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宜男


在说孙权之前,先说一个别的故事。

赵匡胤(简称赵二,赵匡胤还有一个大哥赵匡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然而,一出烛影斧声,赵二的江山莫名其妙的落到了赵三(赵光义)的头上。虽然说赵三说这是金匮之盟,但是看看赵二三个儿子的下场,还是让人感叹赵三这皇位来得蹊跷。


金匮之盟:杜太后(赵二赵三的老妈)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藏于金匮之后,遗言上写着赵大死后传位给赵三、赵三再传给赵四(赵廷美),赵四再传给赵德芳(赵二的儿子,电视剧中的八贤王)。


赵三得到了赵二的皇位,就不想传给赵四了,然后赵四就“造反”被杀了。

接下来就轮到赵二的儿子们。赵二当时活着的还有2个儿子,分别是赵得昭和赵德芳。

赵三有一次北伐失败,就把气撒在了自己的侄子赵得昭身上,结果赵得昭被赵三骂了一顿之后,自杀了。赵得昭死了之后,赵德芳也没过多久也病逝了,年仅23岁。



赵家的故事说完了,我们还是回到主题上,说说孙权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儿女们。

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为东吴奠定了江东基业的基础。不过天妒英才,孙策被仇家射中面门,26岁不到就挂了。

孙策临死前,出于政权过渡的稳定性和江东基业考虑,把主公之位传给了弟弟孙权,而不是传给自己儿子孙绍。

孙权对于这个侄子,倒也没有下杀手,不过也谈不上有多好。孙权称帝后,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长沙恒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孙策作为东吴实际的奠基者,死后连个皇帝的封号都没有,仅仅是一个长沙王。而司马炎在当皇帝后,都知道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可见,孙权对于孙策以及孙策这一脉,虽然没有下杀手,但是也采取了冷处理和打压的态度。孙策只封了个王,孙绍的儿子则只得了一个侯。


此外,孙策还有三个女儿,孙权对她们倒也算得过去,都给她们找了不错的附加,但也有被政治联姻之实。

孙策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顾雍的长子顾劭,而顾雍可是东吴的丞相;一个女儿价嫁给了东吴名臣陆逊做妾,给陆逊生了一个陆抗;另外还有一个嫁个了朱治的次子朱纪,而朱治是东吴元老,跟随孙坚和孙策一路杀出的。

可见,孙权对于孙策一脉,并没有起杀心,只是进行了冷处理或者当场政治联姻的工具。


小镇月明


孙策子孙人丁不旺,有一子二女一孙。

(1)儿子孙绍。

孙权称帝之后,把孙绍封为吴侯,后来又改封他为上虞侯。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关于孙权封孙绍为侯,历史上颇有争议,这也是他被称为渣权的理由之一,因为当年孙策临死的时候,把江东交给了孙权,孙权称帝之后,给了侄子一个侯爵,他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以后让侄子改袭王爵,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给。

不仅没有给,孙权后来还把侄子的吴侯爵位改了,因为孙权当年做过吴侯,他让自己的孙子孙英做了吴侯,把侄子改封为上虞侯。

自古皇帝只能有一家,孙权把侄子的爵位压得这么低 ,到底是为了保护侄子一家还是天性凉薄?不好说。

孙绍生卒年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也没有什么辉煌的历史,可能是病死。

(2)孙子孙奉。

孙奉是孙绍的儿子,在孙绍死后,袭爵。

孙权晚年,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其子孙自相残杀,等到孙皓继位的时候,民间多传言孙皓已经死了,孙奉或者孙奋将会有一个人能当皇帝,于是孙皓就把孙奉杀了。

也就说,孙策的亲孙子被孙权的亲孙子杀了。

建衡二年,孙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过甚,朝夕哭临,数月不出,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三国志·孙奋传》)

(3)长女。

孙策长女先嫁顾邵,后来又嫁给陆逊,生子陆抗。

(4)次女。

孙策次女嫁于朱纪,生平事迹不详。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三国志·朱治传》)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6岁,这个年龄不可能有过多的子女,史书明确提到的儿子只有一个,名叫孙绍,推测起来,他当时应该只有几岁。

当时外有强敌、内有忧患,不可以让几岁的孙绍接班,所以孙策把权力交给了18岁的弟弟孙权,这个选择事后证明是正确的,孙权带领孙氏集团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建立孙吴政权。

孙权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但只追封兄长孙坚为长沙桓王,其中一个重要考虑是,如果同时追封哥哥为皇帝,侄子孙绍无形中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将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孙绍后来的情况史书记载较少,《吴录》提到:“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撰定朝仪。”说的是,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孙权命孙绍与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而制定帝王临朝的典礼。

《三国志》还提到一条:“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说的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儿子孙奉沿袭爵位。

这里的吴侯,指的应该是吴县还非吴郡,说明孙绍被封为县侯,不高也不低,史书没有提到孙绍在孙吴担任什么职务,说明他远离了权力核心,即使有什么职务,也应该是养老性质的。

能不能因此说孙权忘恩负义呢?其实不能这样看,站在孙权的角度,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孙吴政权的安全问题,亲情、报恩是次要的,孙绍特殊的身份容易被人利用,即便他本人没有什么想法,说不定也会被人利用,将他“闲置”起来正是为孙吴政权稳定着想,也是为孙绍本人好。

这想看并非杞人忧天,孙绍的儿子孙奉后来就被人利用了。孙绍死后,孙奉作为孙策唯一的孙子,沿袭孙绍上虞侯的爵位,本来过得也挺好,但到了孙吴末帝建衡二年(270年)却出了事。

这时候孙权已经不在人世,孙吴末代皇帝是孙皓,他因为左夫人王氏之死过度悲伤,曾几个月闭门不出,外界听不到皇帝的消息,民间于是纷纷传言说孙皓已经死了,有可能接替皇位是说孙权的第五子孙奋。

社会上还有传言,说孙奉也有可能接替皇位,有一些政治投机者便开始蠢蠢欲动,有一个名叫张俊的郡太守,还赶紧去为孙奋母亲仲姬扫墓,以此表现表现。

孙皓没有死,他后来听到了社会上的传言,勃然大怒,“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史书没有提孙奉,但孙奉也是这一年死的,想必死因与孙奋相同。孙绍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孙奉是孙绍的唯一儿子,孙奉死后,孙策一支也就“绝户”了。


南门太守


在对待孙策和孙策的子孙方面,孙权是极度不厚道的。孙策临终前,为了江东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放弃了自己的儿子,将地位传给了弟弟孙权。当然,这其中或许也有孙策担心儿子年幼,与其将来让孙权搞掉、不得好死,不如索性传位孙权,给儿子换个善终。



孙权称帝后,却仅仅给孙策追封了一个长沙王爵位、谥“桓”,而没有追尊孙策为帝。这也就罢了,毕竟孙策交给孙权的是一个草创的江东,并不是铁打的江山,后来的一切是孙权自己挣来的,孙权此举倒也能够理解。但是,孙权对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的态度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按照汉制,诸侯王的儿子中有一位(通常是嫡长子)是可以承袭王爵的,三国离汉并不遥远,制度相通。按理说,孙权让侄子孙绍承袭长沙王爵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孙策是江东政权的建立者,给他的后代裂土封王算不得太大的优待。可是,即便是这算不得太大的优待,孙权也没舍得给。



称帝之后的孙权仅仅给了侄子孙绍一个吴侯的爵位,是出于保护还是其他原因,恐怕只有孙权自己知道了。不久之后,就连吴侯这个有些特殊含义的爵号孙权也不让侄子用了。于是,孙绍被改封为上虞侯。在叔叔孙权的“关照”下,孙绍一生碌碌无为,最终也是无声无息地去世了,还算是善终吧。只可惜,一代枭雄孙策这唯一的儿子,在乱世之中几乎什么也没能留下,史籍中的记载也仅仅短短几行字而已。



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承袭了上虞侯的爵位。这同样是一个碌碌无为、默默无闻之人,最终却因为一句谣言被孙权的孙子——吴末帝、晋归命侯孙皓结果了性命。孙皓因左夫人王氏去世而悲伤过度,以至于数月闭门不出。不久,民间传闻皇帝已死,而且被外戚何氏掉了包。还说什么孙权第五子孙奋或者孙奉其中一个会夺回皇位。甚至有官员还此特地跑去给孙奋的生母扫墓、献殷勤。后来,孙皓为了止住谣言,把二人全部给灭了。可怜的孙奉,或许到死也没闹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关于孙绍有没有其他儿子或者孙奉是否有子孙,史籍几乎没有记载。有人就此断定孙策绝嗣,未免有些武断了。按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来看,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前途的孙绍、孙奉父子,生活上还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应该不至于接连两代单传,而且孙奉还绝嗣了。很可能孙策还有其他后裔存在,只是已经没落到入不了史家的法眼,进不了史籍了。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孙策子孙两代单传,孙奉绝嗣的可能性。不过,这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孙权对孙策一脉的冷漠。孙策一脉,除了孙绍、孙奉,如果有其他后裔,连个爵位都没有……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孙策死的时候虽然只有26岁,但他已经打下了江东四郡,基本奠定了江东基业。而他的独子孙绍当时最多只有10岁,为了江东基业的稳定,他只能把家业留给年仅16岁的弟弟孙权。

孙权确实很有才能,他把孙策留给他的江东基业做大做强,并最终和曹刘三分天下,称帝建国。不过在追尊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时候,孙权就显得有点抠门了。

孙权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对于孙坚来说,这个谥号有点过誉了。其实东吴的基业和孙坚没有多少关系,孙坚死的时候,不过是袁术的部下,不仅手下没有半点地盘,还留下一家子孤儿寡女。

但孙策就不一样了,因为江东地盘是孙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孙策的浴血拼杀,别说江东基业,就连他们一家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也是问题。但孙权只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仅仅是一个王爵而已。

孙权这样做当然有他的考虑。追尊孙坚为帝,可以证明他的正统性。但如果把哥哥孙策也追尊为皇帝,那孙策的后代也有了继承大统的可能性,这对于孙权来说是个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对东吴政局的稳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所以给孙策一个王爵对于孙权是最为合适的。但孙权好歹可以让孙策的后代世袭罔替吧,可孙权并没有这样做,他只封了侄子孙邵一个侯爵。起初封地在吴,后来改在了上虞县。

虽然孙绍衣食无忧,荣华富贵,但从爵位上来说确实是低了一点。所以连陈寿都认为孙权对孙策有点抠门了,感情上说不过去。“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绍死后,他唯一的儿子孙奉承继爵位。到了孙皓当政的时候,因传闻有人要拥立孙奉为帝,孙皓将诛杀,孙策一脉就此中断。

孙策还有三个女儿。

孙权对自己的三个侄女倒是安排的不错,他将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雍的儿子顾邵。次女嫁给了陆逊,生下了陆抗。三女嫁给了朱治的儿子朱纪。


石头说历史


据《三国志》记载,陈寿对于孙权对待其兄孙策后人的做法上有过这样一句评价: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策打下的江东基业无私的交给了孙权,然孙权对待孙策的后人确只是一般般,故后人有言,孙权“寡恩薄义”。

据史料记载,孙策死后,留有一子二女,其子名为孙绍,孙绍有一子名为孙奉,那么孙策的这些后人都是怎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孙绍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称帝后,追封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其侄孙绍为吴侯。其实未追封其兄为帝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至少封了孙策为王,情理上并不为过。孙策之子封侯倒也算在情理之中,至少是封了吴侯,这个爵位还是表现了孙权一定诚意的,毕竟孙权自己当年就做过吴侯。但不地道的却是没过多久就把孙绍的吴侯爵位给撤了,改封孙绍为上虞侯,而把自己的孙子孙英封为了吴侯,这就尤为突出孙权的私心了,故孙权因此也备受非议。

孙绍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所以谈不上显赫的功绩,或许孙绍却是才能平庸,又或许孙权有意不用。故孙绍一生碌碌无为,做了一世的安乐富贵公,最后善终,结局还算圆满。

孙策二女

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不高,因此史料中的对女性的记载也是非常之少,关于孙策女儿的记载不是很详尽,只知其长女先后嫁有两夫,先嫁给了顾邵,后来又嫁给了陆逊,与陆逊生有一子陆抗。

次女嫁给了朱纪,《三国志》记载: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

更多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孙奉

孙策的嫡系孙子在史料上唯一有记载的便是孙奉了,不过孙策“唯一”的后人孙奉的结局并不乐观。孙奉在其父孙绍死后承袭了他的爵位,位虽不高但毕竟是皇族之人,也正是由于这重身份招致了杀身之祸。

孙权晚年因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最终造成了“南鲁之争”,南鲁之争的结局是两败俱伤,但对吴国朝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吴国内政一直动荡不安。到孙皓(孙权的孙子)继位时,因民间有传言说孙皓已死,孙奋或孙奉可能继承皇位,因此两人皆被孙皓诛杀。《三国志》记载:

“由是民间或谓皓死,讹言奋与上虞侯奉当有立者。”

说起来还真是死得比较冤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孙坚较为出名的有一女二儿,女嫁给了刘备,据说叫孙尚香。二儿便是老大孙策,老二孙权。两人同父同母!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策儿女应该是过得还不错,毕竟是孙权的亲侄子。

公元191年,孙坚在打荆州过程中,被刘表部下杀死。这一年孙策17岁,孙权10岁。

之后孙策继父,艰苦奋斗,创下江东大业。但天妒英才,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

死前,孙策将孙家大业移交给孙权,孙权在孙策基础上鼎足魏蜀,孙权确实厉害。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孙权对孙策子女确实不怎样,也是,皇位前面无兄弟,类似后世宋朝赵光义对赵匡胤后人,《三国志》陈寿评价说,

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什么意思?

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然将接班权传于孙权,而孙权称帝后仅仅追封他为长沙桓王,并没给他上皇帝尊号。孙策的儿子孙绍只是被封吴侯,后改为上虞侯。有点寒碜!所以孙权薄情寡义,不够厚道!



东晋的孙盛反驳陈寿,认为孙权这是在保护孙策一家子。

事实上,孙策的孙子孙奉死于孙权的孙子孙皓手上。孙皓残暴,许多人受不了他,孙奉爷爷孙策不是该为皇帝吗?有人希望孙奉取而代之,流言起,孙奉被杀!

孙策膝下人丁不旺,仅有一儿两女。儿子是孙绍,传到孙奉这脉断了。长女先嫁于顾邵,后嫁陆逊,二女嫁朱纪。这两女不怎么出名,加上女子地位不高,相关记载不详。


史小二记


  

  孙权当政时,对哥哥孙策的子孙颇为冷漠。不单单对孙策子孙如此,便是对其他几个弟弟、侄子,孙权也都薄情寡义。

  孙权称帝之后,追封父亲孙坚为帝,仅仅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郡王。演义中诸葛亮说,孙氏在江东经历三世,根基深厚。事实上,东吴政权的建立与孙坚没有一毛钱关系,都是孙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孙策应该是东吴武皇帝,或者太祖皇帝才对!

  孙策临终之际,自己已经有儿子了,他完全可以将东吴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孙绍。以周瑜、鲁肃对孙策的重臣,也必然不会背叛孙绍,那就根本没有孙权的事。

  孙策还有一个三弟叫做孙翊,此人和孙策一样,性情刚烈,勇猛霸气。因少年从军屡有战功,深得军中将领拥戴。可是,孙策力排众议,选择了相对文弱的老二孙策接掌大权。

  结果,孙权守住了东吴基业,可是,对孙策的儿孙十分糟糕,简直让人心寒。

  孙策有一子二女,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东吴丞相顾雍家,一个嫁给了东吴大将朱治家,都为孙权笼络文臣武将做出了贡献。

  孙策的长子孙绍,最初被封为吴侯,后来改封为上虞侯。

  这一改动,不但不是升迁,反倒是贬斥。史书上没有年份记载,大体猜测,当是在孙策去世之后,孙绍被封为吴侯。毕竟孙家出身于吴郡。

  后来孙权本人被魏国敕封为吴侯,孙绍自然不能再享有此封爵,于是改封为上虞侯。上虞乃是会稽郡的一个县。因此,孙绍的侯仅仅是一个县侯。

  可是,孙权的儿子一出生就封王爵,远远超过孙绍的县侯。

并且,孙绍一生中除了一个上虞侯的虚名,并未担任任何有实权的职务,故此在史书上半点事迹没有留下。由此可见,孙权对于孙策的儿子多么忌惮,完全是一辈子不遗余力去打压!

  孙绍死后,他儿子孙奉继承了上虞侯的封爵。一晃多年过去,东吴大帝孙权病死,诸子夺位大杀一通。后来,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因暴虐无行,为国人痛恨。因此有大臣秘密图谋拥立孙奉为帝。不想消息泄露,孙奉全家被孙皓斩杀。孙策一脉从此断绝。

孙策二十岁统率千余人马进军江南,短短三五年横扫各郡,夺下大片疆土,二十六岁去世,白手起家打下江山,在三国群雄之中堪称独一份。可惜天妒英才,青年早夭!


叶之秋


孙策是三国时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奠定江东基业。这么一位有为青年,又容貌俊美,气质超群,时称“孙郎”。郎在当时是“小伙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称为郎,并不是长得帅就行。

孙坚遇刺身亡,孙策年仅十七岁,尚无战场经验。他是孙坚长子,按说可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但他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孙匡。

孙策创业异常艰难

孙坚安葬父亲后居住江都,名士张紘在江都避难,正替母亲服丧,孙策多次去请教对时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无可奉告。孙策下跪道:“先生大名远播,众望所归,求你裁决,何不指点一二?若成功,得报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这样,孙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谋士。

当时孙策20岁,无一兵一卒。他向袁术求情,袁术没有交还他父亲旧部,让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带着吕范、孙河,在丹阳招募了几百人,在泾县遭到当地豪强袭击,人马损失殆尽。孙策回到寿春求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孙策才正式成为一名将军。

孙策把政权交给孙权,源于江东现实

孙策去世时,江东不仅时局不稳,连家族势力都在捣乱。一方面深山老林里的宗部不服从,地方豪强借机想要驱逐孙氏集团;另外世家大族们为自身荣华富贵,都想脱离孙氏集团投靠曹操的中央。

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顿军队,欲南下袭占会稽。孙策嫡系、会稽郡功曹虞翻听闻,遣人对孙暠说:“讨逆大人(孙策)英年早逝,我等当然要支持孝廉(指孙权),我已经率全城将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知难而退。

孙暠明目张胆搞分裂,还有暗中跟曹操勾结的,此人就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给曹操写信,请求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转而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将孙辅软禁。

孙权还有个庶弟孙朗,后做到定武中郎将,与曹魏作战时故意烧毁己方茅草,致使军资短缺。孙权大怒,将其革除宗室户籍,并禁锢终身。

托孤孙权,是正确选择

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孙权的军事能力一般,五次亲征合肥都失败。又嘱托到:“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听了周瑜的,果然取胜;但是在荆州、刘备的问题上,孙权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果然得不到荆州。

孙权并未加害孙策后人。孙策有二女一子,长女嫁给江东四大家族之一顾氏的顾邵,次女嫁给朱纪。儿子孙绍,表现不算突出,孙子孙奉因卷入谋反被孙皓诛杀,至此孙策绝后。


九州历史


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门客所刺,因伤势严重,不久后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六岁。按道理孙策这种级别的人物应该是香火鼎盛的,但由于早年的孙策忙于到处征战,加上又英年早逝,他似乎留下的后代并不多,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孙子有记载的也是只有一个。

从史料上来看,孙权在当权后对待哥哥孙策后代说不上恩宠有加,但也还算是过的去。

他的唯一的儿子孙绍记载不多,啥时候出生的也没记载。他的大事纪是在公元222年,即孙权称吴王之时,他曾与张昭、滕胤等人,根据周、汉时期的仪式制定临朝典礼,所以推测这时他应该是做了一个文官的。

在孙权称帝后,他作为孙氏宗亲被封为了吴侯,封地在吴郡吴县,汉朝侯爵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三等,此爵位是县侯。不过在后来改封为上虞侯,封地在会稽郡上虞,也是县侯。除了封地变了,其他的都没变了,区别也不算大。但这县侯的封号确实是有点低了,不过孙策也只是被追封了长沙桓王,这样一看他县侯也算是情理之中。


当时若是孙策被追封帝号的话,孙绍或许可能有被封王的待遇。但孙策被追封帝号,似乎不太现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如司马昭那般。孙绍爵位低是低了点,但终究是荣华富贵无忧,也算是不错了。

孙绍的儿子叫作孙奉,在父亲死后继承了上虞侯爵位。在三国后期,吴国当时的掌权者孙皓由于妃子王氏之死过度悲伤,很长时间闭门不出。而当时有民间流言传出,说孙权第五子孙奋和孙策孙子孙奉其中一个会夺回皇位,孙皓大惊,将他们两全部杀害,孙策这个孙子算死的比较倒霉了。


孙策的女儿有两个,老大被孙权先嫁给了重臣顾雍长子顾邵,后改嫁给陆逊。老二则嫁给了大将朱治之子朱纪。

孙权将孙策两个女儿用作联姻,先后与顾雍、陆逊、朱治拉进了关系。虽然是有政治性质,但也算是嫁入豪门,对象也都是东吴好儿郎,其实也还是不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