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愛才為何還會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楊默晗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是中國小朋友從小學習的好榜樣,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四歲都知道禮儀謙讓的孔融,後來竟因為“不遵超儀”等罪名被曹操處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一、diss上司,孔融的“嘴賤”由來已久

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是對上司總是出言不遜。

老曹要給兒子娶甄宓作媳婦,孔融杜撰了一個“武王伐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的故事來諷刺。不懂就問的曹操還真以為有這出,問出處。孔融說:“這不就是您當下這情況嘛!”曹操這才反應過來,人家是在拐著彎兒地罵曹家父子。

孔融從小就富有機變,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來。他十歲時去拜訪當時名士李膺。李膺不輕易見客,除非是親戚等推辭不過的人。於是孔融對看門人說自己是李膺的親戚。見到李膺後,李很納悶這是他哪門子親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交。”李膺和眾賓客覺得這麼個小屁孩兒竟有如此想象力,太驚詫了!結果,太中大夫陳韙說孔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懟他:“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搞得陳韙很沒面子。

雖然孔融口嘴巴佔了便宜,可也暴露了他的EQ缺陷。恃才傲物是很多有才之人常見的毛病,所以曾國藩總結人的失敗原因無非是:懶惰、驕傲。

孔融成年後並未取得太大成就,還真有些應了陳韙的話。但如果孔融安分守己,也能守得一份平淡,當個幸福的人。可是他偏偏還有些才,而“才過德者不祥”,孔融最終遭到滅門之禍。

二、志大才疏,徒有“名士”軀殼

公元196年,袁譚率軍攻擊孔融。當時的孔融手下只有一百來人,戰況萬分火急。就在這關鍵時刻,孔融來了一出“名士秀”。

只見他端坐案前,執書高吟,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臨危不亂的大將風範。如果是耍諸葛亮騙敵的“空城計”,或者是為了和城池共存亡而保持的視死如歸氣概,那還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孔融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敵人破城之際,孔融扔下書本和妻子兒女,開溜啦!成就了一個“孔跑跑”。可憐他的家人無辜送命。可見孔融這個人對事業、對家庭都是毫無擔當。

從這之後孔融跑到曹操帳下當了一名謀士。但他“為人謀而不忠”,不是一心為主,而是開啟了懟上司的生涯,最終把自己“作死”。

曹操這樣一個大政治家,做大事情的人,不會在一些言語、小節方面過多糾結計較。曹操也並非肚量狹窄不能容人,禰衡、張松都曾毫不留情面地罵過曹操,也沒被殺,可是事情到了孔融就不同了,這是為什麼?

三、無大局觀,自身格局有限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鑑於民生的立場,曹操推行“禁酒令”,為節省糧食,扼殺奢侈之風。所以他的禁酒令以“酒可亡國”為名頒佈。

這下子可把名士孔融激惱了。孔融在當時輿論界是大V級的人物,具有一定話語權。

作為名士,標配必須有酒!無酒不風流!不風流不名士!於是,孔融把滿腹牢騷寫成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文中說,古來聖賢愛喝酒的多了去了,從上古堯帝一直往下數,誰誰、誰誰誰……都愛喝酒,不喝酒不聖人;不喝酒就做不成大事!“酒之為德久矣!”

曹操說酒能誤事,夏桀、商紂都是酒徒。孔融懟他,那是因為女人丟了天下,難道你還要禁止人們結婚嗎?你禁酒還不就是吝惜糧食?!

其實,能寫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也是“酒迷”,但是他出於大局觀頒發“禁酒令”,為的是節儉為民生之慮。可是貪戀“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孔融不具備曹操的格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強烈反對。

據說孔融曾對“父母子女關係”發表過一段驚世駭俗的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意思是,孩子不過是父親情慾之下的產物,是母親體內暫時存放的物品而已,哪裡有親可言?這段話到底是不是孔融說的,不得而知。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子孫,就他的生活環境、秉承的家教而言,這話應該不是他的言論,很可能是反對派捏造的。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四、政見不同,慘遭殺身之禍

曹操給孔融定的罪名有“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這些罪名裡最嚴重的應該是“欲圖不軌”。

當初孔融與曹操的關係還不錯,也是經過一段“蜜月期”的。因為他們都有匡扶漢室的共同政治理想。可是沒多久,孔融就發現曹操是“挾天子以令天下”,根本不是維護漢室,而是圖謀自己的霸業。具有忠君思想的孔融則是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漢室,哪怕漢室已經無藥可救。所以兩人在政治立場上出現了無法彌補的罅隙。

殺孔融是曹操想而不一定就有機會做的事。所以,必須有一定客觀機會或者一些外界因素讓他痛下殺心。一旦萌生殺年,那麼機會就會不遠。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曹操根據霸業需要,必須擴大地盤,提出了以魏郡為中心,以冀州為依託,謀求封國建制。孔融“嘴賤”的毛病又來了,他說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在潁川、南陽、陳留、上黨三海近郡,不封爵諸侯。這嚴重阻礙了曹操自立為王的野心,曹操必須剷除孔融這塊絆腳石。

在對待劉表問題上,孔融為劉表開脫。劉表不供職貢,多行僭偽,朝中有人主張討伐,孔融卻以為劉表雖然罪大,但考慮到國力,還是不要誅殺。這是為保持劉表勢力來與老曹抗衡,曹操怎麼會看不出來?

這些事情才是曹操真正要殺孔融的原因,而不是孔融平時對曹操說的那些冷嘲熱諷的話。

“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孔融《臨終詩》)。孔融的生命停止於五十五歲。可憐他那對不滿十歲的小兒女,竟然看透了“覆巢之下無完卵”,安然去赴死。

參考文獻:《三國志》


歷史大學堂


孔融有才華可是書生意氣,在當時的政治活動中不懂得收斂,什麼話都說,亂放嘴炮,終於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後就把他給殺了。

對於孔融的印象就是兩個故事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時候有去去探望就對孔融說了一句話,小時候有才華的人,大了之後未必聰明。孔融就反駁道,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就是說這人長大了就不聰明瞭!孔融讓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孔融是聰明機靈口齒伶俐的,只是這種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蘇秦張儀那種雄辯之才,教育的不好就變成了牙尖嘴利口出傷人的人了,長大後的孔融從他的行為看,還真的禍從口出啊!

袁紹派袁譚攻打青州城,孔融當時人鎮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戰,就在城裡飲酒作樂!後來打了幾個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卻丟下妻子和兒女偷偷的跑了,最後妻子和兒女被殺了!可見孔融還真的沒有他表面的那樣正直啊!

青州兵敗後,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開始也是欣賞孔融的,畢竟孔融的名聲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維護曹操愛才的表現嘛!有一個像孔融這樣的名士為自己效力,會對曹操招募人才有幫助的!只是孔融從內心就看不起曹操,經常譏笑曹操,對曹操的行為指指點點,什麼不順眼的都要說出口,口無遮攔。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不僅上書反對,還帶頭違抗,這就讓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沒人攔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觸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實是看曹操不順眼,對人不對事,就是要噁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進攻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就問孔融,孔融就說比照一下當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譏笑曹丕娶了個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麼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還輪不到孔融說三道四呢!曹操北討烏恆,孔融又嘲諷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蕭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就比較嘴臭了,出征那是國事你可以出意見不可以諷刺啊,你以為你孔融是誰啊,曹操辦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該幹嘛就幹嘛,過過嘴癮的事不是隨便亂說的,這就更讓曹操反感了。後來曹操認命孔融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議論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無忌憚了,議論的範圍越來越廣,對曹操的作為時不時的批評,他有一次上書給漢獻帝說京城千里之內,不應該分封諸侯,這就觸犯了曹操的權利了,你這是要把曹操的勢力趕出京城啊!曹操已經對孔融到了忍耐的極限了,後來孔融經常宴請賓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議論,有收買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別人的鼓吹之下最終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孔融讓梨的孝名最終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還真有種諷刺的感覺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懂的收斂,禍從口出。作為一個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聲罷了,孔融並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個閒官,就會過的很好!只是孔融經常站錯位置,發表對曹操不利的言論是很危險的,大權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臣服,不是總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亂嘲諷自己的可有可無的一個名士,曹操可謂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時候,那孔融的下場也可想而知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孔融和楊修的死完全就是嘴賤咎由自取造成的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太自負了 目中無人 耍小聰明 覺得自己聰明絕頂 做事又高調 風頭壓過了上司不被處死才怪。

大家都知道孔融4歲讓梨 應該是一個尊老愛幼 孝敬父母的人,但是狗血的劇情反轉 曹操以不孝之名將孔融殺害

孔融的觀點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 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己的某些慾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給對自己好的人。 而曹操本來就看孔融不順眼,所以就借這個不孝之名把孔融殺了。 持有這個大逆不道的觀點 別說是在古代 就是在現代也會 唾沫星也會淹死他 這簡直就是太大逆不道了




再有就是孔融自命清高 經常挖苦諷刺曹操 和他唱對臺戲 對他的所有決策持反對的態度,你們想曹操是什麼人 一代梟雄 寧可我負天下人 休叫天下人負我的人 怎會受他這個氣 能容下此人嗎 所以殺他也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
孔融死得一點都不冤 完全就是自己作死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佳寧自媒體


操曹殺孔融用途有三:第一,孔融不再吃飯不再喝酒,省了糧食;第二,孔融不再給曹操制氣,省了心;第三,殺雞儆猴,讓孔粉們看看,誰再搗亂,孔融就是他們的下場。

曹操殺孔融把實用主義哲學表現得淋漓盡致。

曹操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沒有人才無法成事,於是寫了一首《短行歌》,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曹操愛才之事便傳開了,天下人才紛紛加入曹操陣營。

既然曹操愛才,他就不該殺人才。可實際上人才他沒少殺,孔融是其中一個,楊修華佗荀彧這些人才都是他殺的。



由此可見,曹操愛才只是為了用才。無用之才曹操殺之是毫不手軟的。

孔融之才是文才,其功用也就是為曹操歌功頌德。孔融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他不願幹。曹操在後花園宴請文學名士,孔融違約不來。

不能為曹操所用,孔融之才在曹操看來也就不是才了,留著只能浪費糧食,不如殺掉。可孔融畢竟是名人,光吃糧食就殺掉,也說不出口,傳出去也不好聽啊!

可沒想到的是孔融不但吃糧食還浪費糧食,天天帶一幫粉絲在家喝酒,酒是糧食做的,幾斤糧食才能做一斤酒,這是多大的浪費啊!要知道曹操缺糧,喝酒就是喝曹操的心血啊!



喝酒也就算了,他還一封一封的上表喝酒的好處,堅決反對曹操的禁酒令。曹操禁酒是為了應付天災糧食緊缺。孔融明白曹操的意思,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有意與曹操對著幹。把曹操的鼻子都氣歪了。

於是曹操把和孔融有矛盾的郗慮提拔。郗慮明白老闆意圖,很快給孔融羅織一堆罪名。曹操下令把孔融砍頭。看著孔融的屍體,曹操出了一口惡氣:沒了腦袋,看你還吃糧食不?還喝酒不?還給我對著幹不?

曹操真是實用主義的典範,既然你孔融的才不願為我所用,能用的也就剩你的人了,那就借人頭一用,不能浪費啊!


豫有得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我觀點是孔融該殺。

孔融的一生可以說歸結於八個字“孔融讓梨”“志大才疏”。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國人津津樂道成百上千年,大家都以為長大後的孔融一定是英才蓋世,文韜武略超群。其實孔融除了文學有點才華,其他真的可以說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當官不會當,領兵打仗每次都是一敗塗地,有一次甚至連老婆孩子都丟下了。治理地方沒有能力,主政北海,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盜竊殺人成風,他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連官員工資都發不下來,租賦收不上來,他一怒之下竟然一天殺了五個督郵。

孔融不僅志大才疏,而且還狂妄偏執。他拼命維護孔夫子那套封建倫理道德,看到一個人在墳前哭泣,因為沒有哭的死去活來形神憔悴,就說人家不孝順,立馬就把人家殺了。他的幕僚左成祖看清了天下大亂必須圖強自存,勸孔融投奔袁紹曹操,孔融不聽,你不採納人家正確建議也就罷了,相反他還把左成祖一刀砍了。由此可見小時候知道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是如何的兇狠殘暴。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一,孔融恃才傲物,從來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曹操在家請客,給他發了大紅請柬,孔融兩個字:不去!連解釋都不屑解釋,你說貴為大漢丞相的曹操能不和你秋後算賬嗎?二,孔融經常譏諷曹操,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曹操洋相讓曹操難堪。曹操擊敗袁紹,兒子曹丕納了人家兒媳婦甄宓,他說武王伐紂,把妲己送給周公,鬧得曹操一愣一愣的,還傻乎乎問孔融這事是真的嗎?孔融一臉得意,“看看今天的事情不就很明白了嗎”,整個朝堂鬨然大笑,氣的曹操直翻白眼,差點犯了頭疼病。三,孔融不識時務,動不動就阻撓干涉曹操軍事大政方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和曹操唱對臺戲,千方百計維護漢獻帝威嚴。袁紹稱帝,太尉楊彪和袁紹是兒女親家,曹操要修理楊彪,孔融又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公堂上和曹操吵的臉紅脖粗,一會說楊彪五世三公,一會說楊彪是天下道德楷模,殺了楊彪天下人心不服,最後曹操讓步了,這事不了了之。最讓曹操惱火的是當時戰爭頻繁,軍糧籌集相當困難,為了節省糧食,頒發禁酒令。可孔融一生嗜酒如命,他強詞奪理,說人有酒聖地有酒泉,舜堯都喜歡喝酒,還說紂王因色失國,那乾脆這世上就不要女人,大家都別結婚算了。最可恨的是孔融給曹操推薦了彌衡,推薦信吧彌衡誇的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比孫子還孫子,比姜子牙還姜子牙。可到了曹操哪兒狗屁不是,就會誇誇其談,不著邊際雲天霧罩,後來還發狂脫了個一絲不掛來了個擊鼓罵曹。你說曹操能不恨你孔融嗎?




曹操終於不能忍受孔融的肆無忌憚了。他殺了孔融全家。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首先是譏諷朝政,提不出一絲一毫安邦定國之策,反而處處掣肘,嚴重阻礙大漢王朝事業的蓬勃發展。其次是心懷鬼胎,對漢室不忠。孔融曾口出狂言“我乃聖人之後,天下何必姓劉!”就這一條就足以定孔融死罪。最後一項罪名是大不孝。孔融說過,兒子都是父親發洩情慾的產物,父親早就快樂了,兒子沒有必要再去孝順父親。還說母親不過是個容器,兒子從容器裡出來了,二者也就沒有任何關係了,兒子更沒有孝順母親的義務。要知道,當時的漢朝是非常講究孝道的,孔融的這些話無疑是大逆不道罪該萬死。所以,曹操把孔融殺了,而且殺的名正言順,這不能不說是曹操的聰明奸詐,也只能說明孔融是咎由自取,小聰明要了自己小命。




蟬鳴梧桐


曹操是愛才,但是隻愛有用之才。如不能為己所用,殺區區一個孔融又算得了什麼!

孔融比較出名是因為《孔融讓梨》的故事編進了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至於孔融怎麼死的,跟他現在的名望一點關係也沒有。且不說孔融如何毒舌,然後瘋狂跟曹操作對,我們先列舉幾個被曹操殺掉的人才。

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一樣被曹操擒殺。雖然都說是劉玄德一句話鬧得,我想以曹操的行事風格,還是他自己想殺呂布,無關他人。借玄德之口說出來而已,可以安撫降將張遼等人。而不殺張遼這種可用之才,恰恰說明曹操是真愛才。

楊修,著名的楊修之死,過程不必贅述。楊修是大才,可惜小聰明太多,管了不少不該管的曹操家事,而且是在明面上。可謂作死的又一個典型。

周不疑,跟曹衝齊名的神童。曹操殺他的理由,竟然是兒子曹衝死了,自己百年之後,沒有人能控制此人。這有點像《三體》裡的黑暗森林法則了。

華佗,絕無僅有的神醫。雖然是不是曹操殺他存在爭議,我們姑且信了。曹操確實有殺華佗的理由,欲開腦袋有要曹操性命嫌疑且不說,華佗這樣的人才,如果進入到敵人陣營救死扶傷,那對方的戰鬥力不然大增。既然有這種風險,不如殺之以絕後患。

不勝枚舉,也不必多說了吧。愛才的曹操一生殺掉的人才不計其數。一個北海孔融,不識時務的倔老頭,死得也不冤呀!

孔融算一個有骨氣的文人,是條漢子!贊一個!


請關注社會主義小書童


我認為愛才跟殺才沒有必然的關係,沒有誰可以說愛才就不能殺才,也沒有誰能說殺才就不能愛才,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和孔融其人

曹操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是亂世中的英雄。他出生於宦官之後,從小聰慧玩劣,年青時就志向遠大,希望匡扶漢室;後來軍閥混戰,他挾天子而令諸侯,欲一統天下。曹操雄才大略,文韜武略,愛惜人才,知人善任。在他的有生之年統一了北方,為曹魏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思想基礎。曹操因其出身及挾天子而令諸侯而被所謂的正統儒家所攻擊貶低,稱之為“梟雄”、“漢賊”、“奸臣”、“逆賊”等,實際上當時的軍閥人人皆有此心;另外,劉備和孫權所行之事與曹操又有何異,而劉備被推崇,只是因為他姓劉罷了,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是否為虛無也未可知。論情懷、水平和能力劉備差曹操甚遠。

孔融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就使其名滿天下,他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少年早慧,於詩詞歌賦均有極高的成就,完全稱得上才華橫溢這個評價。他忠於漢室,尊重孝道,是儒家學說的堅定擁躉和忠實捍衛者,一生中以匡復漢室為已任。他擔任過渤海太守,但在任上建樹不多,後又在曹操主導的漢政府擔任官職,經常也曹操作對,在曹操實難容忍之下,找了一不忠不孝之罪名將其殺害。

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曹操殺孔融的背景

孔融於當時在文才上、道德上頗負盛名。他的理想就是匡復漢室,但志大才疏,其為文雖才華橫溢,但其為政則平庸無所成,為官則剛直不知權變,為人則恃才傲物不通世故。曹操一度也想拉攏他為其所用,但他一直不給曹操面子,請他赴宴他放鴿子,曹操提出的政策他反對,曹操提倡禁酒以保存糧食他卻帶頭喝酒,後來發展到處處給曹操難堪,與曹操作對。其實他們的根本矛盾在於:孔融想存漢,曹操卻篡漢。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也是一個有情懷、有抱負、有性格的人,在路線鬥爭和敵我矛盾中是不會考慮這個人有沒有才了,反而你越是有才越有可能給曹操造成更大更壞的影響,因而曹操尋了一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將其處死。

三、從歷史上和此事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曹操愛才是真正的愛才,對待有才之人是有一定的肚量的。

曹操在其一生中,求才若渴,他先後頒佈過三道《求賢令》,網羅天下英才為其所用。在東漢末年分割的各諸侯中、在鼎立的三國中就屬他這邊的人才最多,他也能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長處。他對待有才之人的一些小毛病也能容忍,胸懷也算大度。

2、孔融才華橫溢也不假,但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文學方面。

孔融的才華主要體現在其文學方面,他詩詞歌賦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但其它方面就不敢恭維了,他當太守時被黃巾軍攆得到處跑,在軍事和政治上都還是一個素人,除了文學基本上沒有其它建樹,文獻上都說他志大才疏。

3、孔融也是有大缺點之人,曹操手下並不缺乏孔融這種才幹的人。

孔融他文才好、在道德上覺得佔領了一定的高位、名聲又比較響亮,但他為人也特別的傲,恃才傲物,性格執拗不通世故,與上層與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很差。另外他的實踐能力、辦事能力也不行,為政為官都比較失敗。就算他看不上曹操,但與曹操鬥爭沒有一點方法和技巧。相對於曹操來講,第一曹操是文武全才,綜合素質和能力遠高於他;第二曹操並不缺乏文人,他有的是人才,不獨缺孔融一個。

4、雖然愛才,但曹操絕對容忍不了事事與他作對的有才之人。

愛才是相對的,只有可愛之才才值得去愛。像孔融,曹操拋去了橄欖枝他卻不接;不接還罷了,還拋磚砸曹操;曹操豈有不殺之理。比如一個人喜歡吃水果,但他不會吃變質的;喜歡小動物,但不會喜歡老咬人養不熟的小動物是同一個道理。

5、有才不但不能為其所用,還處處公然作對,那就是敵人,才幹越高越危險,必要除之而後快。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說了。

因此我認為曹操殺孔融,已經上升到了一場路線問題、陣營問題、甚至是敵我問題的重大矛盾了,跟愛才和有才已經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了。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小學語文課文裡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三歲的小孔融長大後卻被曹操給殺了。罪名確是不孝的罪名,並且連累了妻兒。讓人嘆惜。

孔融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性格天生傲驕,狂妄。喜歡與人爭論,言語犀利不留餘地。曹操愛惜人才,給孔融安排了一個不錯的職位。但是孔融的所作所為都是和曹操唱反調。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



曹操誣陷楊彪想找個罪名殺掉他。孔融知道後找到曹操慷慨激昂的與其理論,曹操講不過孔融,一時無語,於是放了楊彪。事後孔融四處散佈曹操的缺點,粉刺、挖苦曹操,曹操聽後動了殺機。

曹操為了節約糧食宣佈了禁酒令。孔融又和曹操唱反調,他說女人有時候也能禍亂國家,是不是也應該禁止呢。這次曹操強壓怒火。



赤壁之戰後,曹操準備討伐蜀、吳。孔融又說:“以不義之師討伐仁義只是,哪有不敗的道理。”這是對曹操大業的抨擊,是曹操不能容忍的。

導致孔融被殺的直接導火索是孔融的不孝言論。孔融的觀點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就像容器和裡面裝的東西一樣,分開就沒有什麼關係了。而父親則是想滿足自已的某些慾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樣事物,如果父親不好,就把食物給對自己好的人。”

曹操殺孔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孔融在三國時期名聲顯著,他的言論具有一定的煽動性,並且孔融是忠於漢室的。孔融己經阻礙了曹操的霸業,所以曹操殺了孔融。


大話三國之蜀山


這就必須實名反對前面的所有回答了。

從氣質上說,孔融屬於漢末名士的風格,而不像三國時期盛行的那種謀士、策士,少年知名。所以他剛一出仕,就是受當時的司徒楊賜的徵辟,進入司徒府。之後,在考核官員的時候,他無所避諱,彈劾了很多當時的中常侍舉薦的人,得罪了宦官集團。何進從河南尹被徵召入朝擔任大將軍,孔融也公然反對,何進想殺他,是在別人的勸說下,才沒殺。從此,孔融就名滿天下了,成了當時的海內名士。

董卓當政後,因為孔融名氣大,所以一開始對他也很重視,先徵辟孔融為司空掾,不久轉為中軍侯,三天之後又拜為虎賁中郎將,這就是比較高級的軍職了。當時董卓正準備廢少帝辯,改立陳留王協為帝,孔融就經常找機會勸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歡他了,就被改任為議郎。這還不夠,剛好黃巾餘孽對北海郡衝擊比較大,董卓就讓人推薦孔融去擔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上後,雖然經過多方努力,但並未能擊敗來犯的二十多萬黃巾軍。黃巾軍退走後,他又收拾殘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並且還參加了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但當黃巾軍管亥來犯的時候,他再次被黃巾軍圍困。不得已,他派下屬太史慈突圍出去,向時為平原相的劉備求救,劉備當時知名度並不高,得知孔融向他求援,很高興,就派了三千人的軍隊幫孔融解了圍。

這時候曹操和袁紹已經分別佔領了山東和河北,勢力越來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郡離袁紹和曹操兩邊都不遠,勢必要選邊站隊。但孔融不肯,仍然心存漢室,堅持只忠於朝廷。有人勸他選邊站隊,他不僅不聽,反而殺了進言的人。之後,劉備代領徐州刺史後,上表朝廷,推薦孔融代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紹派袁譚,孔融不敵,城陷後逃走。

此後不久,漢獻帝從關中逃到洛陽,但是洛陽宮室殘破,漢獻帝自己又沒有軍隊,在洛陽無法立足,於是被曹操迎奉到許昌。孔融在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被朝廷徵辟為將作大匠,不久後又遷為少府。在此期間,因為孔融學問好,有才學,所以經常在上奏的時候,由他出面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已經起草好的奏章上署名而已。

在洛陽為官期間,先是曾經奉漢獻帝之命調停關東諸侯的太傅馬日鄲去世,朝廷念他曾經為朝廷多方奔走,想給他以比較高規格的禮遇,孔融上書表示反對。孔融的理由是,馬日鄲雖然多有微勞,但這都是臣子本分,而且他在被袁術滯留期間,袁術僭位稱帝的意圖非常明顯,馬日鄲被脅迫,每次袁術上奏朝廷,都讓馬日鄲署名在第一個,等於參與了袁術謀反。

劉表在荊州牧任上,私下郊祀天地,孔融也公開上書彈劾劉表。雖然明知道這時候的朝廷實際上不過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而曹操這時候正忙於和袁紹打仗,並沒有多少餘力討伐劉表,但孔融仍然公開上書,聲討劉表這種私自郊祀天地的不法行為是僭越,已經超過了人臣本分。

這兩件事雖然看上去有些冥頑不靈、食古不化、不合時宜,尤其是在朝廷實際上已經成了曹操的傀儡的情況下,這些都不過是正確的廢話而已,並不能改變漢獻帝和漢室朝廷的實際處境,也無助於改變當時的全國形勢,但孔融的這些話顯然並不只是廢話,而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這個實際意義是什麼呢?反覆強調君臣之分,強調臣子應該對君主承擔的義務,如果考慮到當時孔融的真實處境和漢獻帝的朝廷的處境,這話顯然就是說給實際掌握和控制漢室朝廷的曹操聽的,也就是要曹操不要學袁術、劉表這些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作為一個文臣,這是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漢室朝廷。

也正是因此,孔融多次在公開和非公開場合調侃、嘲諷、譏刺曹操,都不是無的放矢,不是所謂的恃才傲物,故意耍小聰明,而是有著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政治理由的,也就是批評曹操,打擊曹操的氣焰,以免曹操過多的凌駕於朝廷之上,以此來維護漢室朝廷和漢獻帝。雖然他和禰衡、楊修一樣,有恃才傲物的以免,但他的這些舉動和禰衡的裸身罵曹一樣,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行為,而不只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羈。

而曹操最後下決心殺死孔融,也不只是因為他實在受不了孔融的嘲諷和譏刺,而是因為到孔融死的時候,曹操已經消滅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對手袁紹,正準備南征劉表,統一全國,所以他已經不再需要對孔融這樣的士林領袖表示寬容,而是要通過誅殺孔融來迫使全國的士人對他進行政治表態,要麼是繼續忠於漢室而像孔融一樣被殺,要麼就趁早向曹操輸誠,支持曹操篡漢自立。

所以,孔融之死的政治意義要遠比所謂的小聰明的意義大得多,這是曹操向全國士人發出的一個明確信號,要求他們向自己篡漢自立表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經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至少在曹操自己能夠控制的地盤之內,他不能再允許有孔融這種堅決反對自己凌駕於漢室朝廷之上的人繼續存在。


蕭武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曹操對待名士的不同態度。大體上來看,曹操對待名士的態度大體上還算客氣,能用則用(如荀彧),不能用盡量不去招惹(如楊彪),唯有屢次三番為難、羞辱自己,不得不予以剷除者,才會痛下殺手,比如邊讓、孔融,其中後者的名望更大。作為孔子之後、漢末大名士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究竟因何事得罪曹操,從而為自己招致殺身大禍呢?



孔融身為大名士,好標新立異,喜歡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比如,漢朝以“孝道”治國,主張孝養父母,可孔融偏偏卻說:“父對子有何恩情可言?論其本義,不過是情慾發洩後的副產品罷了;母對子有何慈愛可言?好比器物被暫時寄存在瓦罐裡,時間一到便倒出來而已。”此言一出,天下人為之側目。


如果孔融只是一個喜歡發表奇談怪論的名士,不涉及到政治糾紛倒也罷了,可偏偏他不安分,非要挑戰、挖苦、貶損曹操,這就屬於找死行為。曹操因喜愛孔融之才,將其延攬進朝廷為官,意圖收其為己用,然而卻碰到一連串的“軟釘子”。



孔融自認為出身名門,世為大漢忠臣,不僅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更是大為不滿,經常抨擊時政,譏諷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曹操過不去,即使後者脾氣再好,也難免會大起殺心。


曹操攻破鄴城後,將袁紹家的女眷全部擄掠,其中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便被曹操之子曹丕收納為妾。為此,孔融專門寫信給曹操,稱:“武王伐紂,把妲己獻給周公”。曹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事後便向孔融詢問這個典故的出處,孔融卻說:“這件事並無出處,只是按照現在事情揣量一下當時,不過是想當然罷了。”曹操聽後,心中氣得火冒三丈。



曹操征伐烏桓時,孔融再次站出來對他冷嘲熱諷,對曹操講:“大將軍遠征烏桓,使得海外凋敝,當年肅慎不向國家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當時,天下戰亂不息,饑荒連年,曹操上表請求禁酒,孔融卻致信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由此使得曹操對孔融更加憤恨。



南征荊州之前,曹操擔心孔融會再發怪論,散播流言,為穩定大後方的人心,授意親信路粹誣告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其處死,並誅殺其全家,時在建安九年(208年)。孔融死後,門生故舊懾於曹操的淫威,都不敢對孔融有所陳情、弔唁,只有好友脂習冒死為他收屍。一代名士,竟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