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記憶丨金華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2019-04-02 11:1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編者按】“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八婺大地,祠堂林立。或莊重典雅或滄桑古樸,雕樑畫棟,大氣渾厚,遠眺近觀,各有其妙。這些宗祠,記錄著各自的家族歷史,展示著不同的建築特色,其中有家族代表人物事蹟遺蹟,有家規家訓,還有為數眾多的楹聯。

據不完全統計,金華九縣、市、區上檔次、有名氣的祠堂近200處,大多散佈在各地村落,也有留存於市鎮上的,建祠時間均在百年以上,雖飽經風霜洗禮,卻依然氣勢非凡。現存祠堂以明清兩代修復、興建的居多,遠者可追溯至宋元兩朝。這些祠堂規模小者數百平方米,大者可達上萬平方米,其建築佈局大同小異,一般均有門廳、正廳、天井、後廳和戲臺,多數門面按舊貌修復。

經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查核實,計有152處祠堂完好無大損,只待進一步修繕。其中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2處、省級26處、市級56處、縣級18處,另有40處沒有級別。本文選取9處頗具代表性的祠堂展示,以饗鄉親。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婺城戴氏宗祠百順堂

婺城區:寺平古村 戴氏宗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戴氏宗祠又稱“百順堂”,位於婺城區湯溪鎮寺平古村,始創於明代,是始祖戴宗碧“賢”字輩一代建造的。建築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磚雕“戴氏宗祠”四字,大氣莊重。大門構築在青石砌高臺上,面寬三間,內設門廳、正廳和後廳,安置戲臺,形成“工”字形平面。總佔地面積近萬平方米。

清道光十七年(1837),皇上曾下旨贈予該祠堂“七葉衍祥”匾額,懸宗祠正廳。祠堂內崇德堂還曾創辦過“戴氏義塾”。

寺平村是由戴氏聚族居住而形成的血緣村,距今有700多年曆史。戴氏少女銀娘於明成化年間以才貌雙全入選坤寧宮,被皇上冊封為“淑妃”。銀娘曾手書寄問母弟及鄉親,思慕之情,悽然滿紙,由寧太監送達湯溪。

戴氏宗祠明令家規家訓共12條:謹遵國法,篤念天倫,敦親睦族,篤課兒孫,崇尚節義,整飭閨門,確守儉勤,致戒爭訟,聽命尊長,敬重斯文,謹行醮祭,相助守望。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金東區傅氏大宗祠

金東區:傅村鎮 傅氏宗祠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傅氏宗祠位於金東區傅村鎮西南方,坐巽朝乾,背靠蟾山、面朝雙尖,佔地11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萬曆癸酉年(1573),歷30年而建成,後多次重修。有門廳、正廳“敦本厚倫”、後室“永思堂”三進,縱深45米,各進之間設天井,正廳八架前後廊,月梁兩端龍鬚紋或滿月狀,開闊宏偉。祠堂南北有鐘鼓樓,是雍正皇帝准予建造,在浙江祠堂中極為罕見。祭祖之時,鐘鼓齊鳴24下後,族人方可魚貫而入。

傅氏家族源遠流長。宋政和七年(1117)始太祖傅世傑即來此定居,為東山始祖。傅氏子弟受儒學之薰陶,取山川形勝之靈,得人文風俗之潤,躬耕苦讀,讀禮傳家,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湧現了一大批清史留名的宗族精英,諸如傅本祝、傅為格、傅為學、傅本君之列。

最有傅氏特色的楹聯是:“曰敦本曰厚倫儼然東山祖訓,三忠臣三孝子欽哉祝水前模。”其家訓內涵極為豐富,有敬長孝友等12則條款。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義烏方大宗祠 郝廣平攝

義烏市:後宅街道塘下村 方大宗祠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大宗祠位於後宅街道塘下村,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後毀,為清同治年間重建。清末廢科舉學堂,此祠曾用做小學堂,著名作家何家槐曾就讀於此。方大宗祠保存完整,且傳承有序。祠宇後枕靠山,香溪環繞,總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祠堂莊嚴典雅,富麗雄偉。梁加繪飾,柱刻楹聯,地甃方磚。鄉人將整個建築概括為“七廳五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

始祖方沉,於宋神宗元豐年間遷來義烏,繁衍生息,至今900餘年,方姓後裔傳至33代。有楹聯雲:“敦宗睦族連根同氣,敘戚和親一脈相承”,可見族規家風之優良。

其代表人物有方元永,方城順等人,均系中共早期黨員,在鄉村創建並發展黨組織至上世紀20年代末,義烏全縣已有98名黨員,14個支部。

有一方氏家塾蒙訓很好:“今童稚教之以正則正,教之以邪則邪,所由始人當慎也。”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蘭溪諸葛八卦村諸葛丞相大祠堂

蘭溪市:諸葛八卦村 諸葛丞相祠堂大公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丞相祠堂是蘭溪諸葛氏總祠,其建築規格按漢丞相諸葛亮的身份定製,與大公堂相距百米,佔地面積近1900平方米。這裡供奉著諸葛亮的神位,安放著諸葛氏列祖列宗的神主。大公堂位於全村中心,始建於明代,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是我國江南地區唯一僅存的諸葛亮紀念堂。

丞相祠堂主體建築依山而建,層層高升,地寬42米,縱深45米;其中軸線上分佈有門廳、中庭、寢室,兩側有廡屋、廂房、鐘鼓樓,共52間,形成一箇中庭獨立,四周閉合的“回”字形建築,古樸渾厚,氣勢非凡。

諸葛村因姓氏而得名,是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聚居地,目前有3000多人居住。

最出名的楹聯一為丞相祠堂的“名垂宇宙,萬事景仰”,二為大公堂的“隆中雲礽,勳高管樂”,三為雍睦堂的“兄弟友于追祖範,子孫淆泊繼遺風”。家規家訓最經典的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其代表人物有諸葛大師、諸葛伯衡、諸葛汝寶。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永康陳大宗祠永康陳大宗祠戲臺

永康市:象珠鎮下柏石村 陳大宗祠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大宗祠位於象珠鎮下柏石村,始建於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宗祠坐西朝東,磚木結構,硬山頂,呈縱長方形,佔地面積1012平方米。祠堂功能齊全,佈局合理,雕樑畫棟,風格獨特,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特別注目的是神祠內的“太子臺”,其前梁特以二木鑲接,稱“鑲梁”,意為本族有事在此“商量”。鑲梁一面方一面圓,意為既有“規矩”也能“圓融”,有規矩才能成方圓。宗祠森森嚴立,自建至今,從未有蜘蛛網絲,令人稱奇。

陳氏始祖陳肇,樂觀山水善察地形,見此地山峰秀麗,左右環拱,實屬宜居寶地,遂定居於此,至今已有850多年曆史。

宋光宗紹熙四年狀元陳亮為永康陳氏石牛派先祖之一,是南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思想家、文學家、“永康學派”創始人,“浙江學派”代表人物,據《陳氏宗譜》世系圖考證屬實。另有永康宋代進士陳怡,也是陳氏石牛派先祖。著名家訓是“讀書為起家之本,勤儉為保家之本”。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浦江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鄭氏祠堂內景

浦江縣:鄭宅村 鄭氏宗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氏宗祠,坐落於鄭宅鎮義門東路6號,舊時稱鄭宅村。宗祠始建於南宋中葉,迄今已有900餘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宗祠坐東朝西,佔地約5000平方米,共分5進64間,其建築無雕樑畫棟之華麗,保簡樸整潔之本質,莊嚴寬敞,古樸厚重,很有歷史沉澱感。

浦江鄭姓的始祖當為鄭淮,於北宋1099年從北方遷移至浦江,家族日趨興旺發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書賜“江南第一家”牌匾給鄭氏家族,同時有聯句“三朝旌表恩榮第,九世同居孝義家”相贈,藉此表彰鄭氏家族的家國情懷。

宗祠內還存有歷代許多名人書寫的匾額和對聯,其中有“文章空冀北,孝義冠江南”“孝友出張陳之上,文章接吳寧以來”“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等讚美家族文化之精髓,弘揚孝義在江南是出類拔萃的。

鄭氏代表人物有鄭綺、鄭濂等。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武義俞氏宗祠俞氏宗祠內景

武義縣:俞源村 俞氏宗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氏宗祠坐落於俞源村西,始建於明代隆慶元年(1567)歷時六年落成。體量恢弘,院落敞明,構築精美。其建築特色為:柱粗梁肥,歇山斗拱,瓦墊薄磚、精磚鋪地;雙椽出水、水滴階沿;牆柱無楔,雕花戲臺。民國《宣平縣誌》稱俞氏宗祠為“處州十縣第一祠”,其戲臺被稱作“八婺第一臺”,建築至今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宗祠坐北朝南,面向東溪,由三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排列門廳、戲臺、中廳、寢堂,兩側廊廡、廂房及附屋,8個天井,佔地面積達3196平方米。

餘氏始祖餘德於南宋時定居俞源,日漸成為旺族。至清乾隆、道光年間,俞源出現了不少經商富戶,興造大批恢宏精雕民居,為今日之繁華奠基。俞源村還大力助育女嬰,反對重男輕女,是善舉又是創舉,並將此舉列入家規,實屬難能可貴。從此,在俞源這個山村裡,女孩與男孩一樣擁有陽光雨露。

文史记忆丨金华祠堂:流芳百世至今朝

磐安櫸溪孔氏家廟磐安孔氏家廟內景孔氏家廟對聯

磐安縣:櫸溪村 孔氏家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氏家廟位於盤峰鄉櫸溪村,始建於南宋寶祐二年(1254)。宋理宗追褒櫸溪始祖孔端躬之功德,按衢州孔廟恩例(孔氏衢州南宗)賜建聖廟於櫸溪,並御賜“萬世師表”金匾,成為孔氏婺州南宗。後因家廟坍塌,孔氏族人於原址以東異地重建並與宗祠合二為一。明末遭兵毀,清初又重建。

孔氏家廟坐南朝北,佔地面積836平方米,整座建築以中軸線貫穿,由門樓、戲臺、天井、前廳、穿堂、後堂等組成,平面呈長方形。家廟建築嚴謹有序,堂構考究,古樸宏偉,柱礎中明顯留有宋、元、明、清、民國五個朝代的式樣,梁枋上的牛腿做工精美,雕花板技藝精湛,極具藝術性。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高宗南渡。始祖孔端躬隨兄侄護駕南下,見磐安櫸溪山水秀麗,民風淳樸,遂贖地而居,繁衍生息,開辦學堂,教育孫鄰,以為此乃天意所決,“孔氏婺州南宗”已成定局。南宗後裔已發展至周邊各縣,櫸溪村也有近千人為孔姓。

孔氏婺州南宗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共有《家規》十八條,族人入譜《凡例》二十五例。祖訓宗規,朝夕教訓子孫,務要讀書明理,勿得入於流俗,甘為下人。而今之孔廟,每年都有祭孔儀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釋放正能量,為家鄉父老爭光添彩。(文/李元 童彩根 攝/盧揚春)

祠堂:功能解析與當下審視

(吳遠龍)

宗祠,民間又稱祠堂,基本定義是漢民族祭祀神仙、祖宗和先賢的地方。在金華地區又分為合族祠、大宗祠、宗祠、支祠和房祠等。

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曾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清代,祠堂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成為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於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於丞相;宗正、宗直,相當於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

宗祠,體現了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因此,宗祠是反映一個地方倫理意識和宗族思想以及歷史文化的突出載體。先輩在締造這樣的載體時,融入了他們的人生追求、風俗崇尚和精神理念。

在封建宗法社會里,宗祠憑藉其在世俗社會的力量,多少還是起到一種文化傳承的作用,把某些傳統或地方文化的精髓融匯在官府衙門之外的一個更讓人敬服的權威所在,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形式傳遞給宗族裡的每一個人。

有研究表明,婺州和徽州是江南地區祠堂最多、形態最豐富的兩個區域,清代以前,婺州的祠堂比徽州還要多。

據調查,我市迄今仍保留和重修重建的各類祠堂有1200多個,入選《金華祠堂》一書的婺城區寺平村的戴氏宗祠、後溪河村的何氏宗祠,金東區蒲塘村的王氏宗祠、曹宅村的曹氏宗祠,蘭溪市諸葛八卦村的諸葛丞相祠堂、長樂村的金大宗祠,義烏市佛堂的友龍公祠、宗宅村的宗氏家廟,東陽市盧宅村的肅雍堂、北後周村的肇慶堂,永康市後吳村的吳氏宗祠、下柏石村的陳大宗祠,浦江縣鄭宅村的鄭氏宗祠、嵩溪村的徐氏宗祠,武義縣俞源村的俞氏宗祠、郭洞村的何氏宗祠,磐安縣櫸溪村的孔氏家廟、橫路村的周氏宗祠等150餘個祠堂,都是婺州宗祠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婺派建築的典型代表。

每一座祠堂,每一個“堂號”,以及祠堂裡的立柱、照壁、門樓、匾額、楹聯、天井和精美的雕刻等,無不凝結著先人的智慧,體現其價值追求,記載著一個村莊和家族曾經的興衰凋蔽,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期盼,是一村一族人的精神紐帶和精神皈依,祠堂在,家族就在存續,生命就在繁衍,人心也就安穩。

有宗祠的地方,大多會有相對完整的宗譜,那是幾百年的家族史,更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祠堂,是中華大地上鮮活的文化遺存,是真正的中國“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讓傳統文化在此存續與遞進。

除了祭祀,祠堂還是議事、修譜、調處、執紀、社交、教化的場所,在很長的歷史時空裡,它與族規家訓一道,構成了維繫傳統鄉土社會有序運行的兩根立柱,發揮著多重功能,至今還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近年來,隨著各界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來自政府引導和民間自發的力量,使一座座祠堂重新被保護或重修重建起來,並賦予其全新的內涵和功能,不少祠堂同時又被利用成文化禮堂、居家養老中心等,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