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首個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啟動

3月28日,我國西部地區首個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在位於成都市金牛區的成都國際商貿城正式啟動實施。當日,一批價值14.8萬美元的外貿服裝以市場採購貿易方式(1039)在成都海關所屬的青白江海關通關,登上開往波蘭的中歐班列。

經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外匯局七部委批准,2018年9月28日,成都國際商貿城成為全國第四批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市場,也是西部地區首個並且是唯一一個試點市場。

“市場採購貿易方式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小眾化、小單化、小批量和多批次的外貿需求特徵,探索實現貿易方式的創新發展。”成都市商務局總經濟師周立志表示,成都市將以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為契機,重點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

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是指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國家商務主管等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採購的、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美元以下並在採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源於義烏小商品城對外貿易方式改革創新的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解決了一般貿易監管體制在監管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種的出口商品時通關中不便利的問題。自2013年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分四批在全國14個商品市場開展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

據介紹,針對市場採購貿易中貨物特有“單小貨雜”等特點,採用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每票報關單隨附商品清單在10種以上的,可以實行簡化申報,按章歸類。單小貨雜商品能快速通關,讓不太具備國際貿易專業能力的小微商戶也能參與到外貿中來,推動了商貿產業向內外貿一體化升級,帶動出口貿易快速增長。

比如,按照一般貿易出口方式,一票報關單最多羅列50項商品品名,而小商品出口往往一個貨櫃對應上千種貨物,通常出口申報,僅一次申報就會形成超多單證,無論審單還是實貨監管,均對應超大工作量,不便貨物快捷通關。通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申報出口的貨物,每票報關單隨附商品清單中所列品種10種以上的,系統按稅則中“章”為單位自動合併申報,並自動以其中價值最大商品稅號作為合併後稅號,價值、數量相應合併,極大簡化了出口通關申報手續,縮短通關流程。

不僅如此,以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的商品免徵增值稅,市場集聚區的市場經營戶未取得或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貨物,均可以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為小商品商戶大批量出口貨物提供了便利平臺。

周立志告訴記者,除了實施增值稅免稅、實現通關便利、准入門檻更低外,與一般貿易出口方式相比,市場採購貿易方式還有的創新匯兌制度、提升監管能力、准入門檻更低的優勢。其中,創新匯兌制度指允許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採用人民幣結算,根據外匯局出臺的“個人貿易結匯政策”,憑供貨商戶與代理出口公司簽署的協議,商戶即可到銀行進行結匯,對市場採購貿易外匯收支實施主體監管、總量核查和動態監測。與此同時,監管沒有鬆懈而是加強。由商務、海關、稅務、外匯、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的市場採購貿易出口信息共享機制,通過聯網信息平臺實施監管,實現風險可控、源頭可溯、質量可究。

記者從成都海關了解到,成都國際商貿城獲得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後,作為通關監管服務部門,成都海關主動與相關地方政府對接,支持並積極參與成立成都國際商貿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領導小組。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關此前多次組織人員前往義烏、海寧、花都等地就試點海關場地、貿易通關流程及試點工作推進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進行考察交流;以就近集中辦理為原則,在試點初期指定青白江海關為市場採購貿易主管地海關,利用青白江成都國際鐵路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辦理實貨監管業務;同時理順市場採購貿易監管流程,擬製了《成都海關成都國際商貿城市場採購貿易海關監管辦法實施細則(試行)》指導實際監管;此次,積極支持市場採購貿易聯網信息平臺搭建,會同商務、財務、稅務、發改、商務、市場監督管理、外匯等省級部門對成都市場採購貿易聯網信息平臺進行驗收確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