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鍾愛趙孟頫


學習趙孟頫的書法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他的書法作品大部分都是墨跡,還有很多作品都有真跡傳世,不僅可以看字帖學習,有時候還可以去博物館看到趙孟頫書法的本來面目,這對於學習趙孟頫的筆法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個區別就像自己吃糖和別人描述吃糖的感覺一樣。

王羲之的作品已經沒有一件真跡傳世了,他的書法作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刻帖,就是被刻在了棗木板子上,然後拷貝下來的,有一部分失真是肯定的。


另一部分則是後人的臨摹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唐代的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雖然古代的摹帖技術可以做到“下真跡一等”,但和真跡還是有差距的。

但是即使是這樣,趙孟頫的書法作品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在格調上還差的遠,趙孟頫只是王羲之“柔媚”風格的一個分支,他只是學習了王羲之書法的一部分。


確切的說,趙孟頫只學習了王羲之“柔美”的一面,並沒有完全學習到王羲之的技法和變化,把王羲之險絕的字表達平淡了,這也是很多後來的人書法家批評趙孟頫的字“俗”的原因,他把字寫的通俗了。

趙孟頫晚年行書《七絕》

趙孟頫的書法於我們今人來說,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對於瞭解王羲之的筆法是有啟發作用的,學習王羲之書法之前,可以參考學習一下趙孟頫的書法。


不二齋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人稱“書聖”,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趙孟頫,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自創“趙體”,為楷書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尚王,深得王羲之精髓,同時研百家之長,融晉韻,唐法,宋意。

王羲之行筆飄逸多變精到,筆法具篆隸遺韻,筆勢委婉氣貫,沉穩靈動,結體欹側,遒美秀健,疏密有致。趙孟頫行筆端俊謹嚴精熟,平和自然,筆勢飄灑自如,運筆如風,酣暢圓潤。

我練習過王羲之和趙孟頫的字,感受特別深,只要有熟練《蘭亭序》,你就會發現蘭亭序每個字生動靈活,線條形態變化豐富,字勢出奇,非常有靈動感,趙孟頫的字初觀整篇隨平和自然,用筆精妙。但相比《蘭亭序》感覺千字一面,行筆平穩,行列均勻,有些字模仿王字但對比王子卻顯平淡略無奇,缺少關鍵線條的變化。

練習王羲之的字明顯感覺其字險絕,有動感節奏,好像躍然紙上,總是很難得其神韻。而趙孟頫的字,練多了總感覺有很多字平淡無奇,中規中矩。

《蘭亭序》代表書法最頂級水平、最頂尖境界,其藝術高度前無古人是定了,後應該無來著。孫過庭評價王羲之說:“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以奇為正,不主故常”,“右軍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王羲之的每個字都在結構上給與我們很大啟發,都會讓我們受益匪淺。後人書法字形結構變化幾乎都跳不出《聖教序》。

王羲之的書法價值不僅在於其書法作品無人能及,更在於他開創了一代書風,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是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建立了後世書法法度,後世書法發展也是在其確立的書法軌道上發展,後世書法大家的字幾乎都有王羲之的影子,跳不出其建立的書法框架。

總之,王羲之遠非趙孟頫可比。




建軍書法


這其實沒有可比性。王羲之處在魏晉,一方面他繼承蔡邕、鍾繇、張芝等前輩書法,是古文字真篆隸草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王羲之,繼往開來,汲取前人精華,創立了今文字書法,史稱“二王”草書體,這種介於行草之間的書法,幾千年來,代代相傳,影響至今,具有書法史上劃時代的意義,無愧於書法萬世宗師之稱號。他創作的蘭亭序書法,不僅是書法法則的楷模,其書法之外所承載的文化、歷史、人文和社會價值,已遠遠超越了書法藝術範疇。比王羲之晚千年的趙孟頫,社會的變遷,文化的發展和書法的傳承,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王羲之真跡已蕩然無存,書法古法幾乎失傳的情況下,趙孟頫舉起復古風的大旗,身體力行,宗法“二王”,遍臨古帖,他臨的章草、六體千字文和蘭亭序,難以計數;以他書壇領袖地位,帶領和影響了整個元朝書法,向著復古發展,是為書法傳承的忠誠捍衛者。同時,他提出了“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相傳”的革新思想,為他的書風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他的書法,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趙孟頫的書法結合前人的書法優點,注重形意結合,讓書法有了自己的意韻。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他的行楷書,史稱為“趙體”。趙孟頫的書法的不足,他成於復古,失亦為復古,創新思想不夠,雖然在傳承“二王”古法的基礎上,也有所創新,但總體是保守的,不具開創性,這也是不足以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






陋石書藝


趙孟頫和王義之比如何?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趙孟頫是王羲之書法的堅定捍衛者。他對宋代尚意的書風十分不滿。認為宋人之意,是以己意替代古意,非真尚古意。他堅持以王羲之的書法為書學正道。在臨寫的多幅《蘭亭序》中,其形態神韻,是歷代臨寫《蘭亭序》者中最接近王羲之書法的一位。


傅山因趙孟頫的特殊身份,看不起趙孟頫。惡其人而鄙其書。但不得不承認趙孟頫的書法出自於王羲之的正脈。王羲之書法,在書法史上,是所有學習者視為正脈的書學之宗。他的書法以精妙絕倫的用筆,形態俊朗的結構,志氣平和,不激不厲的書風,深得世人所愛。成為了傳統書法中的美學標杆。趙孟頫是歷代學習王羲之書法中的最好的一位。


在他們二人中,是不存在比較的。趙孟頫的書法,出自於王羲之。書法不同於其他藝能。書法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學習者很難超過被學習者。東晉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高的高峰。而王羲之又是站在這座高峰最頂尖上的一個人。唐宋元明清,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現代,幾成荒蕪之態。趙孟頫卻獨立在這個現像之外。雖然沒有達到唐代時期的高度,卻越過了宋代諸家。這便是他取法王羲之的正確學習之道。開創了前後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趙氏書風。


子衿書法


趙孟頫的書法出自王羲之,與他的老師相比,就書法水平而言,"青沒出於藍,更不會勝於藍"。

王羲之的書法是一座高峰,後人無可比肩,王羲之把晉人尚韻推上極致,成為代表人物,獨領風騷。趙孟頫日書萬字,字寫的多了,便會過熟,熟則會俗。人們都講趙孟頫的字俗,為什麼會俗呢?就是因為他的字不會“熟後生"。現代人寫字老想著形成自己的風格,然後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試想一下,如果這樣去為藝,藝術的創造性又如何去體現呢?寫字的人都有這種體驗,當寫出的字達到了某種水平,又寫得很"熟"的時侯,就會覺得“沒意思了",要想繼續進步,就要繼續學習新的東西,往自己的字裡加入新鮮的成份,讓自己的書法或書寫過程重新變得"有意思",這樣書法水平才會上一個臺階。很顯然,趙孟煩的字缺少的就是這種"熟後生",他的書法"熟更熟",熟透了的瓜,看著沒勁,吃著乏味。而他的園子裡,遍地都是這樣的瓜,買瓜的自然不會光顧了!對於經常去光顧照顧趙孟頫生意的人,特別是現代人,只能這樣說:你不懂瓜的好壞。如果你經常光顧王羲之的園子,你會發現他的園子裡瓜的品類繁多,枝繁葉茂,長相各異,讓人流戀忘返!








山西河東洗心齋書法


趙孟頫和王羲之比如何?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趙孟頫與王羲之比他唯一的優勢是精熟。日書萬字,四秒鐘一個字也得寫十個小時以上。不用去問王羲之,王肯定辦不到。

我們試想書寫練到這種功力和速度,沒有固定的字形模式是絕對辦不到的。所以說趙孟頫追隨二王,功夫超過二王,然而他把書法基本寫成了固定模式,殊不知書法應熟中有生才入藝道,否則過猶不及,所謂物極必反也如此意。所以說趙孟順在書法的變術方面是遠遜於王羲之的。

我說這些沒有貶趙之意,只是和書聖相比顯出他的不足。趙創的行楷為楷書的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趙仍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我們也不會下趙那樣的功夫。





榜書書法


本人才疏學淺,對書聖大家不敢妄論。

然而趙孟頫是南宋皇室後代,正值宋亡元興的動盪年代。很多人對趙指責攻擊,認為他叛親投敵,品行不堅,連代他的書畫作品受貶。其實非也,元興之時,他蜇伏多年,,既沒投敵,也沒被俘。其間多次拒絕友:到朝做官。

只是後來大局已定,元朝已座穩江山,非常需要漢人的文化,漢人的禮儀等來穩固當朝的統治,於是派人去請趙孟煩進京,若抗旨,是要株連九族的。趙為了眾多親友學子的生命安危,才答應出山,實被逼無奈。他的一生坎坷憋屈,可惜了他的絕世才華。

他的書華作品在歷史上有不可超越撼動的地位。


玄子151430176


沒那麼多形容詞,簡單說就是王羲之是晉人筆法,簡單率真直抒胸臆,趙孟頫更符合現代人審美,寫起來也容易上手,但是容易寫俗氣,趙孟頫贏人的地方在於他通篇的氣韻,單字拿出來放大看就不行了


得閒舍傳統文化工作室


趙先生比書聖作品,少骨力,少法度精純,更少風流清遠之意境。


大同王屹峰


放大看趙的洛神賦,線條非常優美,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結體沒有變化,看上一個可以想象到下一個字,可以心到手沒到,缺乏靈氣,為抄書而為,王羲之蘭亭序則為表達心情性靈而寫,猜不到他下一步怎麼表達展現,靈動剛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