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祕密?

公元前573年,晉悼公回到了晉國,被立為國君。雖然晉悼公時年僅十四歲,但對於晉國政壇的權力鬥爭真相,卻因長期關注,瞭解得異常深刻。他深知晉國卿族勢力龐大,名義上國君大過晉卿,但實際權力,或許剛好相反。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為穩固自身地位,晉悼公剛坐上國君之位,就重新提拔了三位新人為晉卿:提拔魏錡之子魏相為下軍元帥,提拔士會幼子士魴為下軍佐,提拔魏顆之子魏頡為新軍元帥。

在鄢陵之戰時,晉國八位卿士分別是:中軍元帥欒書,中軍佐士燮,上軍元帥郤錡,上軍佐荀偃,下軍元帥韓厥,下軍佐荀罃,新軍元帥郤犨,新軍佐郤至。公元前574年,晉厲公殺死“三郤”,晉國卿位出現了三個空缺;加上鄢陵之戰後不久去世的士燮,此時晉國共少了四位卿士。殺死“三郤”後,晉厲公提拔親信胥童為卿,加上士燮之子士匄是嗣卿,此時晉國總共是六卿。但好景不長,隨後欒書與荀偃聯手作亂,殺死了胥童,緊接著又殺死了晉厲公。

因此,在晉悼公回國之時,晉國卿士剩餘五位:欒書、荀偃、韓厥、荀罃、士匄。現在晉悼公新提拔了三位卿士,構成了晉國新一屆領導班子。這八位晉卿,欒書自然是中軍元帥,新提拔的三位晉卿職位都很清楚,但其餘四位晉卿位次又是怎樣的呢?

中軍佐職位,如果按照晉悼公回國前的職位高低順序,正常應該是荀偃替補。但是,荀偃與欒書二人聯手殺死了晉厲公,將他們倆放在一起,晉悼公顯然不能放心。從這年底欒書去世後韓厥替補成為正卿來看,晉悼公應該是把韓厥從下軍元帥越級提拔成了中軍佐。

十年後,直到晉國伐鄭時,荀偃還是上軍元帥。因此在晉悼公回國時,荀偃是替補了郤錡的職位,升了一級。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荀罃之前是韓厥副手,韓厥被提拔為中軍佐後,荀罃應該是順位被提拔為上軍佐。荀罃與士魴接回了晉悼公,有接駕之功,提拔他們兩人,不會讓眾人意外。

至於士匄,他應該就是新軍佐,此時位次最低。


不幸的是,晉悼公回國才半年,欒書與魏相先後病死。此時,晉國卿士又出現了兩個名額的空缺。《國語·晉語七》記載:“呂宣子(魏相)卒,公以趙文子(趙武)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軍。”然而,將趙武提拔為晉卿,可另一晉卿的空缺名額由誰替補了?

《春秋·襄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衛寧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欒黶,就是欒書長子。欒書去年去世,欒黶今年就能帶兵出征,說明欒黶已經以嗣卿身份成為了晉卿。

在加入了欒黶和趙武之後,晉國八位卿士的排位順序又是如何?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韓厥替補欒書成為中軍主帥,這在《左傳》中有明確記載。可是韓厥的副手,中軍佐,該是由誰替補?

按照位次高低,正常應該是荀偃。但作為弒君之人,剛回國的晉悼公對他並不敢太過信任。在晉悼公回國前,韓厥搭檔更久的是荀罃,而荀罃又是接回晉悼公的功臣,所以在這次人事調整中,荀罃越過了荀偃,被提拔成中軍佐。

荀偃職位自然不動,還是上軍元帥。但是,荀偃的副手又該是誰呢?《左傳·襄公九年》:“冬十月,諸侯伐鄭。庚午,季武子、齊崔杼、宋皇勳從荀罃、士匄門於鄟門;衛北宮括、曹人、邾人從荀偃、韓起門於師之梁;滕人、薛人從欒黶、士魴門於北門。”十年後伐鄭之時,荀罃、士匄兩人率領晉國中軍;荀偃、韓起率領晉國上軍;欒黶、士魴率領的自然就是晉國下軍了。欒黶十年後還是下軍元帥,那麼在此時他就不可能擔任上軍佐——其他人位置都沒變,那麼上軍佐職位自然是由士匄擔任了。

因此,此時晉國八位晉卿分別是:中軍元帥韓厥、中軍佐荀罃、上軍元帥荀偃、上軍佐士匄、下軍元帥欒黶、下軍佐士魴、新軍元帥魏頡,新軍佐趙武。


公元前569年,新軍元帥魏頡去世,晉卿位置再次出現空缺。就在這年的雞澤(河北邯鄲東北)盟會上,因為魏絳嚴格執法,殺掉了晉悼公親弟的車伕。這讓晉悼公認識到魏絳的剛正不阿,所以把魏絳提拔為新軍佐。新軍元帥之位,自然是由前新軍佐趙武替補了。

到了公元前566年,韓厥年事已高,主動提出告老致休。依照嗣卿傳統,韓厥長子韓無忌應該繼位為卿。但是韓無忌自以為身體多病,主動將嗣卿資格讓給了弟弟韓起。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韓厥的退休,對晉國政壇影響巨大。因此,這次晉國“領導班子”的調整,極為引人關注。晉國的競爭對手楚人是如此評價這次人事變動:“……韓厥告老了,荀罃執掌晉國大政。士匄年齡比荀偃小,卻位居荀偃之上,成為中軍佐;韓起比欒黶小,可是欒黶、士魴卻讓他居於己上,成為上軍佐;魏絳功勞巨大,卻認為趙武更加賢能,甘願作他的輔佐。晉國國君賢明,上位者好讓不爭,在下者競相努力,此時晉國是不可與爭的啊!”(《左傳·襄公九年》)

連敵國之人都如此高度評價,可見晉國這次人事調整是多麼成功!

然而,對比十年前,就可發現其中有那麼一絲異常:十年前荀偃就是上軍元帥,十年後他仍然是原地踏步;十年前欒黶、士魴二人就掌管下軍,十年後他們二人依然呆在下軍。與之相反,荀罃、士匄、趙武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晉升。而韓氏家族第二代韓起,直接就被晉悼公任命為上軍佐,這比起欒黶和士匄剛做晉卿時的職位,都要高得多!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晉悼公執政十年,他更信任哪些家族,已一目瞭然。這次人事調整之後,公元前562年,晉國就徹底征服了鄭國,取得了與楚國爭霸的徹底勝利!

成為江湖新一代霸主,晉悼公也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可是,輝煌沒過多久,打擊也隨之而來。

公元前560年,中軍元帥荀罃與下軍佐士魴先後去世,晉國卿士又出現了兩個空缺。這意味著,晉悼公又必須重新調整政府領導班子。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為此,晉悼公在綿上(山西翼城西)舉行了一次春蒐。根據之前晉卿的位次,晉悼公剛開始想把中軍佐士匄直接提拔成中軍元帥,但士匄卻推辭了:“伯遊(荀偃)比我年長。以前臣下與知伯(荀罃)更加熟悉,所以他才提拔我為中軍佐,並非下臣更加賢能。請讓伯游來做中軍元帥吧!”

這已是晉悼公執政十四年了;十四年來荀偃始終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即便是十四年從未被提拔過,他依然如此。對於荀偃,晉悼公早已放心,便聽從士匄建議,把荀偃提拔為中軍元帥,士匄還是做中軍佐。

荀偃終於被提拔了,可他原先的上軍元帥之位又該由誰替補?晉悼公看重的人是韓起,想把他從上軍佐直接提拔為上軍元帥。但是,韓起卻自認不如趙武,又把上軍元帥之位讓給了趙武。韓、趙兩家原本就關係非同一般,趙武與韓起又是同一輩人。趙武早於韓起七年當上了晉卿,卻一直在韓起之下,韓起覺得不妥,便推薦趙武來做上軍元帥。

提拔趙武,就得照顧到另一人的情緒,他就是下軍元帥欒黶。同樣是十四都沒得到提拔,荀偃都升為中軍元帥了,欒黶如果不能被提拔,他會怎麼想?有鑑於此,晉悼公就先去諮詢欒黶意見,說要提拔他為上軍元帥。

欒黶知道,韓起把上軍元帥之位讓給了趙武。對晉悼公的試探,欒黶心知肚明,便主動推辭道:“我不如韓起;韓起都願意讓趙武作上軍元帥,請國君還是聽他的吧!”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最艱難的上軍元帥之位,就此確定。最終,晉悼公把趙武提拔為上軍元帥,而魏絳則被提拔為下軍佐。可是,新軍的兩個空缺卻再也沒人能替補了。晉悼公幹脆就空出了這兩個職位,將新軍從屬於下軍!這麼做,也是為了安慰欒黶:雖然他沒能得到提拔,但是他所率領的軍隊數量卻是最多!

後人常常誇獎晉悼公此舉,是寧缺毋濫。

可晉悼公所面臨的真實難題在於,此時能讓晉悼公信任之人,還有誰呢?


綿上之蒐的次年,晉國就率領諸侯大軍前往伐秦。當大軍渡過涇水後,欒黶突然對中軍主帥荀偃發難,質疑了他的發令,然後就徑直率領屬下軍隊撤退了!其後,又因為弟弟欒針衝入秦軍陣營戰死,欒黶遷怒於士匄之子士鞅,迫使士鞅逃亡秦國。

欒黶十多年未見提拔,怒火終於在伐秦之戰中爆發了出來!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欒黶的專斷獨行,不但使晉國伐秦無功而返,更讓同行的各諸侯國軍隊看到了晉國內亂的苗頭。兩年後,齊國就公然與晉國唱起了反調,背叛了晉國。

面對專橫跋扈的欒黶,連一代英主晉悼公也不輕易敢動他。但在伐秦回來後,晉悼公立刻就把新軍給裁撤了。名義上,這是因為晉悼公找不到新軍統帥;實際上,卻是裁掉隸屬於下軍的新軍,以削弱其力量、防止他作亂。

可惜,這時對欒氏採取防範措施,已經晚了。

公元前558年11月,晉悼公不幸去世,留下了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給兒子晉平公。


從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晉卿的變化來看,蘊含著他的重要用人秘密:重點提拔韓氏、知氏和範氏三大家族,重點防範中行氏和欒氏兩大家族。直到他執政的後期,才開始對中行氏和欒氏放鬆了警惕:荀偃被提拔為中軍元帥,而欒黶則率領了最多的晉國軍隊。可惜,欒黶伐秦時的表現,辜負了他的信任。

晉悼公執政十五年,歷次晉國卿士的調整,這其中蘊藏著什麼秘密?

然而,不管是晉悼公所信任的韓氏、知氏、範氏,還是他所不信任的中行氏、欒氏,又或是他執政期間處於邊緣化地位的趙氏、魏氏,在他執政期間,地位都得到了穩固。從此後,晉國政局基本由這六家左右,再也沒有新的氏族能夠崛起。對於晉國未來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在綿上之蒐時,晉悼公也許已經意識到這一無奈的尷尬:再提拔兩位卿士,他還是不得不從這六大卿族之中選人;而這六大卿族,無論再增強哪一家的勢力,對晉國公室來說都是一巨大威脅。因此,在其他氏族無人替補的前提下,晉悼公寧願空缺職位,也不想再提拔六大卿族中人。

晉國政壇無法找到新鮮血液來補卿士空缺,從而與六大卿族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這才是晉國公室未來統治的最大隱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