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二百年前,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許多騷人墨客熱衷陶藝,於萬千人中,有兩個人共同締造了一個神話。

他們就是陳曼生,楊彭年。然而楊彭年的出現卻成為了曼生十八式的點睛之筆。

清徐康《前塵夢影錄》載“彭年善配泥色,隨手捏塑,其壺或渾樸厚重、或玲瓏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楊彭年制 《砂扁》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砂扁

價格:RMB 2,350,000

楊彭年首創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藝,雖隨意製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善銘刻、工隸書,追求金石味

他除了與當時名人雅士陳鴻壽(曼生)合作外,還與瞿應紹(子冶)、朱堅(石梅)、鄧奎(符生)、郭麟(祥伯、頻伽)等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聲名極盛,對後世影響頗大。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匏瓜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匏瓜壺

價格:RMB 483000

楊彭年制 瞿子冶銘 《冶石瓢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冶石瓢壺

價格:RMB 1,350,000

其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是,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起,與當時任溧陽知縣的書畫篆刻家陳鴻壽合作,陳為他設計十八壺式,由楊彭年等人制作,待泥坯半乾,用竹刀鐫刻銘文書畫,世稱“曼生壺”陳還為他題贈齋號“阿曼陀室”。

楊彭年繼承、發揚了全手工制壺工藝。

在眾多的紫砂藝人中,他以手工捏製砂壺,因為"乾隆時期制壺多用模銜造,其法簡易,大彬手捏遺法已少傳人。

彭年善制砂壺,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自有天然風致"(《耕硯田筆記》),也就是說:楊彭年繼承、恢復了龔春、時大彬的全手工制壺技法,並且技法嫻熟,得心應手,巧奪天工。

這也是為什麼陳曼生唯獨選擇楊彭年的重要理由。

曼生十八式,式式彭年制,也正是如此他們兩的名字被永遠的綁在了一起。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半月瓦當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半月瓦當壺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合歡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合歡壺

價格:RMB 1725000

他是紫砂藝人與文人合作的典範

我想兩人定有深厚的友誼在,當時砂藝超出楊彭年的別有人在,而陳曼生始終未與他人合作,不然砂藝史上興許另有絕唱。清嘉慶年間的某一日,制壺知己楊彭年來訪,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壺為題,相互交流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道:“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

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仿古井欄》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仿古井欄

價格:RMB 8,050,000

他具有深厚的文史知識和創作思想

一是他曾仿宜興古代文物國山碑,制一紫砂瓶,並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圖,現藏南京博物院),沒有一定的文史知識,怎能有此創作靈感?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二是在故宮藏紫砂器中有一"四方委角詩句方盤"。

此方盤盤心刻十字形紋與四邊線形成河洛圖形。

盤心分左右兩邊刻整篇行書銘文雲"古者黃帝夢兩龍授圖,乃齋詣河洛求之,得龍馬之圖,遂命倉頡造字……餘於研朱滴露之暇。有感於斯置河洛之盤,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志",後署"道光甲午邑秋甲子朔書於陽羨友石山房楊彭年制":從這一方盤及其銘文,我們可以窺見彭年的創作思想,並證明他是一位有深厚的文史知識、具有文人氣質的藝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楊彭年在藝術生涯中一生追求“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抽象與自然寫實相結合是他的壺藝風格。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楊彭年 《合歡提樑壺》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楊彭年 《葫蘆》

這些曼生十八式紫砂壺出自他手——楊彭年

楊彭年 《錫皮紫砂茶壺》

在很多人看來,紫砂壺已不再是一件簡單的品茗用具,而是成為束之高閣、具有收藏價值與升值潛力的藝術品。而他和陳曼生等文人一起對紫砂的中興、發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