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115,只有老青岛才知道的数字,只有老青岛才熟悉的醇厚味道。“栈桥”白干的香醇弥漫了半个多世纪。60多年前,栈桥白干风靡一时,是青岛人饭桌上最常见的白酒,因为价格是1.15元,人们都叫它“115”。

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绿白玻璃瓶、淡蓝色“栈桥”标识,一块挂零的市场售价,不知拨动了多少“老青岛”人的心弦,让大家对它梦牵魂绕!无法割舍的情感。在那个商品短缺的年代,能喝上一口甘醇悠长的栈桥白干,是一种奢望。

一口白酒下肚,辣嚎嚎的,浑身热呼呼的,一股清香从鼻孔冒出来,飘飘欲仙。酒力凶狠,呛得一个趔趄。远远地躲着它,但它的浓烈气味却没法子躲掉。这是舌尖上的回忆。

“五七年反右的时候,我就开始喝了。”,七分钱一两,我每天晚上就喝二两。”这是栈桥白干第一代酒民的回忆。

“我姥爷是个执著的酒鬼,早晨一睁眼就来二两。我几乎天天拿着空瓶子上小铺去买酒,一块钱一瓶。”这是当年酒民后代的儿时回忆。

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女儿6岁那年。有一天傍晚,下班后,我感到有点累,就给了女儿2毛钱,叫她拿着酒瓶子到楼下小铺里打2两栈桥白酒。女儿去了好久,哭哭啼啼地空着手回来了。我问怎么了。她说,打上酒,上楼梯时磕倒了,把酒瓶子砸了。我一听,火“噌”地蹿到头顶,但看到女儿那可怜样子,举起的手又放下了,自此,我再也不用女儿去打酒了。“

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弄个葡萄糖瓶子,打散装白干,散白干也就7毛多钱1斤,打半斤白干,喝一个礼拜,挺划算的。要知道,那时1瓶栈桥白干1块1毛5分钱,对低工资的职工来说,那是奢侈品。

散装便宜一些,用坛子或大瓶子盛着,一般都在小商铺里销售。商铺里备着酒提子,剂量大小不一,最大的半斤,小的一两。有来买酒的,问明数量,然后确定用什么提子。

最奇怪的是栈桥白干的酒瓶子却贵得要死,一个空瓶子竟然值分量不轻的一毛钱。五分六分钱就能买回一大批鲜海货,冰糕三分钱一支。

曾经老品牌“栈桥白干”被作为“扶贫项目”送至青岛开发区某村庄。该村根本不具备生产白酒的条件,拿到“栈桥白干”商标后,产量寥寥,“栈桥白干”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栈桥”品牌从此没落,逐渐淡出青岛人的视线。许多人还记得它,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情结而已。

2000年,又出现回归青岛人的饭桌。复出后的‘栈桥’品牌白酒将瞄准中高端市场,中高档的“栈桥”白酒更名为“栈桥醇”。

栈桥”白干的来历

1928年,王宣忱集资5万元。在青岛大港普集路13号,创办私营华北酒精厂,聘白俄柯西达为技师,这是山东省的第一家酒精厂,大量生产95度“双凤牌”工业酒精及医药用酒精。

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我国北方人喜欢喝白酒,也叫白干酒或者烧酒。白酒度数大,多以高粱酿造,但高粱价格高,造酒的成本也就随之增高,普通百姓消费不起。即墨地区盛产地瓜,地瓜可以酿酒价格又低,于是华北酒精厂就开始研制地瓜酒,注册“五谷”牌饮用酒精。

1951年,青岛实业公司租赁华北酒精厂的设备和厂房,也开工生产酒精,并定厂名为青岛实业酒精厂。

1957年试制成功62度兑制白酒,岛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地瓜造出来的酒虽然价格便宜,但会有一股地瓜味,经过王宣忱与技工的反复研究、试验,终于掌握了去除这种味道的技术,而且生产出的白酒味道醇香,价格低廉,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这就是青岛著名的老品牌“栈桥白干”。1963年,“栈桥”白干被山东省评为地方名酒。2013年,“栈桥”品牌被授予“山东老字号”

王宣忱据说栈桥白干创始人

1879年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五图镇邓家庄木匠王家祥家庭。12岁王宣忱在本村入私塾三年。1901年22岁王宣忱潍县乐道院文华馆中学六年毕业。宗教家,翻译家。40岁前他是登州文会馆的教师,40岁后他来到青岛,在孙中山的启发下走上创业之路,开办了山东地区的首家客运公司、中美冷藏厂、华北酒精厂等实业,是著名的“栈桥白干”的创始人;晚年他还投身教育,成了尚德小学(上海路小学的前身)的校长。

位于阳信路4号的王宣忱故居

”这座带阁楼的花园洋房,高高的围墙,紧闭的黑门,有种神秘高贵的气息。楼房荡漾出柔和的琴声,打破了阳信路的寂静,给行人以抚慰。“

精彩青岛 115,老青岛记忆中的老白干

青岛印记,画说岛城,回味岛城历史,触摸城市文脉。欢迎关注,谢谢阅读和点赞。个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