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常教育學生“勤能補拙”,是真的嗎?

三味聊教育


“勤能補拙”這句話是真的嗎?這個問題我覺的很有意思。

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分出個真假的,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它。對於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來講,不管他如何努力,估計也成不了賽跑冠軍,對於大部分芸芸眾生來說,不管如何勤奮如何努力,估計也很難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巨匠,如此看來,勤能補拙豈不是個笑話?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勤能補拙”,顯然是違背這句話根本的出發點的。勤能補拙,我的理解是通過勤奮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做更好的自己。這個過程,是與自己較勁的過程,勤奮努力的目的,是讓未來的自己變得比現在的自己更好,而不是要超越其他人。

個人覺得,在現代這樣的社會,勤能補拙其實更具有社會意義。社會的發展,造就了歷史上的那些偉人們,那些人,很多註定是不可能被超越的,我相信,後世再沒有孔子那樣的先聖,再沒有毛主席那樣受人們愛戴的領袖,再沒有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劃時代科學巨人,所以,如果你的努力目標是超越前人,估計有點懸。甚至於,你再怎麼努力,可能也超越不了你身邊的富二代。因此,如果你努力的目標是超越他人,那你很可能會失敗的,很多時候,超越他人也沒有你想象中的那樣有意義。

努力的目的,應當是超越自我,勤能補拙,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你接受它,認同它,踐行它,它會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產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早就放棄了努力,放棄了奮鬥,你儘可以去質疑它,甚至於嘲笑它,畢竟,這是你的人生態度,如果你想要把自己活成槓精,那也是你的自由。


曉窗教育


勤能補拙是真的!這是我這個4O後最深體會。

記得小時候,我見姐姐讀書,我也哭叫要讀書,父親十分高興地送我進了學堂。也許還小不懂什麼吧!總是違紀遭罰,正好公公太老不能看牛,於是父親讓我停學當看牛倌。一年牧童生涯之艱辛恐懼,至今彷彿就在昨天!近八十的我記憶猶新。於是我又拼命要讀書,決不敢不聽教。父親同意我復學,但不準讀一、二年級,只能讀三年級,還說讀不好又回看牛!

當年我一年級沒學好,又看了一年牛,怎讀三年級?也許生命有個造化。那時讀書人少,二三年級合為複式班,老師半堂上二年級課,另半堂上三年級課,我每節課都全神貫注地聽,課後拼命做兩級的作業,晚上在微弱小煤油燈下複習功課,在那年看牛艱難恐怖的警醒,督促下,我通過一學期的勤奮努力,終於迎頭趕上了!一一勒真的能補掘。而且小學畢業時,我是唯一一個考上縣一中的,六六年,又是本大隊(今村委)第一個,全公社(今鎮)二者中之一從初中到高中都在縣一中畢業的學生。

我讀初二時,作文成績不理想,總是6O多分,沒一次被語文老師拿作範文評講,我心理很不是味。於是我課後常跑圖書館,看書,作筆記,景物描寫,人物外表描述,心情描繪……,分門別類記錄下幾個小本本,還強逼自己每天寫一篇作文。到初三時,我的作文有了很大起色,語文老師覺得很怪,當他看到我那些讀書筆記及那本厚厚的自定作文時,他才明白過來一一真的勤能補拙!

讀高中時,我的化學科成績由平平淡談到高三第一學期卻躍上前頭,我也是得益於勤奮不倦。


手機用戶5990100835好


我覺得這話還是有理的,我就是這麼一個人,不聰明,非常平庸,我和我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初中時我們的班主任是同一個,他那時給我們的評價就是:我弟智商高但懶散,我智商、反應各方面都不如我弟,可我卻很勤奮,捨得花時間。

一直以來我數理化都不行,經常拉我後腿,說實話,我心裡也真心怕學這幾科。初一時我的成績是班級第一,可到初二以後,隨著物理化的加入我的成績就一落千丈,雖然身為學習委員可我數理化的成績都不好意思說出來了。2003年我們縣的高中就才一所——會澤縣第一中學,所以那時考高中仍舊是擠獨木橋,考上高中的幾率還是挺小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的化學老師了,她在我們中考前半個月左右的一天中午突然把我叫到辦公室,然後和藹可親的對我說:“這是我的號碼,如果沒考上高中呢你就打電話給我,我幫你聯繫一個好的班級復讀……”。我心裡也知道老師是為我好,可我就那麼倔,心想不努力試一試實在不甘心,所以我去書店買了幾套中考卷,每天堅持做一套,結果中考我出人意料的考上了高中。

因為理科差,所以到了高二分文理科時我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文科,可數學依舊是我的弱項,因此快到高考時我經常被我們班主任叫出去談話,他讓我一定要想把數學成績提起來,不然高考我肯定吃虧。其實我心裡也知道自己的情況,所以我每天都在不停地練數學題,不求別的,只希望自己擁有最基本的數學思維,哪怕能提高一分都是好的。最終我的付出有了收穫,我居然考得了我們班第一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

所以,我相信勤能補拙的道理,而在日常生活中我雖然時常花費比周圍人多的時間去做事,但我最終卻是滿意事情的結果的。


FWY我之所愛


作為一個老師來說,這句話有一定認同,但是不一定正確。我教高中,十七年了,學生差不多5000吧,我們學校說好聽是農村省師範,五流省師範,總體來說只有能夠認真幹三年的差不多都可以上本科,但是也有極少學生認真幹,但是成績沒有起色,主要原因,這些學生在初中被私立學校的填鴨式,或者一些學校的死搬硬套模式讓他們的思維僵化,模式化,高中沒有轉變過來,導致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可能經濟發達地區的私立學校好點,對於我們這裡的私立學校來說,大部分學生進去連成人都難,我反對私立學校普遍化,那是災難


想用心活下去


“勤能補拙”是真的嗎?是真的。主要理由有二:

其一、“勤能補拙“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著智商水平的高低,但其差異並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先看一張韋氏量表:


從這張量表當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中等智商水平的人在總體人群中的佔比達80%,智商特別高和特別低的人則分別為1.33%和2.90%。這說明絕大多數人的智商水平是比較接近的。目前尚無有力的科學研究結果能夠證明:智商高的人一定學習成績好,成功概率高;智商低的人一定學習成績差,成功概率低。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大膽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勤能補拙”是存在某種理論上的可能性的。


2 “勤能補拙”具有現實可行性

龜兔賽跑的故事,三歲小孩都知道,這裡就不說了。現在說一個數學家的成長故事,這個數學家名叫張廣厚。 張廣厚上小學時,由於算術成績特別差,沒能考上初中。後來經過幾個月的刻苦努力,他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並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中學。在中學階段,他的學習更加勤奮了。中學畢業後,他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考上了研究生。最後在數學方面成了國際公認的學術大家。張廣厚上小學連算術都考不及格,但以後卻成為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的成功經驗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勤能補拙”。其實張廣厚的成功並非個案,像他一樣“笨鳥先飛”,一鳴驚人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梅蘭芳、陳景潤、貝多芬、愛迪生、愛因斯坦等都是,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有道是:“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常常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由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張藝黃岡


不然能怎麼樣?難道告訴學生你就這智商,再努力也是白費。

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通常我們總是用這類的話來鼓勵學生好好學習。

首先大部分人的智商差距都不是很大,據說美國前總統小布的智商就並不高於常人,當然不能否認有愛因斯坦這類的天才存在,也不否認有弱智存在。其他的大部分人的差異沒多大,而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卻有很多差異。

其次大多數都不是因為智商的原因,有一些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被動,不善於思考等等不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家庭原因和學校及老師的原因。大部分學生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彌補學習上的不足的。

勤能補拙是對學生的估計,學生是需要估計的,如果一味的去貶低學生會造成學生的不自信,從而否認自己。經常鼓勵學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因教益


很高興偶遇這樣一個常見而有普遍意義的問題。首先來明確本人的態度:勤能補拙,雖不盡然。

既然前面有網友提出對於高中階段的同學來說,不具有多少意義。個人表示對此持否定態度。我只需要舉出一類例子,就基本可以證明我的觀點。大概十年之前,高考如果連本科B線都上不了的,就可以算是一個“拙”者;而能考上重點線(一本)的當然是一個“智”者了。但是,一直以來,高考成績不理想的、錄取學校不理想的同學當中,總有一部分(沒有查閱相關數據,估計大約佔每年報考人數的十分一上下)參加到來年高考的復讀行列中,其中不少即為“拙”者。這些“拙”者一年之後是否有機會成為“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每年高考,總會有之前連本科B線都上不去的一些“拙”者,居然考上重點(一本)線,忽然間成為“智”者,這類現象屢見不鮮。正因為如此,復讀這一現象在恢復高考後的幾十年裡能一直延續至今。所以,勤能補拙是對的。當然,“補拙”的程度因應自身的方法、著力點、毅力、外部條件與考試狀態、情緒均有關係。也不能說百分百的同學都能補的理想。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這個“拙”字絕不能簡單的和學習成績畫上等號。不少的成功人士,他們沒有靚麗的學歷,更加沒有靚麗的成績單。可是,他們勤勉有嘉,學而不倦,勇於進取,而後成為李超人或者建立了長盛不衰的商業帝國。他們就是勤能補拙的典範。如果論學業成績,他們根本不入此列或者目不忍睹,是完全的“拙”者。但是,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學習與勤奮。再說,我們的國家--長期“蹲在茅廁”裡的“拙”者,勤奮而堅韌,數十年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深受世人的羨慕與推崇。這同樣是很好的範例。

“天才在於勤奮,聰明在於積累”。讓我們謹記這一金玉良言,作為鞭策自我的座右銘吧!


快遞員14


我只能說不是這樣的,而且真的不是這樣的啊,不要被騙。如果誰想知道可以單獨私聊我。我真的是有親身經歷,老師說的這句話真的太片面了。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剛開始自認為和題主認為的一樣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剛開始在初中這一套還行。我的成績初一的時候很一般,而且英語特別差,還記得第一次英語考試考了38.5這一張試卷我到現在還留著。到了初二好勝心強的我覺得我不應該就這樣年紀二三十名的感覺就開始發奮圖強,現在都還記得當時背的那個語文課文《出師表》,老師要求背誦,我反覆背誦了很多遍,在其他同學中午睡覺時候我接著背誦,別人下課玩耍的時候我還是在背,第三天我第一個去語文老師那裡背誦但是還是錯了三個以上(老師要求背誦錯三個以下算通過),我不服氣接著背,再一次去老師那裡背誦再次失敗,我記得當時在背誦第三次還沒有背到氣得直接把書扔了,但是後來還是含著眼淚把它撿回來接著背,終於成為了我們班第一個會背的人。

從那以後我就覺得努力真的可以改變一切,勤奮真的可以跑贏天賦。我的英語比較差,我就每天早上比別人早起半個小時來背誦,中午吃飯的時候背誦,晚上睡覺前接著背誦,其他科目還算很好,特別是數學我當時自認為很好。在那樣的堅持下我的成績真的一直上升在初三一年都一直是年級第一。那個時候我真的天真的以為努力能改變一切。但是後來上了高中之後才明白一切都是假象!有些東西真的是需要天賦,不是你努力就能解決問題的。

到了高中,我滿懷信心的開始新的學習生活,那時候認為我中考英語考了96(滿分120)應該算一般,不算差了,應該是補起來了,但是第一次月考成績下來我有點呆,英語

150總分我考了53分,而我的總分排名卻是全班第四,可以想象我的英語有多差,我那時候天真的想肯定是我在英語上沒有努力的原因,從那以後我就開始早上比別人提前起床背英語,中午吃完飯背英語,晚上睡覺前背英語,平時還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英語上,可英語還是很差。期間還不斷的調整學習方法,還到老師那裡補過課,但是高考英語還是給了我致命一擊,真的是痛徹心扉。那個時候我真的有點懷疑是不是真的努力就真的有用?

後來上了大學,面臨著大學英語和四六級考試。我整個大學唯一掛的科還是獻給了英語。而四六級考試,我考了六次做了全寢室送給我的考試試卷,足足做了100多套試卷才四級低空飛過。那段時間真的是耳朵聽英語都要聽聾了,眼睛裡全是英語,但是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別人根本不復習不看書過四六級考試而我還在考試,後面別人為了刷分而考試而我卻還在為了過而考試。哎,真的是英語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語如初戀!那個時候我真的清楚的認識到有些東西真的不是努力有用的。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哎,英語啊,恨啊!


爬行的窩窩牛


勤能補拙,作為大學老師,我是完全同意這一點的。

如果是高中以前,大家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差不多,即使想用勤奮來彌補,基本也頂多比別人每天多學那一兩個小時,這點時間對於智商比你高几十的人來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人家學習效率本來就是你的好幾倍。所以說,我個人認為,高考拼的是智商。

但上了大學就完全不同了。上了大學,更多拼的是自制力。畢竟之前,老師,學校,家長所有人都在圍著你轉,上課不專心,老師罵你,在家不學習,家長罵你,環境使人有沒有自制力都得學習。而大學,除了個別諸如毛概馬哲鄧論這類,要是不點名,基本沒人去的課,其餘你愛去不去,沒有老師管你,輔導員更多的時候就是個擺設(當然學校和學校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沒有自制力,很多人沉溺到了遊戲,戀愛等等當中,這個時候,勤才是唯一的出路。以我個人為例,在德語讀書時候,有個來自復旦的同學,智商對我們其他同學來說,形成絕對碾壓的態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學一學期都懵懵懂懂的東西,這傢伙學三天就是全班第一😳😳你說氣人不?但事實上,最後只有他一個人沒拿到畢業證,因為他純粹被遊戲毀了。

所以我常對我的學生說,也許高考你輸給了某個人,但人生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只有勤奮才能幫你越走越遠。沒有一滴汗水會白流。


LY252077586


首先,可以明確地講,是真的,但是有前提條件。

如果從勤能補拙的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學生的情況分成以下幾類:

一,智商出眾,特別勤奮,這永遠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精力旺盛,業餘活動豐富,而且有好幾項特別拿手。這屬於典型的學霸級學生。

二,智商初中,不勤奮,成績忽高忽低。老師們對這類學最多的評價就是,這個學生腦子挺好使,就是不愛學習,要是好好學成績可定特別好,班級前三不成問題。如果留意,你會發現,獲得這類評價的學生並不少。

三,智力一般,很勤奮,成績較靠前,這類學生通常會獲得非常高的評價,聽話,做事踏實,上進,不服輸,有拼勁兒, 甚至學霸身上的一部分標籤也用在了這類學生身上。這類學生也是比較多的,每年中高考裡的黑馬也許是從這類學生裡冒出來的。

四,智力一般,很勤奮,但是成績比較靠後,這類學生數量其實並不多,但是也不算特別少,這類學生的家長估計是最著急的那一批。這類學生最大的特點是做事比較死板,說一是一,絕不會考慮到二,也絕對做不出二。

五,智力一般,不勤奮,成績墊底。這類學生基本上不存在,一個年級好幾個班裡不一定有一個,這裡就不做討論了。

我們通過比較二和三可以發現,勤能補拙是成立的,然而比較三和四卻發現這個又不是一定成立的。

我們先來討論成立的原因,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智力差距,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這個差距會對人造成很明顯的差異性影響。比如,兩個學數學的學生,聽一樣的課程,勤奮程度也一樣,那麼智力條件好的學生絕大多數情況下成績會好一些。

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一個問題,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也就是說,智力不等於結果,中間還要有付出。因為智力不等於知識,智力不等於思維經驗,智力不等於做事能力。付出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一個積累思維經驗的過程,一個提高做事能力的過程。有些孩子確實很聰明,看一眼課本就能解決相關的複雜題目,但是如果沒有經過課下專門的訓練,對問題不夠熟練,所以考場上拿不到特別多的分數。這裡,簡單來說二者的差距是訓練到不到位。

三和四的差距在於孩子學習的的路子對不對,有沒有一位好老師給學生提出學習的方向,給出方向後有沒有講具體學習的步驟,在個別問題上有沒有給出具體的學習技巧,老師給出這些後學生有沒有完全照做,學生學習完以後有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這些都是三和四可能存在的差距。簡單來說就是勤奮的方式對不對。

所以說,勤能補拙有用,但是有前提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