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吕孟谦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完成了一统中国大业的帝王,也是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封建君主。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政治制度。确实不愧为一个集大成的“千古一帝”。

正因为秦始皇扫六合,平八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才让他享受着至高权利带来的欢愉和满足。因此,始皇一直渴望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渴望让所有人都永远匍匐在自己脚下,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不断地遣人四处求取长生不老药。不惜斥巨资,先后派出徐福、卢生等人寻访仙人,但最终一事无成。

(秦始皇剧照)

公元前211年,发生了三件令秦始皇坐立不安的事件。

一是“荧惑守心”天象。这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认为对帝王主大凶,会出现帝王死亡的现象,而当时的帝王就只有秦始皇一人。

二是陨石事件。有一个流星坠落在东郡,化作玄石,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

三是玉璧事件。有人在华阴县的驰道上,将秦始皇多年前出游掉到江里的一块玉璧,塞到秦国使者的手上,并留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而后消失不见。

三件离奇事件的发生,促使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寻求长生之道。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他的第五次东游的途中,驾崩于沙丘宫,随行的丞相李斯等人封锁了消息,采用了瞒天过海之法,将秦始皇的尸身秘密送回了咸阳。

(赵高剧照)

那么,为什么李斯和赵高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呢?

其一,秦始皇生前未立储。

秦始皇的儿子并不少,据说有20多个,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立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而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居然忽略了确立接班人。也许是他对自己的长生不老太过自信,也许是在众多儿子中,他始终举棋不定。不管怎样,在他驾崩的一刻,由于储位的空缺,的确造成了大秦帝国的权力真空。

其实,秦始皇或许有立扶苏为储的打算。这从他在弥留之际,曾给扶苏下诏,命他返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事可以看出来。但诏书被心怀叵测的赵高扣留了,而后才发生了赵高和李斯串通,假立遗照,逼死扶苏,扶胡亥即帝位之事。

其二,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时,对六国的王公贵族大肆残杀,激起了许多贵族的仇怨,对秦始皇有着深仇大恨,都在伺机杀掉秦始皇,以报当年灭国杀亲之仇。

秦始皇为此遭遇的刺杀不计其数,《史记》中就记载了秦始皇遇刺的事件,“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正是日后刘邦的智囊张良。只是,狡猾的秦始皇躲过了这次暗杀。

面对如此突发情况,李斯等人自然不敢贸然公开始皇的死讯,只好将消息严密封锁。

(李斯剧照)

那么,李斯等人又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密送始皇尸首回到咸阳的呢?

其一,让死去的秦始皇“活”过来。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

李斯等人将始皇的尸首放置在一辆通风效果很好,而又让外人无法看见车内景象的“辒凉车”中。照常进贡始皇的一日三餐,找一个口风严实,忠诚可信的宦官守在始皇的尸首旁,代替始皇享用御膳,造成始皇仍然每日进餐的假象。

同时,李斯率领文武百官,每天定时向始皇奏报朝务,而躲在车里的宦官只需将大臣呈报的奏章批签,转给李斯处理即可。这样,既不需要始皇发声,也造成始皇始终在处理朝政的事实。

当然,如果实在遇到紧急公务,需要始皇当场圣裁,也可通过宦官传声。不过,这个宦官的人选就很重要了,既要忠心不二,更要头脑灵活,处变不惊。

其二,设法掩盖始皇的尸臭。

始皇驾崩的时间,恰逢盛夏,尸首极易腐败发臭,如何掩盖气味呢?

(胡亥剧照)

《史记》中有如下记载:“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也就是说,聪明的李斯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来许多发臭的鲍鱼,装在和始皇所乘坐的一模一样的车里,让鲍鱼的气味掩盖始皇的尸臭,使得随行人员不生疑心。

其三,按既定路线完成巡游。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始皇突然改变既定的巡游路线,一定会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引发随从对始皇是否驾崩的猜测。

所以,即便始皇去世,也不能更改巡游路线,更不能从捷径回咸阳。于是,载着始皇尸首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完成了第五次巡游的预定线路,到达九原郡后,转而南下,回到了咸阳。只不过,这一路中,始皇始终未曾露头,也不曾下过銮驾。

就这样,李斯等人瞒天过海,从容不迫将死去的始皇成功地送回了咸阳后,才公布了始皇驾崩的消息,扶胡亥继承了皇位。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千古帝王秦始皇的尸体被赵高整的很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另一方面寻求长生不老药。他经常到江南、游蓬莱地巡游。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带领赵高,李斯,胡亥等开启第五次出巡,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出大事了。当他们行到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时,秦始皇患病了,药不能停都还一病不起。他们到了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秦始皇病情更加重,不得不驻留沙丘宫,然后秦始皇驾崩了,死在炎热酷暑的夏日。


沙丘乃“困龙之地”,厉害如赵武灵王就和他的儿子同时死在这里。现在秦始皇又栽在这里。此后历代皇帝都会绕行,唯恐避之不及,其实这只是一种巧合有些迷信,给这块不起眼的地方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秦始皇一死,赵高开始作妖,他拉李斯下水密谋篡改秦始皇遗诏(本来立扶苏为太子),诈称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



他们并且以秦始皇的命令责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一边封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一边处理秦始皇的尸体。他命人筑起高台,把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车内封闭后放到“晾尸台”上禁止任何人觐见,百官上奏按原来的形式走,由专人传达,一切事务由赵高处理,秦始皇的一日三餐照旧进行,所有的一切都伪装成秦始皇活着时的样子,但是因当时酷暑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发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就弄来很多鱼放到秦始皇的尸车内用鱼腥味掩盖了尸臭,对外宣称秦始皇爱上吃鲍鱼。等到公子扶苏自杀后赵高人等开始启程。


为了封锁秦始皇已死的消息,车队没有走小路回咸阳,而是按原计划继续装模作样地出巡,出巡路线不变,绕道山西、内蒙古、陕北返回咸阳。路上停留次数无数,装作秦始皇吃饭、批阅奏折、李斯赵高胡亥装作参见和皇帝商议,赵高把导演水平已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直到9月尸骨才运回咸阳发丧。《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郦山”。秦始皇从死到下葬,时间间隔约两个月。回到都城咸阳,才正式发丧。


所以酷暑里的一个多月秦始皇的尸体早已腐烂,即使打开秦始皇陵墓也不会看到他的“栩栩如生”的样貌了。

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


小姐姐讲史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境内,而咸阳是在陕西。这么远的距离,走了三个月的时间,还偏偏是最热的6月到9月!赵高怎么做到不被人发现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从《史记》当中就能找到答案。

前面的事情不说了,单说秦始皇死了之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决定对外保密。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特制的“辒凉车”之中,这种车设计的比较好,空间大,密闭性好,还能做到阴凉通风。

车上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少数几个非常受秦始皇喜欢的宦官。他们在车里严守秘密,还和原来一样慢慢的走。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向车里献上饭食,一众官员该汇报工作的还汇报工作,宦官们就在车里批复,再给外面的官员。

而赵高、李斯以及胡亥,则假传秦始皇命令,赐死扶苏和蒙恬。

但是毕竟天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就发臭了。赵高为了掩人耳目,在车里装了很多有腥臭味的腌鱼,让人分不出是鱼臭还是尸臭。就这样,才坚持到了咸阳!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如下: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七追风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并且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对外方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秦始皇与大臣蒙毅、李斯、赵高和他小儿子胡亥第五次全国大巡游时病死在河北境内的沙丘。秦始皇临终前让赵高拿了竹简和笔,写下了让大儿子扶苏赶紧赶回咸阳办理自己葬事及登基之事,但信尚未发出秦始皇就驾崩了,此时知道秦始皇死的人仅有赵高、李斯、胡亥等几人。

因为公子扶苏正派、英明,与赵高品性不合,所以赵高自己的前途着想,他软磨硬泡最终说服胡亥和李斯篡改了遗照。

在解决扶苏和蒙恬之前,为保守秦始皇死亡消息,他们不敢让秦始皇的尸体进入咸阳城,秦始皇死在河北邢台境内,而咸阳是在陕西。距离遥远,还偏偏是最热的6月到9月!

秦始皇当时出游,乘坐十八马力龙辇,这车非常之大,始皇帝日夜在车中。当时只有赵高做为秦始皇贴身太监,有随意进出上下龙辇的特权,所以,秦始皇死在龙辇上,只要车不翻,几乎不会被外人知道。

赵高让太监假扮成秦始皇,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向车里献上饭食,众官员该汇报工作的还汇报工作,宦官们就在车里批复,再给外面的官员,一切做的都如同秦始皇活着一般。

为了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赵高和李斯密谋放出话来说皇帝想吃鲍鱼,于是弄来几车鲍鱼。目的是想让鲍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如果有人问,陛下真地喜欢吃臭鱼么?一切就完了,但是没有人敢问。所以,就蒙混过去了。直到确定扶苏上当自杀后赵高和李斯才大胆的奔赴咸阳拥立胡亥登基发丧。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如下: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到了咸阳后,赵高怕暴露假遗诏阴谋,把秦始皇十个儿子十二个女儿以及相关家人大臣全部处死,约一百多口,并没收了全部家财物。

请各位阅后顺手点赞、转发,以示鼓励!坚持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美丽青春您真痘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帝13岁登基,39岁灭齐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统一全国后对内建立三公九卿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及修建灵渠和直道。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发北疆和西南。可以说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当之无愧为“千古第一帝”。



公元前120年,始皇帝死在了第五次东巡的返途中的沙丘宫。而随着始皇帝的驾崩,历经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始皇帝死后的事情是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害而亡的。同时持病死说的人,对于他身患何病而死的也是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是死于癫痫,也有人认为他死于脑膜炎,比如郭沫若就曾以《史记》所载的“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认为始皇帝从小就患有软骨症和支气管炎,所以始皇帝的胸部就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而就是如此最后因操劳过度引发脑膜炎最终去世。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始皇帝是死于非命的。当年本来蒙毅是跟随始皇帝一起东巡的,但是据《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载“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始皇至沙丘崩”。也就是在当时赵高等人在始皇帝患病后就在蒙毅突然调走,而这就让人遐想连篇了,所以有人借此就认为始皇帝是被杀害的。



当然这些猜测现在都没有被证实。但是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始皇帝去世后,赵高、李斯等人的确没有在第一时间告知天下说始皇帝已驾崩,而是到了咸阳之后才传诏于天下,说始皇帝已驾崩。但是在这段时间赵高等人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将始皇帝的尸体送往咸阳的呢?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以上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关于赵高、李斯等人是如何生不知鬼不觉的将始皇帝的遗体运回咸阳的。首先第一策就是“秘不发丧”,在当时始皇帝去世后赵高等人就第一时间封锁了所有的消息,知道始皇帝已死的在当时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和其他几位贴身侍奉始皇帝的宦官,其他的人一概不知,而这就等于从源头切断了其他人获知始皇帝已死的信息来源。



第二策就是“换车”,赵高在始皇帝死后就将始皇帝的遗体转移到了“辒凉车”中,这种车不像始皇帝之前所乘坐的金根车是处于较为密封的格局,辒凉车顾名思义就是很凉快的钱,可想而知它的通风性是很不错的,再加上这辆车的窗户是可以调整的,就是可以将它关闭。也就是如此把始皇帝的遗体放在这里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外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但是车本身又不是密封的,而是较为通风的,这样始皇帝的遗体就不会那么快就发出臭味。



第三策就是“一切照旧”,就是在当时一切的日常安排都跟始皇帝在的时候一样,饭照送、官员照常奏事,但是此时的始皇帝肯定是听不到了,所以赵高就借口始皇帝龙体欠安不方便出来与众臣会面,并有宦官来传达皇帝的意见。而在当时众臣已知道皇帝身体的确有恙,所以也没怀疑什么。



第四策就是“放鲍鱼”,当然一定知道此鲍鱼非彼鲍鱼,古时候的鲍鱼可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鲍鱼,在那个时候用盐腌制的鱼才叫“鲍鱼”,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臭咸鱼”。而在当时虽然始皇帝的遗体被放置在了一个通风的车中,但是由于时间已经过的太久,再加上正值酷暑,所以不可避免的始皇帝的尸体发出了一股恶臭。而也在这个时候赵高借口始皇帝想吃“鲍鱼”,于是让人专门弄了一些臭咸鱼放到了始皇帝的车中,就这样众人就算闻到异味,那也只会认为是咸鱼的恶臭罢了。



第五策就是“走直道”,在当时本来始皇帝东巡是还要经过其他的一些地方的才返回咸阳的,但是这些地方的路并不好走。而这个时候赵高深知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不然绝对是瞒不住的。所以赵高又以各种借口说始皇帝要赶紧返回咸阳,于是并让大军走上了“直道”快马加鞭的回到咸阳,而直道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防止其他不可预测的事情出现。



就这样赵高等人用五策最终让始皇帝的遗体瞒天过海的运回了咸阳,最终胡亥也得以能顺利登基为帝。当然至于《史记》记载的到底是不是对的,就不得而知的,毕竟在当时司马迁并不是亲历者,他的记载也是四处找来的,而且和并不是亲历者所说的,所以到底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澳古说历史


秦始皇是死在沙丘,也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这个地方了不得,见证了两位大佬的最后岁月,一个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另外一个则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始皇驾崩,赵高李斯等人又是如何送嬴政回归咸阳?第一步是“瞒天过海”,第二步是运送。时间分界线是扶苏自杀。

第一步,瞒天过海

始皇驾崩之前,留了一封送给扶苏的书信给赵高,然后便驾崩了。毕竟是在外驾崩,那时六国余族蠢蠢欲动,李斯就主张秘不发丧。

为了让外人相信始皇在世,一切依旧跟以前一样,该怎样就怎样,并没有做出任何变动。只是皇帝换成了一个太监,办公吃食都在车上,凉车作掩饰,当时也只有胡亥、赵高等五六个人知道。所以始皇还假象的“活着”。


这是瞒天过海,借助一系列伪装来达到“始皇还活着”的假象。

第二步,运送

运送发生在扶苏死后,之前是“李斯赵高密谋,扶苏自杀”。公子扶苏这个最大的威胁除掉之后,李斯赵高等人开始加速动身,运送始皇尸体回咸阳,主持发丧。

但那时候是七月多,正逢酷暑,尸体难免会发臭,采取了三种措施。一是乘坐“輼輬车”(wēn liáng),这是一个可卧有窗的车。说白了,空间大,能通风,车内凉快,相当于现在的“空调公交车”。在秦始皇驾崩后,便坐上了。


二是放鲍鱼。短暂时间,輼輬车可以压腐臭,但时间久了,秦始皇的尸体就臭了。这可以放鲍鱼,以混淆腐尸的味道。

三是走直道。直道是始皇在世特意修建,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

这样,沙丘政变彻底成功,胡亥也当上了大秦帝国的皇帝。


史小二记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着卓越的功勋,也曾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可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死后秘不发丧,尸体臭了一路,这样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秦始皇对于追求长生不老之事乐此不彼,也许他深信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千秋万代,所以一直没有立储,以至于自己死后被人篡改了诏书,立储之事也没如自己所愿。

公元前211年出现了三件众所周知的怪异事件,这三次离奇事件使得秦始皇加快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步伐。他害怕天有异象会成为现实,所以进行了第5次巡游,寻找长生不老之道。


这三件事情就是荧惑守心天象,认为对帝王会不利,主大凶。二是陨石事件,有一颗流星坠落,上面还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三是玉璧事件,秦始皇多年前扔到江里的一块玉璧莫名奇妙的出现,有人塞在秦国使者的手上,还说“今年祖龙死”,然后就消失不见。

秦始皇因此出巡,但是才出去没多久便生重病死了。因为当时秦始皇没有立下储君,而其余六国又对秦国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如果在路上说秦始皇已经过世,肯定会引起天下大乱,那么秦国便面临着外忧内患。所以李斯和赵高便商议对秦始皇之死密而不宣,他们还擅自修改诏书,逼扶苏自杀,后来扶助胡亥即帝位。瞒天过海护送秦始皇的尸体回到咸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既然秦始皇已死,又想瞒住别人,肯定要找一个人来代替他,使别人以为秦始皇还活着。

那时有一种通风效果很好的车,叫“韫凉车”。他们把秦始皇的尸首放到这辆车上,又找一个非常可靠的人守在尸体旁边,每天还像原来一样照常工作,给人一种秦始皇还活着的假象。

李斯还率领文武百官,每天向秦始皇汇报朝政大事,躲在车里的假秦始皇只要将奏章传给李斯处理便可。如果有极特殊的情况,假扮的宦官便灵活机动的处理,所以这个人选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想办法掩盖秦始皇尸体的腐臭?

当时正是炎热的天气,尸体很容易腐烂发臭,怎样才能掩盖这股臭味呢?李斯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居然想出用鲍鱼来掩盖尸臭的方法。他们拉了一车鲍鱼随车一起行驶,鲍鱼的臭味掩盖了尸臭的味道。只是当时没有人会怀疑为什么要拉一车臭鲍鱼吗?也许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想要一车臭鲍鱼,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吧,只要是皇帝想要的,臭的也是香的。


第三,按原来的路线完成了巡游。

想想李斯和赵高也真是胆大包天,为了遮人耳目,他们居然拉着秦始皇的尸首按原定的路线走完了全程。那是一个很长的路线,照当时的行驶速度,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出任何一点差错,露出任何一点马脚,他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居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应该和秦始皇生前的杀伐果断有关。这漫长的过程中,秦始皇始终没有露面也没有下过銮车,就算有人有异议,也不敢提出来。

最后他们真的按原来的路线走完了全程,顺利的把秦始皇的尸体拉回了咸阳。他们回到咸阳以后,才公布了秦始皇已死的消息,还扶立胡亥继承了皇位,这便是秦二世。

秦始皇的一生轰轰烈烈,敢作敢为,然而他建立的秦朝,却只存在了两代便灭亡了。秦始皇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虽然他也犯了很多错误,杀了很多人,但他终究是我国第一位皇帝,他的地位无人可以代替,他的一生留给人们很多谈资,他死后的陵墓也留下了很多谜团等待后人去挖掘!


小焱论史


据史书上记载,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却秘不发丧,为了不让大家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他们下令封闭秦始皇的车驾,禁止任何人探视,即便是日常饮食都只允许通过赵高等人来送。另外,为了防止大家闻到尸体发臭的气味,他俩特意购买大量的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独特的气味来掩盖尸臭,从而瞒天过海将早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皇宫。

表面上看,赵高和李斯那真是太聪明了,这种巧妙的方法都能想出来。但实际上,这就是传说中的扯淡。因为一个在身边的大活人,好几天不露面,这本身就令人生疑。更何况还是躲在车驾里面,好几天不露头,正常人都会感觉难受得要死,咱们平时做个长途汽车都要时不时下来透个气,更不用说就算喝水吃饭可以在车里面,但总不能拉死拉尿也在车里面吧。换做是你,你会干吗?秦始皇作为一个强势皇帝,他凭什么要这样做?李斯和赵高真当其他人的智商是二百五么?

至于,在皇帝的车驾上,放一堆臭气难闻的鲍鱼,皇帝却从来不让人拿走,这就更令人生疑。因为不管在谁的身边放一堆臭气熏天的东西,那都会让人受不了的,你总不能告诉大家秦始皇就喜欢闻这种臭味吧,你觉得这种说法其他人会信?换做是你,你会信吗?你怎么不说你就喜欢闻这种臭味啊!

所以说,赵高和李斯能够瞒天过海封锁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并不在于他们的做法有多么隐蔽和巧妙,而是在于他们和当时皇帝身边的直属班底已经达成了默契和共识。换句话说,当时跟随秦始皇一同出行的文武大臣,对于封锁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大家才愿意积极配合赵高和李斯的演出。

相反,如果大家没有达成共识,不管赵高和李斯做的有多巧妙,都会有人去质疑的,因为种种反常的迹象太多也太明显了。而且只要有人不愿意配合,肯定会派人将这些疑点和反常的迹象告诉扶苏和蒙氏兄弟,到时我相信扶苏和蒙氏兄弟也不会蠢到认为这些迹象是正常行为。


我是赵帅锅


只有翻阅《史记·秦始皇本纪》来探寻探寻。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行至“平原津”(古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今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突然病倒,病情迅速恶化。


还未等到“遗诏”送出,就在七月丙寅日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随秘不发丧,将棺木置于“辒辌车”(可通过窗户调节车温)中。这时,赵高借“公子扶苏”威胁李斯,并利诱之,也说服“胡亥”。继而,篡改遗诏立“胡亥”为皇帝,发假诏赐死“扶苏、蒙恬”。

大计已定,北上“井陉”(河北省西部边

陲)抵达“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


恰逢酷暑,尸体腐烂,辒辌车中散发出来臭味。于是,赵高命令随从官员,每辆车上都装上一石“鲍鱼”(绝对不是“海鲜”,因已到“内蒙地区”;应是“盐腌的鱼”)。以掩盖臭味,遮人耳目!

行至“麻池古城”(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上当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一路向南狂奔到“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回“咸阳”!




凭心而论,其“瞒天过海”之计和“返回路线”皆为上策!



内求安己


公元前210年6、7月间,秦始皇在第5次巡游全国时病死沙丘,遗诏太子扶苏继位。但是,当时随游的皇子胡亥勾结始皇的亲信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了遗诏,最后假旨逼迫扶苏、蒙恬自尽,自立为帝。这事件,史称“沙丘之谋”。秦二世胡亥登基后,重用宦官赵高,使得秦朝的统治陷入混乱局面。

史载,秦始皇猝死后,赵高便一人独断,为所欲为了 :始皇刚一咽气,他便下令封闭尸车,禁止任何人探视并严格保密。百官奏事一如往常,好像始皇在时,由亲信宦官在另一辆车里假装传递信息,再照始皇口吻执答裁决。始皇已死的实情只有赵高、李斯、胡亥和极少数的几个内侍知 情。

始皇车队加急驰返咸阳。不料七月流火,天气炎热,尸体已开始发臭 ,恐惹人猜疑,只好命人采买大量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的独特气味掩盖尸臭,不用说到这年9月赶回咸阳时,始皇尸体的软组织早已经腐烂溃败了。

公子扶苏是始皇长子,因反对“焚书坑儒”而激怒始皇,被遣发上郡,为戍边的蒙恬大军做监军。赵高串通胡亥、李斯矫诏赐死公子扶苏以及蒙恬,而后赵高指鹿为马,独揽大权,祸乱朝纲,致秦二世而亡。曾横扫六国、如此强大的秦朝,为何在秦始皇死后不数年便趋于灭亡?贾谊认为是秦行暴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实,在加速秦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赵高起了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堪称亡秦的首功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