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國遊客失主何必“關懷過當”

—分享—

以色列遊客Ludovic Fried萬萬沒有想到,幾天前在杭州西湖不慎丟失的錢包,能在登上回國飛機前“物歸原主”。他的錢包被杭州公交集團五公司員工撿到,經歷一波三折後,公司工作人員從杭州驅車赴上海浦東機場,親手將錢包送到Ludovic Fried手中。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連稱“真的太難以相信了”。(4月6日《錢江晚報》)

原本普普通通的拾物歸還失主事件,由於有了“外國遊客”“一波三折”“從杭州驅車赴上海”等元素,充滿正能量和戲劇性,新聞價值凸顯。媒體派出記者,見證、記錄這“激動人心”的場面。

這種新聞本來自帶“春風拂面”的質感,但網友並“不感冒”,跟帖者眾,但吐槽居多。網易新聞跟帖評論近14萬人次,大多認為公交公司優待外國遊客,小題大做,徒秏成本;有網友質疑:如果錢包是國人丟的,會驅車200多公里“物歸原主”嗎?還有網友訴苦,自己在公交車上貴重物品被盜,報警都找不回來;有網友挖苦:“我們也難以置信”,而這一跟帖竟獲23513人“點贊”。

網友的跟帖自然有宣洩成分,評論不乏偏激之詞,但客觀而言,這則新聞的觀感確實“五味雜陳”。從急失主所急角度看,公交公司想盡辦法尋找失主無可厚非,克服困難第一時間將失物送還,也值得肯定。但是,該錢包內無多少現金,也無護照等重要證件,並不影響該遊客乘坐飛機回國。這種情況下,公交公司派出兩位身著工作服的員工帶上媒體記者,驅車200多公里從杭州赴上海送錢包,涉嫌“關懷過當”,這顯然是網友吐槽的緣由所在。

人們之所以對這種好人好事“不感冒”,與外國友人在我國享有超國人“待遇”有關:外國人的物件被盜,公安機關“高度重視”,立馬組織人力破案;外國人不慎遺失物品,有關單位會興師動眾,“挖地三尺”也要尋回;外國人的不文明舉止,卻被當成“不拘小節”,遭輿論無視......凡此種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有一種觀點認為,優待外國友人是我國優良傳統,有利於樹立國際形象。這種看法存在偏頗。一個國家國際形象的提升,不可能靠優待外國人來實現,而應該靠提高綜合國力和國民自信心來達到。改革開放四十年,國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視野大開,對外國人基本實現了從仰視到平視的跨越。當然,來的都是客,對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給予額外照顧理所應當,但這種照顧應以大方得體、不失分寸為限,“關懷過當”,難免吃力不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