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昭武九姓”的安姓和安史之亂

安,在中國舊百家姓排第79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人數並不算多,是一個比較稀少的姓氏。

淺談“昭武九姓”的安姓和安史之亂

安姓在歷史上有三大淵源:

一是華夏原來就有的安姓。比如東漢以前,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不少的安姓人名。僅以《漢書》為例,即有秦末人安期生; 著有《未央術》的待詔臣安成(此或即《風俗通義》中所說的安成)等;

二是改姓安或者化複姓為單姓的安姓。比如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等;

三是以安國名為姓的胡人。這部分人被考證為"粟特人",在中古時期人沿著絲綢之路大量東遷,是唐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角色。他們廣泛地分佈在從西域到遼東的遼闊地域內。在進入中國以後,他們普遍以國為姓。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正是這第三個淵源的安姓人。他們屬於"昭武九姓"中的一支,以安國為姓,後來成為了涼州郡望。

淺談“昭武九姓”的安姓和安史之亂

古涼州圖

我知道大家看完這一段,有不少問題,首先第一個——


昭武九姓是什麼?能吃嗎?


所謂昭武九姓, 指的是中亞的粟特人。

在此處現提出第一個問題:那麼他們為什麼皆稱"昭武"呢?

昭武這個地名。因為粟特人發源於伊朗東部的索格底亞那(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及周邊地區,後來被大月氏統治,便以大月氏的發源地祁連山北昭武城的"昭武"為氏,史稱"昭武九姓"。這個說法最早源於《魏書》,後來《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採用這種說法,那我們也就以此為準吧。

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故康國左右諸國,並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也。《魏書》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為什麼稱"九姓"呢?

依據《新唐書·西域傳》的記載,粟特人或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除了火尋、戊地,其他七姓在入華以後均以國為姓。

粟特人是什麼人?

查查他們的來龍去脈和戶口的話,大概總結如下:這是一群中古時代縱橫在歐亞大陸內部的國際商人。由於他們特別善於經商和富於進取心, 以至於有一個標籤貼到了這個族群的頭上——利之所指, 無遠弗屆。簡言之,為了賺錢,他們豁出去了。

淺談“昭武九姓”的安姓和安史之亂

粟特人在絲綢之路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國際貿易的規模和現在沒法比,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十分艱難,路途漫長,危險重重。而富有冒險精神的粟特人,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的足跡遍佈歐亞內陸,操縱著絲綢之路上的國際轉販貿易,成為古代歐亞內陸及其周邊國家的國際商人。

而且,粟特人的角色也不僅僅限於商人,他們在傳播文化、促進多國之間的政治往來等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販賣一匹絲綢到地中海,傳過去的不僅是一匹絲綢,還有絲綢產地的審美情趣和花樣紋飾文化。因為物質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隨著精神文明的交流。比如,中國的造紙術是通過粟特人的政治中心康國, 即今烏茲別克的撒馬爾幹地區而西傳的;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在很大程度也是以粟特人為媒介而東來的。

在唐朝,從西域到河朔,或者再具體點,新疆、河西、長安、洛陽、太原、河北、內蒙古等地都有粟特人的身影。他們被統稱為"昭武九姓",而安姓,正是其中的一支。


安姓胡人與安史之亂


安姓胡人曾經深刻地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首先表現在他們在河西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 ,唐朝廷任命安姓胡人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治涼州)。四年以後,即天寶十載,唐朝的中央政府想要用高仙芝代替安思順。但是安思順不願意,史書上記載他"諷群胡割耳,面請留己"。唐朝廷很無奈,只好"判復留思順於河西"。這裡的"群胡" ,當主要是以安姓為首的昭武九姓胡人。他們能迫使朝廷收回成命,足見其在這一地區影響之深和勢力之大。

其次,安姓胡人在唐朝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最重大的影響,當然首推安史之亂。安祿山雖然叫安祿山,但其實安祿山的生父姓康,是昭武九姓胡人,安姓繼承自其繼父安延偃。

淺談“昭武九姓”的安姓和安史之亂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的形象(總之就是一個醜字)

但是安史之亂中遠遠不止一個安姓。在天寶年間, 當時河西隴石的哥舒翰、朔方的安思順, 范陽的安祿山是那時唐朝的沿邊節鎮中的三大帥, 他們都節制數鎮, 而且又都是胡族。安祿山起兵後,唐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力是朔方軍。但是因為安祿山這麼一攪和,死了好多人,大家都不太看得慣安祿山,連帶著也不太看得慣"安"姓了。《唐書》上有一則記載,說上文姑臧涼州的望族安興貴的曾孫,原名叫做安抱玉的,在安史之亂時隨太尉李光弼收復懷州,功居第一,後來被"賜姓李",位望隆赫,封涼國公,死後諡"昭武"。

"李抱玉,本姓安,恥與祿山同姓,賜姓李氏。" 《唐書》


從外來戶到郡望:安姓發家史


隨著粟特人不斷內遷和漢化,這些安姓的粟特人在涼州成為了當地的郡望(郡,行政單位,指當地;望,省略了一個字,望族。連起來就是當地的望族)。《元和姓纂》中記載,涼州有安、史、石、康、曹、何六姓。其中安姓主要有姑臧涼州(今武威)一望。其可信的世系應從北魏安難陀算起,其家族到隋朝時擔任薩寶的是安盤娑羅,從這個名字仍可以看出胡風,到其子安興貴、安修仁一輩,就可以看到漢文化的影響了。

出自安國,漢代遣子朝國,居涼土。後魏安難陀至孫盤娑羅,代居涼州,為薩寶。生興貴,執李軌送京師。 《元和姓纂》

從以上敦煌及傳世姓氏書可知,武威安姓(也就是上文中的姑臧涼州安姓),還有其他粟特人姓氏在北朝後期的河西走廊及長安等地形成了郡望,得到了漢地社會的承認,正式成為了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唐代的安姓胡人》

《昭武九姓和河西郡望》

《昭武九姓和安史之亂的關係辯證》

《“粟特”源流考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