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說到明代的火器,大傢伙可以想到的東西有很多,像佛郎機炮、大將軍炮、紅夷大炮、三眼銃、鳥銃等等。可以說明代的火器種類是花樣百出,但卻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就是

進口的總是在性能和技術上優於本土的。這說起來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在漢魏晉隋唐宋時代,我國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發明創造大國,就是不說在生產領域的很多技術優於歐洲,武器方面,除了我們沒有發明出配重投石機,其他地方真可以說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可是到了明代這些具有引領時代進步的發明創造越來越少,尤其是火器,作為火藥的發明國,我們的本土火器,卻在明宣德以後逐漸的開始落後於西方。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基本上後期先進的火器都是從歐洲進口的

其實在明代初期,世界各地火器的發展程度大同小異。攻城火炮方面,歐洲有炮管是由鐵條用鐵箍箍合,再用鉛水黏合縫隙,炮筒的尾部用青銅藥室連接的火炮;中國方面也有一米長的整體鑄成的洪武大炮。火器方面,中國明初的單眼銃同歐洲一種叫坦奈堡手持槍的火門槍構造和性能都很相近,而且洪武年間的重型火銃長度在45cm-55cm左右,可以擊穿重型札甲,這就要比同時期歐洲和土耳其長度只有37cm的火門槍威力強得多,所以當時說中國的輕火器天下第一,也是不過分的。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碗口銃在當時屬於較為先進的小型迫擊炮,《帝國時代三》中中國的輕型迫擊炮就是這種火器

然而這種優勢優勢怎麼在大明消失的呢?大原因來看有兩個,內因和外因。外因來講,明初火器之所以發展迅速,恰恰是因為元末天下大亂,頻發的戰爭推動了火器技術的不斷革新。處於亂世之中,朱元璋格外重視對火器工匠的勞動成果,這才使得明軍的火器可以脫穎而出,成為戰勝陳友諒、張士誠以及大元的原因之一。而大明一統之後,對外的幾次征討幾乎打殘了北元政府,之後成祖皇帝的五次北伐,雖沒有什麼實質性戰果,卻使得蒙古再也無法統一,只能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另外當時中亞格局處於察合臺汗國和帖木兒帝國滅亡後的列國混戰格局,各個部落之間忙於搶地盤和搶人口,根本無暇圖謀河西地區;越南緬甸又已經臣服大明,所以在這個局勢下,明朝創造了一個空前太平的安全局面。不過也恰恰是這個局面,使得明朝失去了升級武器的外在動力。相比於前代的唐宋,漢人政權都面臨著來自西北和正北的遊牧帝國或者少數民族農耕帝國的威脅,因此這一時期中國的軍工業發展的極為迅速。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相比明代火槍的進程,歐洲則要進步的快得多

除了外因,更重要的就是內因了。首先,中國明初的洪武朝廷,是個剛剛推翻元朝的封建集權制國家,火器的研製與使用統一由國家嚴格監控,所以明初的火藥配方,火銃的製造技術與工藝規程,一概藏於密室,當時的其他人及時至今日的後人都全然不知。歐洲則不同,當時邦國林立,又值市民階層同封建貴族開始進行奪權鬥爭的時期,火藥與火器的研製與使用技術廣為傳播而沒有嚴密的控制,故在互相間的競爭中發展也較快。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歐洲因為要塞高大的原因,重型火炮發展迅速

其次,中國明初洪武朝廷,是一個集中統一的大國, 其統一指揮的軍隊超過百萬,即使是按10%比例裝備明軍,火銃之數也在10萬支以上,戰場上的遺存物也較多,今人尚能見到的遺存實物多達上百件。歐洲的國家較小,軍隊也有限,在初期雖已能製造手持槍,但使用者寥寥無幾,至今所見到的遺存物只有少數幾件。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對於戰車和火箭武器的應用,是明軍火器發展的一大特色

其三,中國明初的火器由國家統撥銀製造,不計成本,沒有競爭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製品更新甚緩。歐洲在火器製造之初便開始進行成本核算,由市場調節,奉行優勝劣汰的原則,所以創新甚快。這種狀況在15世紀便明顯地表現出來。中國明朝的火銃,雖然在永樂年間(1399~1424,含建文4年)有所改進,但直到嘉靖年以前,其發射方式上仍然未變。

環境造就現實——淺談明代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當明軍開始使用多管火門槍的時候,歐洲已經淘汰了這些東西五六十年了

再就是,明政府對匠籍工匠的壓迫,使得明代的工匠經常逃籍和沒有生產積極性,而同時期的歐洲火器工人卻有豐厚的報酬,可以極大提高人們發明創造的積極性。這便是明代後期火器發展滯緩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