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是曹操有才還是楊修有才?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單論文學造詣和頭腦智慧而言,楊修比曹操有才。若論心機手段楊修自然不及曹操。但是心機手段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性格有關。所以總體上楊修強於曹操。

首先無論曹操故弄玄虛的任何意圖楊修都能猜出他的意思。

比如曹操在別人送來的食品酥的盒子上寫了一合酥,那時候盒跟合是一個字,所有人都不知道什麼意思,楊修卻首先吃了一口並分給眾人,眾人嚇得不敢說話,楊修說丞相意思一人一口酥。

曹操在視察新修的丞相府的時候,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其他人看到這個字也是一臉懵逼,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請教楊修,楊修說大門裡一個活字乃是闊字,丞相嫌門闊了,工匠們把門改小曹操果然滿意。曹操和楊修之間類似這種故事數不勝數。

其二,猜謎遊戲,楊修能比曹操猜出來。比如有一次曹操和楊修路過一座墓碑,墓碑上有字黃絹幼女,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百思不得其解,就問楊修什麼意思楊修正要說,曹操擺擺手讓我想想,一連走了三十多里,曹操猜想出來,於是就命楊修把答案寫在手上,曹操也寫在手上,然後兩個人把手伸開果然是一個答案。曹操因此歎服說,我比楊修之才竟然相差整整三十里。

再次,楊修之才不僅在曹操之上還在曹操首席謀士荀彧之上。曹操命第一謀士荀彧與楊修等人各自輔佐曹丕曹植,看誰有王命之才,就選誰作為繼承人。曹操每次出的問題,曹丕曹植二人都不解其意,怎麼做怎麼回答都不能令曹操滿意,曹丕請教荀彧荀彧一樣沒有辦法。曹植請教楊修,並按照楊修的意思去做,曹操對曹植非常滿意。曹操正準備立曹植為繼承人時被人舉報曹植每次的考試答案和行為都是楊修指點的,曹操大怒,就有殺楊修之心。

最後,最重要的是楊修的非凡才華讓曹操強烈嫉妒,引起來了曹操除掉楊修的殺心。曹操作為老闆竟然嫉妒自己的手下楊修之才嫉妒的要殺掉他,可見楊修必然遠在曹操之上。

有人說楊修竟然笨的激怒曹操讓曹操殺掉說明這個人不夠聰明不通謀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著書立說吟詩作對是才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才華,謀略決策心機手段也是才華,人情世故還是才華。楊修只只能說人情世故不夠練達而已,不能說他沒有才華。

而且太有才華的人往往都是鋒芒畢露恃才傲物,沒有才華的人他怎麼露,拿啥來露?沒有才華的人露那是妄自尊大,狂妄驕橫。有才華的人遇到才華比他強的人,他一露才華就被別人攆殺,他也不好意思露。換是我們任何人沒有才華都恨不得表現自己,有一身才華你會藏著憋著?

所以以楊修的聰明睿智,曹操每次的意圖他都能第一個領會,他會不知道曹操嫉妒他想要殺他這麼簡單的事?那他為什麼還處處表現呢?無奈才華太高藏不住啊,而且表現慾望也比較強,不想藏啊。

而且曹操愛才,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不殺他,禰衡脫光衣服罵曹操曹操憋著一肚子氣也不殺他,就是不想落下個殺害人才的罪名,相反別人越是罵他,曹操反而越是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越是以禮相待,就是為了落得愛惜人才的名聲,好叫天下人才都來投奔曹操。所以對於楊修這個人才,曹操只有三種選擇,一是無論楊修再怎麼無理取鬧,曹操都得以禮相待,以顯示自己愛惜天下人才的寬大胸懷。二是殺掉楊修這樣曹操就落得個妒賢嫉能,迫害人才的罪名。三是把楊修趕出朝廷,這樣楊修這個絕世人才就可能會跑到敵人那裡去給敵人效力。

對於以上三種選擇,曹操最佳選擇就是第一種,也就是說曹操的最佳選擇只能不停忍受楊修的戲弄。楊修也深知這一點,這也是楊修為所欲為毫不收斂的原因。即使楊修知道曹操有一天會找藉口殺掉他,估計他也不怎麼害怕,因為他的死會換來曹操迫害人才的壞名聲,曹操忍辱負重了半生樹立起來的名譽即使不會毀於一段也會受到不少影響。而曹操貴為丞相加九錫,位極人臣,楊修死了,以曹操萬金之軀也佔不到便宜,相反楊修還有可能賺了一把。


叨筆歷


曹操

楊修要是有才就不會被殺了!小聰明而已!


於哥四口之家


引言

現實生活的職場上,大家身邊也許都有這樣的同事,他們思維敏捷,善於思考上級領導心中所想,甚至能利用摸清他人的思維模式,總能快人一步,率先完成工作任務。大家對於這樣的人的評價往往就是:“有才!”

現代漢語中“才”的名詞意思為:才能、才幹、才學

我們今天常用有才這個詞語詞形容一個人有能力、有本領。

而一個人有能力、有本領最直接的體現莫過於是否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和過人的智慧。

而在三國曆史上的曹操可以說是當時雄才偉略的第一人了,《三國志》的作者評價曹操為超世之傑,也就是超過當時所有人的英雄豪傑。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陳壽

然而在當時,卻有一個連曹操都自愧不如的聰明人物,此人就是楊修。

曹操作為後來不斷為各種文學形式演繹的人物,我們都不陌生。那麼楊修呢?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身上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兩個當時最“聰明”的人物又會有怎樣的命運交集呢?

曹操與楊修二人究竟誰更“有才”?

我們先從第一個小問題說起,談談楊修其人。

楊修,字德祖。看他的祖上履歷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爺爺楊震在漢安帝時期當過司徒、太尉,太爺爺楊秉也在桓帝朝當過太尉,爺爺楊賜當過靈帝的司空、司徒、太尉,父親楊彪也在少帝和獻帝朝當過司空、司徒、太尉。

算起來楊修的家族,其實跟當時四處叫囂“四世三公”(四代人當中都有位居三公的)的袁紹、袁術的袁氏家族一樣,是當時最顯赫的門閥大族之一。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到了楊修爺爺和父親那一輩還連續兩代蟬聯三公之位。

楊家在東漢朝廷經營數代,勢力可謂是樹大根深,門生故吏便於天下。可以說在察舉制的選官體制下,楊修即使只看家族背景將來都不難位列三公九卿。

但是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楊家的氣運在楊修這一代算是到了強弩之末,因為他們遇到了亂世,一個軍閥呼風喚雨的亂世。

以楊家為首的世家門閥想要壟斷朝政、呼風喚雨,先決條件就是中央集權政府能夠控制地方,這樣文官門閥才能治理國家。而東漢末年黃巾之亂之後,東漢政府在董卓為首的地方軍閥的禍亂下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割據,各自為政。世家大族擁有再高的名望也沒有用武之地,所以楊修這一代想繼續“五世三公”的美夢算是破滅了。

且不同於當時同為名門望族的袁家早早走上了成為軍閥割據一方的道路,楊修此時繼續選擇當時主流名士的道路——讀書做官。而他的出仕對象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建安年間被舉孝廉之後楊修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由於曹操是獨立開府的丞相,楊修就具體負責丞相府溝通內外之事。也就是在這一階段,楊修在工作中展現出了自己的非凡“智慧”引得曹操都稱讚不已。

體現出楊修聰慧過人的主要有四則故事,都被記載在《世說新語·捷悟篇》中

  • 1.門活為闊

所有開府治事的丞相都要有自己獨立的相府,這一日曹操的相府正在開展府門的改造工程。曹操十分重視,親自驗看,看到工匠才剛剛開始重新構造大門的邊框,於是一言不發只令人在門上題寫了一個“活”字。

眾人紛紛撓頭不解曹操這是何意?正在為難之時,正巧主簿楊修路過,立刻下令讓工匠拆除剛剛建好的門框。眾人雖然依計行事,但是仍舊不解為何如此,於是楊修解釋道:門中有活,剛好是一個“闊”字,這是丞相嫌你們換的大門太大了,怕僭越禮法,引得朝中猜忌,故而以此表明態度。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對楊修欽佩不已。

楊德祖為魏公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 2.一盒酥

一次,曹操得到了別人進貢的一盒糕點。曹操吃了幾口之後,若有所思,沉吟半晌後提筆在糕點盒上寫了一個“合”字,接著便將糕點分賞給了相府的其他工作人員。

但是大家看到盒子上的字之後卻不明白曹操是什麼心思,便不敢輕舉妄動。只有楊修看到之後毫不猶豫的打開盒子拿起就吃。眾人慌忙提醒楊修不要妄動。楊修卻繼續一邊吃一邊道:合——既是人一口也,丞相的意思就死人人皆可分享此物,你們還猶豫什麼呢?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提“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 3.絕妙好辭

曹操和楊修一次在外出時正好路過曹娥碑,曹操和楊修一起下馬觀看碑文,憑弔古人。在石碑的背面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於是問楊修是否理解碑文的意思,楊修不假思索便要開始解釋。

“且慢”曹操卻突然制止了楊修的作答,“卿先不要回答,讓孤自己先想一想”

於是二人上馬繼續趕路,曹操邊走變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豁然開朗道:“孤已經想到了,不如德祖你說說你的想法看看你我二人是否一致。”

於是楊修遵命解釋道:“黃色的絹就是有顏色的絲,組成一個‘絕’字;幼婦指的是少女,組成‘妙’字;而外孫同理,指的是女子,是一個‘好’字;齏臼表示受辛,組成‘辭’字,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是‘絕妙好辭’不知丞相以為如何?”

曹操聽到楊修的解釋與自己的理解分毫不差,卻難得他能夠不假思索的得出答案,感嘆道:“論聰明機敏孤真是比不上你,你我之間的差距足足有三十里啊。”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 4.竹片為楯

官渡之戰時曹操征討袁紹,出發前整理軍隊的裝備,發現輜重中多餘幾十斛竹片,都有幾寸長。身邊的軍需官都這些竹片沒什麼用了,正要把它燒了。

曹操想這東西直接燒掉實在可惜,也許還可以做成竹盾牌派上用場,但並沒有下令軍需官立刻去做,而是先派斥候去問楊修該如何。楊修接到提問後立刻回答,斥候回報楊修的答案正好和曹操想的完全一樣。此事傳開,大家都極其佩服他的聰明。

魏武徵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鹹長數寸,眾並謂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甚惜,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

這就是史料中集中體現楊修聰慧過人的四個例子。

的確,從這些故事裡都可以充分看出楊修著實是一個才思敏捷過人的人才,要是放在今天絕對也是能夠上“最強大腦”的職場達人。領導想到的只有他能猜到,領導還沒想到的也只有他能先想到。

我們可以想象,像楊修這樣的連曹操都自愧不如的三國“最高智商”,要是能得到曹操重用,不要說內部的荀彧、賈詡、司馬懿要望其項背,至少跟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陸遜日後也會有智斗的好戲看。

但歷史正好相反。楊修不僅沒有被曹操大用,卻反倒被曹操以“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死,所謂“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就是妖言惑眾、洩露機密、裡通外國。那麼楊修真的犯下這樣的罪行了嗎?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

聰明反被聰明誤

楊修之死發生在公元219年,此時曹操和劉備對峙在漢中已經一年有餘,期間雙方互有攻守,到了決勝階段,漢中對於曹操方面的戰略意義此時並不大,而軍隊常年遠征士氣低迷。兩軍交戰,曹軍損兵折將不說,現在連糧草供給也發生了困難。

反觀劉備方面則恰好相反,想要鞏固益州就必須要佔領門戶漢中,在斬殺夏侯淵之後更是士氣大振,軍隊的補給線也要比曹軍短。

所以曹操此時已是心力交瘁無力再戰。夜深了,警衛長請示曹操出入口令,曹操隨口以晚餐中的雞肋作為口令,如此特別的口令讓警衛們都成了丈二和尚。

楊修得知口令為雞肋之後,卻一下子看出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於是他命令自己的左右開始準備行裝,不料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全軍竟然都開始暗地裡準備退兵。

如楊修所料,幾天過後曹操果然下令全軍拔營撤退。但讓曹操奇怪的時,已經被劉備打得士氣渙散的軍隊一聽到撤退的消息居然就全都“滿血復活”精神百倍,行裝收拾之迅速哪裡看得出是失利敗兵?

於是曹操派人暗中排查其中內情,得知楊修如此膽大妄為,不僅怒火中火燒,又因為忌憚楊修是袁術外甥的門閥關係,怕楊修後患無窮,於是下令將楊修以洩露機密罪處死。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脩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這就是楊修之死的直接原因。

其實楊修的死因也算是迷霧重重,有的歷史愛好者認為楊修死於奪嫡之爭;也有的認為楊修是因為他身為漢末世家大族的名士身份被殺。

但我認為這都不是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因為如果解釋為楊修因參與立儲而被殺,就解釋不了同樣是支持曹植的其他謀士為什麼沒有被牽連;如果解釋為楊修因與袁術的關係而死,袁術早就在建安4年被曹操剿滅,那麼曹操現在才想起來殺楊修不也為時太晚了嗎?

我認為楊修之死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是“君以此興,必以此亡”的典型。楊修就是被他的小聰明一步步害死,雞肋問題只是量變達到了質變。

曹操的手下其實遠遠不止楊修一個人才高八斗,曹操自己不用多說,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衝個個都已才思敏捷聞名。手下的謀士如:賈詡、郭嘉、荀彧、程昱、荀攸,甚至後來的司馬懿、華歆。他們無論是對曹操的貢獻還是在集團的地位都要比楊修要高。為什麼?

就因為楊修所謂的聰明是是名副其實的小聰明,小聰明的特點是什麼?膚淺、擁有者又極其喜歡賣弄。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楊修的那點“智慧”其實只能猜透曹操的心思,卻看不透曹操的為人和需求。一個像曹操那樣的專制體制下的奸雄,怎麼可能喜歡一個處處能猜到自己的心思,並且以此為榮,巴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出題其實就是一種試探,他其實就是要大家都猜不透自己的心思,才能確立自己的權威。可惜“聰明”的楊修不懂這個道理,每一次都要搶先作答。

如此一來在眾人讚歎楊修聰慧的同時,難道不是同時顯得曹操膚淺,沒有城府?《世說新語》中恐怕無法記錄曹操心理的想法。當楊修一次次的賣弄聰明,也正是同時在加大曹操心中對他的殺心。

楊修的智商雖高,情商卻基本為零。他不懂得如何和“君王”相處,也不懂得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應該善於藏拙,不被其他人看出來的才是大智慧。我其實相信,《世說新語》中的四個故事換做曹操其他的謀士也許未必就答不出來,只是不會有人想楊修那樣傻,為了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引得曹操不快呢?他們不過是看破不說破罷了。

《老子》中說“絕聖棄智”,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其實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司馬懿懂,而且一直奉行,所以同樣是世家大族,司馬家最終取代曹魏成為了士族地主階級的統治者。而楊家卻應驗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古話。

也許死亡真正點醒了楊修,他在死前曾經感嘆:“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也許他已經明白當他第一次解開曹操謎語並以此為榮執迷不悟的時候,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所以在我看來楊修是地地道道的“小聰明”,而曹操則是真正的大智慧。

  • 楊修咬文嚼字,曹操志在四方

看楊修聰明的表現,無非體現在對謎語的拆解上,他既不能真正的看透人性也不能對天下大勢作出有利的分析決策。討伐袁紹靠的是荀彧、許攸;征討烏桓智囊是郭嘉;決議下荊襄的是賈詡;跟隨討伐孫權的是程昱。當是時,為何不見你楊德祖建言獻策呢?

而曹操正好相反,曹操的聰明恰恰體現在對天下大勢的把控上。在諸侯們都忙著擴大地盤時,曹操搶先迎奉天子,奪得了政治正確的大旗,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兵敗漢中,但曹操將防線佈置在斜谷-陳倉一線。從此劉備、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未能在西北前進一步。

  • 楊修重視眼前,曹操關注大局

楊修的聰明更多的體現在對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上,只圖一時能夠完成並立刻表現出來。

反觀曹操,並不在乎一時的得失,比如更從大局考慮。比如他的用人,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在袁紹軍營發現朝中大臣和袁紹的往來信件,此時換了楊旭一定是制定計劃想方設法抓捕、整治這些大臣。而曹操考慮的是朝廷的穩定和人心的向背,他決定當中燒掉這些信件,表示用不追究,極大地聚攏了人心,使得原本反對自己的人也心悅誠服

  • 楊修愛慕虛榮,曹操重視實際

其實看楊修一生的軌跡,他之所以一次次的被小聰明所誤,也許正是因為他每次表現出反應機敏之後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的緣故。楊修逐漸以被別人稱讚為動力,卻不料是一步步邁向了死亡的深淵。

而曹操則不同,他一生的格言就是“吾不能因虛名而處實禍”,當漢獻帝因他功勳卓著而給他擴大封地時,政治上極其敏感的曹操果斷的謝絕了。因為曹操看得明白,只要最高權力把握在手,天下都是自己的,何必在乎名義上的封地有多少呢?這恐怕也是曹操終生不稱帝的原因之一,因為皇帝不也是一種虛名嗎?漢獻帝有皇帝名號權利卻還不如自己一個沒有名號的丞相。既然如此又何必為虛名所累呢?

總結

所以歷史上擁有“大智慧”的曹操最終殺死了“小聰明”的楊修。不能不說是對我們的警示。

我們要以史為鑑,認清楊修的假“有才”,曹操的真“有才”,自己也要在生活中和職場上做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尾聲

楊修被殺後,有一天,曹操碰到楊彪,問道:“楊公為何瘦得成這個樣子?”楊彪沉痛的回答說:“ 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但又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啊。曹操聽了,也為之感動。(金日磾的兒子,為漢武帝所喜歡,稱為弄兒;後來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裡同宮女戲耍,他怕將來連累自己,便把弄兒殺死了)

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後漢書·楊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