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大量使用導致中醫異化?醫院內製劑才是振興中醫院不可缺少的品牌

筆者以為中醫西醫化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中成藥的大量被應用。中成藥應用對於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對於中醫院而言,中成藥的大量使用則是可悲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中成药大量使用导致中医异化?医院内制剂才是振兴中医院不可缺少的品牌

中成藥大量使用導致中醫異化

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為了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需要,按規定的處方和製劑工藝由藥品生產企業將其加工製成一定劑型的中藥製品,是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商品化的一類中藥製劑。中成藥具有性質穩定、療效確切、毒副作用相對較小,服用、攜帶、貯藏保管方便等特點(引自百度百科)。從中成藥的概念去理解,中藥脫離中醫醫生的辯證而直接被西醫醫生使用的異化,在綜合醫院來說非但算不上壞事,還是利用中醫、弘揚中醫、傳播中醫文化的好事,因為西醫醫生如果不用中成藥,幾乎無法來借鑑中醫技術。

但是,中醫專業技術人員或者以中醫為特色的醫院,如果不按辯證施治來組方,直接使用中成藥,對中醫思維邏輯似乎有所違背。中藥組方雖然有湯頭,但總會根據每個不同的病人望、聞、問、切的中醫診斷,對於湯頭中的中藥品種或藥量有所加減,這樣才符合中醫辯證施治的個性化與精細化診療思維。因此中醫醫生或中醫醫院大量使用中成藥導致中醫異化,不符合中醫文化的傳承,也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思想。

中成藥拉高基本醫療成本

基本醫療的倫理有遵循兩個最基本的原則。一是公益原則, 一是適宜技術原則。公益原則是不盈利,適宜技術原則是價廉物美。中成藥與醫院內製劑不同,它們是商品化的一類中藥製劑。中藥變成企業化的商品再用於疾病診療,其中滲透了商業逐利和中藥的現代加工技術,加上企業對於藥品的營銷,其成本變得虛高。當下的藥品給醫生的回扣方面,中成藥是個大災區。不久前,一家醫學院校附屬醫院還發生因使用劣質中成藥而被處罰的案例。因此對於中醫醫院的基本醫療保險考核,應該將中藥飲片的使用率與中成藥的使用率比做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基本醫療應該鼓勵中藥飲片或院內製劑的使用,而不應當鼓勵中成藥的大量使用。

恢復傳統中藥使用上有特點

傳統中醫的特徵體現在中藥使用上一是鮮草藥、二是飲片自加工、三是院內製劑。這是保障中藥質量與療效最為可靠的傳統舉措。現在的中醫醫療機構,受限於中醫西醫化的政策管理,鮮草藥和自制飲片幾乎滅絕,而自制製劑也極大的萎縮。由於中藥飲片的商品化,讓很多虛假的中藥飲片充斥於醫院藥房,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很多被萃取過的中藥飲片,形是中藥,其實已經不是中藥。如果中醫醫院的組織結構中有中藥飲片加工部門,直接購進藥材進行飲片自制,中藥的質量一定會有保障,而且也會大大降低中藥飲片的成本。中藥製法眾多,不同的製法有不同的藥效,這也是構成中醫醫院品牌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都使用社會上統一的中藥飲片,也會讓不同中醫醫療機構的品牌有所缺失。

中藥院內製劑與中成藥有本質的不同。特別是公立醫療機構,由於其公益性,應當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藥質量,降低中藥成本。上個世紀90年代從事醫政管理的時候,看到不少的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都有中醫製劑室。但西醫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中藥飲片與中成藥的市場化與商品化徹底毀滅了中醫院內製劑,甚至醫療機構連代煎中藥也成了非法。沒有院內製劑,中醫生就少了一個好中藥師的助理。中醫加中藥才能完整打造中醫院的技術品牌,如果沒有院內製劑,在如今中醫多點執業發展趨勢下,且失去了中藥師的最重要中藥加工協助,中醫院還能靠什麼鞏固與發展自己的品牌?

《中藥法》實施已經多年,院內製劑政策已經明顯放寬,院內製劑也並不需要自建制劑室,還可以委託中成藥生產企業代加工。同樣的中成藥,不一定要買企業的,也可以自己來提供院內製劑,這不僅僅能把握中藥製劑質量,更能打造中醫院核心競爭力產品,在醫生人才流動的醫療市場社會,唯有產品可以獨有。院內製劑的大力推廣,不僅僅是服務於醫療本身,還是中醫醫院適應市場競爭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中醫醫療機構品牌建設的重中之中。

當下,很多中醫醫院競爭力明顯不足,筆者以為一手撿起中醫人的老傳統,一手利用現代科技來服務中醫,就一定能重新恢復中醫診療的活力、魅力和競爭力。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中藥材天地網的觀點和立場。如有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