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如果先內舉會如何?

春秋時期,晉悼公問祁黃羊:南陽地區沒有了郡令,先生覺得誰比較合適。祁黃羊回答:解狐比較合適。悼公聽了之後非常吃驚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怎麼會推薦他呢?祁黃羊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宜,並不是問的誰是我的仇人呀。悼公聽了之後就聽取了黃羊的建議。而解狐也並沒有辜負這份信任。

不久之後,悼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缺少了法官,誰適宜擔任這個工作?他回答:祁午比較好。悼公說: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 祁黃羊又用之前的話回覆悼公:您只問誰合適,沒有問是誰的兒子。悼公聽後說:很對。又依著他任命了祁午。而祁午也在任上做的有聲有色。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如果先內舉會如何?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祁黃羊推薦人才的風格獨樹一幟,那種公平公正的品格令後世稱讚不已。但是當年的晉悼公先問法官,而黃羊又先推薦自己的兒子會如何?我想有如下幾種可能:

1,晉悼公非常信任祁黃羊,依舊會採納黃羊的建議。因為在中國歷史上,人事問題從來都是大事,而最高領導者只會向自己最信任的人諮詢人事方面的建議。為此,即便祁黃羊向悼公推薦自己的兒子。晉悼公也會試一試。只是,君王的信任,並不會讓其他的人沒有看法。我想,朝中對這次人事任命的公正性抱有懷疑態度的人一定會有。黃羊的政治對手會不會從中阻撓?黃羊的兒子會不會順利上任,都很難說。

2,晉悼公可能不會採納黃羊的建議。你祁先生一來就推薦自己的兒子,還說什麼內舉不避親。是不是有任人唯親的嫌疑?

3,祁黃羊壓根不會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會向悼公推薦其他人。

總之,不管如何,都不會有先外舉來的效果好,更加不會流傳千古。即便黃羊的兒子非常優秀。也難堵悠悠之口。因為,對於公平公正我們都有思維慣性。總認為:將好東西留給其他人,任何事情先考慮他人,再考慮自己,做到大公無私就是最大的公平。祁黃羊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夠避開人們思維的慣性。而先推薦自己的仇人,這樣後續再推薦自己的兒子,這樣不但讓人覺得自己做事公平公正,也不會落下一個任人唯親的話柄,可謂雙贏。

無獨有偶,西漢開國之後,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幫驕兵悍將對於封賞問題吵的沸反盈天。大家都認為自己功勞很大,生怕自己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劉邦對此非常頭疼。 於是就向張良問計:如今大家都擔心自己會分封不公,子房,你對此怎麼看? 張良想了一下問劉邦:陛下平生最痛恨,最不想原諒的人是誰?而且這個人大家都知道?

劉邦想都沒有想回答道:肯定是雍齒這混蛋。這傢伙不但常常瞧不起我,還關鍵時候背叛我。我早就想砍了他。只是這傢伙多少有點功勞,不好動手。

張良回答道:那麼陛下馬上先分封雍齒。劉邦這時候氣糊塗了:子房,你這是出的什麼主意,這傢伙我不殺了他,他雍齒就已經燒高香了,還想要分封,怎麼可能?張良勸道:陛下您想,連雍齒這樣的人都能夠分封,那麼其他的人還擔心什麼呢? 劉邦仔細回味了一下對張良道:高明!

封一人而天下心安。張良同樣抓住了世人的思維慣性,從而針對性的解決了困擾劉邦很久的封賞問題。大家見劉邦最討厭的人都得到了封賞,那麼大家都相信劉邦會公平公正對待分封問題。人心穩住了,後續一切都好操作了。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祁黃羊如果先內舉會如何?

漢初三傑---張良

我們普通人思考問題,都會受限於自己的思維慣性,而什麼是思維慣性? 就是長久以來習慣考慮問題的方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思維定式。 而擁有大智慧的人會跳過這個慣性,他們展現出高明的思維方式,令人歎為觀止,心服口服。無論是祁黃羊的先外舉,還是張良的先封劉邦的仇人,無不如此。

親愛的朋友,您身邊是否也有如此高明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