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说到明代的火器,大家伙可以想到的东西有很多,像佛郎机炮、大将军炮、红夷大炮、三眼铳、鸟铳等等。可以说明代的火器种类是花样百出,但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

进口的总是在性能和技术上优于本土的。这说起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在汉魏晋隋唐宋时代,我国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发明创造大国,就是不说在生产领域的很多技术优于欧洲,武器方面,除了我们没有发明出配重投石机,其他地方真可以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是到了明代这些具有引领时代进步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少,尤其是火器,作为火药的发明国,我们的本土火器,却在明宣德以后逐渐的开始落后于西方。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基本上后期先进的火器都是从欧洲进口的

其实在明代初期,世界各地火器的发展程度大同小异。攻城火炮方面,欧洲有炮管是由铁条用铁箍箍合,再用铅水黏合缝隙,炮筒的尾部用青铜药室连接的火炮;中国方面也有一米长的整体铸成的洪武大炮。火器方面,中国明初的单眼铳同欧洲一种叫坦奈堡手持枪的火门枪构造和性能都很相近,而且洪武年间的重型火铳长度在45cm-55cm左右,可以击穿重型札甲,这就要比同时期欧洲和土耳其长度只有37cm的火门枪威力强得多,所以当时说中国的轻火器天下第一,也是不过分的。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碗口铳在当时属于较为先进的小型迫击炮,《帝国时代三》中中国的轻型迫击炮就是这种火器

然而这种优势优势怎么在大明消失的呢?大原因来看有两个,内因和外因。外因来讲,明初火器之所以发展迅速,恰恰是因为元末天下大乱,频发的战争推动了火器技术的不断革新。处于乱世之中,朱元璋格外重视对火器工匠的劳动成果,这才使得明军的火器可以脱颖而出,成为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大元的原因之一。而大明一统之后,对外的几次征讨几乎打残了北元政府,之后成祖皇帝的五次北伐,虽没有什么实质性战果,却使得蒙古再也无法统一,只能保持四分五裂的局面。另外当时中亚格局处于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灭亡后的列国混战格局,各个部落之间忙于抢地盘和抢人口,根本无暇图谋河西地区;越南缅甸又已经臣服大明,所以在这个局势下,明朝创造了一个空前太平的安全局面。不过也恰恰是这个局面,使得明朝失去了升级武器的外在动力。相比于前代的唐宋,汉人政权都面临着来自西北和正北的游牧帝国或者少数民族农耕帝国的威胁,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军工业发展的极为迅速。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相比明代火枪的进程,欧洲则要进步的快得多

除了外因,更重要的就是内因了。首先,中国明初的洪武朝廷,是个刚刚推翻元朝的封建集权制国家,火器的研制与使用统一由国家严格监控,所以明初的火药配方,火铳的制造技术与工艺规程,一概藏于密室,当时的其他人及时至今日的后人都全然不知。欧洲则不同,当时邦国林立,又值市民阶层同封建贵族开始进行夺权斗争的时期,火药与火器的研制与使用技术广为传播而没有严密的控制,故在互相间的竞争中发展也较快。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欧洲因为要塞高大的原因,重型火炮发展迅速

其次,中国明初洪武朝廷,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国, 其统一指挥的军队超过百万,即使是按10%比例装备明军,火铳之数也在10万支以上,战场上的遗存物也较多,今人尚能见到的遗存实物多达上百件。欧洲的国家较小,军队也有限,在初期虽已能制造手持枪,但使用者寥寥无几,至今所见到的遗存物只有少数几件。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对于战车和火箭武器的应用,是明军火器发展的一大特色

其三,中国明初的火器由国家统拨银制造,不计成本,没有竞争能力,私人也不得擅自制造,制品更新甚缓。欧洲在火器制造之初便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由市场调节,奉行优胜劣汰的原则,所以创新甚快。这种状况在15世纪便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国明朝的火铳,虽然在永乐年间(1399~1424,含建文4年)有所改进,但直到嘉靖年以前,其发射方式上仍然未变。

环境造就现实——浅谈明代火器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当明军开始使用多管火门枪的时候,欧洲已经淘汰了这些东西五六十年了

再就是,明政府对匠籍工匠的压迫,使得明代的工匠经常逃籍和没有生产积极性,而同时期的欧洲火器工人却有丰厚的报酬,可以极大提高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这便是明代后期火器发展滞缓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