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秦國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

這一次秦國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

秦景公

秦國君主歷代賢明,可這一次,卻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那麼,這位君主到底怎麼個卑鄙法呢,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桓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577年,秦桓公憂憤而死,世子贏石繼位,江湖人稱秦景公。

其時秦國剛剛打敗麻隧之戰,被晉國率十國聯軍打到距雍都只有二百餘里的侯麗(陝西涇陽境內),國力、民心都蒙受了重大損失,秦景公縱有萬丈熊心,繼位後,也只能做一件事。

即收拾民心,重整山河,這就是在位二十七年的父親給他留下的爛攤子。

好在老天待他不薄, 那幾年秦國還是有機會的,什麼機會?

一:晉國內亂。

晉厲公寵信胥童,迫害六卿,引起國內不滿以及大臣的反對,遂於景公二年,即公元前575年,被欒書、中行偃等人弒殺;

二:楚國爭霸。

秦景公繼位伊始,晉楚兩國為了爭霸中原,就打響了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的第三次大戰,鄢陵之戰。

這三場大戰,第一戰晉國贏了,晉國成了中原霸主;第二戰,晉國輸了,晉國霸主的地位岌岌可危;第三戰,晉國又贏了。每次大戰之後,天下格局又待新的劃分,所以,晉國那兩年也顧不上他。

面對這樣的局勢,秦景公該怎麼辦?

這一次秦國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

親楚

收拾民心,埋頭髮展當然是第一要務,然而除此之外,還延續自穆公以來,延續下來的"親楚"的政策,將親妹子嫁給楚共王,和楚國結成鐵桿聯盟,繼續保持對晉國前後合擊的態勢。

秦景公的方略雖然沒錯,假如再讓晉國混亂那麼兩年,沒準秦國的國力就可以趕上甚至超過晉國了。

然而遺憾的是,晉厲公之亂後,晉國大臣迎回了晉襄公的重孫子,在洛陽深造學習的姬周,並扶持他繼位為君。

別看姬周其時只有14歲,卻是個很了不起的英主,他以後就成了春秋九霸之一的晉悼公。

晉悼公繼位後,僅用數月的時間,便一改晉厲公末期的亂政,將權力從大臣手裡收回來,然後任用賢臣,重組八卿,實施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軍政改革,其後逐步恢復國力,以"疲楚"的戰略削弱楚國實力,遏制住了楚國經略中原的勢頭,成了一位功業不亞於齊桓公、晉文公的霸主。

晉國連續內亂之後,能有這麼一位英主,自然是晉國人的福氣,可對秦國,對秦景公而言,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秦國這段時間國力雖然有點發展,但比起晉國,發展的速度還是太慢,差距則越拉越大,如今都眼睜睜看著晉悼公當上中原霸主,可自己呢,還龜縮在黃河對岸不能東出。

晉國強大,作為和他們征戰多年的秦國,今後能有好日子過嗎。

天下局勢如此,秦國,秦景公就著急起來,著急怎麼辦?

這一次秦國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

戰爭

決定給晉國找找麻煩,遲滯一下他們發展的步伐,可該怎麼找麻煩呢?

齊桓公時,秦成公不敢東出,原因很簡單,打不過;

晉文公時,秦穆公還是不敢東出,原因依舊是打不過;

晉悼公時,秦景公就敢東出了,原因不是有把握戰勝晉國,主要是,晉國強大,秦國著急了,著急不教訓教訓這個鄰居,人家遲早會騎到自己頭上。

當然,秦景公之於晉國,也不是說打就打,他在等待機會;

景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3年,秦國經十三年埋頭髮展後,恢復了一部分國力,而這時候呢,晉國發生大規模災荒,秦景公便認為時機已到,於是連忙給舅子哥楚共王打個招呼,兩國聯合出兵,楚兵進駐武城(山東德州武城縣),為秦國壯勢,分散晉國兵力,而秦景公呢,則率軍深入晉國境內,很是擄掠了一番,然後得意洋洋的回去。

秦景公對晉國的首次出兵,就這樣在楚國的幫助下獲勝,然而這場勝仗,不過是找回了臉面,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當然,楚國也不是白幫忙的,兩年後的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61年,鄭國、宋國兩國發生戰爭,導致他們背後的宗主國楚國、晉國也兵戎相見。

楚晉兩國打仗之前,自然是各呼盟友,於是楚共王發出邀請,請舅子哥秦景公一起出兵伐晉。

秦景公欣然答應,不但派部隊隨楚共王出征,還乘晉悼公迎擊楚軍,後方空虛之時,派庶長鮑、庶長武兵分兩路,揮師伐晉。

這場仗,晉國毫無防備,秦軍渡過黃河,直至櫟(山西永濟西南黃河東岸)地,並在此地擊敗晉軍,打贏了歷史上有名的櫟之戰,很是擄掠一番後揮師回國,晉國反應都來不及,秦國又這樣贏了,還是掙了一點顏面,對晉國影響不大。

兩次僥倖獲勝,秦景公得意洋洋,然而晉悼公卻真給惹火了,決定騰出手來,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鄰居。

景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8年,秦景公的鐵桿盟友楚共王去世,楚國新舊交替之際暫時顧不上中原戰事,於是晉悼公認為,報復的時候到了。

這場仗對秦國來說,幾乎是一場災難,為什麼這麼說?

這一次秦國出了個卑鄙的君主,一下子把老秦人的好名聲全敗光了

涇河

敵人來的太多了。

晉悼公其時已是正兒八經的諸侯霸主,在諸侯當中有強大的號召力,這一回既然決定要教訓秦國,那自然要把他打疼了,打怕了,於是晉悼公集合了魯、鄭、衛等十三國聯軍兵發秦國,打響遷延之役。

晉悼公就這樣不動則已,動若雷霆,面對十三國聯軍,秦景公終於怕了,不敢與十三國聯軍交手,而是逐步後退,一直退到秦國腹地。

十三國聯軍步步緊逼,一直追到棫林(陝西華縣),此地面前只有一條涇河,渡過涇河,很快就能到達秦都雍城(陝西鳳翔)。

眼看麻隧之戰的悲劇又要重演,秦景公能甘心嗎,於是,他想了個主意,居然大敗十三國聯軍,大敗晉國,一個主意一下子扭轉乾坤,讓秦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麼,他今後的聲望應該是如日中天吧,沒有,卻贏得了暴秦的罵名,為什麼?就因為這個主意太卑鄙了。

到底什麼主意呢?

當十三國聯軍進駐棫林,眼看就要渡過涇河的時候,秦景公惱羞成怒,涇河上游投入幾十袋毒藥,十三國聯軍用了這些毒水,還沒渡過涇河兵馬就損失大半,萬般無奈,只好整軍撤退,秦國乘勢大舉出擊。

就這樣好容易大敗晉國,帶來的後果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還遵循周禮,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會趕盡殺絕,可秦景公呢,卻用如此卑鄙的手段贏得戰爭,老秦人的好名聲經此一役,也給徹底敗光。從此之後,便得到一個暴秦的罵名,最終傳遍天下,成了秦國的代名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