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餐、射箭、打馬球、盪鞦韆……古人的清明,比你想象中歡樂

跨越千年踏青遊

陰曆三月一開始有三個節日:上巳節、清明節、寒食節。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上巳節、寒食節的時間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後一日,但基本都與清明節時間接近。宋代之後,寒食節吃冷食、掃墓等習俗移到了清明之中,也可以說清明節結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的風俗。

三月三上巳節

野餐、射箭、打馬球、盪鞦韆……古人的清明,比你想象中歡樂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並用香薰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孔子讓弟子各述其志,曾子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說,暮春三月,穿好春裝,陪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後一路吟詠著詩歌回來。孔子立刻大加點贊。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酒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王羲之《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的活動。“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兇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採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

寒食禁火祭先人

野餐、射箭、打馬球、盪鞦韆……古人的清明,比你想象中歡樂


寒食節是較古老的節日,流傳於中原一帶。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節是紀念介子推,但歷史學家認為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據《後漢書》說,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曹操當政後,下《明懲令》雲:“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寒食之風至此才有所收斂。

寒食節的日期有兩種說法,據說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兩日之前,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氣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這一天吃冷食、祭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清明幾處有新煙

野餐、射箭、打馬球、盪鞦韆……古人的清明,比你想象中歡樂

唐代詩人韋莊《長安清明》“內官初賜清明火”,皇帝於此日要舉行隆重的“清明賜火”典禮,把新的火種賜給群臣。

一首《楓橋夜泊》名揚海內外,張繼還有一首《閭門即事》“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但是因為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淒涼。

這是因為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兩日,節後要起新火,正好是清明。寒食和清明就這樣聯繫起來了。這三個節日日子非常近,都和祭祀有關,逐漸演變,就合而為一了。

到了宋代,清明就不僅是“換火”了,而成為一個歡樂的節日。程顥《郊行即事》:“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但是也有祭掃的活動,“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除了踏青、野餐,還有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射柳(射箭)等一系列活動。南方清明又有蠶花會,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唱戲文等多項活動。

撰文 星光

野餐、射箭、打馬球、盪鞦韆……古人的清明,比你想象中歡樂

主編 / 孫展

新媒體運營 / 杜亞娜

光明日報 ·《新天地》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