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著名的“中山大道”修建始末

民国时修建的南京“中山大道”,是一条上起下关码头,下至中山门与陵园大道相衔接,其轴线基本呈“Z”字布列贯穿全城,全长12公里,既是全市最长、最主要的一条主干道路,也是民国时期首都建设的首要工程。全线工程各路段及配套工程,均冠以“中山”之名,乃是为迎接已故的总理孙中山灵榇到紫金山安葬而建,故名曰“中山大道”。并以此作为永久纪念。

民国南京著名的“中山大道”修建始末

这个设想,最早是由时任市长的刘纪文先生提出来的。而中山大道最初的模样竟然是诞生于刘家的地板上。

当基泰工程司最著名的工程专家、设计师林逸民、吕彦直率领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在荒郊野外进行大规模的踏勘测绘时,1928年炎热的夏天,新婚不久的刘市长,几乎每个晚上都趴在客厅的地板上,挥汗如雨,描画着“迎榇大道”图样。他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的付出,成为那场隆重的盛典中,众人交口称赞的亮点。不过,惠泽后世的中山大道,在当时却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古城南京街头当年随处可见标语,倾泄着人们对这项“面子工程”强烈的不满。

国民政府着手首都长远规划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4月18日,南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国民政府设于原清朝两江总督府署内。6月1日,国民政府又定南京为特别市,刘纪文任市长。为了迎接全国性的胜利与建设,适应迫在眉睫的首都建设,国民政府将首都定于南京之初,即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对首都南京进行长远规划与建设,并在1925年由南京市政府筹备处制订的《市政计划》的基础上,又于1928年2月完成《首都建设计划》的初稿。

1928年8月,《首都建设计划》修订稿问世。10月3日,《首都建设计划》第三稿由国民政府第96次国务会议修正通过。其间为了更好地促进首都南京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国民政府还于1928年1月成立了以孙科为主任的“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并由林逸民担任处长,聘请美国建设专家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为顾问,同时还聘请中国建筑师吕彦直等专家相助,着手编制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建设计划》,借以推动国都规划建设。

1929年12月底,《首都建设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勘定公布。《首都建设计划》在制订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极力倡导“使南京市民在精神、形体、经济各方面都获得利益”,并以“参酌古今,称量中外”即以“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为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设计总面积多达855平方公里。

现代化道路建设按规划进行

《首都建设计划》在不断的完善与实施过程中,南京城市的建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为该计划建设与实施重要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作为贯通南京城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中山大道的修建,则是南京城现代道路建设最为重要的成就。

据《南京市政建设志》载:“1927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开始按规划进行现代道路建设,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前的10年,建成或部分建成50条主次干道……在这期间建成或部分建成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中山东路、汉中路、中华路、中山北路,形成了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城市干道基线。在这一道路系统内,构成以中央、中正、中山、中华路为南北向主干线;以中山北路为西北向主干线;以汉中路、中山东路为东西向主干线的东路骨架。”

是民国首都建设的首要工程

中山大道于1928年8月开始动工,翌年5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是南京城内第一条柏油马路,且首次采用快慢车分行的三块板路型,从而又成为南京市出现的第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

1928年8月8日,国民政府计投入150万元,用于建造中山大道,并在“首都建设委员会”名下又成立了“首都道路工程处”,专职负责筹建中山大道事宜,由首都特别市市长刘纪文兼任处长。8月12日,中山大道破土动工典礼仪式在和会街三十三标隆重举行,并于同日正式破土动工。整个中山大道的承建共分为6段,除第三段由南京市工务局负责修建外,其余5段则分别由谈海、缪顺兴、严永记、联益公司等营造商家承包修建。

中山大道整个工程共分三段

中山大道共分为3段,自上而下分别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

中山大道的第一段,是中山大道的上段。该段上起下关码头(现中山码头),南到鼓楼广场,全长5662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中山大道的北段。此段始建于1928年8月12日,第一期工程于1929年5月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北路。

中山大道的第二段,是中山大道的中段。该段上起鼓楼广场,下至新街口广场,为南北路径,全长1762米。该段工程的第一期于1928年8月12日开始动工,1929年4月25日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路。

中山大道的第三段,是中山大道的下段。该段西起新街口广场,东至中山门,为东西路径,全长4067米。该段第一期工程于1928年12月17日开始动工,1929年4月24日完工。此段后称之为中山东路。中山大道动工之后,为了确保中山大道修建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按时竣工,民国南京特别市政府又成立了“中山路促成委员会”。

1929年5月,中山大道第一期工程全部按期完成,确保了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如期举行。而一直到了1933年时,中山大道才被重新规定并划分为:中山北路——从下关江边中山码头到鼓楼之间这一段;中山路——从鼓楼到市中心新街口之间这一段;中山东路——从新街口到中山门之间这一段。

称中山大道为南京城市坐标

中山大道修成后,中山路与中山东路交汇处成了南京市的中心。为进一步使首都市容得以良好展现,国民政府又于1935年对新街口一带进行了拓宽和改建。是年8月16日,国民政府南京特别市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对新街口进行重新规划扩建,修建时又立孙中山巨大铜像雕塑,使新街口显得更为恢宏宽大,备受注目。中山大道自第一期工程完工之后,在其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建、拓宽与改造,同时又对道路两旁进行了相应的装饰、绿化和点缀,使得这条道路的各种交通设施更加趋于完善,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中山大道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最为重要的主干道,被称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坐标,又被称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子午线,中山大道上花木成行,绿树成荫,建筑风格造型独特,流派纷呈。尤其在中山北路这条道路上,不但各种民国建筑突出集中,且各种风格的建筑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但如此,中山北路现遗存的各种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从而形成一条以中山北路为主轴的民国文化长廊,显示出独有的靓丽与风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