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这些年对于蓝田坝的居民来说,拆迁的需求是非常肯定的事情了,蓝滨新城的建立,重湾二级路的崛起,都让这个曾经繁华的水陆码头尴尬不已。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希望尽快重建,居住上更好的环境。

其实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虽然蓝田坝还不如现在破旧,但是发达真的算不上,建国前的荣耀,也是早就不存在了。不过当年川南矿区和交机厂区在附近,也还算有点小发达。

今天我们再看蓝田坝,那条古街很好的保留了不少原生的状态。一方面临江,一方面从宪桥那边到矿大门。九十年代,曾经一度风光的王达集团还在这里修了大楼。

笔者虽然不少蓝田坝土生土长的人,小时候倒是常常过来玩。儿时的记忆还是不如当地人。

明初,蓝田坝叫永兴场,是宋朝廷在泸南设草市中的67个集市之一。据乾隆年、嘉庆年重修《直隶泸州志》载,明初,蓝田坝叫永兴场,是宋朝廷在泸南设草市中的67个集市之一,是蜀南、黔北、滇东一带最大的粮食、竹木、山货、土特产、耕牛的市场,也是滇云马帮、商队在泸州贸易的中心。

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基本可以和小市比美。而且这边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除了汉人,其他民族交流也非常频繁。当然现在你我是看不到了。据说汉唐时,这里是安抚各少数民族蛮夷的古寨堡。

茶马古道在蓝田与长江黄金水道连接,加之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驿站、码头、物流、人流、信息流,人们把蓝田称为埋金藏银的地方,甚至有商家放言:谁能拥有这块商业地产,谁就是商界奇才。于是,这里以永久兴盛而得名永兴。

古老的永兴场,地处泸州忠信乡南岸里第三都,场在牛市坎、黄桷坪的东大路石坡上。这里是旧时走牛背石、白节滩,走尧坝、登山场、大里岩、江门关的大路,几株百年黄桷树下,几家店铺、十几户人家,做点茶水、小吃、草鞋生意,为贩夫走卒提供过往方便。

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牛市坎临大江岸,河坝头有一大片沙滩,成了竹木市场。因每年夏秋洪水来,沙坝被淹,竹木生意人又搬到牛市坎、大佛岩。

永兴场后来再改成了玉川场,这是第二次改名,据史书载,何玉川是湖广填川较早的一批移民之一,在永兴场落户后,发现河坝这片沙地可利用,于是集全家之钱财,在河滩上筑坝,将沱头填满,工程之大,历时七八个月,使河坝与牛市坎的永兴场连成一片,移民便在坝上修房造屋、设店开铺,形成市街。

因何玉川倡修,乡绅、贤达为纪何玉川扩坝兴场之功德,将永兴场改为“玉川镇”,这也是大清立国以来泸州城下第一个以镇命名的地方。这个何老板怕是最早的沙石老板了。后来解放后一度整沙石开发,发达了不少人,也破坏了环境,还好现在禁止了。发财人人都爱,但是不能造孽。

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第三次改名就是现在说的“蓝田场”康乾年间时局稳定之后,人口增长、土地开垦、物资丰盛而商业兴旺。

何玉川族人在坝上种蓼蓝作染料,在上镇街、下镇街、河口上开设了大染房,请来工匠、织布娘,在大水井、蒲草田、洗布凼、肖湾、田坝头、洗足溪漂洗染出来的布匹、麻纱、蚊帐和青蓝二色衣料。时间一长,漂染的水把地和坝染蓝了,把沟和溪染蓝了,在街上、坝上、河滩上晾晒的布把一个场映蓝了,后来人们将玉川镇改称“蓝田场”,又因场在坝中心,故名“蓝田坝”。

从清康熙初年至今,蓝田坝场、蓝田坝镇、蓝田镇……“蓝田”之名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说实话,现在我们看蓝田坝,包括蓝田的老居民自己都希望尽快拆迁改造,但是为什么还要说它,是因为它的文史价值和地方民俗价值其实非常大。我觉得拆迁整改没有问题,但是需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让现在的居民有更好的环境的同时,要把一些古迹和寺庙进行归类保护。

不起眼的蓝田坝,你可曾想到它曾经是泸州的水陆贸易中心

据地方史载,坝上有诸葛洗足溪,南寿山半有赵云庙,雨珠岩有唐子西的飞云洞,明朝正德状元杨升庵往返滇云必住蓝田,翰林院大学士董新策、纳溪县令储掌文与何飞凤以文会友,以字唱和,谓之名人佳话而世传至今。

古场老街上,延续的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建筑群中,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东岳庙、云台观、大佛寺、机神祠、烈女祠、玉皇观、二回寺、金山寺成为代表建筑。 

如今能不能看到,还有没有被保护实在令人担忧。不过我想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过岁月的蜕变,至少我们要记录要懂得,有些历史和文化是需要传承以及保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