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

谢欣桐


南宫敬叔对鲁国君说,我想与孔子去周地问礼。

鲁君就给他们准备了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仆人跟随服务。

到了周地,两个人见到了在周王室图书馆任馆长的智者老子,相谈甚欢。

临别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为友人送行,有钱人喜欢送给别人钱财,贤德的人则喜欢送给别人金石良言。我官不大,也没有钱财,我既然负了一个仁者的虚名,所以愿意送给您几句临别赠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聪明,也能够深思明察,但却常遭到厄运,甚至几乎葬送性命,都是因为喜欢多嘴多舌好议论别人;有些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但却常常危难加身,都是由于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让人难堪。做人子女的都应该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应该时时处处想着君主,不能只顾及自身利益。

孔子从周地返回鲁国后,学问日深,影响日大,投师到他门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从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看,老子的观点与孔子《论语》中的观点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态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温度,并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间烟火,超脱厌世。

老庄哲学与孔子哲学其实是相通的。

《世说新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隶校尉李元礼是当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满座。

李元礼也高傲得很,没有才能和名气的人一概不接见。

孔融想见李元礼,他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的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麻烦给我通报一下。

李元礼听说是自己的亲戚来了,连忙让人接进府中。

坐下后,元礼望着眼前这个十岁的小大人儿觉得挺好玩儿,就问他,你说你与我是亲戚,咱俩到底是啥亲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说,当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经到周室拜见过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师生之谊,说起来我们两家还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礼与众宾客对孔融的回答无不称奇,这孩子太聪明了。

另外,老子告诉孔子的两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实在是老于世故之语。

在专制独裁社会里,比别人看问题看得透彻又忍不住好发议论或者揭露别人之恶者,下场都极悲惨。三国杨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什么时候老子这两句话没有效验了,人们再不会为盐论获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会到来的标志。


梅轩读史记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两个不同的“老子”,都是楚人。

一是“楚苦县历乡里仁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的老子。

二是“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

《史记老子韓非列传》记载了孔子问孔于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古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回去,对学生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问题在于,孔子问礼于老子,此老子究竟是哪一个老子?是写上下篇《道德经》五千言的老子?还是“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的老子?

显然,与孔子同时的老子,孔子才能问礼于老子。

而写《道德经》的老子,《史记》并没有有“与孔子同时云”之说,也就是说,孔子问礼的老子,不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显然,“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是著书十五篇的老子。

不过,《史记》的“或曰”,说的比较含糊,毕竟司马迁离孔子与老子同时之时已有五百年了,且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


有话少说


从《史记·老子列传》来看,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述很简单,但庄子在他的《天运》一文中,其记述又太庞杂,大体意思是:

孔子前往周都,专程与老子探讨礼制方面的国学,并极力宣扬自己开创的仁义理念。老子说:“你所询问的礼教,倡导它的人及其留下的典籍,就像他的骨头一样,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我还记得,也无非是 君子时来运转就驾豪车做官为宦,时乖运蹇就蓬草般随风倒垛……如果希望天下不至于丧失本来的质朴,你完全可以依风而行,执德而阙,又何必像打着鼓去找迷失的孩子般,急匆匆地吹捧仁义呢? 白天鹅不是天天洗才白,乌鸦不是天天染才黑……黑色和白色的本质一样,不值得分辨;声誉和荣宠都属过往云烟,没有必要张扬………溪水干涸了,鱼儿依偎着彼此 靠唾沫相互湿润,又哪如畅游江湖彼此相忘……我听说,越是善于经营的富商,越像没有什么储藏的货物;越是德望高大的君子,越像天然一副愚拙的模样。(所以希望你),放弃自己的骄气和过多的欲念,放弃自己做作的神态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您将来都是没什么好处。我能告诉您的,也就这些罢了”。

……孔子见过老子之后,一连三天 一言不发。弟子们试探着问他:“先生听老聃说了什么?您对他有什么规劝吗……?”。孔子对他们说:“鸟,我懂得它能飞;鱼,我懂得它能游;兽,我懂得它能跑。我何尝不明白,对于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去射它,会游的鱼可以用绳丝去钓它,会跑的兽可以用网罟去捕它。但是,我见到的老聃大概是龙!他散开来则成文釆,合起来则乘驾云雾而翱翔在阴阳之间。我的嘴一直张着没有合拢,哪能对他有什么规劝啊!”……

想了解更多“子见老子”的故事,可以看《庄子·天运》等古文


来取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不以为然,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云云。

孔子叫老子批评了一顿,回去告诉弟子,吾今日见老子,犹见龙邪。

结果麻烦了,世之学老子者皆绌儒学,儒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赵日金141


孔子问礼与老子,不专心听讲,也许由于底子太差,听不懂,却想着如何控制老孑,这也许反映出人有原始想控制奴役别人的想法,这种想法成为儒家在后来国家正常管理中参进了这种人原始奴役别人的思想,也是儒家诟病所在,缺对人性,管理者人性的客观认识。

老孑骂孔孑的内容,也反应出孔子还没占在完全客观理性的角度,科学看待问题。


中上行


圣人于圣人之间演了一出道和道的戏,各说个道,看似两个人的观点不同分歧很大,实则是让学道者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从中悟道隐藏的道理。


归来云朵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孔子问礼于老子不过是对自己的怀疑和想得到肯定而已。


诚信有度22


道德高尚的人,当然愿意找道德高尚的人交谈,有共同语言。


张学红871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