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用的?對此你怎麼看?

577149781


在古代,“金瓜子”最初就是指散碎的金子。金子的價值就不用多說了,到現在都是貴重金屬,一克要數百元。

清朝時期,真的搞不懂這個朝代是真的富有,還是裝富有,皇室自己的花銷很大,比如慈禧一天就花費4萬兩白銀,皇帝吃一個雞蛋就要十餘兩銀子,但是給大臣和僕人們的賞賜卻越來越少。

金子畢竟就是錢呀,清朝的皇室,一次賞賜大臣或者僕人“萬金”捨不得呀,估計也沒那麼多金子。他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倒是很會想辦法,就把大塊的黃金分割製作成一個個很小的,看來十分精緻,類似瓜子狀的小金塊。每次就賞那麼一個兩個,或者十幾個的,看起來既有面子,又不用太心疼。

所謂的“瓜子”狀,並不是現代很多工藝品那樣的葵花籽形狀,而是西瓜子、南瓜子狀,就是一個小金餅。“金瓜子”就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而已。一個金瓜子,大概在20克到30克左右。按照黃金的比重,大概也就是可樂瓶蓋體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吧。

清朝皇室賞賜“金瓜子”,就是給大臣和僕人發獎金。而黃金被作為正式貨幣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名曰“爰金”。

到了秦朝,“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通鎰)為名,(為)上幣”。秦時的一鎰,大概為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而那時一兩大概是16克多。

漢朝時,規定“黃金一斤”為“一金”。漢朝的一斤大概是現在的半斤,250克左右。從史書和考古上看,漢朝簡直就是黃金遍地呀。

漢武帝賞賜衛青、霍去病,一次就“賞賜五十萬金”,換算一下,可是現在的25萬斤重呀,也就是125噸。其他的還有,“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看看漢武帝多慷慨。而從漢朝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馬蹄金、金餅等物,也重達100多公斤。何為強漢,太有錢了。

而“金瓜子”在二十四史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宋史·趙普傳》中。當時的杭州吳越王錢俶(就是建造杭州雷鋒塔的那位),為了結交趙普,送給了趙普很多禮物。這些禮物就擺在廊簷下,還沒來得及收起來,正好被前來探望的宋太祖趙匡胤看到。趙匡胤也想看看送的都是什麼,“即命啟之。皆瓜子金也。”十幾大瓶的金瓜子呀,“上有天堂,下游蘇杭”,古代蘇杭的富庶看來絕不是吹的。

只是到了清朝,皇室再無如此的豪氣。清朝統治者為了少賞賜前,就給金瓜子附加了榮耀的意義,臣子或者僕人們能被賞賜一個兩個,或十幾個金瓜子,都被視為無比光榮的事情。不得不佩服清朝統治者,已經知道精神鼓勵法了。

當時,清宮后妃們的俸銀說起來不少,但也不算多。皇后也就年俸1000多兩銀子,貴妃600兩,妃300兩,而普通的貴人,一年才100多兩銀子的俸祿。光緒的珍妃,就為了解決生活困難,打著光緒的旗號賣官鬻爵了。

按照清朝金銀一比十,到一比二十的兌換比例,妃子300兩的年俸,也就能換成30枚左右的金瓜子而已。所以,在影視劇中,一抓一大把的賞,不太符合實際情況,除非是妃子孃家貼補很多。而且,一大把金子,兩三斤重是有了,哪是一名女子可以那麼輕鬆的抓起來的。


奕天讀歷史


以前在北京小衚衕裡有個滿人,他老跟街坊鄰居吹噓,說自個祖上伺候過皇帝,受過皇帝的賞賜。鄰居當然不信了,我還是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後代嘞?於是,他從房裡拿出“金瓜子”。


經驗證,果真。甄嬛傳中,沈眉莊受寵,雍正賞賜了一疊金瓜子,沈眉莊順手給了蘇培盛一把,蘇培盛連說,不敢當,不敢當……

作為雍正身旁的紅人,蘇培盛有什麼不敢當?金瓜子到底是什麼?


金瓜子,也就是碎金子,市面上不流通,專用來賞人,當然了,清朝時期,皇帝專用,類似黃馬褂。

一個有二十多克,渾然天成,在製作過程,沒有用模具,沒有刻意強求,重量也是各異,可以說,沒有相同的兩顆金瓜子。

金子在古代本來就少,少而顯得珍貴,清朝皇帝就把他當做賞賜,給後宮妃嬪,以及大臣,所以蘇培盛說“不敢當”。

不說價值多少,講的是一種榮耀,講的是一種皇恩。比如小衚衕中的那位滿人,吹起牛來,也是一種資本。

就算不收藏起來,那也是一大筆錢,一般情況清朝金銀比例1比10波動,晚清甚至達到1比20。依著今天金價282元每克,總算下來一顆就六七千。

皇帝一高興,隨手賞賜你一大把金瓜子,也夠你吃了。要知道清朝一品文官一年俸銀才180兩左右,清朝一兩是35克左右,按照白銀3.3一克,俸銀是兩萬多塊。


史小二記


金瓜子是就是碎金子,一粒金瓜子的重量差不多在20g到30g之間。金瓜子沒有一定的模具,形狀是隨性的,幾乎不會有兩個長得一樣的碎金子。

在甄嬛傳之中,沈眉莊有了溫太醫的孩子故意親近雍正,雍正以為孩子是自己的,十分高興,他本身也非常喜歡沈眉莊,於是常常叫隨身的太監蘇培盛去沈眉莊所住的宮殿之中贈送賞賜。有一日,沈眉莊看到蘇培盛十分辛苦,就想拿些財物賞賜一番。她隨手從桌子上抓了一些小物件,看起來不甚醒目,而蘇培盛立刻嚇得跪了下來,說此物太過貴重,不敢去收。原來沈眉莊拿的,就是金瓜子。

這段情節雖然顯示了沈眉莊的受寵,也彰顯了金瓜子的貴重。但是要解釋一下,在清朝,金瓜子是皇帝的御用賞賜之物,沈眉莊應該沒這個膽子在皇帝的親信太監面前賞賜一大把金瓜子。而且因為金瓜子十分值錢,沈眉莊這一筐子金瓜子實在有點誇張了。要知道兩朝名臣張廷玉,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給他的獎賞,摺合一下也就一罐子金瓜子。而清朝皇后每年不過只能拿到一千兩白銀的俸祿,沈眉莊出手如此闊綽,還將這麼多金瓜子放在明面上,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皇帝雖然有錢,但也不是散財童子,他們也不會每天帶著一口袋的金瓜子,看到什麼人順眼就抓上一把,其實皇帝賞賜金瓜子至多就是幾粒十幾粒。在康熙王朝的小說之中也有一個關於金瓜子的橋段,一日康熙帝在大街上吃了一碗豆腐腦,聽到了周培公為攤主鎖兒姑娘伸冤而寫的曲子。康熙對鎖兒很是憐憫和欣賞,就賞賜了鎖兒一枚金瓜子。只是這金瓜子掉在地上,李明山馬上走過去踩在金瓜子上面,康熙十分憤怒,革除了他的二甲頭名。

在明朝初期,朝廷明令禁止民間不能流通金銀,到了後來才漸漸放寬。到了清末的時候,一兩金子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差不多就是現在二十萬元左右的價值。所以一粒20g的金瓜子,已經算是一筆百姓可望不可求的鉅款了,更何況金瓜子的價值遠遠不僅僅是金子本身,而是皇帝的榮寵。

今天,有一些滿清貴族的後代手上還收藏著金瓜子,經過專家鑑定,這的確是皇帝賞賜之物。而他們的祖上一定是當年在朝堂上位居高位的大官或者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對於他們來說,一兩粒金瓜子的財富雖然並不值得說道,但是這是皇恩的象徵,值得他們家族代代相傳。


木劍溫不勝


金瓜子又叫金錁(kè )子,錁子就是小疙瘩的意思;金錁子,即小金疙瘩。

古代匠人為了圖省事,往往會把定量的“金液”滴在地上。當它們自然冷卻的時候,就會形成薄而圓的小金餅,遠遠看去,就如同西瓜子一般大小。因此,這些本該被叫做金錁子的小東西,就有了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金瓜子。

在很多古裝劇裡,導演們為了彰顯皇帝們的“豪氣”,經常會安排這樣的橋段:

皇帝隨手抓起一把金瓜子,將它賞給后妃或者臣子。臣子得到皇帝的賞賜之後,又是山呼萬歲、又是頂禮膜拜。如此,便把臣子的奴相和皇帝的豪爽體現出來了。

這種情景在歷史中,極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皇帝們的“一擲千金”,是建立在對億萬老百姓的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它們所賞賜的每一枚金瓜子,都沾滿了勞動人民的鮮血。

換言之,所有的這些賞賜,都不是皇帝自己的勞動所得,花起來當然舒舒服服了。反正花完了還能再搶,這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卻是一縱即逝的。

“金瓜子”這種物品,對於皇帝來說,不過尋常物。對於老百姓,卻是貴重之極。每一粒金瓜子,都有其固定標準,重量約在20g上下,約摸舊式之一兩。

清代金銀比例大概是1:8,清代1兩銀子的購買力,差不多是1石大米,而1石大米幾乎相當於豐年一畝地的產量。也就是說,這一枚小小的金瓜子,抵得上一個種8畝地的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

嗯,一個農民一年的勞動,就因為皇帝想秀優越感,被賜給了他的奴才。

當然了,皇帝的這種優越感,只要是有錢人,都可以盡情地展示。前提條件是,只要你有錢!

平兒知道鳳姐與秦氏厚密,雖是小後生家,亦不可太儉,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頭,兩個"狀元及第"的小金錁子,交付與來人送過去。

在《紅樓夢》第七回,王熙鳳第一次見到秦鐘的時候,特別歡喜,然而身邊卻沒有合適的見面禮。就在此時,王熙鳳的貼身丫鬟平兒,拿出兩顆小金錁子,送給了這位把寶玉都“比下去”的小白臉兒。

要知道,平兒拿出的這兩枚“金瓜子”,事先並未向王熙鳳申請。換言之,一個丫鬟都可以拿出如此“鉅款”替主子行賞,可見這種事,平日裡也是見多不怪了。

《紅樓夢》的場景,不過是古代封建地主家庭裡的一個縮影。“王熙鳳”們所做過的一切,在古時的上流社會,可能也就是日常吧。

然而,這種敗家法,哪怕是皇帝,竟也有吃不消的時候,更勿論那些個在皇帝庇護下的地主家庭了。

溥儀退位之後,雖然無法再對全國老百姓進行剝削,可是他個人還擁有諸多財產,以及關內外將近200萬畝良田。僅憑這些良田的地租,溥儀也是十輩子也花不完。

然而,溥儀在宮裡自小就揮霍慣了。平日裡拿著宮裡的東西,肆意地賞賜,倒也罷了;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這種揮霍仍沒有停止,光是每年賞賜給“下人”的現大洋,就有將近拾萬元。

就這,還不包括為了復辟而四處打點的金銀,那就更沒個頂了。

到了天津之後,溥儀沒了紫禁城這個“王之寶庫”,手裡的財寶送出去一件就少一件。這位末代皇帝,終於也意識到沒錢的“難過”了。於是,他在賞賜下人這個問題上,有了自己的思考:送錢終究是俗物,倒不如送親筆簽名吧。

所以啊,慷他人之慨,誰都會!真要自己挽袖子掙錢的時候,別說金瓜子了,就算是金鴿瓜子都不會隨便送人的。


祗樹


首先金瓜子說的不是金瓜這種植物的籽,是瓜子樣的金子。也有人說金瓜子就是碎金子,筆者專門做了一個調查,查閱了很多很多的資料。得出了一個結論:金瓜子並不全是碎金子,金瓜子只是碎金子的一種,把碎金子直接等價於金瓜子是錯誤的。<strong>

金瓜子顧名思義是用金子做的瓜子。這句話有兩個重點:金子和瓜子。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定義中的金瓜子,而非碎金子。

一、為什麼是金瓜子?

我們先說瓜子。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瓜子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零食在明朝是沒有的,在明末的時候從美洲傳過來的。所以一開始傳進來的時候,一般平頭老百姓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只有皇親國戚和一些大臣才能吃得到。所以那個時候的瓜子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就像是今天的魚子醬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的。而且有時候是有錢也吃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不做成金米粒或者金小麥,做成金瓜子的原因。

我們再說金子。金子從古至今都是貴重的東西,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金子的價值比今天要大得多。一般人家是不用金子的,而且金子也不是一種流通貨幣,雖然價值很高,但是不流通。在古代沒有那個人出門吃飯時帶點金子的,在今天也是一樣的,你去一個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給服務員一點金子。別人沒法找你錢,就算是你大方不要找零了,但是別人敢不敢收也是另一說,因為不知道真假。<strong>

所以金瓜子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且不說金子的價值,單單做成瓜子的樣式就說明了這個東西的附加值。更何況是皇帝賞賜的呢?所以一般是沒有人賣掉的,都是留作收藏。這個就和金牌一樣,價值很高,但是一般沒人賣,都是留著自己收藏起來。

二、為什麼打賞金瓜子

為什麼賞金瓜子,不直接賞金子?

皇帝經常打賞大臣,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也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賞黃金萬兩,絲綢1000匹,地500畝......這是很大的賞賜了,但是皇帝總不能由於某個人做出了一點貢獻就賞賜那麼多東西,不賞的話大臣難免會懈怠,沒有幹勁。在這種賞也不合適,不賞更不合適的情況下,賞賜碎金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凡事都怕但是,但是賞賜一些碎金子顯得有些不夠鄭重,不能體現出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現在也是一樣的,你要是做了一件對公司很有利的事情,上司決定賞你點啥。你說是獎勵你1000塊的超市購物卡你會開心,還是獎勵你價值1200的手錶你會開心?一樣的道理。

雖然碎金子解決了賞不賞和怎麼賞的問題,但是解決的不夠完美。為了表達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也為了讓大臣能夠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賞賜,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金瓜子就誕生了。於是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皇帝命身邊的太監抓一把金瓜子賞給某個大臣。

三、大臣領了賞賜的金瓜子怎麼處理。

從大臣怎麼處理這些皇帝賞賜的金瓜子上也能看出古代皇帝的智慧。

請你想想看,要是皇帝賞賜給了大臣20兩金子,大臣會怎麼辦?肯定是換成流通貨幣花了。但是皇帝賞賜給大臣20兩金瓜子呢?你會把它換成流通貨幣花了嗎?一般人不會,就像是上文說的:收藏。

錢花了,也就忘記皇帝了;東西在,皇帝的人情就一直在,這也是古代人的智慧。所以這些金瓜子一般都是收藏起來了,除非是那些有很多的。一個金牌在你稍微有點窮的時候你不會想著賣掉,一堆金牌在你比較窮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的賣掉一些。大臣也是一樣的,人都是要吃飯的。

四、筆者這麼看。

筆者以為金瓜子的意義在於皇帝籠絡大臣,這並不是藝術品或者藝術性很好。對於大臣來說就是一種榮耀了,也是身份的象徵。其價值不僅僅是金子的價值,更多的是皇帝這種身份的附加值。但是從一個小小的金瓜子也能看出一些古人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技巧。


無筆史官


在古代,皇上可是說一不二的天王老子。人人敬畏,得了皇上的恩典,可以說是祖墳上冒青煙,八輩子修來的福氣了。
影視劇中,我們時常聽到這樣一段話“賞黃金萬兩,絲綢百匹,欽此”


通常皇上的打賞的確以黃金白銀為主,但金銀製品也並不少見。

記得《甄嬛傳》中,皇上就曾賞賜給沈眉莊一把“金瓜子”。

當時沈眉莊說要分給蘇培盛一些,可蘇培盛卻忙說“不敢不敢。”

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為何連大紅人蘇培盛都不敢收下呢?

金瓜子的製作工藝

雖然是金瓜子,可它並不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純金部件這麼簡單。

金瓜子,顧名思義,即金子做的瓜子。

可是金瓜子的製作並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固定的重量,製作隨緣。

也正因如此,金瓜子的造型憨厚可愛,渾然天成,世間難尋完全相同的兩枚金瓜子。

由於形狀如冶煉方式一樣隨意稀少,加之在清朝“金瓜子”已經成了皇上的私有御用之物。


所以得了金瓜子的賞賜,無異於光耀門楣。

如果說起金瓜子你覺得陌生,想必“黃馬褂”你應該比較熟悉吧。

記得有一部《神醫喜來樂》的電視劇。劇中的喜來樂因為治好了珍妃,得了皇上賞賜一件黃馬褂。

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了,他的徒弟德福偷偷穿上,上街炫耀。

到剃頭匠那裡剃了頭說“你這椅子可是黃馬褂坐過的”。

剃頭匠連忙收起椅子好生供著。於是這德福穿著它招搖過市,好不得意。
這金瓜子的地位與黃馬褂不相上下。同樣是皇上御賜給有功之人及心腹的稀有之物。


以前在古代的流通貨幣主要是金銀,後來有了紙幣銀票流通。

明初的時候,皇上下令,民間不可以流通金銀,於是金瓜子成了王公貴族的專屬。

到了清朝,更是成了皇上一個人貨幣玩物。

不過,雖然金瓜子是金銀,卻並不被作為貨幣使用。要知道得了這個賞賜可是莫大的榮耀。
皇上的打賞並不像影視劇裡幾罐幾盒那般闊綽


通常情況下,一次打賞幾顆,最多也不會超過十幾顆。

這樣一來,金瓜子就顯得尤為珍貴。

一方面它可是實打實的純金,一顆金瓜子大約二十克。無論古今,都是一筆鉅款。

另一方面,在皇權至上的社會,它有著非凡的意義,象徵著皇上的恩寵,標誌著功勞成就。

別說花出去,送人更是捨不得。就算一不小心弄丟了,搞不好都是要掉腦袋的死罪啊。

金瓜子到底有多值錢呢?

要知道,金子的密度是很大的,金瓜子看著雖小,卻也大約重20~30克。

古時金銀錠的標準是一兩左右。按照當時的兌換標準一比十來算的話,也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這樣一來,兩顆金瓜子大約一兩重,也就是一萬文銅錢了。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也不過才45兩白銀,所以手拿金瓜子,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
金瓜子在古代值錢,在當代更值錢。今天我們的金價大約是285.9元/克。


如果一顆金瓜子按25克來算,就是7147.5元。這一把金瓜子可就是不到20萬了。

被雍正稱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張廷玉,歷事三朝,官拜爵相。

對他最高的一次賞賜也不過白銀兩萬兩,若是換成金瓜子也就一把足矣。

所以影視劇中動不動就是一罐金瓜子的實在是偽造歷史了。
皇上若是這般揮霍,國庫再有錢也架不住這麼得瑟啊。


這要是多幾個受寵的妃子,有功的大臣,皇上真的沒事就賞幾罐,怕是大清輪不到慈禧和侵略,早就亡了。


史之策


什麼是金瓜子?

金瓜子算是古人對碎金子的一種雅稱,這種稱呼在民間還是比較受到歡迎的。古代皇帝有時候也會賞賜一些碎金子,民間還是稱呼皇帝賞賜的碎金子為金瓜子,但是為了凸顯榮譽和皇帝專用,故金瓜子算是成為了皇帝賞賜碎金子的專用稱呼了。


比例兌換

我國古代黃金並沒有正式貨幣化,而在清朝主要的貨幣就是白銀和銅錢。所以一般在民間使用貨幣,會把金子兌換成白銀。一兩黃金大概能兌換10-20兩白銀左右,這個數字是變動的。而一兩白銀則是能兌換1000-3000文左右的銅錢,這個數字也是很變動的,特別是白銀外流之後,銀價就貴了起來。

能幹什麼?

比竟每個時期的物價都不一樣,貨幣的價值也不一樣,我們只能以一個短時期內的物價來比較。我們就以雍正時期內的一段時期為例子,那時候一兩金子能兌換10兩銀子左右,一兩銀子能兌換845文左右銅錢。而皇帝賞的金瓜子每顆大多在一兩左右,所以值8450文銅錢左右,甚至更多一點。

按照《儒林外史》記載描述,算是可以窺探雍正時期的物價,一個饅頭三文錢,租房子一間十兩銀子,一座席4兩銀子。賞賜一顆金瓜子,能租一間房或者買2800多個饅頭或者擺兩桌半左右宴席。這算是清朝物價最低的時期了,高物價時期一顆金瓜子的價值就會降低。


其實縱觀清朝的俸祿制度,只有宦官和普通宮女的待遇最低。所以他們很需要各種賞賜來充實腰包。對於后妃、官員來說賞賜金瓜子就是一種恩賜而已,因為等級越高的后妃或者官員,一年的合法收入遠遠大於一顆金瓜子,故而俸祿越低的后妃、官員、宦官、宮女等等就不僅僅要這種榮譽,還可能要其貼補生活所用。


淡看天上月


古代的皇帝都會對有功之臣進行獎賞,有的給加官進爵、賞田賞地,賜給美女,還有的賜給宅院、金銀珠寶等等,只能說是一國之君有錢任性,而清朝的皇帝則喜歡用金瓜子來賞賜大臣,那麼這金瓜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所謂的金瓜子,就是用金子鑄成的,因為形狀大小和我們吃的瓜子差不多,所以就叫金瓜子。

金瓜子在古代就是指的小碎金塊,而“金瓜子”在二十四史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宋史.趙普傳》中,當時的杭州吳越王俶(就是建造杭州雷峰塔的那位)為了結交趙普,就送給了趙普很多禮物,這些禮物就擺在廊簷下,還沒有來得及收起來,正好被前來探望的宋太祖趙匡胤看到了,趙匡胤也想看看送的都是什麼,“即命啟之,皆瓜子金也”,這裡面講的就是碎金子。


在清朝,皇帝的權利最為集中,可以說皇帝擁有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一般都會給有功之臣或者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一些賞賜,他們會賞賜一種特別的物品,就是小小的金瓜子,把金瓜子作為禮品賞賜給有功的人在清朝成為一種習慣。

清朝的皇帝大多都比較節儉,如果大把大把的往外賞賜黃金的話,他們也會肉疼的,如果把金子做成瓜子形狀的小禮品,賞賜給有功的大臣,大臣也滿意,自己也特別有面子,又不用大把花錢,一舉多得,於是就下令內務府把金瓜子做得漂漂亮亮的。

當然在臣子們看來,不管皇帝賞賜什麼,都代表著皇帝對自己的看重,自然都非常樂意的接受,能夠得到金瓜子,不僅僅是皇上賞賜的錢財,還是自己能力的體現,是自己的祖墳在冒青煙。


皇帝對有功之臣都是論功行賞,功勞越大,賞賜的金瓜子也就越多,少的有幾枚,多的時候或許有個十幾枚,皇帝賞賜的金瓜子越多,就說明越得到皇帝的看重,那麼他在群臣中的名望和地位就越高,像張廷玉所得到了金瓜子最多,他的名望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清朝皇帝賞賜給大臣們金瓜子顯示的是皇恩浩蕩,與直接賞賜黃金所表示的意義有所不同,直接賞賜黃金,大臣們可以換成流通貨幣,大手大腳的花掉了,錢花完了自然也就把皇帝給忘掉了;而金瓜子當時是禁止流通的,市面上難得一見,作為皇帝的御賜之物,商販們也不敢交易,大臣們更不敢拿去兌換,只能作為收藏品收藏,或者作為炫耀品在其他大臣面前顯擺顯擺,這樣,有這種特殊的東西在,皇帝的人情就在。


一顆金瓜子的價值還是非常高的,百分之百純金的,一顆據說有20多克重,不可能大把大把的送人的,像電視劇《甄嬛傳》裡沈眉莊不經意的從桌子上抓了一把金瓜子,隨手賞給了蘇培盛,這麼奢侈的場面是不真實的,據《清史稿.張廷玉傳》記載,雍正賞賜張廷玉金瓜子的時候,都是按顆賞賜的,這也比較符合雍正的性格。
所以說,金瓜子的含義不僅僅表達的是一種錢財,更是皇帝對於一些人的看重,因此是一種榮耀和象徵。






遺產君


我們在清朝宮廷題材有關的影視劇和小說裡,經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賞的劇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賞賜給後宮或下臣,非常的豪氣大方,正應了皇恩浩蕩那句老話,激動得受賞者叩頭不止,三呼萬歲,大謝龍恩。

但這只是文藝作品裡的誇張,起到營造氣氛,強化劇情,突顯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實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賞賜的。 此話怎講?要說清這個問題,當然要從金瓜子的來龍去脈說起。

其實,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種稱謂,作為貨幣最初流通於民間,因其形狀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兩左右。一兩金子價值不菲,而鑄造成金瓜子後價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擁有了一筆鉅款,那要是擁有幾枚十幾枚的話,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擁有的。所以擁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貴的象徵,那些使用和擁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名流大賈。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規定在民間不能流通金銀,而到了清朝之後,金銀的流通要求就更加嚴苛,於是奇貨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獨享的御用之物,由他專門用來賞賜他所喜歡的後宮大臣與王公貴族,或者名流大賈與有大功之文臣武將。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與榮耀的象徵,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會將其供奉在客廳中,以此彰顯皇恩眷顧。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來龍去脈,也就明瞭它絕非輕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則,金瓜子就成了尋常之物,失去了尊貴恩寵的特質。

總之,作為皇帝的獨有之物,作為皇帝顯示龍恩、獎賞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種特殊的激勵手段,是絕不可能隨隨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隨意賞賜,那麼影視劇與小說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賞賜金瓜子,就成了一種戲說,一種虛構。


而作者如此誇張使用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彰顯皇恩隆重,彰顯對受賞者的寵愛,烘托賞賜的氣氛,豐富劇情與人物形象,增加可視可讀性,甚至還可由此生髮出許多傳奇離奇的情節來。於是金瓜子便成了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的一個亮點與法寶。

而誇張賞賜金瓜子的數量,能為劇情加分,還在於金瓜子本身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稀罕寶貝。由於製作金瓜子時,沒有固定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兩枚形狀完全相同的金瓜子,這就使得碎金子冶煉成金瓜子後,天性獨異,古樸可愛,渾然天成,因而成為難得的為劇情加分的道具,為作者所津津樂道。又因為每一枚金瓜子的形狀各異,便可極大刺激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創作出以金瓜子為中心展開的精彩故事。


弄明白了歷史上皇帝使用金瓜子的真實狀況,再看文藝作品用的有關場面,相信觀者會心一笑,對此戲說,以為然又不以為然,這正是正史與野史的區別。


小小嬴政


清宮劇中,很多人都會得到一些珍貴的賞賜,當太監們說出皇帝賞賜了金瓜子時,無論是誰都會喜笑顏開,然後非常開心的磕頭叩首,向皇帝表達忠心。那麼金瓜子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金瓜子雖然叫瓜子,但既不是能吃的瓜子,也不是用金子製作的瓜子,而是一些散碎的金子。這些散碎金子在鑄造的時候,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重量要求,完全是鑄造時隨性而為,這也使得大部分金瓜子形狀和重量不一。不過重量也不會相差太多,大部分維持在了古代一兩左右,約合現在的20~30克左右。

古代金瓜子實際上非常貴重,一般朝代的金銀兌換比例為一比十。我們以唐朝貞觀時期計算,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0石米,一兩金子就可以購買200石米。唐朝一石為59斤,也就是說一兩金子可以購買11800斤米。今天的米價約4元左右,以此計算,當時的一兩黃金約等於現在的47200元人民幣。



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開始流入我國,所以導致銀價走低。到了清朝時期,金銀的兌換比例甚至達到了一比二十,也就是說一兩黃金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清會典》中記載,清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石左右的糧食,以此計算,一兩金子可以購買2400斤糧食。也就是說,一兩金子的價值在9600元左右。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得出,無論什麼時候,金瓜子的價值始終不菲。這也導致了明朝建立以後,朝廷規定黃金不允許在民間流通。



到了清朝時期,金瓜子成為了皇帝的專用物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而皇帝又不會外出購買日用品,所以便成為了賞賜妃嬪大臣,拉近關係的寶貝。至於賞賜多少金瓜子,完全是看皇帝的心情了。不過有一點可以得知,皇帝不可能隨隨便便賞賜臣子妃嬪一大把,或者一大缸的金瓜子。因為實在太貴重了,而且皇帝上朝也不可能會帶著一大缸的金子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