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當政,哥哥孫策子孫的結果都如何?

宜男


在說孫權之前,先說一個別的故事。

趙匡胤(簡稱趙二,趙匡胤還有一個大哥趙匡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後周孤兒寡母的江山。然而,一出燭影斧聲,趙二的江山莫名其妙的落到了趙三(趙光義)的頭上。雖然說趙三說這是金匱之盟,但是看看趙二三個兒子的下場,還是讓人感嘆趙三這皇位來得蹊蹺。


金匱之盟:杜太后(趙二趙三的老媽)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藏於金匱之後,遺言上寫著趙大死後傳位給趙三、趙三再傳給趙四(趙廷美),趙四再傳給趙德芳(趙二的兒子,電視劇中的八賢王)。


趙三得到了趙二的皇位,就不想傳給趙四了,然後趙四就“造反”被殺了。

接下來就輪到趙二的兒子們。趙二當時活著的還有2個兒子,分別是趙得昭和趙德芳。

趙三有一次北伐失敗,就把氣撒在了自己的侄子趙得昭身上,結果趙得昭被趙三罵了一頓之後,自殺了。趙得昭死了之後,趙德芳也沒過多久也病逝了,年僅23歲。



趙家的故事說完了,我們還是回到主題上,說說孫權是怎麼對待孫策的兒女們。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為東吳奠定了江東基業的基礎。不過天妒英才,孫策被仇家射中面門,26歲不到就掛了。

孫策臨死前,出於政權過渡的穩定性和江東基業考慮,把主公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傳給自己兒子孫紹。

孫權對於這個侄子,倒也沒有下殺手,不過也談不上有多好。孫權稱帝后,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長沙恆王,封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孫策作為東吳實際的奠基者,死後連個皇帝的封號都沒有,僅僅是一個長沙王。而司馬炎在當皇帝后,都知道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可見,孫權對於孫策以及孫策這一脈,雖然沒有下殺手,但是也採取了冷處理和打壓的態度。孫策只封了個王,孫紹的兒子則只得了一個侯。


此外,孫策還有三個女兒,孫權對她們倒也算得過去,都給她們找了不錯的附加,但也有被政治聯姻之實。

孫策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顧雍的長子顧劭,而顧雍可是東吳的丞相;一個女兒價嫁給了東吳名臣陸遜做妾,給陸遜生了一個陸抗;另外還有一個嫁個了朱治的次子朱紀,而朱治是東吳元老,跟隨孫堅和孫策一路殺出的。

可見,孫權對於孫策一脈,並沒有起殺心,只是進行了冷處理或者當場政治聯姻的工具。


小鎮月明


孫策子孫人丁不旺,有一子二女一孫。

(1)兒子孫紹。

孫權稱帝之後,把孫紹封為吳侯,後來又改封他為上虞侯。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關於孫權封孫紹為侯,歷史上頗有爭議,這也是他被稱為渣權的理由之一,因為當年孫策臨死的時候,把江東交給了孫權,孫權稱帝之後,給了侄子一個侯爵,他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那麼以後讓侄子改襲王爵,其實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沒有給。

不僅沒有給,孫權後來還把侄子的吳侯爵位改了,因為孫權當年做過吳侯,他讓自己的孫子孫英做了吳侯,把侄子改封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孫權把侄子的爵位壓得這麼低 ,到底是為了保護侄子一家還是天性涼薄?不好說。

孫紹生卒年都沒有確切的考證,也沒有什麼輝煌的歷史,可能是病死。

(2)孫子孫奉。

孫奉是孫紹的兒子,在孫紹死後,襲爵。

孫權晚年,為了爭奪皇帝寶座,其子孫自相殘殺,等到孫皓繼位的時候,民間多傳言孫皓已經死了,孫奉或者孫奮將會有一個人能當皇帝,於是孫皓就把孫奉殺了。

也就說,孫策的親孫子被孫權的親孫子殺了。

建衡二年,孫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過甚,朝夕哭臨,數月不出,由是民間或謂皓死,訛言奮與上虞侯奉當有立者。(《三國志·孫奮傳》)

(3)長女。

孫策長女先嫁顧邵,後來又嫁給陸遜,生子陸抗。

(4)次女。

孫策次女嫁於朱紀,生平事蹟不詳。

才弟紀,權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領兵。(《三國志·朱治傳》)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26歲,這個年齡不可能有過多的子女,史書明確提到的兒子只有一個,名叫孫紹,推測起來,他當時應該只有幾歲。

當時外有強敵、內有憂患,不可以讓幾歲的孫紹接班,所以孫策把權力交給了18歲的弟弟孫權,這個選擇事後證明是正確的,孫權帶領孫氏集團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建立孫吳政權。

孫權稱帝后,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但只追封兄長孫堅為長沙桓王,其中一個重要考慮是,如果同時追封哥哥為皇帝,侄子孫紹無形中也擁有了皇位繼承權,將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孫紹後來的情況史書記載較少,《吳錄》提到:“昭與孫紹、滕胤、鄭禮等,採周、漢,撰定朝儀。”說的是,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權命孫紹與張昭、滕胤、鄧禮等人根據周朝和漢朝的舊禮而制定帝王臨朝的典禮。

《三國志》還提到一條:“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說的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孫紹被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死後由其兒子孫奉沿襲爵位。

這裡的吳侯,指的應該是吳縣還非吳郡,說明孫紹被封為縣侯,不高也不低,史書沒有提到孫紹在孫吳擔任什麼職務,說明他遠離了權力核心,即使有什麼職務,也應該是養老性質的。

能不能因此說孫權忘恩負義呢?其實不能這樣看,站在孫權的角度,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孫吳政權的安全問題,親情、報恩是次要的,孫紹特殊的身份容易被人利用,即便他本人沒有什麼想法,說不定也會被人利用,將他“閒置”起來正是為孫吳政權穩定著想,也是為孫紹本人好。

這想看並非杞人憂天,孫紹的兒子孫奉後來就被人利用了。孫紹死後,孫奉作為孫策唯一的孫子,沿襲孫紹上虞侯的爵位,本來過得也挺好,但到了孫吳末帝建衡二年(270年)卻出了事。

這時候孫權已經不在人世,孫吳末代皇帝是孫皓,他因為左夫人王氏之死過度悲傷,曾幾個月閉門不出,外界聽不到皇帝的消息,民間於是紛紛傳言說孫皓已經死了,有可能接替皇位是說孫權的第五子孫奮。

社會上還有傳言,說孫奉也有可能接替皇位,有一些政治投機者便開始蠢蠢欲動,有一個名叫張俊的郡太守,還趕緊去為孫奮母親仲姬掃墓,以此表現表現。

孫皓沒有死,他後來聽到了社會上的傳言,勃然大怒,“車裂俊,夷三族,誅奮及其五子,國除”。史書沒有提孫奉,但孫奉也是這一年死的,想必死因與孫奮相同。孫紹是孫策唯一的兒子,孫奉是孫紹的唯一兒子,孫奉死後,孫策一支也就“絕戶”了。


南門太守


在對待孫策和孫策的子孫方面,孫權是極度不厚道的。孫策臨終前,為了江東政權的穩定和發展,放棄了自己的兒子,將地位傳給了弟弟孫權。當然,這其中或許也有孫策擔心兒子年幼,與其將來讓孫權搞掉、不得好死,不如索性傳位孫權,給兒子換個善終。



孫權稱帝后,卻僅僅給孫策追封了一個長沙王爵位、諡“桓”,而沒有追尊孫策為帝。這也就罷了,畢竟孫策交給孫權的是一個草創的江東,並不是鐵打的江山,後來的一切是孫權自己掙來的,孫權此舉倒也能夠理解。但是,孫權對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的態度著實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按照漢制,諸侯王的兒子中有一位(通常是嫡長子)是可以承襲王爵的,三國離漢並不遙遠,制度相通。按理說,孫權讓侄子孫紹承襲長沙王爵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孫策是江東政權的建立者,給他的後代裂土封王算不得太大的優待。可是,即便是這算不得太大的優待,孫權也沒捨得給。



稱帝之後的孫權僅僅給了侄子孫紹一個吳侯的爵位,是出於保護還是其他原因,恐怕只有孫權自己知道了。不久之後,就連吳侯這個有些特殊含義的爵號孫權也不讓侄子用了。於是,孫紹被改封為上虞侯。在叔叔孫權的“關照”下,孫紹一生碌碌無為,最終也是無聲無息地去世了,還算是善終吧。只可惜,一代梟雄孫策這唯一的兒子,在亂世之中幾乎什麼也沒能留下,史籍中的記載也僅僅短短几行字而已。



孫紹死後,他的兒子孫奉承襲了上虞侯的爵位。這同樣是一個碌碌無為、默默無聞之人,最終卻因為一句謠言被孫權的孫子——吳末帝、晉歸命侯孫皓結果了性命。孫皓因左夫人王氏去世而悲傷過度,以至於數月閉門不出。不久,民間傳聞皇帝已死,而且被外戚何氏掉了包。還說什麼孫權第五子孫奮或者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甚至有官員還此特地跑去給孫奮的生母掃墓、獻殷勤。後來,孫皓為了止住謠言,把二人全部給滅了。可憐的孫奉,或許到死也沒鬧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就這麼一命嗚呼了……



關於孫紹有沒有其他兒子或者孫奉是否有子孫,史籍幾乎沒有記載。有人就此斷定孫策絕嗣,未免有些武斷了。按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來看,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前途的孫紹、孫奉父子,生活上還是有很大自由度的。應該不至於接連兩代單傳,而且孫奉還絕嗣了。很可能孫策還有其他後裔存在,只是已經沒落到入不了史家的法眼,進不了史籍了。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孫策子孫兩代單傳,孫奉絕嗣的可能性。不過,這也恰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孫權對孫策一脈的冷漠。孫策一脈,除了孫紹、孫奉,如果有其他後裔,連個爵位都沒有……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孫策死的時候雖然只有26歲,但他已經打下了江東四郡,基本奠定了江東基業。而他的獨子孫紹當時最多隻有10歲,為了江東基業的穩定,他只能把家業留給年僅16歲的弟弟孫權。

孫權確實很有才能,他把孫策留給他的江東基業做大做強,並最終和曹劉三分天下,稱帝建國。不過在追尊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時候,孫權就顯得有點摳門了。

孫權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對於孫堅來說,這個諡號有點過譽了。其實東吳的基業和孫堅沒有多少關係,孫堅死的時候,不過是袁術的部下,不僅手下沒有半點地盤,還留下一家子孤兒寡女。

但孫策就不一樣了,因為江東地盤是孫策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孫策的浴血拼殺,別說江東基業,就連他們一家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也是問題。但孫權只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僅僅是一個王爵而已。

孫權這樣做當然有他的考慮。追尊孫堅為帝,可以證明他的正統性。但如果把哥哥孫策也追尊為皇帝,那孫策的後代也有了繼承大統的可能性,這對於孫權來說是個潛在的威脅,可能會對東吳政局的穩定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所以給孫策一個王爵對於孫權是最為合適的。但孫權好歹可以讓孫策的後代世襲罔替吧,可孫權並沒有這樣做,他只封了侄子孫邵一個侯爵。起初封地在吳,後來改在了上虞縣。

雖然孫紹衣食無憂,榮華富貴,但從爵位上來說確實是低了一點。所以連陳壽都認為孫權對孫策有點摳門了,感情上說不過去。“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孫紹死後,他唯一的兒子孫奉承繼爵位。到了孫皓當政的時候,因傳聞有人要擁立孫奉為帝,孫皓將誅殺,孫策一脈就此中斷。

孫策還有三個女兒。

孫權對自己的三個侄女倒是安排的不錯,他將孫策的長女嫁給了顧雍的兒子顧邵。次女嫁給了陸遜,生下了陸抗。三女嫁給了朱治的兒子朱紀。


石頭說歷史


據《三國志》記載,陳壽對於孫權對待其兄孫策後人的做法上有過這樣一句評價: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孫策打下的江東基業無私的交給了孫權,然孫權對待孫策的後人確只是一般般,故後人有言,孫權“寡恩薄義”。

據史料記載,孫策死後,留有一子二女,其子名為孫紹,孫紹有一子名為孫奉,那麼孫策的這些後人都是怎樣的結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孫紹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稱帝后,追封其兄孫策為長沙桓王,封其侄孫紹為吳侯。其實未追封其兄為帝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至少封了孫策為王,情理上並不為過。孫策之子封侯倒也算在情理之中,至少是封了吳侯,這個爵位還是表現了孫權一定誠意的,畢竟孫權自己當年就做過吳侯。但不地道的卻是沒過多久就把孫紹的吳侯爵位給撤了,改封孫紹為上虞侯,而把自己的孫子孫英封為了吳侯,這就尤為突出孫權的私心了,故孫權因此也備受非議。

孫紹一生沒做過什麼大事,所以談不上顯赫的功績,或許孫紹卻是才能平庸,又或許孫權有意不用。故孫紹一生碌碌無為,做了一世的安樂富貴公,最後善終,結局還算圓滿。

孫策二女

中國古代的女性地位不高,因此史料中的對女性的記載也是非常之少,關於孫策女兒的記載不是很詳盡,只知其長女先後嫁有兩夫,先嫁給了顧邵,後來又嫁給了陸遜,與陸遜生有一子陸抗。

次女嫁給了朱紀,《三國志》記載:

“才弟紀,權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領兵。”

更多的細節就不得而知了。

孫奉

孫策的嫡系孫子在史料上唯一有記載的便是孫奉了,不過孫策“唯一”的後人孫奉的結局並不樂觀。孫奉在其父孫紹死後承襲了他的爵位,位雖不高但畢竟是皇族之人,也正是由於這重身份招致了殺身之禍。

孫權晚年因在繼承人的問題上舉棋不定,最終造成了“南魯之爭”,南魯之爭的結局是兩敗俱傷,但對吳國朝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吳國內政一直動盪不安。到孫皓(孫權的孫子)繼位時,因民間有傳言說孫皓已死,孫奮或孫奉可能繼承皇位,因此兩人皆被孫皓誅殺。《三國志》記載:

“由是民間或謂皓死,訛言奮與上虞侯奉當有立者。”

說起來還真是死得比較冤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孫堅較為出名的有一女二兒,女嫁給了劉備,據說叫孫尚香。二兒便是老大孫策,老二孫權。兩人同父同母!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孫策兒女應該是過得還不錯,畢竟是孫權的親侄子。

公元191年,孫堅在打荊州過程中,被劉表部下殺死。這一年孫策17歲,孫權10歲。

之後孫策繼父,艱苦奮鬥,創下江東大業。但天妒英才,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

死前,孫策將孫家大業移交給孫權,孫權在孫策基礎上鼎足魏蜀,孫權確實厲害。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孫權對孫策子女確實不怎樣,也是,皇位前面無兄弟,類似後世宋朝趙光義對趙匡胤後人,《三國志》陳壽評價說,

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什麼意思?

孫策奠定江東基業,然將接班權傳於孫權,而孫權稱帝后僅僅追封他為長沙桓王,並沒給他上皇帝尊號。孫策的兒子孫紹只是被封吳侯,後改為上虞侯。有點寒磣!所以孫權薄情寡義,不夠厚道!



東晉的孫盛反駁陳壽,認為孫權這是在保護孫策一家子。

事實上,孫策的孫子孫奉死於孫權的孫子孫皓手上。孫皓殘暴,許多人受不了他,孫奉爺爺孫策不是該為皇帝嗎?有人希望孫奉取而代之,流言起,孫奉被殺!

孫策膝下人丁不旺,僅有一兒兩女。兒子是孫紹,傳到孫奉這脈斷了。長女先嫁於顧邵,後嫁陸遜,二女嫁朱紀。這兩女不怎麼出名,加上女子地位不高,相關記載不詳。


史小二記


  

  孫權當政時,對哥哥孫策的子孫頗為冷漠。不單單對孫策子孫如此,便是對其他幾個弟弟、侄子,孫權也都薄情寡義。

  孫權稱帝之後,追封父親孫堅為帝,僅僅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郡王。演義中諸葛亮說,孫氏在江東經歷三世,根基深厚。事實上,東吳政權的建立與孫堅沒有一毛錢關係,都是孫策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孫策應該是東吳武皇帝,或者太祖皇帝才對!

  孫策臨終之際,自己已經有兒子了,他完全可以將東吳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孫紹。以周瑜、魯肅對孫策的重臣,也必然不會背叛孫紹,那就根本沒有孫權的事。

  孫策還有一個三弟叫做孫翊,此人和孫策一樣,性情剛烈,勇猛霸氣。因少年從軍屢有戰功,深得軍中將領擁戴。可是,孫策力排眾議,選擇了相對文弱的老二孫策接掌大權。

  結果,孫權守住了東吳基業,可是,對孫策的兒孫十分糟糕,簡直讓人心寒。

  孫策有一子二女,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東吳丞相顧雍家,一個嫁給了東吳大將朱治家,都為孫權籠絡文臣武將做出了貢獻。

  孫策的長子孫紹,最初被封為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

  這一改動,不但不是升遷,反倒是貶斥。史書上沒有年份記載,大體猜測,當是在孫策去世之後,孫紹被封為吳侯。畢竟孫家出身於吳郡。

  後來孫權本人被魏國敕封為吳侯,孫紹自然不能再享有此封爵,於是改封為上虞侯。上虞乃是會稽郡的一個縣。因此,孫紹的侯僅僅是一個縣侯。

  可是,孫權的兒子一出生就封王爵,遠遠超過孫紹的縣侯。

並且,孫紹一生中除了一個上虞侯的虛名,並未擔任任何有實權的職務,故此在史書上半點事蹟沒有留下。由此可見,孫權對於孫策的兒子多麼忌憚,完全是一輩子不遺餘力去打壓!

  孫紹死後,他兒子孫奉繼承了上虞侯的封爵。一晃多年過去,東吳大帝孫權病死,諸子奪位大殺一通。後來,孫權的孫子孫皓繼位,因暴虐無行,為國人痛恨。因此有大臣秘密圖謀擁立孫奉為帝。不想消息洩露,孫奉全家被孫皓斬殺。孫策一脈從此斷絕。

孫策二十歲統率千餘人馬進軍江南,短短三五年橫掃各郡,奪下大片疆土,二十六歲去世,白手起家打下江山,在三國群雄之中堪稱獨一份。可惜天妒英才,青年早夭!


葉之秋


孫策是三國時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時間,幾乎從零開始奠定江東基業。這麼一位有為青年,又容貌俊美,氣質超群,時稱“孫郎”。郎在當時是“小夥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稱為郎,並不是長得帥就行。

孫堅遇刺身亡,孫策年僅十七歲,尚無戰場經驗。他是孫堅長子,按說可以繼承孫堅烏程侯的爵位,但他讓給了最小的弟弟孫匡。

孫策創業異常艱難

孫堅安葬父親後居住江都,名士張紘在江都避難,正替母親服喪,孫策多次去請教對時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無可奉告。孫策下跪道:“先生大名遠播,眾望所歸,求你裁決,何不指點一二?若成功,得報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這樣,孫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級的謀士。

當時孫策20歲,無一兵一卒。他向袁術求情,袁術沒有交還他父親舊部,讓他自己到丹陽募兵。孫策帶著呂範、孫河,在丹陽招募了幾百人,在涇縣遭到當地豪強襲擊,人馬損失殆盡。孫策回到壽春求袁術,袁術把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給孫策,孫策才正式成為一名將軍。

孫策把政權交給孫權,源於江東現實

孫策去世時,江東不僅時局不穩,連家族勢力都在搗亂。一方面深山老林裡的宗部不服從,地方豪強借機想要驅逐孫氏集團;另外世家大族們為自身榮華富貴,都想脫離孫氏集團投靠曹操的中央。

孫權的堂兄、孫靜之子孫暠,時任定武中郎將,駐紮在烏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頓軍隊,欲南下襲佔會稽。孫策嫡系、會稽郡功曹虞翻聽聞,遣人對孫暠說:“討逆大人(孫策)英年早逝,我等當然要支持孝廉(指孫權),我已經率全城將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決心,望你三思!”孫暠知難而退。

孫暠明目張膽搞分裂,還有暗中跟曹操勾結的,此人就是孫權堂兄、孫賁的弟弟廬陵太守孫輔。孫輔給曹操寫信,請求曹操率軍南下,送信的人轉而向孫權報告,孫權大怒,將孫輔的心腹全部斬殺,將孫輔軟禁。

孫權還有個庶弟孫朗,後做到定武中郎將,與曹魏作戰時故意燒燬己方茅草,致使軍資短缺。孫權大怒,將其革除宗室戶籍,並禁錮終身。

託孤孫權,是正確選擇

孫策臨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也看出來,孫權是守業型的人物。孫權的軍事能力一般,五次親征合肥都失敗。又囑託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之戰,聽了周瑜的,果然取勝;但是在荊州、劉備的問題上,孫權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張孫劉聯合的魯肅,果然得不到荊州。

孫權並未加害孫策後人。孫策有二女一子,長女嫁給江東四大家族之一顧氏的顧邵,次女嫁給朱紀。兒子孫紹,表現不算突出,孫子孫奉因捲入謀反被孫皓誅殺,至此孫策絕後。


九州歷史


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刺,因傷勢嚴重,不久後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按道理孫策這種級別的人物應該是香火鼎盛的,但由於早年的孫策忙於到處征戰,加上又英年早逝,他似乎留下的後代並不多,只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孫子有記載的也是隻有一個。

從史料上來看,孫權在當權後對待哥哥孫策後代說不上恩寵有加,但也還算是過的去。

他的唯一的兒子孫紹記載不多,啥時候出生的也沒記載。他的大事紀是在公元222年,即孫權稱吳王之時,他曾與張昭、滕胤等人,根據周、漢時期的儀式制定臨朝典禮,所以推測這時他應該是做了一個文官的。

在孫權稱帝后,他作為孫氏宗親被封為了吳侯,封地在吳郡吳縣,漢朝侯爵分為縣侯、鄉侯和亭侯三等,此爵位是縣侯。不過在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封地在會稽郡上虞,也是縣侯。除了封地變了,其他的都沒變了,區別也不算大。但這縣侯的封號確實是有點低了,不過孫策也只是被追封了長沙桓王,這樣一看他縣侯也算是情理之中。


當時若是孫策被追封帝號的話,孫紹或許可能有被封王的待遇。但孫策被追封帝號,似乎不太現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如司馬昭那般。孫紹爵位低是低了點,但終究是榮華富貴無憂,也算是不錯了。

孫紹的兒子叫作孫奉,在父親死後繼承了上虞侯爵位。在三國後期,吳國當時的掌權者孫皓由於妃子王氏之死過度悲傷,很長時間閉門不出。而當時有民間流言傳出,說孫權第五子孫奮和孫策孫子孫奉其中一個會奪回皇位,孫皓大驚,將他們兩全部殺害,孫策這個孫子算死的比較倒黴了。


孫策的女兒有兩個,老大被孫權先嫁給了重臣顧雍長子顧邵,後改嫁給陸遜。老二則嫁給了大將朱治之子朱紀。

孫權將孫策兩個女兒用作聯姻,先後與顧雍、陸遜、朱治拉進了關係。雖然是有政治性質,但也算是嫁入豪門,對象也都是東吳好兒郎,其實也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