽水站舊址,這兩個地方小時候經常去玩。

田莊臺“小白樓”舊址(1934—2019),坐落在田莊臺鎮碼頭岸邊西側,建於1934年。當時為田莊臺警察署以及日軍水上警察派出所。樓內曾設有值班室、辦公室、刑訊室、禁閉室,是日軍侵華歷史的見證。有報道今日田莊臺小白樓準備擬建遼河航運博物館。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田莊臺老抽水站舊址(1939—2019),位於田莊臺鎮一面街東北,大遼河下游田莊臺段西岸,引遼河水灌溉農田。該抽水站1939年日偽“開拓總局”修建,2010年5月停止使用。是日軍侵華罪證,也是全國保存完整的日軍侵華水利設施。擬籌建盤錦水利博物館,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10月1日在新抽水站開工挖地基時,發現有白骨堆積,厚度1米有餘、長300米、寬70米,還有筷子和碗。

最後說題外話,在盤錦市地面上今日能見證120年以上的物件有兩棵大樹,一棵大樹在田莊臺鎮清真寺院內的皂角樹(1892—2019),另一棵大樹是在大窪區東湖西門前、向海大道路邊的老榆樹(1855—2019)。

2019.04.08 盤錦大窪












盤錦愚人行


既然提到盤錦最古老的建築,那就先說說盤錦的歷史吧。

盤錦在建市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很少。人們受制於關東無文化論的影響較深,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九河下梢,退海平原,成陸較晚,千年歷史,無古可考”,更認為盤錦不存在什麼古代建築文化。

1983年,由遼寧省和當地文物部門組成的聯合文物普查隊,對盤錦境內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境內竟有文物200多處。特別是在一處鹽鹼地中間挖掘時,竟然挖出一個五千年前一個泥盆的殘片。這個地方叫"沙嶺",是盤錦東部的一個小鎮。隨著陶甕、陶盆、玉龍、石刀等物件殘片的相繼出土,盤錦古代歷史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了……2004年,盤錦市文物專家又在盤山縣高升鎮發現了表面光滑、結實耐用的新石器時期磨製的石斧和石杵。

這一切都說明盤錦地區至少有5000年文明史,在新石器時代,盤錦就已生息著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晚期或父系氏族社會初期的先民了。

前些年,發現的盤山縣高升鎮北沙崗遺址、大窪縣清水鄉小鹽灘遺址尚存的灰燼層,是兩千多年前漢代民宅主人所遺。

2002年在盤山縣太平鎮西五棵樹村,還出土了元代的小瓷羊玩具,並有銅質錢幣55種,分為唐、宋、遼、金、元錢幣,中間沒有不斷代,這在盤錦出土錢幣中實屬罕見。其中,唐幣的出土填補了盤錦地區無唐代文物的空白。

盤錦早在漢代,境內極有可能就有一座縣城,即房縣。如果確鑿無誤的話,這該是本地區最早的行政建置。但史料對房縣建築風格的記載甚少,現有的總體概括是——是一座甕磚披瓦,城壕一體,城上可跑馬、城下可行船的沿海臨河,有商埠、碼頭的縣城。

明朝時盤錦歷史進入到平穩發展時期,因為明成祖朱棣下令重修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盤錦當時為廣寧所轄,也陸續沿長城建起了駐軍的堡城,其中有西平堡、西寧堡、鎮武堡,但如今都已面目全非,下落不明。

到了清朝,受一些優惠政策驅動,山東、直隸、山西等地很多迫於尋求生活出路的窮苦百姓,成群結隊地來到遼東,來到盤錦!初到時,為了有暫時的容身之所,就開始搭建起窩棚。窩棚是用兩個人字架加橫杆搭成的,四腳落地,外面用蘆葦或秫秸杆苫蓋。常住者在屋內搭火炕,用泥抹棚壁遮風保暖。現在的孫家窩棚、邢家窩棚、高家窩棚、李家窩棚、王家窩棚,都是以先來定居搭窩棚的移民定名的。

  普通民居有草房、平房、瓦房三種。平房的屋頂略呈弧形,前後有流水特徵,便於雨天排水,是遼西最流行的居宅樣式。農村平房多開後門,為通風和上後菜園方便。類似民居,並現存,在盤山縣石新鎮當鋪村,頗具當時特色(如下圖),也許,這就是目前盤錦最古老的房子了。

  原本當一代梟雄張作霖家的老宅應該是關注度最高度,老宅位今天大窪縣東風鎮小窪村,鼎盛時期車馬成群,十分氣勢。在“九一八事變”後,老宅被日寇拆毀,成為一片廢墟。

  盤錦清代建築文化最厚重地方,還要屬田莊臺。因它是境內最古老的鄉鎮,據傳最早因有田、莊兩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據現存的崇興寺碑文所述,推斷它成為村莊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田莊臺是本境最早的文化發祥地,從明朝(隆慶前)至民國十二年,先後修建崇興寺、文昌宮、朝陽宮、關帝廟等,但中日甲午戰爭開始後,很多特色建築被毀,倭寇們給盤錦的歷史文化帶來一場浩劫。

1931年12月日軍佔領盤錦後,從旅大地區用火車運來紅磚(當時中國不生產紅磚,建築全用青磚),在火車站貨場西側,修築了一座地面面積163.8平方米,炮樓式的盤山護路守備隊隊部樓。該樓頂是搗制的平臺,邊上有女兒牆。樓的西北、東南兩角則各突出修建了碉堡,有多個射擊孔;樓內設辦公室、審訊室、拘留所、休息室。需要說明的是,該樓上面還有個瞭望哨樓,上去後可清晰地巡視來往的火車,特別是能俯瞰高家屯和盤山縣縣城主街的全貌。該樓因用紅磚砌成,俗稱“小紅樓”。“小紅樓”沾滿了中國人的血,是作為日軍侵華的鐵證,目前建成了日軍罪行陳列館。(下圖為小紅樓,可以說,它是目前盤錦市保存最好的老建築)

有網友說,現在盤錦最古老的建築是晉商永順泉大院的舊址(下圖)。的確,永順泉建於1675年,但大院早就損毀,這個大門洞是在1913年重修建的,距今仍有近百年曆史。可以說是市區內最古老的建築,但在盤錦區域內還算不上。


清顏2017



興隆臺 的烽火臺 稱第二 哪有稱第一的?

公元1644年即明朝崇禎16年,明朝滅亡。當時境內有一處烽火臺屢遭風雨侵蝕,又因年久失修,便出現了大窟窿。附近百姓就稱這裡為窟窿臺。

1861年即咸豐11年,因為“窟窿臺”有“破落”“虧損”“敗家”“賠空”等不吉之意。由附近屯中首戶劉老禹倡議,並在鄉鄰中公決,改名為“興隆臺”。為慶祝更名,村民們還請來戲班子,搭臺唱戲三日。

1986年,興隆臺區正式成立。1990年,盤錦市有關部門又在興隆臺區莊林路東,重建了烽火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