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國有銀行利潤破萬億,意外透露出樓市一關鍵信息

數據不會說話,但同樣的,它也不會說謊。

這段時間,上市銀行陸續披露了2018年年報,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國有六大行的年度財報,背後玄機果然是意味深長。

在上市銀行披露了2018年年報中,國有六大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2018年合計新增5.13萬億貸款,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加了2.53萬億元,佔據了新增貸款及墊款的49.39%。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去年新增資金中,竟然有一半流向了樓市。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個人貸款當中,個人住房貸款額度共計2.53萬億,佔個人貸款總額的81%,佔新增貸款總額的49.3%。

另外,國有六大行去年年報統計發現,在合計新增的51305.59億元貸款中,公司類貸款增加14876.08億元,佔比不足三成。

眾所周知,公司類貸款,對應的正是實體經濟。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要換成銀行來說,那無疑是:給我一個額度,我能撬起整個樓市。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條關於2008年-2017年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貸款結構數據的新聞視頻在解局君朋友圈刷了屏。

在這個新聞視頻中,十年內,四大行累計向個人購房貸款投放了68.84萬億元貸款,遠超製造業獲得的貸款總額(49.34萬億元)。

在這些實打實的數據背後,實體企業為什麼舉步維艱,為什麼會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真實現狀,解局君似乎明白了。

一 銀行不變的業績信仰——個人房貸


還是數據說話,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是國有六大行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數據。

2018年各大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比例如下:

工商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6512.72億元,增長16.5%;

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5,405.28 億元,增幅12.83%;

農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6,655.98 億元,增長16.6%;

中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4400億元,增長14.4%;

交通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1100億元,增長12.2%;

郵儲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2,627.22億元,增長22.74% ;

透過數據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個人住房貸款這塊,工行是最給力的,其增長額度最多,增長了整整6512.72億元;而郵儲增速最快,雖然說額度只增加了2,627.22億元,但其增速已經到達了22.74%。

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是國有六大行2018年的利潤表:

工商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2976.76億元,同比增長4.1%;

建設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2546.55億元,同比增長5.11%;

農業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2027.83億元,

中國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為1800.86億元,

交通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為736.30億元,同比增長4.85%,增幅創近三年新高;

郵儲銀行,2018年實現淨利潤為淨利潤523.11億元,同比增長9.71%,在國有大行中增幅最大。

這兩組數據對比下來,一個結論就呼之欲出了——房貸,已經成為銀行利潤快速增長的最佳驅動器,甚至不誇張的說,六大行的業績全都在靠房貸死撐著!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粗略的計算了一下,國有六大行2018年的總利潤已經突破了1萬億!



個人住房貸款的激增,自然也帶來了家庭債務的直線飆升。

去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就已經隱隱透露出了這種暗示。央行報告顯示,2017年末,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餘額40.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較2008年增長7.1倍,接近GDP一半。

家庭債務,包括消費貸款和經營貸款,這其中以消費貸款為主體,而消費貸款中,又以房貸為主,房貸佔家庭債務整體的比例超過一半。

2008年時,我國房貸餘額僅為3萬億,而到了2017年底,住房貸款餘額膨脹到21.9萬億,房貸佔所有住戶部門債務餘額的54%。

顯而易見,當前經濟已經被房地產深度捆綁!

正如財經博主今日財經頭條所說:房價如果波動太大,勢必影響金融體系,從而發生動盪!

所以高層現在對房價的政策一直如燙手山芋一般,扔也不是,拿也不是!漲,則全民炒房,資金通通流入樓市;跌,則樓市資金斷裂,銀行壞賬增加,金融風險陡增。

所以,高層一直拼命喊話:“房住不炒”!希望降低居民對房價上漲的預期,減少能夠減少投機性和恐慌性的加槓桿需求!

很簡單,房價波動大的時候更容易引起居民舉債買房。而居民收入一定的時候,負債將極大地擠壓居民消費。

決策層反覆強調,金融機構必須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國有銀行本來應當多做表率、多放樣子,更多更好地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投向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

但花開兩面,如何遏制房貸兇猛?解決房貸對銀行天然的吸引力問題?未來的貨幣政策,還將面臨深度挑戰。

3 靠房地產,撐不起大國崛起的未來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超英法追日韓趕美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GDP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於是國人們就爭先沉浸在歌舞昇平中。

但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中興一紙罰令,就弄得舉國驚慌,殘酷的現實告訴讓我們,中國以後的路還漫長的很。落後就要捱打依舊還是這個世界永恆不變的真理。

大國商戰,說一千道一萬都是扯淡,真正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終歸還是說一不二的硬實力。

靠送外賣,炒房地產,炒茅臺,玩資本遊戲……想屹立於世界激烈的競爭體系之中,無異於痴人說夢。

當下的中國,已經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轉變為了人人奔小康的富國強國,經濟總量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地區中位列第二,國力空前強盛。

在繁華盛世下,往往是暗流湧動。

政府、非金融企業、居民個人的債務風險持續走高,房地產的非理性繁華直接導致了樓市泡沫叢生,民營、私營企業缺乏活力,經濟也在太平盛世下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苗頭,系統性金融風險隱現……

當經濟發展從增量經濟時代步入到存量經濟時代,房地產無論如何是撐不起大國崛起的未來的。

實業興邦,炒房誤國,一直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望周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