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這些年對於藍田壩的居民來說,拆遷的需求是非常肯定的事情了,藍濱新城的建立,重灣二級路的崛起,都讓這個曾經繁華的水陸碼頭尷尬不已。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希望儘快重建,居住上更好的環境。

其實在我兒時的印象中,雖然藍田壩還不如現在破舊,但是發達真的算不上,建國前的榮耀,也是早就不存在了。不過當年川南礦區和交機廠區在附近,也還算有點小發達。

今天我們再看藍田壩,那條古街很好的保留了不少原生的狀態。一方面臨江,一方面從憲橋那邊到礦大門。九十年代,曾經一度風光的王達集團還在這裡修了大樓。

筆者雖然不少藍田壩土生土長的人,小時候倒是常常過來玩。兒時的記憶還是不如當地人。

明初,藍田壩叫永興場,是宋朝廷在瀘南設草市中的67個集市之一。據乾隆年、嘉慶年重修《直隸瀘州志》載,明初,藍田壩叫永興場,是宋朝廷在瀘南設草市中的67個集市之一,是蜀南、黔北、滇東一帶最大的糧食、竹木、山貨、土特產、耕牛的市場,也是滇雲馬幫、商隊在瀘州貿易的中心。

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基本可以和小市比美。而且這邊也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除了漢人,其他民族交流也非常頻繁。當然現在你我是看不到了。據說漢唐時,這裡是安撫各少數民族蠻夷的古寨堡。

茶馬古道在藍田與長江黃金水道連接,加之便捷的交通條件和驛站、碼頭、物流、人流、信息流,人們把藍田稱為埋金藏銀的地方,甚至有商家放言:誰能擁有這塊商業地產,誰就是商界奇才。於是,這裡以永久興盛而得名永興。

古老的永興場,地處瀘州忠信鄉南岸裡第三都,場在牛市坎、黃桷坪的東大路石坡上。這裡是舊時走牛背石、白節灘,走堯壩、登山場、大里巖、江門關的大路,幾株百年黃桷樹下,幾家店鋪、十幾戶人家,做點茶水、小吃、草鞋生意,為販夫走卒提供過往方便。

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牛市坎臨大江岸,河壩頭有一大片沙灘,成了竹木市場。因每年夏秋洪水來,沙壩被淹,竹木生意人又搬到牛市坎、大佛巖。

永興場後來再改成了玉川場,這是第二次改名,據史書載,何玉川是湖廣填川較早的一批移民之一,在永興場落戶後,發現河壩這片沙地可利用,於是集全家之錢財,在河灘上築壩,將沱頭填滿,工程之大,歷時七八個月,使河壩與牛市坎的永興場連成一片,移民便在壩上修房造屋、設店開鋪,形成市街。

因何玉川倡修,鄉紳、賢達為紀何玉川擴壩興場之功德,將永興場改為“玉川鎮”,這也是大清立國以來瀘州城下第一個以鎮命名的地方。這個何老闆怕是最早的沙石老闆了。後來解放後一度整沙石開發,發達了不少人,也破壞了環境,還好現在禁止了。發財人人都愛,但是不能造孽。

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第三次改名就是現在說的“藍田場”康乾年間時局穩定之後,人口增長、土地開墾、物資豐盛而商業興旺。

何玉川族人在壩上種蓼藍作染料,在上鎮街、下鎮街、河口上開設了大染房,請來工匠、織布娘,在大水井、蒲草田、洗布凼、肖灣、田壩頭、洗足溪漂洗染出來的布匹、麻紗、蚊帳和青藍二色衣料。時間一長,漂染的水把地和壩染藍了,把溝和溪染藍了,在街上、壩上、河灘上晾曬的布把一個場映藍了,後來人們將玉川鎮改稱“藍田場”,又因場在壩中心,故名“藍田壩”。

從清康熙初年至今,藍田壩場、藍田壩鎮、藍田鎮……“藍田”之名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

說實話,現在我們看藍田壩,包括藍田的老居民自己都希望儘快拆遷改造,但是為什麼還要說它,是因為它的文史價值和地方民俗價值其實非常大。我覺得拆遷整改沒有問題,但是需要進行合理的保護。讓現在的居民有更好的環境的同時,要把一些古蹟和寺廟進行歸類保護。

不起眼的藍田壩,你可曾想到它曾經是瀘州的水陸貿易中心

據地方史載,壩上有諸葛洗足溪,南壽山半有趙雲廟,雨珠巖有唐子西的飛雲洞,明朝正德狀元楊升庵往返滇雲必住藍田,翰林院大學士董新策、納溪縣令儲掌文與何飛鳳以文會友,以字唱和,謂之名人佳話而世傳至今。

古場老街上,延續的移民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建築群中,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東嶽廟、雲臺觀、大佛寺、機神祠、烈女祠、玉皇觀、二回寺、金山寺成為代表建築。 

如今能不能看到,還有沒有被保護實在令人擔憂。不過我想任何事物都無法逃過歲月的蛻變,至少我們要記錄要懂得,有些歷史和文化是需要傳承以及保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