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头让刘邦尝到了作皇帝的尊贵,却被多人鄙视,你怎么看?

这个人就是叔孙通。是一个充满争议地人物。到底这个人做了哪些事,让后人褒贬,我们一起来看看。

逢迎秦二世,保全性命,被骂怕马屁。

秦二世时,叔孙通做待诏博士,可以理解为候补博士吧。陈胜造反,赵高一直瞒着,后来前线向朝廷报告了消息,秦二世召集儒生问计策。几十个儒生们一起说:“陈胜这些人是造反,请求发兵剿灭。”秦二世,听了很生气,脸都涨红了。

这时候,我们的叔孙通大人说道:“他们刚才说地都是谬论。如今天下统一,各地地城池都被平了,民间铁器都没有啦。当今上有英明地皇上,下有严备的法令,官吏也都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一心向着朝廷,哪会有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些盗贼,根本不值一提。找当地的捕快就能把他们逮了问罪,没啥可担心地。”

秦二世一听,转怒为喜。然后,又挨个问那些儒生。儒生们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秦二世把那些认为造反地人全抓了,说盗贼地都安全回去了。二世一高兴,还赏赐了叔孙通,提拔他当博士。

回去以后,其他儒生都骂叔孙通是马屁精。叔孙通呢,料到秦朝将灭,于是卷铺盖扯呼了。

辗转投刘营,惹怒众弟子

叔孙通,一口气跑到老家薛县,薛县现在姓项。叔孙通就跟了项梁,项梁没两天在定陶挂了,叔孙通就跟了楚怀王,没两天楚怀王被项羽支一边儿去了,叔孙通又跟了大霸王项羽。没多久,彭城被老刘邦占了,叔孙通又跟了刘邦。不几天地功夫,彭城又给项羽夺回来了,这命运,坎坷不坎坷不过这一次,叔孙通一直跟定了刘邦退到西面去了

叔孙通本来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着心里很高兴。 当叔孙通投靠刘邦的时候,跟着他一道前来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但是叔孙通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而是专门给刘邦推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

刘邦也让叔孙通当博士,赐号为稷嗣君。

他的弟子们都在背后骂他说:“跟了他这么多年,今天跟着他又投靠了刘邦,可是他不推荐咱们,而专门去推荐那些大坏蛋,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叔孙通听说后,就对他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要等一等,我是不会忘了你们的。

顺势而动,制定礼仪

汉高祖五年,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宴会上,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于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刘邦对此很讨厌。

这个老头让刘邦尝到了作皇帝的尊贵,却被多人鄙视,你怎么看?

刘邦曰:靠,看这帮孙子,真闹心。

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刘邦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着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孔子所说的‘夏朝、商朝、周朝的礼仪各有什么增损,我是知道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的各朝的礼仪不一样。我可以参照古代的礼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够做到。”于是叔孙通就到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不料其中有两个拒绝参加,他们骂叔孙通说:“您所侍奉过的主子差不多有十个了,你都是靠着拍马屁博得你主子的宠爱,现在天下才刚刚安宁,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恢复,你就又闹着制订什么礼乐。礼乐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积德百年以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我们没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儿。您的行为不合于古人,我们不去,您自己去吧,别玷污了我们!

”叔孙通笑道:“你们可真是些榆木脑袋,根本不懂时代的变化。 [16]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所找的三十多个人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准备十月岁首朝会正式使用。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史记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他领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这时有人喊了一声:“ 趋。”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

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这个老头让刘邦尝到了作皇帝的尊贵,却被多人鄙视,你怎么看?

整完,可能是这个样。不错,不错。

而叔孙通则趁此机会对刘邦说:“我的那些弟子们已经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黄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们都高兴地:“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汉高祖九年,刘邦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19]

辅佐惠帝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刘盈当太子,叔孙通劝阻说:“过去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了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结果使晋国乱了几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秦朝也是由于没有及早确定扶苏为太子,结果让赵高钻了空子,伪造遗嘱立了胡亥,从而导致了自己国家社稷的灭亡,这是您亲眼所见的。如今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吕后又是和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奋斗过来的,您怎么能背弃她呢!如果你一定非要废掉太子另立小的,那我就请求死在您的面前。”

刘邦说:“算了,算了,我不过是开个玩笑。”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本干,本干一动,整个国家就要随着动摇,您怎能拿着国家开玩笑呢!”刘邦说:“好了,我听你的。”等到后来刘邦在宴席上,见到张良招来的商山四皓陪着太子一同进来,这才彻底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刘邦死后,孝惠帝即位,孝惠帝对叔孙通说:“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不会。”于是重新又让叔孙通为太常,让他去制定祭祀宗庙的仪法。尔后又让他去制定其他方面的礼法,总之汉朝初期使用的各种礼法,都是在叔孙通为太常的时候制定的。

这个复杂的人物,历史上褒贬不一。两个同姓历史学家对他地评价正好相反。

司马迁说他:与时变化,成为汉家儒宗。司马光说他: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諧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沒不振。

请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