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垃圾分類試行19年將立法 進入“強制時代”

原標題:深讀丨分了19年,真要“分開”咋這麼難?島城生活垃圾分類將進入“強制時代”

每天晚上,居民王鑫都會帶著廚房裡的垃圾桶出門,將垃圾一股腦倒進樓道內的大垃圾桶內,裡面有剩飯剩菜、瓜果皮核、菜根菜葉和廢棄紙巾、食品袋等。對於“垃圾分類”這個詞,王鑫並不陌生,但具體該怎麼分她並不清楚,也從未實行過。近日,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數十人,竟然無一人真正做到了生活垃圾分類。

與之對應的是,全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在300萬噸以上,且正在以8%至10%的增長率逐年增加,直接導致後端處理超負荷運行,產生汙染物增多,嚴重危害生態環境。因此,生活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其實,青島市居民垃圾分類始於2000年,先後在不同的區域進行了多次試點。如今,島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即將進入“強制時代”。目前,青島正在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立法,對源頭分類、收集、轉運、資源回收、終端處置等多個環節進行細化約束,對不按規定分類或拒不分類者,將採取處罰措施。

現實

生活垃圾想要分類不容易

王鑫所在的小區均是高層住宅,每層樓的樓梯間都安放了一個綠色垃圾桶,收集該層住戶的生活垃圾。王鑫家的廚房和衛生間各有一個小垃圾桶,盛放餐桌剩飯、瓜果皮核、菜根葉以及廢棄紙巾、廁紙、尿不溼等生活垃圾。在王鑫的意識裡,只有過期藥品和廢舊電池是不能隨便扔進垃圾桶的,其他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她並不清楚。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已多年,但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生活垃圾分類的卻並不多。很多居民樓院外,擺放的兩個垃圾桶顏色不一,標識也是明顯的“廚餘垃圾”“其他垃圾”,但裡面裝的東西卻都大同小異,有剩飯剩菜果皮果核,也有各類包裝袋、包裝盒等垃圾。

在瑞昌路附近一處小區內,每棟居民樓下各放著一隻綠色“廚餘垃圾”桶和灰色“其他垃圾”桶,且桶上還標明瞭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種類。不過,記者看到,綠色垃圾桶裡裝著一袋袋用垃圾袋包好的生活垃圾,以及塑料泡沫板、廢棄快遞包裝袋等。隨機戳開一個垃圾袋,裡面露出了空酒瓶、空礦泉水瓶、香蕉皮、白菜根、菜葉、廢棄餐巾紙等。

在奉化路附近的路邊,同樣放著灰色和綠色各兩隻垃圾桶,其中一隻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內,各種廢棄木板等裝修垃圾和餐桌剩飯、瓜果皮核、食品包裝袋等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已經裝滿桶,無法關上桶蓋。

範師傅負責島城某小區的衛生保潔工作。每天下午,他都會推著大型垃圾桶乘坐電梯挨層收集生活垃圾。“沒啥分類,所有垃圾都是扔在一起的。”範師傅說,收集完垃圾後,他會將一些紙殼、飲料瓶、酒瓶等可回收的分揀出來,自己送往廢品站。剩下的會統一運送到小區外,等待每天環衛部門的垃圾轉運車前來拉走。

你知道生活垃圾如何分類嗎?你家的垃圾分類了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在街頭巷尾隨機採訪了數十人,竟無一人給出正確答案。有一部分受訪者回答說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有的認為分為廚餘垃圾和有害垃圾。而對於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各包括哪些垃圾,沒有一人分得清楚。“我只知道廢舊電池不能隨便扔進生活垃圾裡面,屬於有害垃圾。”市民陳先生說。

數據

一天最多產三千噸生活垃圾

實際上,青島市居民垃圾分類始於2000年,從2000年至2013年先後在不同的區域進行了三次試點。2013年,青島市結合國家商務部“再生資源回收”試點城市和住建部“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城市的契機,建立了可回收物分類回收體系,並在黨政機關、餐飲單位、集中供餐及食品加工企業開展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工作。2017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青島市被列入46個重點城市。2018年,青島市發佈《青島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要求青島市生活垃圾分類容器按照“四色”原則進行配置,分別是紅色——有害垃圾、藍色——可回收物、灰色——其他垃圾、綠色——餐廚垃圾,各區收運車輛車體的主色調應保持統一。同年,青島市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方式,提出“兩個四分法”,即: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按照“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居民區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其他垃圾”進行分類。而市南區試點增加了廚餘垃圾的分類。

為了有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島城各區市成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推進辦公室、生活垃圾分類宣導隊等,通過進社區進校園等方式宣傳垃圾分類,從源頭上推動垃圾分類。今年年初開始,青島中山公益服務中心的義工們就陸續走進幼兒園、學校以及社區,宣傳垃圾分類。該中心工作人員劉可菲說,經常有一些居民擔心,自己在家裡把垃圾一袋袋分類投放到小區垃圾桶,但是後來發現環衛工人清運時不分類,所有垃圾被混裝上車,最後還是被混在一起填埋或者焚燒。甚至有一次一個大爺非常生氣地對義工們說,這是形式主義,垃圾分類根本行不通。“其實,垃圾分類的最大難點在於觀念的轉變,只有從自身做起,從源頭做起,才能逐步走上正軌。”劉可菲說,他們會努力宣傳個人的作用,讓每個人先從自身做起。

“垃圾分類有什麼用?分了又能產生多大作用呢?”在採訪中,不少市民提出了質疑。對此,青島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孫慶振給出了幾個觸目驚心的數字:青島全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產生量已達300萬噸以上,且在以8%至10%的增長率逐年增加。其中,僅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四區,一天最多就能產生3000噸生活垃圾。2017年青島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達到了324萬噸,而當年的糧食產量才只有296萬噸。

孫慶振說,如果不進行垃圾分類,首當其衝的是後端垃圾處置,無論是焚燒還是填埋,都會超過青島目前的處理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目前生活垃圾大部分以焚燒為主,而生活垃圾腐性垃圾佔比高,含水率高,導致焚燒熱值低,增加焚燒困難,易產生更多汙染物。”因此,生活垃圾分類勢在必行。“將垃圾進行分類後,一部分可回收垃圾可以再生利用,這樣就能達到垃圾減量。同時,餐廚、廚餘垃圾單獨分類,也有利於終端處理和保護環境。”

宣導

“軟硬兼施”培養分類意識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家庭源頭分類、社區收集、轉運、資源回收、最終安全處置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落實不到位,都會影響進度和效果。源頭分類,是最重要的一環。為了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青島各部門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一方面組織垃圾分類活動進校園,力圖讓一個孩子帶動起三個家庭;另一方面免費配備垃圾桶、引入各種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等,在硬件上發力。

3月初,市北區垃圾分類宣導隊正式成立。市北區以“小手拉大手”進社區、進學校、進單位的工作模式,在全區22個街道、137個社區、120餘所中小學,成立以大學生義工為“引導”、以全區中小學生為“宣導”、以社區樓長骨幹為“主導”的垃圾分類宣導隊260餘支,讓更多人把垃圾分類理念融入在日常行為習慣中。

4月4日,興隆路街道與轄區學校、物業、四方長途站等企事業單位簽訂共建綠色生態聯盟協議書,積極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

在島城很多社區,智能垃圾分類箱正在不斷推廣。“塑料瓶、舊衣物、舊書本都能分類回收,把卡放在機器上刷一下,錢就立馬到卡里了,還能到商店買東西。”家住貯水山路的王愛玉說。2017年12月中旬,青島首個智慧垃圾分類回收箱在海倫路街道試點運行,拉開了智慧垃圾分類回收行動的大幕。環保智慧分類平臺活動項目運營負責人賀爽介紹,海倫路街道一組箱體的日均回收量接近230公斤,用戶日均投放量0.37公斤。按照每戶每天產生1公斤生活垃圾量計算,國家要求回收率達到35%,而他們達到了37%。[來源:半島客戶端編輯:光影]

在這裡,“混裝”已成個別

市南區綠島花園小區的居民,已經切身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好處。自2013年起,74歲的馬光宙就定期從小區物業處領取綠色和灰色兩種顏色的垃圾袋。其中,綠色的垃圾袋用來收集剩菜剩飯等廚餘溼垃圾,灰色的垃圾袋則用來收集除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每天下樓扔垃圾時,他便將不同顏色的垃圾袋投擲到對應顏色的垃圾收運桶中。6年時間,他們一家四口已經養成了隨手分類的好習慣。

該小區物業經理姜荃說,綠島花園小區85%以上的居民已經做到將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進行分類。2013年,綠島花園成為市南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示範小區,物業特意騰出車庫兩個車位的空間,建成垃圾分類回收站,並配備了兩名垃圾分類督導員。

記者在垃圾分類回收站看到,現場共有9個垃圾桶,其中4個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1個紅色的有害垃圾桶,2個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及2個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廚餘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內的垃圾袋也與桶身顏色一致,打開其中一個綠色垃圾袋,裡面都是果皮果核等垃圾,偶爾也會有紙巾、保鮮袋等垃圾混進來,這些,則由督導員進行二次分揀出來。督導員謝家民告訴記者,現在比以前可好太多了,“一開始,居民扔的垃圾基本上還是混裝的。”謝家民和另一名同事的工作一方面是檢查居民扔的垃圾分類情況,另一方面就是將混裝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在推行伊始,他們的工作量非常大,如今,“混裝已經從常態變成了個別”。

相比封閉式小區,開放式樓院垃圾分類實施的難度更大一些。市南區分類垃圾推進辦公室工作人員李昂坦言,開放小區沒有物業進行後續管理,垃圾分類難度大。下一步,他們將引入引導員加大宣傳和引導。

趨勢

餐廚垃圾分類走向規範

與家庭生活垃圾分類相比,島城對黨政機關、餐飲單位、集中供餐及食品加工企業開展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取得的成效非常顯著。2016年6月,青島市就全面完成餐廚廢棄物試點目標任務,並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首批6個通過驗收的城市之一。

在位於李滄區濱海路36號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來自市內三區、城陽、嶗山等區市的餐廚垃圾每天通過回收後被集中運送到這裡。經過破碎分揀、固液分離、厭氧發酵系統、天然氣製取等程序後,餐廚垃圾變廢為寶。其中天然氣被銷售給燃氣企業,粗油脂用於生產生物柴油,實現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處理產生的汙水及沼渣,依託現有環衛中轉站及汙水處理設施,在園區內實現中轉處置。

青島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中心餐廚垃圾管理科科長呂永剛介紹,目前,全市已有8000餘家產生單位依法依規簽訂收運協議,納入餐廚垃圾分類收運體系,餐廚垃圾日均收運量220噸左右。從無到有,從無序到規範,呂永剛經歷了餐廚垃圾分類發展的整個過程。一開始環衛公司為餐飲單位免費配桶,但仍沒有單位願意費時費力配合。於是,他們一邊通過辦培訓班的形式進行宣傳,一邊進行蹲點執法。“一開始送到我們這裡的餐廚垃圾什麼都有,鐵鍋、鐵勺、磚頭都不稀奇。”負責運行餐廚垃圾處理廠的山東十方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家斌說,後來處理廠在分揀處安裝了監控,對垃圾收運車上卸下的餐廚垃圾進行監控,如果遇到不合格餐廚垃圾,能通過車號直接查到屬於哪個區市哪家餐飲單位,相關部門會直接通知整改。如今,餐廚垃圾的數量和質量都明顯上升。目前處理廠正在進行二期擴建,日處理能力將達到300噸。

監督

杜絕分類回收處理的“脫節”

餐廚垃圾分類的成熟經驗,值得借鑑。市南區環衛總公司設施綜合管理科負責人劉驍介紹,清運居民生活垃圾方面,他們專門購置了9輛垃圾車負責清運廚餘垃圾,覆蓋市南整個轄區,循環作業。為了確保垃圾車分類清運,他們會進行突擊檢查,嚴防“混運”情況的發生。

4月3日,在仰口路附近,一輛平板車上裝滿了清一色灰色的垃圾桶,而一旁的自動式裝卸車則將灰色垃圾桶裡的垃圾收集到了一起,“這些是餐餘垃圾之外的其他垃圾,我們這個車只清運其他垃圾。”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但現實往往也很尷尬,“我們清運時是按照垃圾桶的類別收集到垃圾車中,但還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明明是廚餘垃圾桶,裡面裝的廚餘垃圾可能只佔25%。”劉驍告訴記者,“廚餘垃圾混裝了太多其他垃圾,垃圾處理廠就不允許按廚餘垃圾傾倒處理,我們就得找一處空地,把垃圾倒出來,再一點點分揀出來,浪費人力物力。”劉驍說,“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就得徹底解決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的‘脫節’問題,讓垃圾分類形成‘閉環’。”劉驍他們也正在想辦法解決,除了在開放小區設置引導員,還計劃招募一批分揀員,並多配備一些分類垃圾車。

為避免混合收運,政府也花了不少力氣。孫慶振說,首先是做到收運車輛和分類容器顏色統一。可回收垃圾為藍色,有害垃圾為紅色,餐廚/廚餘垃圾為綠色,其他垃圾為灰色。“這樣利於居民從視覺上進行分辨,不僅避免混投,也能監督收運車輛混合收運。”

在處理環節,青島也正在加緊增強末端處理能力。“之所以目前只在市南區進行廚餘垃圾分類,是因為位於小澗西的廚餘垃圾日處理能力僅為150噸,剛好能滿足市南區的廚餘垃圾要求。目前正在進行改擴建,明年建成後處理能力將增加到500噸。屆時,市北、李滄、嶗山、城陽、西海岸新區、即墨等區的廚餘垃圾將實現處理全覆蓋。”孫慶振說,對於目前青島市還沒有專門處理家庭有害垃圾的設施,下一步將對家庭有害垃圾納入工業危險廢物處理體系。相關部門正在與平度工業危險廢物處理廠協調,今後有望將家庭有害垃圾運往該廠處理。

此外,孫慶振坦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需要環衛、國土、發改等很多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更需要各個區市加大經費、人力等投入。[來源:半島客戶端編輯:光影]

將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立法

對於垃圾分類,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賈小平認為存在三方面問題,首先是分類法制制度尚不強硬,其次是全過程的分類機制尚未形成,第三是居民的分類習慣尚未養成。

賈小平認為,做好垃圾分類,從行政手段角度,要儘快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對生活垃圾管理進行立法,建立合理的、漸進的處罰措施;從社會責任角度,充分釐清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中垃圾產生者、政府部門、收運處置企業、社會組織等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最後是要加強宣傳教育,讓居民親眼見證生活垃圾生命週期全過程,並瞭解由生活垃圾問題帶來的社會成本和環境問題。

可喜的是,島城已經邁出了這一步。孫慶振透露,青島將對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進行立法,以政府性規章的性質出臺《青島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進行細化和明確。“以前對於不按規定進行分類和拒不分類的情況,取證比較難,違法成本太低。立法後,處罰標準和措施將更加明確,約束力更強。”孫慶振說,同時市區兩級也會加強對收運企業的約束,開展不定期檢查,對於多次違規企業,納入聯合失信懲戒體系。

■他山之石

其他國家這樣分類垃圾

在德國,每個公民都必須對垃圾嚴格分類,小區的垃圾點都有5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棕色垃圾桶裝有機垃圾;黃色垃圾桶裝輕型包裝垃圾;綠色垃圾桶收集廢紙;白色垃圾桶裝透明無色的玻璃製品;綠色垃圾桶裝有色玻璃。並且考慮到噪聲汙染,裝玻璃的垃圾桶統一安放在專門的回收區。隨著循環利用的比例越來越高,德國的垃圾焚燒廠甚至面臨著無垃圾可燒的局面。

日本孩子們從懂事開始,就會在父母的教導下嚴格遵守垃圾分類。日本有家用分類垃圾箱,人們在家就可以輕易地給垃圾分類,另外扔垃圾還要分日子——每戶都有統一發放的表格,寫著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頭、電池等十餘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