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古代闽粤百姓移居海外原因探析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其内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一般来说,没有战乱等社会变动,人口是不会出现迁移的,即便迁移,也是在各个行政区内部,或者迁往临近的地区,总体上来看,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所在的地理范围之内移动。但在福建和广东地区的百姓却不是这样,在发生了动乱和其他变化后,其人口多数偏向迁移海外,尤其是临近的东南亚地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今日试探析之。

首先,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闽粤地区地狭人稠,进而又导致了生存危机,使得大量人口迁移。福建和广东所在的地区,多大山,平原少。比如福建西部是广阔的武夷山脉,北部则是雁荡山脉,西南则是南岭余脉,全境绝大部分都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平原多集中在沿海的小块地域,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广东北部、西部、东部都被南岭山脉覆盖,平原多集中在珠江入海口的小块,那也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由珠江冲击形成的珠江三角洲,这使得广东的地形呈现出以山脉为主、少量平原分布的地理特征。

下南洋——古代闽粤百姓移居海外原因探析

闽西山地

广东和福建的地理特征又影响了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分布。当今福建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所在的区域,并且创造了该省最多的经济产值。广东同样如此,现在大量的人口和经济产值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今日才形成的,在古代便已形成这样的格局,因为地形的限制,最先开发的便是闽粤沿海的区域,造成这一地区人烟辐辏,经济繁荣的景象。

随着人口的增殖,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地矛盾开始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便是出现了溺婴现象。有学者研究指出,溺婴现象在东南省份普遍存在,尤其以福建最多,现有史籍表明早在唐代福建便出现了溺婴现象,宋代朱乔年曾说:“闻闽人不喜多子, 以杀为常”。溺婴现象与中原地区多子多福的观念抵牾,实际上乃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即土地稀少造成的人地矛盾的结果,是闽粤地区对人口增长有目的的控制行为。

另一方面,随着明末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番薯最先传入福建

。这些高产农作物不择地,生长力强,产量大,带来了清代人口的高速增长,闽粤也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口快速增殖。过多的人口使得本就尖锐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多出的人口一方面没有土地等生计,做流民等风险太大,便开始积极向外迁移,一是向本省内部迁移,二是向外迁移,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向海外迁移的人口,迁往台湾、东南亚等地。

下南洋——古代闽粤百姓移居海外原因探析

反映下南洋的雕塑

其次,闽粤两地临近海洋,有着悠久的靠海生活的传统。在福建和广东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之前,这一地区生活着越人,越人以海为生,捕鱼采珠。秦始皇时派大军平定越地,将闽粤正式纳入中原版图,此时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汉人开始与当地越人融合,学会了越人的航海技术,并继承了越人靠海生活的传统。有人认为,波利尼西亚人与越人有着亲缘关系,证据便是双方断发文身和航海的传统。这使得闽粤两地虽然土地稀少,但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多,有着靠海打鱼为生的传统,以海洋为耕田,养活众多的人口。

位于闽粤两地的广州、泉州在历史上是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当地商业贸易活动兴盛。其中泉州更有着东方第一大港的称呼,南宋曾在泉州、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专门收取商税,成为南宋重要的税收来源,世界各地客商齐聚此地,主要以波斯、阿拉伯人为主。对外贸易的繁盛,吸引闽粤两地众多的百姓从事外贸行业,并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由于外出做贸易,留居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南亚诸国,甚至非洲诸国的情况并不少。当这些人发财返回了当地以后,又吸引着更多的同乡外出做生意,这些人因为家中生活困难,又无力参加科举,只得在海中讨生活,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移民潮。

明代中期郑和下西洋,带动了更多闽粤移民的迁移。大量的闽粤移民就此迁移到东南亚,并在当地生根发芽,他乡成为了故乡,比如东南亚一个新的族群—峇峇娘惹,这群人便是闽粤移民与当地土著结合的后代。明代中后期的海禁,还曾引起了倭寇入侵,但樊树志认为倭寇多为中国人,《古今小说》中的《杨八老越国奇逢》也记载了被日本武士掳走的中国人参与入寇中国沿海的事情。后期闽粤还出现了李旦、郑芝龙等贸易首领,也是当地人大量从事外贸的证据。

清代康熙年间,因为对抗明郑政权,实行的迁海政策,使得广大闽粤百姓苦不堪言,足以表明海洋对于当地百姓的重要性。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闽粤人民得风气之先,大量移居海外,除了传统的东南亚诸国外,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都遍布闽粤移民的身影,他们或者被当做“猪仔”拐卖,或者主动外出贸易,无不是靠海生活的悠久历史传统的影响的结果。

最后,闽粤移民迁往内地要比迁往海外的经济和生活成本要大。前文提到,闽粤两地多山,因此山地和丘陵的人口稀少,但是生产生活条件也更为艰难。而中国的其他地方,往往因为早已人满为患,优越的土地资源早已便本地居民占据,后来的移民并不占据优势,而且迁移到新的地区往往出现土客械斗,比如漳州和泉州两地、珠三角地区的本地人和客家人上历史就多次发生械斗,这些情况在清代尤其多。而且中国古代的税制是以户和丁为单位,并不允许人口自由迁移,因为这样会造成当地税收的减少,造成闽粤移民迁居内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相比较之下,迁往海外,迁移限制和生活困难则会小很多。东南亚诸国,当地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甚至许多地区还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状态。而且东南亚诸国地处热带、土地肥沃,但人口却很稀少,还未出现人地矛盾或者并不突出。闽粤移民如同今日的技术移民,他们凭借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很快便能在当地立足,因为开发了当地,促进了当地发展,闽粤移民也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欢迎,大力招徕中国移民,于是源源不断地迁往海外。因此,闽粤移民往海外迁移,他们的迁入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也缓解了原籍地的人地矛盾,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总而言之,古代闽粤移民迁往海外同今日的移民活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古代的闽粤移民是一种生存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动运动是在人地矛盾、海洋生活传统和便宜的海外迁移条件等因素共同造就的。相比于中国的其他省份,闽粤两地的人民与海洋的关系显然更亲密地多,他们是中国真正的海洋省份。

后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王庚武:《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樊树志:《晚明大变局》,徐晓望:《从溺婴习俗看福建历史上的人口自然构成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